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构建《生产力发展动力学》的框架设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动力学论文,框架论文,生产力发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邓小平生产力理论的指导下,不少理论工作者和生产实践者积极探索如何发展生产力,生产力发展的动力是什么,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或著书探索,或撰文论述,为建立《生产力发展动力学》这门新兴学科作出了努力。本文作者和杨克忠合著的《生产力发展动力论》一书(1995年宁夏人民出版社),就是为建立《生产力发展动力学》的一次尝试。现将关于构建《生产力发展动力学》的框架设想见之于此,恳请关注生产力发展问题的同志们批评指教、讨论补充。
一、什么是生产力发展的动力学
1.发展生产力——现代实践提出的时代性的课题
邓小平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站在时代的最前列,把社会主义中国的前途和命运放在世界范围内及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思考,深刻总结了社会主义国家正反面经验。在现代科技革命和社会主义实践的条件下,在理论上系统阐明了社会主义中国发展生产力的根本任务和如何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从而形成了邓小平生产力理论的科学体系,它是构建《生产力发展动力学》的理论指导和思想武器。
邓小平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当作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从而解决了社会主义国家最重要的理论课题。正是由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实践中处于影响全局的中心问题,它才成为贯穿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线。社会主义社会的产生、社会主义从一个阶段到另一个阶段的推进,以至共产主义的实现,都离不开生产力的发展。这里向我们提出了一个极为重要的哲学经济学理论问题,即如何更好地发展生产力?生产力发展的动力是什么?这是时代性课题,它要求我们进行探索和作出回答。
2.《生产力发展动力学》研究的逻辑出发点
任何学科都有自己研究的逻辑出发点。《生产力发展动力学》研究的逻辑出发点是生产力的要素,从研究要素出发,导出《生产力发展动力学》的一系列概念、范畴、基本原理及其生产力发展的动力规律或定律,从而构建《生产力发展动力学》的理论体系。
3.《生产力发展动力学》的研究对象
是以研究生产力要素水平的变化来揭示生产力发展的动力源及其动力规律的一门科学。
生产力要素水平包括生产力要素的构成不断扩延和构成生产力每一要素的内涵不断充实、丰富两个方面。生产力要素的构成及构成生产力的每一要素的内涵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由生产力的基本要素扩延为生产力的发展要素,当今时代,科学技术已成为第一生产力。
4.创建《生产力发展动力学》的意义
理论意义: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的根本观点;深刻理解和把握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为生产力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社会意义:直接关系到生产力发展的实际状况;关系到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完成;关系到物质文明的发展程度;关系到千千万万家企业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及其亿万人民的幸福。
实践意义:使生产者特别是生产经营者合理配置生产力的要素及不断提高生产力的每一要素的水平,把握生产力发展的内外动力,使企业保持经济可持续的发展,这是涉及企业的生死存亡的大问题。
二、生产力的要素构成和生产力的时代划分生产力要素的构成:
1.生产力的要素构成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
从生产力的初始阶段到现代生产力的高级阶段,生产力的这个历史过程表明:是由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资料)扩延为生产力的发展要素(教育、管理、信息、科学技术、资本、交通……)和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过程,也是生产力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
没有三个基本要素的有机结合,生产活动就不能进行,光有三个基本要素而没有发展要素和科学技术的渗透,生产力就不能明显发展。基本要素在生产力中要充分发挥作用及作用的大小,视其与其它要素结合的深度和广度。构成生产力的每一个基本要素的层次也是不同的,它的作用大小取决于解决人类社会和自然矛盾的实际生产力的状况,以及多大程度上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需要。
没有生产力的基本要素生产活动就不能进行;没有生产力的发展要素,生产力就不能发展;没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生产力就不能飞跃发展,这是生产力的发展史所证明了的。在当今时代,为了发展生产力,必须注重生产力的发展要素,尤其要关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只有这样,生产力才能可持续的迅速发展。
2.生产力要素构成是无限多个
