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开展国际科技合作的总体状况与发展趋势——兼论沪杭甬开展国际科技合作的启示及借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技合作论文,国际论文,发展趋势论文,启示论文,总体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我国开展国际科技合作的总体状况与发展趋势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政策环境不断宽松,经济建设持续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国际科技合作事业的发展。近年来,我国的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在总体上不仅蓬勃兴起、空前活跃,而且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具体表现为:
趋势之一:政府与民间对外科技合作规模同步扩大。
目前与我国进行科技交流的国家和地区己达152个,其中与我国签订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或经济、贸易和科技合作协定的国家有96个,共加入1000多个国际科技组织,来华工作的外国专家和港澳台专家已经达到44万人次,派出培训人员已经达到4万多人次,并且呈现出高速增长的态势。
在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的框架下,各专业部门也与外国的相应部门签订了相关科技合作协定。如农业部与联合国粮农组织及其他国际农业组织及100多个国家建立了科技合作与交流关系,并与其中20多个国家签订了农业科技合作协议;卫生部与52个国家签署了卫生合作协议或备忘录;国家环保局已与27个国家签订了30多个双边环境保护协议或备忘录;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参加了24个国际组织,并与50多个国家的相应部门建立了合作与交流关系;核工业集团公司与16个国家签订了政府间和平利用核能合作协定,与40多个国家建立了合作与交流关系。
民间科技合作与交流则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展开。科研机构之间、高等学校之间、科技学术组织之间、企业之间、城市之间以及科学家个人之间的交流都很活跃。如中国科学院已同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签署了院级合作协议70多个,所级合作协议700多个,每年的交流量约8000人次。教育部对16所高校进行统计,已同100多个国家近2500个院所、科研机构、国际组织、企业建立了合作与交流关系,签订了1500多个科研项目合作协议。我国各部门参加国际科技学术组织800多个,其中包括联合国系统涉及科技项目的有关组织30多个。中国科协及其所属全国性学会参加了240多个国际科技组织,有280多人次的科学家先后在国际科技组织中担任理事、执委以上或所属专业委员会的领导职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也与国外30多个国家的55个科学基金组织和学术机构签订了双边合作协议或备忘录。中国工程院除已加入国际工程与技术科学院理事会外,还与12个国家的工程院或科学院建立了联系。
趋势之二:国际科技合作交流向多形式、多领域方面推进。
我国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的形式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已从过去相互考察、出国参加学术会议、展览会、在华举办展览会和技术座谈会等方式发展到了合作研究、联合设计、联合调查、合办试验室和研究所、派学者到国外科研机构合作研究开发、请专家来华作技术咨询和可行性研究、科技人员受聘出国工作等。
特别是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又出现了在华或出国合资开办高新技术企业、共同成立高技术发展促进中心、共同出资设立高技术产业合作专项资金、举办出口科技产品展览会、支持留学人员回国建立科研和教学基地或回国创业等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合作方式。合作项目的执行单位,则出现了双方都有研究机构和企业参加的模式,如2+2模式(即双方各由1个研究机构和一个企业参加),甚至N+N模式。
合作交流的领域也在扩大。除传统技术、基础性学科方面的项目外,我国已与国外就生物技术、空间技术、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激光技术以及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开展了多渠道、多层次的科技合作与交流活动。一些国际性的大科学研究项目和欧盟的科学研究计划中的研究项目,也开始吸收我国科研人员参加。同时,我国793等研究计划也实施对外开放,吸收外国科学家参加。
趋势之三:地方性的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逐步兴起。
