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与案例教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程改革论文,案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高中课程改革促进了教学思想的提高,案例教学激活了教学思想
21世纪是一个“知识爆炸”的世纪,新的知识及其所衍生的学问,不断丰富着人类文化科学知识的宝库。面对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形势,教育部决定在总结现有课程建设成就和经验的基础上,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目前,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已覆盖全国22个省(市)。人民教育出版社地理社会室依据现行高中地理教学大纲编写的高中地理新教材,是充满生机的、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组成部分。
笔者研究了新教材的编写体系,发现每一课时的内容都鲜活真实,避免了空洞的说教、泛泛而谈、贫乏和枯燥无味的现象,在知识点的选取上从“以学科为本”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用新颖生动的真实事例——案例组成教学内容,构建学科体系,同时将环境教育和可持续发展观念贯穿其中,通过环境教育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培养学生具有以“人与环境”、“人与人”之间和谐发展为基础的环境道德、环境伦理和环境价值观。教材所选内容对教师和学生的发展都具有拓展性,有利于引导学生探索、发现、质疑、开阔视野,丰富学生的学习经验;有利于教师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和校内外多种多样的课程资源。面对新的教育目的和课程改革以及新教材教学的需要,应该研究和探讨一种既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使教学气氛更加活跃、学生学习兴趣更加浓厚、知识更易为学生掌握,并能灵活运用的教学方法。在对比了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角色扮演法、图示法、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的优缺点后,我们选定了案例教学法,因为采用案例教学法,基本上解决了高中课程改革中地理学科为什么教、怎么教和怎样教的问题。
二、案例必须具有教学实用性
案例教学法也叫实例教学法,“就是以某部门、某单位的实际业务项目作实例,结合理论知识进行教学。”“案例教学法,即在教师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需要,采用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研究、锻炼能力的方法。”
案例教学法中的案例有特定的内涵。“这里的案例是指教师在教育实践中收集的典型人物、事件或人物和事件的有机结合体”,“所谓典型是指它有丰富的教育价值,通过分析这种案例能够揭示出教育的规律和方法。”
案例应是教材知识的延伸和拓展,是教材中规定的能力培养的延伸和拓展。它使教材更加典型化和贴近生活,便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发现问题的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便于学生理解教材,学好知识;更便于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的。
需要提到的是还有一种范例教学法,范例教学模式是通过教材中典型事例的研究,使学生从个别到一般,掌握教材知识结构,获得基础知识的一种教学模式,又称范例方式教学论。
案例教学与范例教学之间也容易混淆,两者相互借鉴的成分较多。它们都是具有典型意义的教学内容,教学思路都是由特殊到一般,都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案例教学和范例教学也有区别,案例是依据教材内容去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它不完全是教材中的典型事例,是指导教师在教育实践中收集的典型人物、事件或人物和事件的有机结合体。而“范例教学论认为,作为重点的知识内容,它就是范例。”
地理教师在运用案例教学时,所选编的案例,必须具备教学性,即符合教学大纲要求,贴近教学内容,蕴含着丰富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知识和能力的延伸和拓展,以及满足开放性教学需要等要求,脱离了教学性的案例是不能进入课堂的。
我省地理教师选编了许多优秀的、教学性很强的案例,以满足教学需要。我们分析、解剖其中的几例:
案例一:药店骤增:是喜是忧?
1998年6月,8日《光明日报》第四版《药店骤增:是喜是忧?》文章说:“在西安长乐路、大大小小的药店竟有50多家,万寿路、汉城路更是远近闻名的药品一条街。在咸阳民院十字不到10米范周内,有4家药店、3家诊所。”药店骤增,最直接的结果是竞争加剧。由此出现了一种不可思议的现象:药品零售价比批发价还要低!世上没有人作亏本生意,产生此种现象的原因是不言自明的。一位药店老板一语道破:“我们不想卖假药,不这样做,怎么能生存的下去呢?”