生产力总是要向前发展的,需要有新的要素不断充实到生产力的要素构成中,新要素的充实又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这种双方的相互作用,推动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新要素的层出不穷,从这个意义上讲,生产力的要素构成是无限多个。这不仅包括基本的、直接的物质性要素和发展要素,而且还包括能够间接地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要素。
3.生产力要素水平的提高
生产力要素水平包括量和质的统一。量是指构成生产力要素的数量。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要素的数量是不断增加的,这就是通常说的生产力要素的扩延。质是指构成生产力的性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要素的性质是不断提高的,这就是通常说的生产力要素内涵的丰富、充实。例如由过去以体力型劳动为主转向以智力型为主劳动。不同的时代、社会里,生产力要素水平是不同的,不断提高生产力要素水平,是生产力发展的总趋势。
生产力的时代划分:
1.划分依据
生产力的时代划分是依据生产要素的水平,依次可划分传统社会(第一代)生产力;近代社会(第二代)生产力;现代社会(第三代)生产力。
2.传统社会生产力——第一代生产力
“传统社会”是指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社会,包括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和封建社会,大致是公元前300万年至18世纪中叶这段时期,故又称为古代生产力或手工生产力。其跨越的时代按照制造劳动工具的原料又可分为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三个阶段。
传统社会生产力要素构成是: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
传统社会生产力的定义:以体力为主的劳动者运用劳动资料作用于自然界而创造社会财富的能力。它具有下述五层含义:(1)生产力产生于人和自然界的关系。(2)生产力本质上体现为人的体力能力。(3)有目的劳动意味着人们为了实现需要。(4)在生产力的构成中包含了劳动资料要素,意味着任何生产活动具有社会性。(5)科学、技术、教育、管理和通讯等在至封建社会为止的生产发展中尚不起明显的作用,但毫无疑问已在不同国家、地方以不同程度影响了社会生产力。
用现代观点看,传统社会生产力定义有三方面的局限性:(1)只适用于传统的小生产社会,它不能适用于社会化大生产,不能概括近代和现代生产力的基本内容及其特征。(2)在理论上把生产力置于人和自然界的绝对的对立地位,在实践上必然会导致盲目地滥用自然资料。(3)只能从外延扩大生产。
3.近代社会生产力——第二代生产力
近代社会生产力大致是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是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近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按照其推动劳动资料的主要动力可分为蒸汽机阶段(机器阶段)和电力阶段。
近代社会生产力要素构成已不局限于传统社会生产力的三个基本要素,科学技术、管理、教育和信息等发展要素已明显起着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作用。而科学技术是最主要的发展要素。
近代社会生产力的定义可表达为劳动者以体力和智力的结合,运用一定劳动资料作用于自然界而创造社会财富的能力。从该定义可得出:(1)第二代社会生产力是第一代社会生产力的继承和发展。(2)对社会生产力起重大革命性影响的科学技术的出现,成为社会生产力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技术作为发展要素对基本要素起了“催化”作用。科学技术是为了满足人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及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而产生的。(3)管理、教育和信息作为生产力发展要素已经形成,并不断地强化着。(4)产业革命和科技革命所导致的近代社会生产力使生产关系产生了深刻的变革,即意味着资本主义战胜了封建主义。(5)近代社会生产力的劳动资料的内涵已由于科学技术的推动而被大大丰富了。(6)劳动者的能力由体力型为主向智力型为主过渡。
4.现代社会生产力——第三代生产力
近代社会生产力的时间夸度是从20世纪初至今。这个时期是重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已完成了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完成了近代社会经济的理论终结和现代经济的理论准备;世界规模的民众的民主觉醒和阶级矛盾的激化;20世纪前后二三十年间是人类科技史上最灿烂辉煌的时期;世界性经济形成。
现代社会生产力的定义:在现代科学技术、教育、管理和信息等发展要素和社会需要的综合作用下,三个基本要素的现代化在环境系统中表现出来的现代劳动者改造自然界的能力。从现代社会生产力的定义可得出:(1)现代社会生产力的范畴、要素和传统社会生产力、近代社会生产力的范畴、要素,有着本质的内在联系。(2)从发展的、多角度、多层次的观点来思考现代生产力要素的构成,生产力范畴的内涵不断充实,外延不断扩延。(3)反映的是市场经济发达的社会。生产力越发达,资源的稀缺性也就越强化,致使发展生产力必须按资源配置的优化为客观依据,社会需要对生产力发展的拉引力量就成为必要。(4)不但蕴涵了伴随着生产过程始终的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而且还应计入实际上对社会生产力产生互动影响的环境因素。
三、生产力发展的特点
1.生产力发展的长期性和复杂性