全国各地地方性的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围绕地方的经济建设目标,转向开展以发展地方科技、振兴地方经济为重点的具体项目,联系实际、因地制宜,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如北京市与有关国家和国际组织合作建立了一批研究、开发、咨询、培训机构,增强了北京市的研究开发能力,也构成了北京市对外合作的基地和窗口。天津市科委根据该市经济建设需要,建立科技外向型百强计划,在引进外资、推动技术出口方面做出了成绩,受到科研单位和企业的欢迎。广东省科技厅利用地处开放前沿和毗邻港澳的优势,技术合作已从初期以技术引进为主的单向式合作逐步发展到以技术引进、技术出口和合作研究并存的双向式合作,重点放在农业和高技术领域,已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河北省科委在抓农业科技合作项目的引进、消化吸收工作方面也很有成效,对促进农业产业化做出了显著成绩。武汉市科委紧紧围绕贯彻实施“武汉跨世纪科技进步战略纲要”加大对外开放力度,积极引进技术、资金和人才,促进科技外事进入经济建设主战场,为武汉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云南、江苏、辽宁、福建等省市为了更主动、更有计划地根据地方需要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编制了国际科技合作计划,设立科技合作专项资金,以支持合作项目的实施。
地方科协的科技外事工作也围绕当地的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开展了形式多样、实用性强、目的明确的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活动,效果显著,为当地的经济建设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趋势之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成为对外科技合作的窗口。
蓬勃兴起的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科技创业服务中心,不仅成为我国高新技术的创新和发展基地,也是我国对外科技合作和开放的一个“窗口”。目前我国已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53个,遍布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如1999年在高新区内有企业15万家。他们十分重视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引进外资,引进技术,并通过合作与交流渠道出口产品、出口技术,同年出口创汇11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0%。
我国政府也十分重视开发区等科技园区的国际化活动,1994年以来在4次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简称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先后提出了关于召开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科技部长会议、加强APEC科技工业园区合作、制定了《走向21世纪的科技产业合作议程》。1996年11月在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提出加强APEC成员组织间进行科技工业园区合作的倡议,得到与会各成员组织代表的欢迎。会后,国务院先后批准北京、苏州、合肥、西安、烟台、上海、深圳、成都、杨凌、武汉共10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对APEC开放的科技工业园区。科技部批准北京、苏州、重庆、天津、武汉、上海、成都、西安等8家科技创业服务中心为国际企业孵化器试点,成立专门网络互通信息,以促进科技合作的国际化。科技部也多次资助上海、西安园区举办企业孵化器国际培训班,资助或批准各地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和创业中心的领导出国访问或接待外国有关人士来开发区参观、访问,以开辟渠道,促进合作。
趋势之五:国际性和区域性的对外科技合作日益频繁。
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强国际性和区域性的对外科技合作工作,承办和主办了一系列多边国际会议和展览会,例如,“第十届联合国科技顾问委员会会议”、,“亚太地区空间技术应用促进发展部长级会议”、“亚欧科技部长会议”、“中国21世纪议程高级国际圆桌会议”、“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科技部长会议”、“发展中国家环境与发展部长级会议”、“科技工业园区研讨会”、“世界企业孵化与技术创新大会”、“国际航空博览会”、“世界园艺博览会”、“北京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周”、“16届世界计算机大会”等等。
为了增强发展中国家软件开发能力,我国与葡萄牙政府、联合国大学等合作在澳门共建了“国际软件技术研究所”。在与周边地区的合作中,我国参与了澜沧江—湄公河联合开发、图们江和黄渤海跨国经济区联合开发,亚欧大陆桥合作开发等工作,并加强与有关国家的科技经济合作活动。
趋势之六:跨国兴办研究开发机构的合作形式不断增多。
为了适应跨国合办研究开发机构的新形势,并加强对合办研究开发机构的指导和管理,国家科委于1997年9月发布了《关于设立中外合资研究开发机构、中外合作研究开发机构的暂行办法》,对合办研究机构的条件、审批办法、合作内容、权利和义务等作了具体规定。
跨国合办研究开发机构是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和科技经济合作一体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国际科技合作不断深化的表现。近年来,外国企业和科研单位纷纷到我国来合资或独资开办科研开发机构,已有美国、日本、德国、澳大利亚、俄罗斯、韩国等14个国家的公司、科研机构和大学与中国内地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合办研究开发机构。分布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北京与上海两地,天津、厦门、武汉、重庆、成都、昆明、珠海、桂林、哈尔滨、吉林、大连、三亚等地也有一些。研究开发的技术一般是根据中方特长提出的,专业涉及电子、通讯、新材料、生物技术、化工、建材、机械、医药等领域。IBM、微软、英特尔、摩托罗拉、朗讯、贝尔、诺基亚、惠普、松下等一些跨国公司也在中国北京、上海、天津、苏州等地独资开办了科研开发机构。
