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血管内支架介入治疗症状性前循环脑动脉狭窄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论文_董毅

探讨血管内支架介入治疗症状性前循环脑动脉狭窄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论文_董毅

董毅(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中心医院介入科 017000)

【摘要】目的 探讨和分析血管内支架介入治疗症状性前循环脑动脉狭窄的安全性及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对我院此次所收治的90例症状性前循环脑动脉狭窄患者进行血管内支架介入治疗,同时对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手术安全性等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治疗后,手术成功率为97.8%(88/90),术前动脉狭窄为(73.9±9.6)%,术后残余狭窄为(13.7±4.9)%。在围手术期间,患者发生病变相关性穿支动脉闭塞2例、高灌注1例。随访6~12个月,平均为(10.5±1.0);血管再狭窄15例,占16.7%;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者卒中发生率为5例,占5.6%。结论 临床上,对症状性前循环脑动脉狭窄患者采用血管内支架介入治疗,在近期内能够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并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关键词】症状性前循环脑动脉狭窄 血管内支架介入 安全性

【中图分类号】R7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40-0014-02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and analyze the pre-stent interventional treatment of symptomatic cerebral artery stenosis cycle safety and clinical outcomes. Methods 90 patients with symptomatic cerebral artery stenosis in patients with anterior circulation I have admitted to this hospital endovascular stent intervention, while the clinical and surgical patient safety, etc. were analyzed. Results After treatment, surgical success rate was 97.8% (88/90), preoperative arterial stenosis (73.9 ± 9.6)%, postoperative residual stenosis (13.7 ± 4.9)%. In the perioperative period, patients with lesions correlated perforating artery occlusion in 2 cases, one case of high perfusion. Followed for 6 to 12 months, with an average of (10.5 ± 1.0); vascular restenosis in 15 cases, 16.7%;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or stroke rate five cases (5.6%). Conclusion clinical symptoms of anterior circulation cerebral artery stenosis treated with endovascular stent intervention, in the near future be able to achieve better therapeutic effect, and with high security.

【Key words】 symptomatic anterior circulation cerebral artery stenosis; endovascular stent intervention; safety

症状性前循环脑动脉狭窄是导致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以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主要原因[1]。采用抗凝和血小板药物治疗则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是患者复发率较高,且当狭窄程度增加会导致患者发生脑梗死的几率增加。近年来,随着血管治疗技术地快速发展和进步,同时新型支架材料不断出现,进而使得临床上采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越来越广泛。但是由于脑部解剖结构的特殊性,脑内血管成形术要明显比脑外段复杂,且发生的并发症较多。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为了研究和分析血管内支架介入治疗症状性前循环脑动脉狭窄的安全性和临床治疗效果,我院对此次所收治的患者采用血管内支架介入治疗,取得较好效果,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此次治疗的90例症状性前循环脑动脉狭窄患者,收治时间为2009年6月~2010年12月。其中男性为62例,女性为28例;年龄在52~67岁,平均为(60.5±1.0)岁。术前患者临床表现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为12例、卒中为78例。患者表现为症状性脑内动脉狭窄,狭窄率≥70.0%,且不存在严重性神经功能障碍;年龄在18~70岁;患者和家属均同意进行血管内支架介入治疗。排除患者存在颅内肿瘤以及血管畸形等疾病、心房颤动、心脏瓣膜疾病等;排除患者为非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内动脉狭窄和对造影剂、肝素等禁忌者;患者存在出血病史和凝血功能障碍。

1.2方法

术前3~7d,给患者口服氯吡格雷75mg/d,阿司匹林300mg/d。根据患者的血压来合适地调整降血压药物剂量。术后对患者进行心电和血压监护,时间为48-72h。同时将患者的血压有效地控制在120~140mmHg。术后给患者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5000U,2次/d,一共使用3d。之后改为口服阿司匹林300mg/d,服用6-12个月,氯吡格雷75mg/d,使用1-3个月。在6个月后,改为使用阿司匹林100mg/d维持。

