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曲霉发酵及某些生理活性物质的研究

红曲霉发酵及某些生理活性物质的研究

孙佰申[1]2004年在《红曲霉发酵及某些生理活性物质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红曲霉所代谢的生理活性物质除Monacolins外,尚含有麦角甾醇(Ergosterol)、γ-氨基丁酸(GABA)、多糖等,均以引起国内外学者的极大兴趣。本论文的主要目的是优化红曲霉发酵产Ergosterol、GABA的工艺,并初步探讨Monascus pilosus GM100规模化生产。 本研究分别筛选了高产Ergosterol及GABA的菌株Monascus ruber GM088及Monascus pilosus GM100作为试验对象。对红曲霉发酵样品中Ergosterol的测定进行了紫外分光光度法和HPLC法探讨,亦对GABA测定进行了HPLC-ELSD法及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法的研究。 分别优化了试验红曲霉菌株固体和液体发酵产Ergosterol及GABA的条件。在本试验较优工艺条件下,液体发酵Ergosterol单位含量达3.24g/100g干菌体,GABA的含量为38.5μg/ml;固体发酵Ergosterol单位含量为3.86mg/g,GABA的含量为330mg/kg。 采用100L发酵罐及通风曲池对Monascus pilosus GM100菌株产GABA进行扩大培养,实验表明发酵滤液的GABA含量达180μg/ml,发酵液菌体中GABA含量为710μg/g;通风曲池生产的红曲米GABA的含量达390μg/g,经CO_248h厌氧处理,提高到470μg/g。

徐冬云[2]2006年在《红曲霉产降血压活性物质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γ—氨基丁酸(GABA)具有降血压功能。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筛选较高产GABA的红曲霉与乳酸菌菌株;优化红曲霉与乳酸菌发酵生产GABA的工艺条件;初步研究红曲霉谷氨酸脱羧酶(GAD)酶学特性;初步探讨适合红曲霉与乳酸菌产GABA的混合培养方式。对HPLC-ELSD分析GABA的方法进行了研究,确定了较佳的色谱条件。筛选到了相对高产GABA的菌株GM016与乳酸菌5~#,并对其特性进行了研究,得出:红曲霉菌丝最适生长温度为30℃,最适pH值为5.0,能耐酒精浓度为14%(V/V);乳酸菌5~#产乳酸,与过氧化氢酶(接触酶)反应不产气体为阴性反应,与精氨酸水解反应不产氨,发酵乳糖、半乳糖、麦芽糖、蔗糖、葡萄糖,不发酵核糖、鼠李糖、木糖,初步鉴定出此乳酸菌可能为嗜酸乳杆菌。对红曲霉GM016与乳酸菌5~#液态发酵生产GABA的发酵工艺进行了优化。红曲霉GM016的较佳培养条件:大米粉5%,葡萄糖7%,黄豆粉1.0%,酵母粉1.5%,L-谷氨酸0.8%,NaNO_3 0.5%,KH_2PO_40.15%,MgSO_4·7H_2O 0.1%,CaCl_2 0.15%,VB_6 0.15%,pH4.2,种子液菌龄40h,接种量10%,摇瓶装液量100ml/500ml,30℃、180r/min转速培养12d,在此条件下GABA含量达到0.395g/L;乳酸菌5~#的较佳培养条件:蛋白胨0.5%,酵母膏0.5%,乳糖1.0%,丁二酸钠0.5%,L-谷氨酸1.0%,pH7.0,培养温度33℃,培养时间48h,接种量4%,叁角瓶装液量150ml/250ml。在此条件下GABA含量达到0.46g/L以上。对红曲霉GM016谷氨酸脱羧酶(GAD)酶学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GAD最适温度为30℃,在最适温度左右,酶的稳定性较好;最适pH为4.5,在pH4.5~5.5酶活较高,也较为稳定。对红曲霉GM016与乳酸菌5~#混合培养产GABA的培养方式进行了初探,将红曲霉GM016的种子液接入到培养3d的乳酸菌5~#发酵液中,培养12d后,GABA含量高达0.60g/L以上。

