“四小龙”亚洲外商直接投资特征比较研究_对外直接投资论文

亚洲“四小龙”对外直接投资的特征与比较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亚洲论文,直接投资论文,特征论文,四小龙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香港一直是亚洲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中最大的对外投资者,并曾经位于世界发展中国家(地区)ODI之最。早在1976年已达11亿美元,到1993年,香港仅在亚洲发展中国家(地区)的ODI便达184.8亿美元(不包括在新加坡投资)。在中国及东盟均居当地所吸收的外国直接投资(FDI)中发展中国家(地区)之首。〔2〕1992年香港在海外收购公司金额达80亿美元,排名世界第三位。〔3〕香港ODI极为符合经营国际化的地区渐进模式,以其周边国家(地区)为起步。1976年,香港ODI中80%在东南亚,10%在英国,6%在美国。〔4〕香港对周边国家直接投资的情况见表1

表1 香港对东盟4国与祖国大陆的投资 单位:百万美元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马来西亚 114 130 139218

31

菲律宾27

133 208 8

13

泰国 451 562 1072

340

140

印尼 239 407 933278

1021

祖国大陆 3467 3160 3833

7215 40044

资源来源:转引自《野村亚洲焦点》,1993年10-11月。

80年代末,香港约有1/5的ODI投资于发达国家,主要集中在美国。〔5〕

香港ODI以制造业为主,是其出口导向经济战略的延伸,面对岛内土地、劳动力成本的迅速上涨与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压力,香港ODI明显具有出口导向型特征。

香港对发达国家的投资,则以服务业为主。

在香港的制造业ODI中,以劳动密集型为主。早期以纺织业为最。

纺织业作为香港的优势产业,发展历史长,技术、管理经验丰富,随着经营国际化从出口发展至对外直接投资的渐进过程,开始进行市场开拓型投资。国际贸易保护主义与周边国家(地区)日益增强的竞争力,也迫使香港对纺织业进行出口导向型投资,以保证低技术产品的成本优势,并迂回出口。80年代后,电子业逐步上升为与纺织业并列的两大投资行业。对美国电子业与瑞士钟表业的投资则属技术寻求型投资,但由于香港的贸易背景与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使其缺乏产业升级与技术进步的支持。

香港ODI的主要竞争优势在于管理与营销。多年的经营运作形成广泛的贸易网络,构成企业范围经济优势,进行ODI可直接利用原有无形资产获得效益。

在投资方式上香港以合资为主,由于投资多属低技术产品,没有技术内部化的强烈要求,对东道国更具适用性。同时,合资对市场开拓型投资更为有利,香港ODI的投资主体以中小企业为主。

新加坡的对外直接投资大大低于香港。据估计,80年代后期,新加坡的人均ODI仅600美元,只接近香港的1/5。〔6〕尽管两地均推行国际直接投资自由化政策,但在新加坡的外资依赖性经济格局中,本地私人企业难以形成技术或管理的所有权优势,因而新加坡的投资主体为外资企业及大型国有企业。自1988年以来,在新加坡趋缓的经济增长与大量资金储备条件下,新加坡政府积极推进对外投资,1993年成立海外企业促进委员会,发展外层经济。从1986年的29.6亿美元迅增到1993年的212.4亿美元。新加坡ODI基本处于稳步上升状况,年均增长率为34.3%。

新加坡的对外直接投资主要集中于亚洲。(参见表2)但曾在80年代后半期表现出扩大对发达国家投资的趋势。从1985年到1990年,新加坡对发达国家的ODI从16%增至35%〔7〕然而对欧美的投资效果并不理想。