趋势之七:科技合作为国际人才交流开辟了渠道。
近年来,我国政府制定了《国际科技合作发展纲要》,启动实施了“国际科技合作重点项目计划”,通过积极推进人类基因组计划、全球环境变化计划、欧洲核子中心等双边、多边科技合作,更广泛地参与国际科技合作计划和重大科学工程,使我国逐步形成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多领域、高水平的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的局面。
通过国际科技合作引进了大批的优秀人才和团队,而且积极主动地开展国际人才交流与合作,使学成回国的留学人员以平均每年13%以上的速度持续增长,目前已有11万人回国创业和工作。北京、上海、天津、苏州、西安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或创业服务中心、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一些高等学校,纷纷建立专门的留学人员创业园,提供优惠条件和优质周到的服务,吸引在海外的留学人员回国创业。1999年,全国依托高新区、创业中心或大学共建立了近30家留学人员创业园,在孵企业500多家,参与的留学人员逾千人,其中90%以上获得博士、硕士学位。中国科学院曾对90个研究所进行过统计,1990年以来,以回国留学人员为主开辟的新学科有184个,有530个优秀留学人员成为学术骨干或学科带头人,有219人担任所级领导,占所级领导人数的53%。教育部也对部属高校中的留学回国人员进行过统计,为正副校长、两院院士、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工程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以及教授的已超过50%。
趋势之八:我国科技的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反映一国科学技术基础研究水平的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INDEX,简称SCI),是一个很好的衡量指标,因为它反映了中国科学家在基础研究领域中研究成果的数量与质量。据《北京青年报》2002年8月的报道,从1993年到1999年五年间,《SCI》收录的我国论文数从9927篇增长到24476篇,增长2.5倍多,占《SCI》收录论文的比重也增长了2.5倍多,论文数量在国际上的排名从第17位上升到第10位。说明我国基础研究能力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基础研究在国际上的地位不断上升。
目前国际上有三个刊物涉及到中国国际科技地位及其比较,值得我们重视并参考:
一是瑞士洛桑管理学院发表的《国际竞争力报告》设立的科技国际竞争力指标,由一国的R&D(研究开发)经费、R&D人员、技术管理、科学环境和知识产权5个方面26项指标综合而成。根据2000年度的《国际竞争力报告》,中国的科技竞争力在参评的47个国家中居第28位。2001年《国际竞争力报告》对其指标做了调整,用科学基础设施指标来对应科学技术指标。据此,中国科技竞争力的国际排名提高到第26位。
二是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表的《2001年人类发展报告》设立的技术成就指数,反映一国在创造、传播技术以及培养人的技能等方面所达到的水平。在这个排序中,中国的技术成就指标为0.299分,在参评的72个国家(或地区)中居第45位,属于技术的积极采用者。
三是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世界竞争力报告》设立的技术相关指标,包括创新指数、技术转移指数、技术指数和启动指数等,中国在参评的59个经济体中分别居于第34位、43位、48位和47位。综合起来看,中国的科技发展在国际上基本上居于中等水平,但与科技发达国家之间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2 沪杭甬地区开展国际科技合作的启示与借鉴
为了学习、关注各地开展国际科技合作的有效实践及经验借鉴,取长补短、互相学习,不断推进国际科技合作事业的发展。最近,我们访问了上海市科委、浙江省科技厅和宁波市科技局等科技主管部门,他们从事国际科技合作的一些成功经验和做法,对我们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与借鉴意义。
借鉴之一:根据自身特点形成国际科技合作模式。
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全国不少地方开展国际科技合作都在探索走出自己的新路子,创建符合自身特点的国际科技合作模式,如北京是国家行为模式、烟台是政府推动模式、黑龙江是产学研结合模式、浙江是企业主体模式,而上海则是全方位国际科技合作模式。
上海模式的具体做法是,以合作基金作为抓手,以支持前瞻性合作研究作为主线,以国际合作研讨会作为载体,以强化管理和完善服务作为目标,以外事接待和高层次出访作为契机,开拓创新,与时俱进,扎扎实实地推动上海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活动的蓬勃开展,为强化上海科技进一步融入世界的亲和力,实现科技跨越式发展。
如上海高起点、多层面地开展国际科技合作,既有政府间的合作,也有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和民间的国际科技合作。上海目前有40多所高校、几百家研究院所和数十万家企业,形成政府推动、企业参与、高校与科研院所为主体的格局。当前上海正为科教兴市和科技创新而正式实施“登山计划”,在2010年前,上海将围绕原始创新、提高科技国际竞争力、增强产业竞争力,重点攻克22个优先发展的科技攻关项目,同时积极参与国际科技合作重大攻关项目,以便通过国际科技合作提升上海市的科学技术研究水平。