贾波[3]2003年在《红曲霉深层发酵生产Monacolin K 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红曲霉发酵所产生的生理活性物质Monacolin K是近年研究的热点之一,并在逐步向工业化发展。本文的主要目的是研究红曲霉深层发酵生产Monacolin K的工艺。 通过筛选保藏的5个菌株,确定了Monacolin K相对高产的菌株GM088作为研究对象。 对HPLC分析Monacolin K的方法进行了研究,确定了最佳的色谱条件。 对发酵培养基中的碳源、氮源、无机盐、可能的前体物质、消泡剂、某些特殊物质对Monacolin K生成的影响进行了研究。Monacolin K生产的碳源宜采用复合碳源,其配比为:甘油5%、葡萄糖1%、可溶性淀粉1%;氮源也宜采用复合氮源,其配比为:大豆蛋白胨3.8%、NaNO_3 0.2%。无机盐中,CaCl_2和CoCl_2对Monacolin K的合成有很大的促进作用;KH_2PO_4对Monacolin K的合成略有促进作用;ZnSO_4、MnSO_4、FeSO_4对Monacolin K的合成具有抑制作用;MgSO_4、KCl对Monacolin K的合成影响不大。前体物质中,乙酸钠对Monacolin K的合成有促进作用,少量多次添加的效果比一次性添加要好;甲硫氨酸对Monacolin K的促进作用不显着;当两者按照一定比例添加时则以在发酵中期加入为好。消泡剂中,泡敌对Monacolin K的合成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PEG2000对Monacolin K的合成略有促进作用。某些自然物质中含有微生物生长不可缺少的生长因子,发现它们对Monacolin K的合成有显着的促进作用。 研究了补加甘油对Monacolin K发酵的影响,找到了最佳的补加浓度和方式,在摇瓶培养第5、6、7、8d后分别补加0.25%甘油可使产量上升81.39%。 对红曲霉菌体生长和Monacolin K、红曲色素的代谢关系进行了初步的研究。菌体的生长状况与Monacolin K、红曲色素之间并非简单的正相关关系,没有发现Monacolin K和色素合成的明显相关性。

赵树欣, 张俊杰, 韩英素, 赵华, 李颖宪[4]1998年在《红曲霉酶系及生理活性物质的研究Ⅲ——红曲霉发酵生产 Monacolin K 初步研究》文中指出采用薄层层析与高压液相色谱法测定发酵产物MonacolinK。初步确定采用选定的发酵培养基,初始pH6.0~6.5,质量分数为5%的接种量,28℃下培养12d,可获最大产物量(Monacol-inK)12.5mg/L。

