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农田水利工程是我国农业健康发展的有效保障,从古至今,农田水利建设就与农业发展息息相关。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在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融入更多的先进技术,可使农田水利工程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如今,在国家提出集约发展思路后,相关的科技工作者开始以“节水”为理念开发新型农田水利工程,以实现更高效的节水灌溉作业。但是,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棘手的问题。
关键词:农田水利;节水灌溉技术;应用要点
1现代农业生产中的节水灌溉技术
节水灌溉技术主要就是依据当地农作物的实际生长情况、水文特点等,科学、合理地调配水资源来完成灌溉,实现节约水资源的目标。使用节水灌溉相关技术可切实解决我国水资源紧张的状况,提升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目前,我国较为常用的节水灌溉技术包括喷灌、微灌、低压管道灌溉、小管出流灌溉等方式。其中,喷灌技术就是使用压力把水资源从管道运送到需要灌溉的田地中。因为喷灌技术应用中使用的劳动力较少,也能节省一定的土地资源,更能实现增产的成效。所以,其在农田水利工程项目中得以普遍应用。微灌技术一般就是针对农作物的根部进行直接输送生长必需的水分与养分,这样的方式能实现对水资源的精确管控,并且其灌溉周期较短,灌水流量也比较小,可实现对水资源的有效节约,切实提升水资源的使用效率。
2农田水利工程高校节水灌溉面临的难题
2.1缺乏丰富的经验指导,导致农田水利工程设计的节水灌溉效果和预期存在较大偏差
资料显示,我国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专家极度缺乏,这与农田水利建设的起点低、盈利空间小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人才培养方面,高校对于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相关课程设置不够重视,导致建设人才偏少和人才素质低下。另外,建设高效节水型的农田水利工程需要施工人员有一定的经验累积。但在实际建设中,由于高效节水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处于起步阶段,缺乏经验交流与分享,导致建设的工程结果和预期存在较大的偏差。此外,高效节水型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需要做到因地制宜,以常规的设计经验作为引导,结合地区环境进行优化、调整。但是,许多设计者不能根据实际做出应变,这也是导致农田水利工程节水效果较低的重要原因。
2.2农田高效节水灌溉项目的后续指导和维护不足,导致工程使用效果不佳
当下,我国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模式是工程技术人员和施工人员接到任务后进行设计施工,工程交付后便完全撤离,让农田水利工程的使用者自行摸索其中的使用门道,而忽视了派遣专人对农民进行指导和对农田水利进行后续维护,进而因农民使用不规范直接导致节水灌溉的效果大打折扣。而且出现问题后,许多农民不知道上报,进而使农田水利工程荒废的现象成为常态。
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在于施工人员只负责工程建设工作,派遣专人对农民进行指导的任务并没有被划入其责任范围。另外,基层政府对农田水利工程的维护管理不够重视,农民本身也缺乏责任意识,不会采取主动的维护措施,出现使用问题时寄希望于他人着手解决。针对此,要求建立明确的责任体系,将对农田水利工程的维护工作细分到人。
2.3种植结构的变化使农田水利工程的节水灌溉效果大大降低
在进行农田水利工程设计时,设计人员一般会根据选址周边的地理环境和农作物种植情况进行合理的设计。比如,对于低洼水田和对于旱地提供不同的引水渠道,根据农作物需水量的不同分配不同流量的引水渠道。但是,实际上农田种植的作物会随着时间和市场变化而变化,这就造成了农田水利节水灌溉工程的有效性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还有随着政策变化带来的一系列农田规划布局的改变,更是会影响农田水利工程灌溉渠道的供水问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农田水利工程中节水灌溉技术的实施要点
3.1微灌技术
