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解释技巧_思维品质论文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解释技巧_思维品质论文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讲解技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语文论文,课堂教学中论文,技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目前语文教学讲解中存在的问题

讲解技能在教学中广泛运用并且源远流长,从两千多年前孔子的“私学”和柏拉图的“学园”,延续至今。它之所以一直受偏爱,是由于它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较简捷地传授大量的知识;可以方便、及时地向学生提出问题,指出解决问题的途径;教材中比较抽象的内容,可以通过教师的讲解引导学生弄通想懂;讲解为教师传授知识提供了充分的主动权和控制权。总之,准确、流畅、清晰、生动的描述,循循善诱、层层推理、点滴入微的讲解,可以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会使听者欲罢不能。可见,熟练地掌握讲解技能,合理而巧妙地运用讲解技能,可以使语文教学锦上添花,可以更好地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

所以,熟练地掌握运用讲解技能是语文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功。然而目前,在语文教学的讲解中还存在不少的问题。

1、讲解条理不清,思维混乱,没有明确的讲解结构。

讲解知识,讲述课文,应该有合理的结构和思路,这种结构和思路,既是对知识或课文的合理的组合和解析,又必须符合学生认知的思维过程。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把教师讲解的知识,清晰高效地存储进大脑中。可是有一种现象值得注意,这种现象就是讲解的随意性。往往想到哪儿讲到哪儿,想怎么讲就怎么讲。知之甚多的知识随意发挥,知之不多的知识乱发挥,在不重要的枝节上大讲特讲,而关键的知识点却轻描淡写,甚至没讲到。这样的讲解,会造成学生思维混乱,使学生摸不着头脑,抓不住要领,从而难以形成正确的语文学习的方法和思路。

2、讲解的知识不准确。

例如,文言中出现的“妻子”,有些教师讲成妻子和儿子。再如: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讲成说明文中只要有数字,也不论这些数字用在什么位置,作用如何,统统说成是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又如,把《苏州园林》里“我觉得苏州园林是各地园林的标本”一句,讲成是运用了下定义的说明方法等等。

由于上述问题,就有必要认真研究讲解技能。

二、什么是讲解技能及作用

讲解技能是教师运用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方法,促进智力发展,表达思想感情,进行思想教育的一类教学行为。

我们把这个定义进行分解,就发现这个定义中对讲解技能的作用包含着三个意思:1.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方法。引导学生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感知、理解、巩固和应用新知识、新概念和新原理。2.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语文的讲解,常常要引导学生分析和掌握课文的思维过程,而分析和掌握的过程,也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对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如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分析力)和实践能力(如运算能力、实验操作能力、设计能力等),是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的。3.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并结合教学内容的思想性和美感作用,影响学生的思想和审美情趣。通过这样的分解,我们便初步理解了讲解技能的作用。

三、讲解的特点

其一,在(知识传授的)主客体信息传输中,语言是主要媒体。运用语音表情达意的能力,是讲解得好的前提。这就说明语言在讲解中的重要地位。因此,培养组织内部语言的能力,就是要“想”好“为什么说?”“对谁说?”及说明的意向与要点;培养快速语言编码的能力(编码:梳理),就是要注意储备口语词汇,懂得语法规范。运用语音表情达意的能力。也就是要善于运用语言、语调、语速、语量的变化表情达意,令人爱听、使之动听。

其二,信息传输由主体传向客体,具有单向性,学生常处于被动地位。根据这个特点,在讲解中要注意以下问题:1.讲解要生动、形象。2.讲解要精练,起到点拨的作用。3.讲解要和听说读写结合,要和训练结合。把信息传输的单向性变成信息交流的双向性,这样才能克服教师满堂灌,学生没有实践机会的弊病;才能让学生在教师讲解的指导下进行学习,变被动为主动,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才能让学生把教师传授的知识,通过练习变为自己的并转化为能力;也只有这样,才能增强讲解的效果。

四、讲解技能的应用要求

如何在讲解中达到传授知识和方法,促进智力发展,提高审美情趣,进行思想教育的目的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去努力:

1、要明确语文学科的特点。

语文课是对学生进行祖国语言教育的课程,也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课程,由于人的思维是运用语言进行的,所以语文对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思维能力,具有极为重要的功能。所以,我们语文课教学的讲解,就是要教学生领会,作者是用什么样的语言,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表达的,即我们的语文教学就是应当落实在语言上,语言形式和这种语言形式所表现出来的思维形式上。不然就不是语文课。

2、要有明确的讲解结构。

在认真确定教学目标,分析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明确新旧知识之间相互联系的基础上,按知识结构之序,学生思维发展之序,提出系列化的关键问题,形成清晰的讲解框架。这样易使讲解条理清楚,引起学生的思考。例《死海不死》,在确定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之后,再根据学生思维发展之序,提出系列化的关键问题,以形成一个这样的讲解框架:

①死海的地理位置?