蔡琪琪[5]2015年在《红曲霉在红曲黄酒酿造过程中的作用研究》文中认为红曲黄酒是福建地区的特色酒种,采用红曲或同时添加少量药白曲酿制而成,具有独特的色泽和风味。本课题以红曲霉为研究对象,通过分子生物学手段和色谱技术对红曲霉在红曲黄酒酿造过程中的作用进行研究。首先分析福建代表性红曲的菌群结构和成曲特性;然后探究红曲霉在传统酿造过程中的动态变化,并初步分析其对红曲黄酒“色香味”形成的贡献;之后对酒曲中的红曲霉进行分离鉴定,并进一步探究影响红曲霉生长的关键因子;最后,构建纯菌发酵体系,剖析红曲霉的产香特性,并深入探究红曲霉对红曲黄酒特征风味物质形成的贡献。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以3种古田红曲为研究对象,并以乌衣红曲和永春红曲作为参照,采用传统分离纯化法及PCR-DGGE技术系统地解析5种红曲的真菌菌群结构,并对其成曲特性,包括糖化酶、色价、风味物质等进行测定,结果发现3种古田红曲的真菌体系均较为简单,且红曲霉菌量均高于参照曲;此外,3种古田红曲的成曲特性较优,其中平湖红曲具有最高的糖化酶活力和最丰富的风味物质含量,因此选择平湖红曲作进一步分析。2、将平湖红曲用于红曲黄酒的传统酿造,采用PCR-DGGE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相结合的方法跟踪酿造过程真菌菌群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酿造体系的优势真菌为红曲霉和酿酒酵母,其中红曲霉在发酵前3天占优势。对酒体色差和色素的测定结果表明红曲霉在酿造过程中对色素的贡献不大,而从风味成分的测定结果可以推测红曲霉在发酵前期可能是有机酸的主要贡献菌,且能促进乳酸乙酯的合成,但对于高级醇和乙酸乙酯的合成作用不如酿酒酵母。3、从平湖红曲中分离纯化得到红曲霉菌株C1,通过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鉴定其为紫色红曲霉(Monascus purpureus)。对红曲霉生长的抑制因素进行分析,构建不同的研究体系,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跟踪红曲霉的生长规律,结果发现酿造体系中酒精度的增加是影响红曲霉生长的关键因子。4、采用先糖化后发酵的酿造模式,构建红曲霉与酵母菌的纯菌发酵体系,分析酿造体系的主要特征代谢产物和风味物质。结果发现红曲霉可以促进酿酒酵母的酒精发酵,且其产生的有机酸可以有效提高发酵前期乙酸酯类和乳酸乙酯的含量,对于黄酒风味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陈春艳[6]2004年在《红曲中功能成分的分离与功能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是以红曲米为原料,进行了红曲霉菌种的分离、诱变筛选、液态发酵以及提取与分离其中的红曲色素与Monacolin k等一系列的研究,并初步探讨了红曲色素抗疲劳、降血脂方面的生物活性。研究结果如下: 1.红曲色素高产菌株的诱变筛选及液态发酵初探 从不同的红曲样品中分离纯化获得红曲霉菌株5株,以这5个菌株为菌种液态发酵制备红曲,选出发酵后菌丝体色价与发酵原液色价都相对较高的编号为M3的菌株为出发菌株,进行了~(60)Co-γ射线的诱变,获得了编号为M3-2相对高产的色素菌株,其发酵后菌丝体总色价和发酵液总色价分别提高了27.08%和25.90%。并对其液态发酵制备的红曲色素进行了质量分析。 2.红曲米中红曲色素及Monacolin k的提取与分离 在本章实验中,主要研究了红曲米中红曲红、黄色素和Monacolink的分离方法。提出通过乙醇萃取、新的组合色谱柱(硅胶色谱柱和中性氧化铝色谱柱)分离程序分离上述叁种物质的方法。红曲红色素、黄色素的色调分析显示分离效果良好。并用HPLC法测定了分离前后红曲样品中的Monacolin k含量。 3.红曲红色素抗疲劳作用的初步研究 将56只小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4只,其中叁组为红曲红色素低、中、高剂量组,一组为正常对照组。饲养4周后,测定实验小鼠的游泳致死时间、肝糖原含量和血清尿素氮含量,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连续摄入30天剂量为50mg/kg·d、100mg/kg·d、200mg/kg·d的红曲红色素后,实验小鼠游泳时间明显延长、运动后的血清尿素氮含量降低、肝糖原的含量升高。表明红曲红色素具有良好的抗疲劳的活性。2004卒砰毖李夕触丈4.红曲红色素调节血脂的作用研究 实验前将48只雌性昆明种小鼠按血清胆固醇水平分为6组,使各组小鼠血清胆固醇平均值基本一致。分别为正常对照组、高脂对照组、绞股蓝阳性对照组、红曲红色素低、中、高剂量组。正常对照组小鼠喂以基础饲料,其它各组喂高脂饲料。用IOm叭gd、50m叭gd、100m叭gd叁个剂量的红曲红色素连续灌服实验小鼠6w,禁食12h后测定血脂水平和相关指标。实验结果显示与高脂对照组比较,红曲红色素各剂量组可降低实验小鼠血清TC、TG、LDL一C及肝脏中TC、TG、MDA的含量,升高小鼠血清HDL一C含量和肝脏中SOD的活性。表明红曲红色素具有调节血脂的作用。