表2 新加坡ODI的地区分布单位:百万美元

国家(地区) 1991 1992 1993

总计 15183.817741.3 21240.2

亚洲 7401.5 9209.3

11480.0

欧洲 1397.6 1480.2

1549.7

美国 1303.9 1589.5

1755.1

新西兰1387.3 1332.6

1493.8

其它 3693.6 4129.6

4961.5

资源来源:新加坡统计局,《新加坡对外投资1990-1993》。

在新加坡ODI的产业分布中,金融业为第一大业,1993年份额为55.2%,其次为制造业21.7%,贸易业与不动产业分居第三、四位,所占份额分别为9.7%与6.1%。新加坡ODI明显集中于服务业,与其国内经济结构有关。在制造业,新加坡依赖外资企业进行技术升级,本地企业没有自生技术开发能力,明显缺乏对外投资所必须的所有权优势。同时,新加坡作为港口城市国家,较发达行业包括民航、海运、旅游与修船。新加坡发展服务业的成功经验及其高额资金储备,使新加坡在服务业的投资稳定于3/4以上,处主导地位。新加坡对制造业的投资从1991年至1993年增长26.2%,高于平均水平的18.3%,这与新加坡加大对亚洲投资有关。新加坡对制造业的投资多集中于亚洲,1993年达91.3%。在亚洲,新加坡对制造业的投资份额(36.7%)甚至超过金融保险业(28.1%),表现出新加坡企业相对于亚洲东道国(地区)尚具有一定的技术与管理优势。

由于新加坡ODI以服务业为主,在投资方式上多以独资和持多数股权为主。

新加坡的一种独特投资形式是进行成片工业园区的开发。借鉴国内创造良好投资环境引进外资的成功经验,新加坡在东道国投资兴建工业园区。在中国已批准兴建10个工业园区,其中苏州工业园最大。建设工业园区能更好地发挥新加坡基础设施建设与园区管理服务的所有权优势,通过与内部化优势、区位优势的良好结合,确有发展前景。另外,新加坡的ODI中,源自“外资控股公司”的金额已于1991年首次超过“本地资本公司”,累计达44亿新元,占新加坡ODI的51%。〔8〕

我国台湾省早在1959年就开始企业海外直接投资,但直到80年代中期台湾当局才对ODI变限制为鼓励,引发台湾对外投资热潮,尤其在1987年至1990年间年均增长率高达168.4%。

我国台湾ODI在30余年的发展中,地区分布出现了较大转移,请见表3。

表3中国台湾ODI的地区分布单位:百万美元

时期亚洲美国 拉丁美洲欧洲非洲

大洋洲合计

1959-1979

43.18.85.8 0.10.41.0 59.3

1980-1985

36.4108.4 1.9 4.11.83.1 155.7

1986-1990

998.3

1176.8 288.0

366.6 23.7

8.22861.6

1991-1995

29361412

130.2

366.2 69.0

31.8

4945.2

资源来源:台湾投资审议委员会,《对外投资统计》,转摘自《台湾研究集刊》

台湾ODI以制造业为主。从1959年至1991年7月,对制造业的投资占62.8%。其次为金融保险业20.6%。在制造业中,从1963年至1993年,主要分布于电子电力设备制造业(27.9%)和冶金业(26.6%)。化工业与纺织业位居其次,分别占投资总额的12.6%与12.3%。从历史发展看,60年代以食品加工业(25.7%)和纺织业(22.5%)为主,70年代化工业居首位(26.2%),均属资源寻求型投资,起因于当局的限制与引导。80年代以电子业与化工业为主,均占20%强。进入90年代,制造业份额明显下降,服务业跃居首位。金融保险业从1988年400万美元的投资开始,1991年至1994年已达16.1亿美元,居首位,占27.7%,其次为贸易业13.6%,电子业降为12.6%。不过在制造业中,台湾对运输设备与精密仪器业的投资有所起步,反映出台湾自我技术发展能力所引致的ODI产业升级趋势。

台湾ODI产业的地区分布中,技术要求不高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明显集中于亚洲:食品业以泰国为主(51%),纸品业集中在越南(82.4%)、非金属矿物制品在菲律宾(61.6%),机械设备业则在新加坡(68.3%),技术密集型产业主要分布于发达国家,如投资于美、日、欧的精密仪器业份额达92.4%,化工产品主要在美洲(76.2%),运输设备业则集中在欧洲(83.2%)。〔9〕台湾服务业ODI主要集中于欧美。截止1991年底,金融保险业的投资以对欧洲为量,占该业总额的41%,美国其次,为25%;在贸易业,美欧分居44%与20%。