②死海的表面特征?

③死海的本质特征?

④死海是怎样形成的?

⑤死海的现状和未来?

⑥在说明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起什么作用?

⑦测量死海的最深处和每年水面下降,用约数,这能不能说是数字的准确?

这样就形成了清晰的讲解框架,易使讲解条理清楚,引起学生的思考。

有些课后练习已是一个清晰的讲解框架,就可以采用课后练习来完成讲解内容。例《谈骨气》。

讲解框架就是一个完整的思维过程,它包括思维的起点、逻辑进程、思维结果。思维的起点最重要,也就是讲解的“突破口”。在确立讲解框架时,首先要选好突破口。其次是在逻辑进程中,抓好点,抓能实现目标的关键点。

3、要把握讲解的度。

讲解的度是由语文知识之序和学生的实际决定的,语文教师应根据讲解知识处在这个语文知识之序的点和学生的实际,来确定讲解的难易深浅,这样的讲解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比如讲《这不是一颗流星》,这是初中第一册的第一课,处于第一单元,这个单元的重点是家庭生活与语文的关系,它要学生体会怎样用语言来表现细微但却感人的人间亲情,这时,如果我们忽视这一切,而引导学生去理解记叙文的要素等等,这样的度的把握就不够充分了。

再如《谈骨气》,属议论文,处在初中第二册第七单元上,这是学生最早接触的议论文,这一单元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议论中的记叙的作用,倘若这时,我们便大讲特讲论点、论据、论证,则不合时宜了。

总之,不宜讲得过深,那样学生便难于理解,也不能讲得过浅,不然,学生又会因炒冷饭而提不起兴趣。

4、要把握讲解的时机。

应该把知识的关键点,或者解决知识困难的环节,放在这样的时机去讲解,即通过老师的启发诱导,给学生创设一种愤悱的状态,让学生处于一种最渴望得到知识的境况中时再讲,这就是孔子说的不愤不悱,不悱不发。也可以通过老师的启发诱导,让知识的关键在水到渠成的时候讲解给学生,这便是抓住了讲解的时机。例如:有一位老师在讲解《中国石拱桥》时,先要求学生不看书,而按照黑板上的赵州桥挂图,用准确的词说明桥与拱的位置,学生讲,老师就按学生的说明画出桥与拱的位置图,结果,学生总说不准确,又非常想说准确,这时老师让学生看课文“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这样,学生就体会了说明文用词准确的特点。

5、讲解要有启发性。

不能把知识灌给学生,而应该通过讲解,给学生设置思考的点和线,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来掌握知识,形成能力。

例:有一位老师,教《孔乙己》时,发现学生不理解孔乙己的可悲性格,他就注意用启发性的讲解,如他提出,小说最后一句“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作者这里用“大约”、“的确”两个自相矛盾的词,是疏忽还是另有深意?这样一启发,同学们就开动脑筋,寻找答案。有一个学生是这样分析的:“小说以‘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句话,作为这个悲剧的结局,‘大约’、‘的确’看似矛盾,其实不矛盾,因为从孔乙己当时的境遇来推测,可以断定他‘的确’是死了。但对于他的死却无人过问,因此作者又用‘大约’这个词作了不肯定的假设,说明孔乙己就是这样一个死活无人过问的可悲人物。”

6、要善于使用例证。

例证是进行学习迁移的重要手段。比如学到《曹刿论战》中的“衣食所安”,“所安”的意思是什么呢?可运用前边《木兰诗》一课学的“所字结构”的知识来理解。

例证能将熟悉的经验与新的知识、概念联系起来。举例的数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所举的例子与新概念之间具有实质性的非人为的逻辑联系,并对此联系要作透彻的分析。