汤卫华[7]2004年在《红曲霉发酵及其生长趋向性的初步研究》文中指出Monacolin K是某些红曲霉菌株的次级代谢产物,对合成胆固醇的限速酶(HMG-CoA还原酶)有特异性的抑制作用,因此具有降血脂、降血糖、抗肿瘤等作用。本文以红曲霉为生产菌株,以提高Monacolin K产量以及红曲霉生长过程中的趋向性为主要研究目标。 1.实验确定了紫外分光光度计法检测Monacolin K的含量,确定最佳提取溶液为70%乙醇,最佳提取时间为8h,检测波长为236nm。该方法具有准确性高、重现性好、操作方便等优点。 2.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了红曲霉发酵生产Monacolin K的最佳碳源、氮源及其最适浓度,结果表明甘油和蛋白胨分别为最佳碳源和氮源,甘油最佳浓度范围为14%~16%,蛋白胨最佳浓度为3.0%。 3.红曲霉与酵母菌的混合培养与非混合培养的试验证明:两种培养条件下酵母菌对红曲霉的菌体量和Monacolin K的生成都有显着的促进作用。但是混合培养中酵母菌对红曲霉产物合成的促进作用优于非混合培养,可能原因是混合培养中酵母菌对红曲霉的作用更为直接。 4.研究分别添加叁种诱导剂(酵母、酵母破壁液和酵母滤液)于红曲霉培养基中分别进行液态、固态和膜面培养对红曲霉代谢产物Monacolin K合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液态培养中最佳诱导剂为酵母破壁液、固态培养中为酵母滤液、膜面中为酵母。 5.确定了红曲霉液态培养时破壁液的添加时间和添加量为分别为与红曲霉种子培养液同时接入和2.67%(v/v),此时Monacolin K的产量达61.99mg/L。并且对添加破壁液后红曲霉的形态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酵母破壁液对红曲霉孢子形态具有显着的影响。 6.探讨了不同营养源对红曲霉生长趋向性的影响,结果发现菌体对麦芽汁(提供碳源和氮源)培养基的趋向性好于葡萄糖(提供碳源),最次为水(无碳源和氮源)。通过叁组验证实验确定营养物也是红曲霉趋向性生长的必要条件。

路秀玲[8]2000年在《红曲霉固态发酵生产生理活性物质Monacolin K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红曲霉发酵所产生的生理活性物质Monacolin K是近年研究的热点之一,并在逐步向工业化发展。 本论文通过测定发酵物中氨基葡糖含量和底物干重减重的方法研究了固态发酵红曲霉生长状况,发现利于产物大量生成的变温发酵中有二次生长高峰出现。并以此为理论基础采用单因素及Box-behnken实验设计,利用SAS软件优化,并确定了本红曲霉固态发酵工艺,即以大米为培养基,初始含水量为50%,并使其保持在46%~52%范围内,初始pH6.0,基质厚度3~4cm,30℃培养9天后降至25℃培养到13天,Monacolin K的最高产量达5.34mg/g干固物。 针对在发酵过程中存在的杂菌污染现象,对发酵过程进行了跟踪检测,确定了叁种主要杂菌及可能的菌源,发现对基质进行适当处理并控制其含水量可减少污染。 针对本研究的商业开发进行了探讨,通过虚拟产品对其生产、市场、营销、财务等方面综合分析,表明本产品可真正实现低投入、高产出,创造巨大的经济价值。

常华, 王元太[9]2001年在《红曲霉的生理活性物质及其应用前景的分析》文中指出综述了红曲霉的主要生理活性物质,包括红曲霉色素、抑菌物质、降血压物质、降血糖物质;重点阐述了降胆固醇物质的研究及应用成果。为分析红曲霉各种生理活性物质的应用前景,文中指出红曲霉可能产生毒性物质桔霉素,并提出对该毒性物质产生的控制措施。