生产力发展的长期性表现为生产力的过程性。这是由生产力自身矛盾和外部矛盾不断解决又不断产生规定着生产力的过程性,是因为生产力要素的扩延和内涵的丰富是一个过程。
生产力发展的复杂性是由生产力的自身矛盾和外部矛盾的多样性、复杂性所决定的,生产力的发展要受到各种因素、各种条件的制约。
2.生产力发展的历史继承性和现实性
生产力发展的历史继承性是由生产力内部矛盾的互相转化和彼此联系决定的。这是生产力发展的辩证法。它表现为生产力要素水平的继承性、生产活动的历史继承及物质技术等方面的继承。
生产力的现实性是指相互联系的生产力各要素之间矛盾运动的综合作用的结果。
3.生产力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
生产力发展的前进性是由于生产力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不断进行自我否定的结果。人为了求得生存和自我发展的需要,生产力就是在这种人的永无止境的追求和创造中前进的,人的需求驱动着生产力不断地向前发展。
生产力发展的曲折性是由于生产力发展受到外部矛盾的冲击和自身矛盾多次自我否定的结果,表现为生产力发展的内容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形式上表现为高一阵,低一阵,发展或快或慢。
4.生产力发展的阶段性和跃进性
生产力发展的阶段性是因为规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要素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而其他矛盾发生了变化,从而呈现出生产力发展的阶段性。
生产力发展的跃进性是由生产力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的不平衡性所引起的。所以我国经济的发展,可以每隔几年上一个台阶。
5.生产力发展的开放性和国际性
生产力发展的开放性是由于构成生产力要素的外延和内涵不断扩延和不断丰富,以及不同生产力发展水平之间的互相影响、相互作用、彼此促进的结果。
生产力发展的国际性是指由构成生产力的要素普遍联系决定的,当代的生产都是社会性、国际性生产。
四、生产力发展规律
1.生产力发展规律的性质
生产力发展规律是生产力自身固有的、必然的客观规律;生产力规律是一个自然属性很强的社会规律;生产力发展是一个很重要的规律;生产力发展规律是一个超越经济学,具有广泛意义的基本规律。
2.生产力发展的动力规律
人的自然增殖必然导致人类社会需要的增长;人类社会财富的积累总量必然随着时间的顺序流向而增长;生产力的诸要素具有智能化倾向;人类社会商品的总价值和总使用价值日益增大;社会平均的劳动生产率必定日益增长;生产资本的社会积累量不断增长意味着社会总资本积累量的不断增长;以科学技术为主的发展是推动生产力发展和创造国民财富的内在动力——这是生产力发展动力规律的内部描述,亦可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定理。
3.生产力发展的惯性规律
任何生产活动总是动态的。当生产力在没有外来作用时,它将以简单生产力的形式“惯性地”运动着。此时社会需要和发展要素这两类要素将具有速率的性质。
由生产力发展的惯性规律以及与动力规律结合,可引出如下结论:(1)对发展生产力作用中,社会需要和发展要素是一对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矛盾,没有社会需要,就不能促进科技、教育等发展要素的形成和发展,没有科技、教育等发展要素对社会生产力的作用,新的社会生产力就不能形成,不可能满足人的更大需要。(2)非货币化的社会需要和社会发展将同步增长。(3)新的生产力一旦处于惯性运动时,它仍能在原有的社会生产力的基础上以非负速度增长。(4)对一个处于惯性运动的生产力系统的优化,可以通过对发展要素和社会需要要素的调整来得到。(5)在一代社会生产力的稳定时期中,消费与国民收入同步并小于国民收入。(6)在惯性运动中的生产力系统的传递函数为常数。(7)当社会生产力处于惯性运动时,国民储蓄倾向是恒常的。(8)当某地区的社会生产力处于惯性运动时,该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动量”保持不变;(9)每一代社会生产力当处于惯性运动时,其生产和消费必须处于均衡状态。
五、生产力发展的内部动力系统
生产力和任何事物一样,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系统,同样,生产力发展动力也是一个由多因素构成的系统整体,它可分为内部动力系统和外部动力系统。生产力的内部动力系统是指构成生产力的各要素及其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对生产力发展的综合动力(合力)
1.生产力发展的需求性动力系统
(1)人的需求是生产力发展的原动力。生产力的形成产生于需求,生产力的发展源泉寓于需求的发展。
(2)人的现实性需求是生产力发展的直接动力。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不断满足人的需求,而人的需求的不断实现,又促进了人的本质、智力的发展,反过来,需求拉动了市场,推动着生产力的发展,现实的需求和发展之间的矛盾运动,直接推动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3)追求性需求是生产力发展的动力源。生产力的发展是从更新需求开始的,继而是进一步发挥能力作用于生产过程,又是新的产品产生,使需求在新的基础上得到满足即得到新的幸福;再到产生更新的需求,发挥更新的能力,获得更新的幸福……,这种在更高基础上的循环往复,需求和生产的双方作用,是生产力发展永无衰退的动力源。
(4)全面开发生产力发展的需求性动力:处理好生产和需求的关系;处理好需求和劳动的关系;处理好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的关系;处理好现实性需求和追求性需求的关系;处理好微观需求和宏观需求的关系。