台湾ODI以合资为主。由于90年代服务业ODI的迅速增长使独资比例有所增长。从地区分布看,对发达国家以独资、多半数拥有为主要投资方式,对发展中国家则与之相反。

由于台湾的ODI主体为中小企业,技术层次较低,但同时技术适用性与当地化程度则相应较高。80年代末,台湾庆丰、大同、宏基等大型企业纷至发达国家进行高技术公司的兼并活动,明显具有技术寻求与市场开拓特色,为产业升级吹起了号角,也标志着岛内劳动密集产业外移浪潮的尾声。

韩国的对外直接投资虽然以1959年大韩重石矿业公司在美国获得旨在出租的不动产开始,但直到1968年,才开始持续增长。尤其在1977年韩国经常收支第一次出现顺差,对外投资加快步伐,参见表4。

表4 韩国的对外直接投资 单位:百万美元

年份1968-1971 1972-1976 1977-1981 1982-1986 1987-1990 1991

1992

19931994

投资金额 14.3 49.6 145.1 589.32122.4

1125.1 1255.1 1872.1 3525.0

资源来源:韩国银行《海外投资年报》,各年版。

韩国ODI的地区分布更为分散,遍及各大洲,但其投资重点却出现了亚洲—北美—亚洲的两度转移。70年代韩国资源寻求型ODI依照国际经营的地区渐进性,以周边国家为主。80年代以市场寻求型投资为主,在贸易对象国直接投资设厂,北美、欧洲的份额迅速上升。90年代亚太地区高速经济增长形成的巨大市场潜力与东盟、中国等国家的开放经济对韩国ODI产生强大引力,使其投资重点再度回归亚洲。亚、美、欧成为韩国ODI的重要三级,于1994年分别占有份额47.0%,23.5%,17.4%。

在对亚洲ODI中,东盟与中国为主要流向地区。1985年韩国首次向中国投资。

韩国ODI在80年代中期以前,以资源寻求型为主,大量投资于煤炭、石油、铁矿石、林业,在1968至1986年间,资源开发类投资占51.4%,制造业居其次为21.7%。对资源业的大量投资弥补了韩国国内高速经济增长形成的巨大资源缺口,保证了重化工业政策的成功实施。之后,韩国国际贸易受阻,制造业成为第一投资行业。自1987至1994年间,制造业ODI累计55.1亿美元,占同期ODI总额的55.7%,其次为贸易业19.3%。

截止1987年底,韩国对亚洲ODI以矿业为主,份额达50.8%,其次为制造业和林业,分别占份额21.6%,12.7%。而在北美洲,制造业为第一大业,占韩对美ODI的55.2%,其次为矿业(18.3%)和贸易业(16.0%),主要为技术寻求型和市场开拓型投资。韩国对北美制造业的投资主要集中于钢铁、汽车、电子等韩国在工业化进程中形成的优势产业,对贸易业的大量投贸无疑属于客户带动型,辅佐市场开拓型的制造业投资。在欧洲,以贸易业为主,份额高达71.9%。其他各洲的韩国ODI与亚洲相似,以资源寻求型为主。〔10〕

韩国对外投资的主导力量是大型财团,截止1985年,以大宇、乐喜、三星、现代四大财团为主导的大型企业对外投资始终占98%以上,即使在1991年大量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外移中,大型企业ODI仍占ODI存量的73%。〔11〕国内产业界的高度集中使大型企业在规模优势与技术革新努力下,拥有突出的技术经济实力。因此,尽管韩国ODI起步较晚,但其国际化经营与发达国家ODI相似同样面临较大的产业外移压力、但由于中小企业比例很小,故而以第三国市场为目标的出口导向型投资较其他四小“龙”为少。

