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及MRI影像技术在脊柱结核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论文_姜洪珲

湖南医药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湖南怀化 418000

【摘 要】目的:探讨脊柱结核诊断中CT与MRI影像的应用价值。方法:所选病例为本院收治的脊柱结核患者,共40例,时间范围为2013年2月-2016年2月。所有患者均经病理证实,患者及家属均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40例脊柱结核患者均实施CT、MRI检查,分析诊断结果。结果:MRI检出脊膜强化、韧带下扩散、硬膜囊外或椎管侵犯的阳性率均高于CT,差异显著(P<0.05);CT检出钙化阳性率高于MRI,差异显著(P<0.05);CT、MRI检出骨质及椎间盘破坏、椎旁肿块或脓肿阳性率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在脊柱结核临床诊断过程中,CT与MRI检查各有利弊。临床诊断过程中,可联合应用两种影像学技术,以提升诊断准确率。

【关键词】脊柱结核;诊断;CT;MRI

作为临床上一种常见骨与关节结核疾病,脊柱结核患病率较高。该病若不及时进行治疗,或治疗方法不当,都有可能导致患者继发消化道结核、胸膜结核、肺结核等,增加临床治疗难度[1]。脊柱结核发病早期临床症状不典型,起病较为隐匿,且病情进展较为缓慢,在临床诊断过程中极易与各类老年性退行性病变混淆,增加临床诊断和治疗难度[2]。当前,临床上常用的诊断脊柱结核的方法为影像学,能对病变范围、大小、位置等进行准确显示[3]。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有CT、MRI,其在诊断脊柱结核中的效果存在差异,且各有利弊。本研究为深入探讨CT与MRI检查的应用价值,回顾性分析了40例经病理证实脊柱结核患者的一般资料,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选病例为本院收治的脊柱结核患者,共40例,时间范围为2013年2月-2016年2月。所有患者均经病理证实,患者及家属均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所有患者均临床表现出不同程度盗汗、低热、疼痛、乏力、腰背部不适等症状。本组4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14例;年龄最小为20岁,年龄最大为65岁,平均年龄(35.5±8.0)岁;病程最短为3个月,病程最长为5年,平均病程(16.6±6.6)个月。病理显示病变部位:16例为腰椎,13例为胸腰段,9例为胸椎,2例为骶椎。

1.2 方法

①CT检查;CT检查所用仪器为美国GE公司生产的LightSpeed 16层螺旋CT机。参数设置:以130kV为球管电压,以140-280mA为球管电流,以5-10mm为层厚,以5-10mm为间隔。实施常规软组织窗、骨窗重建,以100ml碘海醇为造影剂,实施静脉团注。

②MRI检查:MRI检查所用仪器为德国西门子公司生产的Avanto 1.5T超导型磁共振机,实施自旋回波(SE)扫描,采用脊柱线圈。实施常规矢状位及轴位T1WI、T2WI平扫。其中,实施矢状位扫描时,SE序列T1WI,以500为TR,以15为TE;FSE序列T2WI中,以2400为TR,以14为TE。实施轴位扫描时,实施SE序列T1WI,以3-5mm为层厚,以1-2mm为间隔。必要时,给予患者增强扫描,以Gd-DTPA注射液为造影剂,以0.1mmol/kg进行静脉推注。

1.3 统计学分析

将收集到的数据通过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用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MRI检出脊膜强化、韧带下扩散、硬膜囊外或椎管侵犯的阳性率均高于CT,差异显著(P<0.05);CT检出钙化阳性率高于MRI,差异显著(P<0.05);CT、MRI检出骨质及椎间盘破坏、椎旁肿块或脓肿阳性率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见表1.

表1 MT与MRI检查结果对比[n(%)]

3 讨论

脊柱结核在临床上较为常见,是一种较为严重的骨关节结核疾病。脊柱结核若治疗不及时,或治疗方法不当,都可能导致患者出现严重后遗畸形,部分患者甚至需要做截瘫处理,给其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带来严重威胁[4]。临床上提升脊柱结核治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是采取积极措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在脊柱结核诊断中,常用的方法为影像学,包括CT、MRI,能获得一定临床效果。

CT在脊柱结核诊断中的应用,能对脊柱骨质改变、病灶边界等进行准确显示,且能准确反映病灶内钙化情况,还可以对大部分软组织异常进行反映。但是,CT检查也存在一定弊端,主要是不能对椎间隙异常、软组织病变等进行准确显示,会影响诊断效果[5]。而MRI能对结核及病变软组织进行准确显示,其增强扫描在显示软组织异常中有着更高的清晰度,在单纯性椎间盘炎性病变、椎间盘异常等疾病诊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MRI对蛋白含量、水含量的敏感性较高,能提升病变早期检出率,且能对病变范围进行明确。

本研究结果显示,CT、MRI检出骨质及椎间盘破坏、椎旁肿块或脓肿阳性率差异不显著(P>0.05)。提示在脊柱结核临床诊断过程中,CT与MRI在骨质及椎间盘破坏、椎旁肿块或脓肿诊断中的敏感性相似。此外,MRI检出脊膜强化、韧带下扩散、硬膜囊外或椎管侵犯的阳性率均高于CT(P<0.05);CT检出钙化阳性率高于MRI(P<0.05),与文献结果相符[6]。CT能对死骨形成、钙化情况进行准确显示,有着较高的敏感度。而且,相较于MRI,CT多平面重建、横断面成像技术能对较小钙化进行准确显示,且能显示破坏区坏死骨碎片。而相较于CT,MRI诊断脊膜强化、韧带下扩散、椎管侵犯、硬膜囊外侵犯的敏感性较高。笔者认为,这可能是与其对蛋白、水含量变化敏感性高有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CT与MRI诊断脊柱结核各有利弊,CT可用于判断死骨形成及钙化形成,且能对椎管受累情况、冷脓肿范围进行明确;MRI能准确显示椎间盘性质、硬膜囊受压等。所以,在临床诊断过程中,可联合应用两种影像学方法,以提升诊断准确率。

综上所述,在脊柱结核临床诊断过程中,CT与MRI检查各有利弊。临床诊断过程中,可联合应用两种影像学技术,以提升诊断准确率。

参考文献:

[1]周冰.脊柱结核的CT及MRI影像诊断价值分析[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6,29(12):1774-1775.

[2]岳炫彤,邬颖华,王晓玲.45例脊柱结核的CT、MRI对比研究[J].中国CT和MRI杂志,2015,13(1):86-89.

[3]张全禄.脊柱结核的CT与MRI影像学特点分析[J].青海医药杂志,2015,45(7):75-76.

[4]程春,曾勇,杨超,等.脊柱结核的MRI表现特点及诊断价值分析[J].磁共振成像,2016,7(5):371-375.

[5]吕永良.X线、CT和MRI影像诊断技术在肩锁关节脱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4,5(18):105-106.

[6]赵绿洲,杨守珍,王志永,等.19例脊柱结核的CT与MRI影像诊断价值探讨[J].现代医用影像学,2015,24(6):978-980.

论文作者:姜洪珲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7年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2/27

标签:;  ;  ;  ;  ;  ;  ;  ;  

CT及MRI影像技术在脊柱结核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论文_姜洪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