(5)需求的实现在于劳动,劳动者是生产力发展的决定力量。在生产力诸因素中,人的因素是第一。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不否定“人的因素第一”。“两个第一”是从不同角度提出的。两者的关系可以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渗透、互为因果的关系。
2.生产力发展的智能性动力
(1)生产力越发展,生产者支付的体力越少的事实,说明体力不是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动力,而智能是现代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动力。
(2)科学智能是现代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动力。科技智能大大提高各要素的功能;科技智能是现代生产力的第一推动力,是创造物质财富的决定力量;科技智能改变了物质生产过程,改变了劳动力和资本的投入;科技智能促使社会的全面进步,是解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手段。
(3)教育是实现人的智能化的关键。人力资源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这同生产力发展经历的三个阶段是同步的。传统社会生产力,人力资源以自然力为主的阶段,人们主要靠体力进行生产活动,这时期,教育还未成为生产力的要素;近代社会生产力,正是自然力向智能过渡的阶段,教育已成为生产力的重要要素,对生产力发展起到明显促进作用。这时期体现智能和体力的结合作用劳动对象;现代社会生产力,人力资源是以智能为主的阶段,生产力的发展已转向依靠生产力的发展要素和科学技术,生产力的发展最终取决于教育和科学技术。
(4)管理智能是现代化生产的客观要求。科学管理能以市场为契机,合理配置生产力要素和生产要素,使各要素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各要素在发展生产力中的作用。
3.生产力发展的物质性动力
(1)现代劳动资料的新特点规定着现代生产力发展的新特征。现代劳动资料最新发展的特点集中体现于高科技的劳动资料。它们具有的特点主要有:高速化、一体化和柔性化。由此决定着生产力发展的新特征:高迭代率(迭代是指劳动资料的更迭和替代)、高软化率(是指劳动资料全方位的向智能化程度提高的方向发展)、高增殖性。
(2)劳动对象的不断扩大促使物质财富的大幅度增加。劳动对象的丰富化在量态上表现为劳动对象在整个自然资源中的比重递增,在质态上表现为劳动对象链的延长。劳动资源构成环节递增,使劳动者对劳动对象的作用日益间接化。
(3)生产实践活动是属于生产力发展的物质性动力。通过生产活动,人们获得新的劳动经验、获得新的生产技能,从而有力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六、生产力发展的外部动力系统和外部条件
生产力的外部动力系统是相对于生产力自身的动力系统而言,若相对于生产方式而言,而有的外部动力就成为生产方式的内部动力。
1.生产力发展的“革命动力”和“改革动力”
“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的名言,深刻揭示了社会革命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生产力发展的强大动力。社会革命就是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先进的社会制度代替腐朽的社会制度,从而使生产力获得解放。
改革在社会主义国家里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强大动力。通过对具体体制的根本性改革,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生产力发展的“精神动力”
以马克思主义指导物质文明建设、发展生产力,才能保证经济建设的正确方向。科学的意识具有认识、选择、改造、创造的功能,有力地推动着生产力的发展。
3.良好的环境是生产力发展的前提
国内环境包括经济环境和政治环境两个方面。经济环境是指经济稳定、经济发展等方面,政治环境是指社会的政治稳定、社会稳定、人心稳定等方面的总和。良好的环境是促进生产力健康发展的前提。
国际环境是生产力发展的外部条件,安全的国际环境能安心搞建设。当前和平和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各国的发展为各国彼此利用提供了有利条件,要把握有利的国际环境,抓住机遇发展生产力。
4.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条件
协调发展生产力和自然环境的矛盾、经济发展和人口发展的矛盾是现代生产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自然环境为生产力发展提供物质资源,它影响着生产部门的分布和发展方向,影响着生产力发展的水平、速度。保护环境是生产力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若把发展生产力和环境保护对立起来,必然造成内部不经济和外部不经济,就不可能促进生产力的持续发展。
人口增长和生产力发展协调进行是生产力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合理的人口数量、结构,高素质的劳动者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可持续发展。
5、合理布局的作用
遵守生产力布局规律和布局原则,合理布局生产力对生产力有巨大的推动力。它使生产力诸要素发挥最佳的功能,使产业和生产要素协调安排,使生产费用减少,产出增加。
生产力发展的外部动力和生产力发展的内部动力有机结合,构成了生产力发展的整体动力系统。内部动力是生产力发展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外部因素是生产力发展第二位的原因。
揭示生产力发展的整体动力系统,保证生产力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