在投资方式上,韩国ODI偏好独资,1982年占70.4%。对于资源寻求型投资,企业为确保资源供应的稳定性而倾向独资,贸易业则因行业特性多以独资为主,至于投资发达国家的制造业,相对较低的信誉与实力使其难以觅到合作伙伴。进入90年代,对亚洲制造业中投资比例上升,使独资比例有所下降,1990年为60.5%。随着发展中国家制造业的韩国ODI份额上升与韩国企业经济技术能力进一步加强,其独资比例还将继续下移。

比较亚洲四小龙的对外直接投资,尽管都源自出口导向型的小国(地区)经济,由于当地政府的经济与技术政策导向不同,而表现出各自不同特征。以产业外移压力和国家(地区)技术开发能力为参数,我们绘制图1示意四小龙ODI所在的不同层次。

图中A点为低产业外移压力—低技术开发能力型,新加坡为其代表。尽管新加坡的产业结构较香港更为重型化,但新加坡的政策导向在于依靠发达国家FDI来促进本国经济向高级产业方向发展,对本国自主技术开发能力有一定压抑作用。而且新加坡不似香港在历史上曾有企业家大量涌入,因此当地企业的所有权优势极为薄弱。即使在劳动密集产业中,也为当地香港企业所控制,这样在劳动密集型企业普遍受到产业外移压力时,新加坡企业所受压力却相对很弱,从而导致新加坡制造业ODI在四小龙中的最低份额。新加坡大量的资金储备以及有利的地理位置,使金融业、贸易运输业等服务业成为其ODI之发展方向所在。

B点为高产业外移压力—低技术开发能力型,以香港为代表。大量来自上海的企业家与技术纺织工人为香港纺织业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技术基础。在贸易港的历史背景下,香港捷足先登承接了电子、塑料等轻工业劳动密集产业的最后装配工序,直接为国际市场服务,并发展成为香港主导产业。但产业结构的过于劳动密集化使其承受四小龙中最大的产业外移压力。在经济的高速增长中,香港制造业的平均月工资从1985年3128港元增至1991年6578港元,年均增长18.4%,超过新加坡的5.7%与台湾省的11.1%。同时,厂房租金从1984年至1989年年均增长率达26%,售价增幅则高达42%。香港厂房的租金与售价在亚洲已位居第二,仅次于日本。〔12〕在产业外移过程中,香港企业发挥其积累的管理经验与处于价值链下游的营销环节优势,利用已建起的贸易网络,成功地利用范围经济,将通用型生产要素大量运用于别国市场。由于香港的管理营销技术属非集成要素,难以进行物化转让,也使香港企业倾向于ODI。但是从长期看,由于香港多年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使其缺乏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的支持,使得香港面临两种发展趋势:或者进一步开发企业价值链下游环节的战略优势,而将生产设施转移至效益最大化地区,形成虚体公司;或者凭借地理优势,以服务业参与国际化经营。不过,在香港九七回归之后,祖国大陆雄厚的技术基础将对香港产生一定互补作用,促使香港ODI向产业高级化方向偏移或分流。

C点属高产业外移压力—高技术开发能力型,中国台湾归于此类。占台湾工业主导地位的是中小企业,面对当地要素成本上升、货币增值的压力,以成本节约为主要竞争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被迫外移。但与香港不同的是,台湾当局对当地企业有选择地保护与促进政策,使岛内企业产业界拥有一定开展高附加值生产的能力。当局对技术进步的促进政策使劳动密集产业的外移与岛内产业结构的升级得以衔接。大型企业在技术进步基础之上着手进行国际化专业分工,以发达国家作为技术寻求型投资基地,而以亚洲发展中国家作为出口导向型投资基地,逐步积累沿着专业化道路向高技术产业发展的能力。