李志强[10]2011年在《一株红曲霉的叁类聚酮体代谢产物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红曲霉在我国的利用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红曲霉代谢过程中不仅会产生多种酶类、有机酸等初级代谢产物,还会产生多种具有生物活性的次级代谢产物。聚酮类次级代谢产物主要有红曲色素、洛伐他汀(lovastatin)和桔霉素。红曲色素主要被用于食品着色和防腐,洛伐他汀具有降血脂等多种生理活性,而桔霉素对脊椎动物包括人体有肾毒性。因此如何在提高红曲色素和洛伐他汀产量的同时,降低桔霉素的含量成为红曲霉发酵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的目的就是研究红曲霉AS3.531在不同发酵方式和培养条件下,红曲色素、洛伐他汀和桔霉素的产出规律,以及叁者的代谢关系,以实现提高红曲色素和洛伐他汀的产出,降低桔霉素的含量,提高该菌株的使用价值。实验主要由五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建立了以双波长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红曲霉发酵产物中洛伐他汀的方法。结果表明,采用稀释提取液后测定吸光值的方法,稀释倍数对加标回收率有显着影响,但稀释倍数大于一定值后,红曲色素对洛伐他汀测定结果的影响减小。使用100-200目中性氧化铝先对提取液进行脱色,提取液的上样量为1mL,以75%的乙醇溶液进行洗脱,收集第3-8mL洗脱液,测246nm和254nm波长下的吸光值,进而得出洛伐他汀的含量。该方法的平均加标回收率为98.8%,变异系数为1.62%。第二部分,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桔霉素含量的方法。采用SHIMADZU Shim-pack VP-ODS C18色谱柱,在荧光检测波长为λex=331nm和λem=500nm,柱温28℃,流动相为乙腈:甲醇:水(pH2.5)=70:10:20,流速为1mL/min,自动进样20μL条件下,桔霉素得以有效分离。桔霉素在0.05-5m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 =0.9996),平均保留时间为18.482min,最低检测限为5μg/L,平均加标回收率为98.17%,RSD=1.8%。第叁部分,对红曲霉AS3.531固态发酵产洛伐他汀的培养条件进行了优化。通过正交实验得到的最佳培养条件是:温度28℃,PH5.0,含水量60%,此时洛伐他汀的最大含量为9.033×10~(-6)g/g。第四部分,对红曲霉AS3.531液态发酵红曲色素与桔霉素的培养条件及培养基成分进行了优化。单因素实验的结果表明红曲色素的合成与桔霉素的合成有相同的趋势,即在色素色价高时,桔霉素的含量也较高。而响应面实验的结果却与单因素实验的结果有差异。通过响应面优化,得到的最佳培养条件为培养温度32℃、初始pH为自然pH(5.7)、摇床转速150rpm,在此条件下,红曲色素的色价为65.59U/mL,桔霉素为14.54μg/mL。培养基的成分和比例对红曲色素和桔霉素合成的影响很大,其中一定量的甘油和蛋白胨利于红曲色素的产出,而蔗糖和硫酸铵则更利于桔霉素的合成。通过对碳源和氮源的正交实验,得到的最佳碳源与氮源的配比为甘油3%、蛋白胨1%、硝酸钠1%,此时色素色价为95.94U/mL,没有检出桔霉素。第五部分,对红曲霉AS3.531固态发酵产红曲色素和桔霉素的条件进行了优化。正交实验结果表明:固态发酵时影响色素色价的培养条件中,培养基初始含水量>培养温度>pH>装料量,而对于桔霉素的合成却是pH>培养基初始含水量>装料量>培养温度。其中培养基含水量大于50%后,黄色素色价会超过红色素色价。在装料量为60g,培养温度为37℃、pH为5.5、培养基初始含水量为60%的条件下,色素色价最高,为297.0U/g,此时的桔霉素含量为0.1465ug/g。而在装料量40g、培养温度32℃、pH5.0、培养基初始含水量60%的条件下,桔霉素的含量最少,为0.0377μg/g,此时色素的色价为135.8U/g。

参考文献:

[1]. 红曲霉发酵及某些生理活性物质的研究[D]. 孙佰申. 浙江工业大学. 2004

[2]. 红曲霉产降血压活性物质的研究[D]. 徐冬云. 浙江工业大学. 2006

[3]. 红曲霉深层发酵生产Monacolin K 的研究[D]. 贾波. 浙江工业大学. 2003

[4]. 红曲霉酶系及生理活性物质的研究Ⅲ——红曲霉发酵生产 Monacolin K 初步研究[J]. 赵树欣, 张俊杰, 韩英素, 赵华, 李颖宪. 天津轻工业学院学报. 1998

[5]. 红曲霉在红曲黄酒酿造过程中的作用研究[D]. 蔡琪琪. 福州大学. 2015

[6]. 红曲中功能成分的分离与功能评价[D]. 陈春艳. 华中农业大学. 2004

[7]. 红曲霉发酵及其生长趋向性的初步研究[D]. 汤卫华. 天津科技大学. 2004

[8]. 红曲霉固态发酵生产生理活性物质Monacolin K的研究[D]. 路秀玲. 天津轻工业学院. 2000

[9]. 红曲霉的生理活性物质及其应用前景的分析[J]. 常华, 王元太. 山西食品工业. 2001

[10]. 一株红曲霉的叁类聚酮体代谢产物研究[D]. 李志强. 西华大学. 2011

标签:;  ;  ;  ;  ;  ;  ;  ;  

红曲霉发酵及某些生理活性物质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