对患者采用局部麻醉,经过其右侧股动脉进行穿刺。然后经过其右侧股动脉放置一个6F动脉鞘,并将6F导引导管放置在狭窄部位近心端,然后在路径图的引导下,将0.356mm的微导丝通过狭窄的病变部位并放置在狭窄部位远端合适位置,之后根据患者病变形态以及长度来合理地选择支架。对于严重血管狭窄患者,则采用小球囊预扩,之后通过微导丝再将支架送入到狭窄动脉段,在确定无误后将支架释放,并撤出支架输送杆和导丝,并观察10~30min,然后再造影复查,确定支架内血流畅通且无异常后再将导丝等物撤出。之后保留动脉鞘,并立即进行头颅CT扫查,以排除患者存在出血情况,在停止使用肝素3h后将动脉鞘拔出。

1.3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8.0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x2或t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后,手术成功率为97.8%(88/90),术前动脉狭窄为(73.9±9.6)%,术后残余狭窄为(13.7±4.9)%(x2=3.25,P<0.05)。在围手术期间,患者发生病变相关性穿支动脉闭塞2例、高灌注1例。随访6-12个月,平均为(10.5±1.0);血管再狭窄15例,占16.7%;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者卒中发生率为5例,占5.6%。术前NIHSS评分为(4.9±0.3)分,术后为(9.2±0.2)分;两者比较(t=4.26,P<0.05)。

3 讨论

近年来,据相关文献[2-3]显示,脑血管疾病的发病人数不断增加,对人类的生命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对于症状性前循环脑动脉狭窄患者来说,其发生继发性卒中的风险非常高。经过相关研究发现,在569例症状性前循环脑动脉狭窄患者中,第一年卒中复发几率为15.0%,其中发生在狭窄血管的卒中几率为12.0%。相关研究还表明,102例症状性前循环脑动脉狭窄患者中,动脉狭窄率≥70.0%,在2年内,狭窄动脉供血区所发生的卒中几率为14.0~60.7%[4-5]。因此,对患者采用单纯的药物治疗,则难以起到很好的治疗效果。

对患者采用血管内支架介入治疗则能够有效地减轻患者的血管狭窄程度,提高其缺血区的血液供应,进而降低患者发生卒中风险,特别是对于存在血流动力学损害患者。Marks[4]等研究发现,36例患者中,对37处颅内动脉症状性狭窄治疗进行长期随访。结果在6~128个月随访期间,治疗病变血管区域所发生的卒中几率为3.4%[5]。此次研究的患者均为症状性,且其动脉狭窄率均≥70.0%,治疗后,手术成功率为97.8%(88/90),术前动脉狭窄为(73.9±9.6)%,术后残余狭窄为(13.7±4.9)%。在围手术期间,患者发生病变相关性穿支动脉闭塞2例、高灌注1例。随访6~12个月,平均为(10.5±1.0);血管再狭窄15例,占16.7%;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者卒中发生率为5例,占5.6%。

总之,临床上对症状性前循环脑动脉狭窄患者采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其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症状,减少卒中的复发率。但是在围手术期间所出现的并发症对此技术应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在手术时要注意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同时要谨慎地选择患者,并严格地掌握好用药特征和选择经验丰富的医生进行操作,进而有效地降低手术风险性,保障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

参考文献

[1]周祝谦;李桂杰;李衍滨等.脑血管腔内支架置入治疗症状性脑动脉狭窄20例[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0.14(9):1707-1708

[2]朴峰勋.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脑血管病多发血管狭窄的临床研究[D].吉林大学,2013

[3]高峰,姜卫剑,杜彬,等.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围手术期脑血管并发症的临床分析[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08.03(06):388-389

[4]曹炳华;胡新星;秦超等.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临床研究[J].微创医学.2013.08(01):8-9

[5]王建红,杨清武,李敬诚,等.药物及介入治疗对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预后的影响[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1,14:1541-1543.

论文作者:董毅

论文发表刊物:《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40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4-24

标签:;  ;  ;  ;  ;  ;  ;  ;  

探讨血管内支架介入治疗症状性前循环脑动脉狭窄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论文_董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