D点为低产业外移压力与高技术开发能力型,代表韩国。早在韩国发展初期,韩国政府便十分重视产业的自主升级能力,采取了促进产业向大型化、综合化和技术含量高的方向发展的强烈干预政策,使韩国工业的技术先进水平与竞争力在第三世界独具翘楚。尽管韩国中小企业同样面临成本上升的经营压力,一方面其经济份额低,再者国内的垄断集团将利用自生产业升级能力引导国内的结构调整,这样韩国的产业外移压力明显低于其他四小龙。这也是韩国ODI早期发展趋缓的原因。韩国政府利用限制外资流入的政策,进口技术许可证,培养本国企业的技术所有权优势,制造业作为韩国ODI的主要行业便以此为依托,走向国际系统化分工的跨国经营之路。因此韩国ODI的发展较其他四小龙更接近日本,沿着产业高级化方向持续发展。

尽管亚洲四小龙的ODI各具特色,但从根本上讲都属于外向型小国(地区)经济。资源匮乏,市场狭小。出口导向经济战略使其成功地进行了工业化,但同时也易为国际市场的风云变幻所左右,尤其是低技术的中小企业,因成本比较优势的丧失而被迫投资海外,进行日本经济学家小岛清所谓的比较优势投资,以延长技术寿命,在动态发展中起到发达国家与较落后发展中国家之间发挥技术过滤器的作用。从价值链上分析四小龙的竞争优势,具有与美、日不同的特征。美国以产品开发为战略环节,日本则为工艺创新,亚洲四小龙的战略环节在于出口导向经济战略的实施中所积累的营销与管理经验,尤以香港最为突出。但这种优势仅表现在对那些相对较落后国家的比较性优势上。四小龙之间不同的技术背景将决定各自的学习能力与其ODI的发展方向。

与以拉丁美洲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相比,四小龙的ODI更为广泛。拉美国家的内向型大国经济特征使其企业得到很好的市场保护,因免受国际竞争的压力而失去对四小龙ODI最为关健的产业外移压力。而且尽管在国内保护下拉美国家建立了本国的技术基础,形成一定的所有权优势,但市场保护及巨大的国内市场潜力使企业的视野局限于国内,而无进行国际经营的内外驱动。另外拉美国家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在进行国际输出时为避免外部市场的损失,产生了与四小龙相反的资源寻租型投资。由于拉美国家的ODI只是一些大型企业的零星投资,尚未形成跨国经营在经营方式与地域扩张方面的渐进型模式,从而与四小龙也形成显著差别。

进入90年代,拉美国家投资与贸易自由化进程逐步深入,国内过剩的生产能力使市场寻求型投资成为拉美国家融入国际经济的主旋律。技术寻求型投资也是拉美以发达国家为主要投资对象的原因所在。这两类ODI成为拉美国家与四小龙在开放经济中所拥有的投资共性。但出口导向型与资源寻求型投资却只是四小龙的特性,拉美国家的自主技术开发能力与丰富的资源拥有量使其无意于此。相对来说,拉美ODI将与韩国更为接近。

注释:

〔1〕考虑到与发展中国家(地区)相关的对外直接投资多为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地区)的对外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FDI),本文以ODI代表源自发展中国家(地区)的对外直接投资(Overseas

DrectInventment )

〔2〕《台湾经济研究月刊》,1994年7月,P50-54。

〔3〕《香港年鉴1994),第46期,华侨日报印行。

〔4〕何淑贞,冼日明编::《营销、投资、管理》,广角镜出版社,1980年。

〔5〕储祥银编:《跨国公司与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1995年,P348。

〔6〕储祥银编:《跨国公司与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1995年,P350。

〔7〕联合国,《1995年世界投资报告》(英文版),P35。

〔8〕高德文主编:《海外国际性投资模式比较》,经济日报出版社,1994年。

〔9〕《台湾经济研究月刊》,1994年7月。

〔10〕〔韩〕沈昺求等著:《韩国企业的国际化和经营战略》,学林出版社,1993。

〔11〕〔韩〕李相俊:《韩国对外贸易的成功与失误》,中国大百料全书出版社,1994。

〔12〕高德文编:《海外国际性投资模式比较》,经济日报出版社,1994年,P368-369。

标签:;  ;  ;  ;  ;  ;  ;  ;  ;  ;  ;  

“四小龙”亚洲外商直接投资特征比较研究_对外直接投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