借鉴之二:注重引进跨国公司总部、区域总部和研发中心。
上海将引进跨国公司总部和区域总部、跨国公司研发中心作为国际科技合作的重中之重。截至2003年底,上海已经引进跨国公司总部和区域总部45家,特别是对具有研发功能的跨国公司总部,如有研发项目和人员,经上海市科委认定符合资金技术双密集企业,可以享受高新技术企业的优惠条件。
根据上海《科技成果转化18条》的规定,一是鼓励跨国公司来沪设立研发机构,目前由外商投资固定资产200万美元以上的研发中心达101家;二是鼓励本地高校和国外建立联合研发中心,如复旦大学与欧盟合作建立了一致性测试实验室、复旦——曼彻斯特生物中心、上海大学则与瑞典建立微电子集成技术联合实验室、与法国建立联合生物工程中心;三是搭建国际技术转移平台,如上海目前有两家国家级技术转移中心,分别建立在上海交通大学和华东理工大学,此外还有上海技术交易所,成果转换中心,对外交流中心等技术转移的中介体系。
借鉴之三:注重建立富有自身特色的会展品牌。
上海在2002年召开了“上海纳米国际研讨会”,通过研讨会与德国、日本、韩国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并形成了合作项目;为了开展与俄罗斯的科技合作,2004年召开了“中俄企业洽谈会”,以利于引进俄罗斯的科技项目;上海科协也在组织由政府协调、民间推动的“世界工程师大会”;2005年上海将承办由科技部、教育部、中科院和美国《自然杂志》主办的“世界首届科学论坛”;此外还有“人类基因图会议”、“食用菌会议”;特别是“生物医药技术研讨及展览会”于每年4月召开,上海市组成了以市长为组长、各部委参加的生物医药产业领导小组,有相当大的影响和推动力。上海在广泛开展国际会展推动国际科技合作的同时,也在建立自己的会展品牌。
借鉴之四:对外科技合作必须突出重点兼顾其他。
以浙江省为例,浙江省特别重视和俄罗斯的科技合作,并且已经引起了俄罗斯的重视,走出了对俄科技合作的成功之路。近几年来,浙江省共组织实施了50余项中俄科技合作项目,其中企业占70%,总投资达9.255亿元,总研发经费达3995万元,有效的促进了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目前俄罗斯有50多位科学家与浙江、杭州的科研院所、企业对接,并且专门开展对俄科技合作对接活动,浙江有9个市30多家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参与对接,与俄罗斯签订了20多项科技合作项目。由于浙江对俄罗斯科技合作的基础较好,由科技部批准建立“中俄科技合作园”,从2000年底开始,浙江省政府建立了“一园多点、全省推动、各市辐射”的国际科技合作模式;同时,还探索建设“一网两园多点”模式,一网指浙、俄技术市场合作网,两园指浙、俄各建一园,多点则是全面辅开,2003年又同时开通英文网站,其信息辐射国内外。
与此同时,浙江省的对外科技合作也关注欧美、日本和国内,大力开展“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活动,计划五年内引进50个共建创新载体,如生产力中心、博士后流动站、研发中心、技术中心、创新中心和孵化器等等。
借鉴之五:善于利用各种资源开展国际科技合作。
宁波市作为浙江省的计划单列市,不仅素有“无甬不成市”的美誉,也是国内院士出身最多的市,有80多个院士出身宁波,位居全国第一。宁波市将国际科技合作的重点瞄准俄罗斯,并且利用与哈工大的合作关系以及他们所拥有的俄罗斯的学术背景,不断积累对俄罗斯的科技合作资源。同时还运用在国家科技部、国际合作司等科技部门宁波籍的关系,开拓对俄科技合作。宁波还派出最优秀的干部前往国家科技部、中国科学院和兵科院挂职锻炼,以不断地积累科技资源,拓展合作渠道。并建立“前期调研,牵线搭桥,跟踪服务”的十二字合作方针,将务实与务虚相结合,用心与用情相结合,最终将国际科技合作项目落到实处。
借鉴之六:领导重视形成共识,健全机构加大投入。
上海、浙江等地政府部门把国际科技合作当作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促成高新技术产业高度化和建立国际化城市的重要手段,各级领导和科技企业界各个层面已经形成共识,如上海市科委、浙江省科技厅都把国际科技合作当作工作重点,把国际科技合作处作为重点处室,配备干部,投入经费,经费呈历年递增趋势。如上海国际科技合作经费2003年为1200万元,2004年将突破2000万元。特别是宁波市将对外科技合作作为科教兴市的“一号工程”,并根据其战略要求,全力推进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目标明确、计划得当、工作缜密、运作高效,促使科技合作交流活动形式多样,科技合作领域不断拓展。
借鉴之七:重视推动民营科技企业的对外科技合作。
以浙江省为例,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浙江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而一大批民营科技企业已经成为浙江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主力军。如浙江巨化集团公司以氟化工为重点与俄罗斯应用化学科研中心开展全面合作,合作创办股份公司,注册资金1200万美元,其中巨化占70%股份,俄方占30%股份。2000年销售收入1.78亿元,利税1500万元,产量达到国内生产规模的50%,一跃成为全国最大的聚四氟乙烯生产基地,产品大量出口欧美、日本,供不应求。又如宁波市在开展科技合作工作中,重视推动民营企业对外科技合作,组织民营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先后8次组织民营企业赴俄罗斯、上海、哈尔滨、长春、成都、昆明、南昌、合肥等地考察洽谈,进行项目人才引进合作;邀请中科院、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浙江大学等单位的专家赴宁波民营企业考察交流。通过这些活动,引进一大批高新技术项目和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