该种技术的形式比较多样,但是灌溉的形式不同,微灌技术主要包含脉冲法以及滴灌法,该种技术在实现的过程中能够按照需求进行调节,在蔬菜大棚的种植中使用广泛。在微灌技术的使用中应该重视对灌溉技术的创新与改善,同时将农作物的养料加入到管道中,通过渗透的形式将施肥技术使用在农业中,实现降低人力资源投入的目的。在使用的过程中将管路设置到农作物的根部位置,水分下渗时会比较顺畅,进而实现灌溉效率的提升,同时提升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微灌技术的优点是节水性强,可以降低水分蒸发,将该种技术进行很好的发挥能够实现促进农业发展的目的。
3.2喷灌技术
该技术的实现是利用动力系统和压水泵,在灌溉机械产生工作的压力实现驱动卷盘,进而将水资源通过管道传输到农田中。运用该种技术需要在喷灌机械设备上面安装喷头,从而实现节水的目的。该种技术在大型的农田中使用效果比较好,因为其对灌溉路径没有固定的要求,需要结合农田的实际情况进行。在灌溉的过程中应该对喷灌机器进行合理操作,进而实现对整个农田的进行工作。
3.3灌溉渠道的防渗技术
该种技术的主要优点是实现节水的同时实现长期的效益。用这种技术进行灌溉的过程中需要对一些工作和施工活动进行准备,目的是避免水资源的渗漏。在进行施工的过程中应该重视对防漏材料的使用。为了实现避免水资源的浪费,应该运用防渗薄膜对灌溉区域以及非灌溉区域开展隔离工作,这样做的目的是实现对水资源的合理使用,从而使其真正在农业发展中发挥作用。该技术的优点是设备比较稳定,使用的寿命长,同时节水的性能好。
3.4新型灌溉技术
现阶段,我国还存在新型灌溉技术,其中的步行式灌溉技术和雨水蓄积的技术就非常重要。其中步行式灌溉技术主要利用的因素是农用机械和电力,同时需要配备专门的灌溉设施,进而实现灌溉的目的。这种方式具有一定的优点,即适应性比较强,同时使用也比较方便。此外,利用雨水蓄积的灌溉措施指的是通过对工程的修建实现对降雨的收集,进而通过管道的作用实现将蓄积的雨水进行传递到需要灌溉的地区。该种措施的使用具有一定的地域特点,即在季节性缺水和干旱的地区比较适合。该用水不仅能够实现对农作物的灌溉,同时也能为人和牲畜提供一定的用水补充。此外,该种方式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水土流失的减小,同时达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为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3.5强化节水灌溉工程项目的有效监管
节水灌溉工程项目的管理工作涉及多个层面,首先是针对建设方案设计工作者而言,必须督导设计工作者深入到当地环境中去,细致、认真地对当地地理环境、土壤条件、农作物种植结构等进行实地勘察。之后基于实地勘察所得到的信息数据,进行合理的规划,这样才能设计出适合当地的节水灌溉工程。也要强化针对节水灌溉工程实际施工的管控,提升工程建设成效与质量。强化水利灌溉工程建设完成之后的监管与维护。尤其是那些地质结构较为复杂、节水灌溉工程容易出现问题、工程项目建设偏早、相关设施容易老化残损的地区,更是要强化监管,一旦有问题出现,要及时安排有关工作人员进行及时有效的维修,确保节水灌溉水利工程的应用成效。
结论
农业的发展使我国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国的人口基数比较大,水资源的人均占有率比较低,这就造成我国的水资源比较短缺。因此,在农业的发展中应该重视水利工程节水灌溉技术的研究,对其中的各个实施要点和应用情况进行仔细的了解,进而实现水资源利用率的提升,在进行技术的选择中应该结合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为资源短缺地区提供充足的水资源。因此,实现节水灌溉技术能够为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助力。
参考文献
[1]吾热古丽•肉孜.关于农田水利工程高效节水灌溉发展思路的探索[J].珠江水运,2016(22):75-76.
[2]于方明.农田水利工程高效节水灌溉发展思路[J].黑龙江科学,2016,7(22):150-151.
[3]罗兴梅.农田水利节水灌溉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6,44(6):159-161.
论文作者:李亦初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4
标签:农田论文; 技术论文; 水利工程论文; 节水灌溉论文; 农田水利论文; 水资源论文; 农作物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1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