7、注意形成连接。

清楚连贯的讲解是由新旧知识之间、例证和原理之间、问题和问题之间恰当的连接构成的。在讲解中仔细选择起连接作用的词或短语,说明上述关系,使讲解形成完整的系统。

例:在学了《什么是生态系统》后,接着要学习《大自然警号长鸣》,比较两篇文章的文体,以此来导入《大自然警号长鸣》,使文章与文章之间形成连接。导入语是这样的:比较《大自然警号长鸣》同上篇课文《什么是生态系统》,可以看出,上篇课文是说明作者对什么是生态系统的理解,因此是说明文;本文则不然,虽然用许多笔墨说明对生态的理解,却是为了提出主张,有浓厚的议论成分。认真阅读本文,想一想作者提出了什么主张。从以上讲解可以看出,起连接作用的词是经过仔细选择的,很恰当,使讲解形成完整的系统。

8、会进行强调。

强调是使讲解清楚、成功的重要技术之一。要强调重点或关键内容,要对新旧知识的联系和新知识结构作透彻的分析。

①可以用讲话声音的变化强调。

例如《陈涉世家》中,“车六七百乘”的“乘”加重语音进行强调“乘”的读音和意思。

②用身体动作的变化强调。

例:讲动宾短语和动补短语的区别,用拍桌子这个动作强调拍桌子是动宾短语。

③做出标记进行强调。

④直接用语言提示进行强调。

⑤运用概括和重复进行强调。

⑥通过接受和利用学生的回答进行强调。

⑦要重视获得反馈和及时调控,在调控过程中进行强调。

在讲解中,教师要善于通过观察学生的表情、行为和操作、留意学生的非正式发言,向学生提出问题或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收集讲解效果的反馈信息,弄清学生的理解程度,并及时调整讲解的程度和方式,以达到教学目标。比如,讲语法知识,教师观察学生呆呆的望着老师毫无表情,就可知学生未听懂。做练习时错题较多,也可知学生未懂。再如,复习修辞手法时,教师讲“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有些同学就说,怎么又说是说明方法呢?根据学生的反馈,讲清比喻既是修辞方法,又是说明方法,论证方法,它们的特点都是一样的,只不过所起的作用不同罢了。

教师要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或让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这样才能收集讲解效果的反馈信息。

五、讲解技能的原则

1、符合语文教学法和语文特点的原则。

语文课是一门工具课、思维课。设计语文课的讲解必须落脚到语言和语言形式,体现出语文课的工具性和思维性的特点。

2、符合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要求的原则。

讲解如果只是教师单一的活动,就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讲解如果不和提问结合不和训练结合就很可能限于枯燥,讲解本身再不具备启发性,那就很难使学生的头脑动起来。

讲解必须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讲解本身必须具有启发性,必须和提问、训练结合起来,必须让学生动起来。

3、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原则。

学生的认知应该是有序的,是循序渐进的,那么,语文的讲解也应该尊重学生的认识规律。不要贪多求全,一味求难求深,在什么时段讲到什么度,教师必须心中有数。

4、符合完成具体教学目标的要求的原则。

课文的每一课书都涉及着很多的内容,同一篇课文,小学上,中学上,大学还在上,然而,各个学段的讲解度却不一样。如果我们面面俱到,这样的课就只能是晴蜓点水,浅尝辄止。语文讲解的设计,必须要围绕教学目标进行,与具体教学目标不符合的内容应大胆删去毫不可惜,而对和目标紧密相联的内容则应讲深练透,这便如俗语所说的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

5、符合紧扣教材的原则。

我们有的老师讲课,只要根据教材的一点就开始随意发挥,而且发挥得离教材越来越远。那么学生究竟学什么呢?

我们的教学应该紧扣教材,要以纲为纲以本为本,即使是有适当的发挥也应该以有利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的原则。

6、经济性原则。

经济性原则是说以尽量少的投入获取尽可能多的收获,讲解也是如此,教师应设计出以最简捷的方式引导学生达到教学目标的方案。如果大家都这么做,那我想,语文课就再不用拖堂,也再不用补课了。

7、针对性原则。

讲解的设计必须符合针对性原则,首先要针对学生的实际,设计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讲解,其次是针对教材的实际,设计出符合课文所处于知识体系的某一个位置的讲解,再次是符合教师本人特点,设计出尽可能发挥教师长处的讲解。

总之,讲解在语文教学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让我们共同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水平,使我们的讲解技能的水平得到较快的发展。

标签:;  ;  ;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解释技巧_思维品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