这是一个典型的文字案例,运用于高二《地理》(限选第一册)第二单元“城市地域结构与规划——第一节门槛人口和中心地”的课堂教学。它真实、生动、典型,来源于实际生活,具有教学性。它包含了如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①门槛人口、服务范围的概念。
②中心地的概念。
③门槛人口、服务范围、中心地及等级四者之间的关系。
④文字阅读技能。
⑤将文字转换为图像、图像转换成文字的提取信息、整理分析信息、重新组合信息,获得新知识、新概念、新规律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运用本案例提供的信息,能引导并激发学生有目的地观察身边或居住地,各商业网点的布局,服务范围及等级,鼓励他们对获得的各类信息进行深加工,对门槛人口、服务范围、中心地等地理问题发生兴趣,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对身边或居住地各商业网点、服务范围和中心地等布局的看法、评价或解决问题的设想。进一步了解地理学科知识的社会功能与教育价值,充分认识到地理学科知识是终身发展和社会生存不可缺少的基础知识。教师将门槛人口、服务范围及中心地等理论性强的人文地理知识,通过紧密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的案例,由近及远、宏观地加以理解,避免了枯燥的陈述,同时对鼓励学生积极探究,形成主动学习态度有极大的好处。这种积极配合教材的案例,针对性和实效性更为突出,与社会的联系也更加密切,很容易达到开放式教学的效应。
案例二:荒漠化·胡杨树(图略)
这是数字资料与图像相结合的典型案例,运用于高三《地理》(限选第二册)第六单元——“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荒漠化治理”第一节或第二节的课堂教学。它包含了如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①国土荒漠化分布的空间位置、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景观。
②国土荒漠化的发展。
③国土荒漠化的成因。
④国土荒漠化的危害。
⑤国土荒漠化的直接经济损失。
⑥阅读、自动检索教材及案例,由此及彼、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地最大限度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⑦将获取的信息在思维网络中,进行有序存储、复述、辨识的能力。
⑧将获取的信息采用辐合思想,发散思维、网络思维和递进思维等综合思维,把地理事物内在联系搞清搞透的能力。
⑨认识、理解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的核心是协调人地关系,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基础。
⑩深厚地爱国主义情感教育。
在运用本案例时,教师要起到传承知识的作用,指导学生从图片中读出或意识到我国东西部的区域差异,认识西部落后的原因主要是自然条件的限制与影响,要消除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除国家给予政策的倾斜外,遏制荒漠发展,保护生态环境是当务之急。
在带领学生阅读“塔里木河畔枯死的胡杨林”图片时,教师应告诉学生胡杨是一种古老的树种,别名异叶杨、胡桐、水桐树,号称“沙漠中的英雄”,是树干高度可达15米左右的落叶乔木,它根系发达,扎入地下又深又远,吸收着地下的水分,支撑着树干,抵御着肆虐的风沙、酷热和干旱。然后用娓娓动听的语言,充满情感地说:“分布在塔里木河沿岸的胡杨林,面积广大,生长茂盛,夏季是一片葱绿的林海,秋季是绚丽多彩的黄金海岸。美丽的胡杨林,像一条天然绿色屏障,沿河流延伸,阻挡着流沙移动,保卫着农田,形成一种特殊的自然景观——世界上少有的荒漠森林。图片中的胡杨历经沧桑,枯死了仍不肯倒下,固守着一片土地,仍尽一份保护生态环境的微薄之力!在胡杨树地老天荒延续生命的历程中,我们仿佛听到它生前求救般的痛苦呻吟!它呼喊着,控诉着,是谁毁了我美丽的面容!是谁夺去了我的生命!谁来拯救我的子孙后代!”教师充满真挚情感的话语,唤起学生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做到知与思的融合,情与理的渗透,增强了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突出人口、资源、环境、区域差异、国土整治等知识内在的联系。
三、教师素质的提高,是案例选编、运用、评价的基础
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提高教师素质是极为重要的,在教学活动中,一个合格的教师,必须具备比较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较为深厚的专业知识,如文科教师应具备数、理、化的基础知识,理科教师应掌握文、史、哲的基本理论,所有的教师都应了解音、体、美的常识,以及教育科学的基本理论,这是教师最佳的知识结构。教师的最佳知识结构与职业品德、教学基本功的熟练程度等是教师素质构成的重要部分。高中课程改革不仅仅是课程设置,教材等方面的变化,还承担着提高教师素质的任务。因此,帮助教师认识课程改革的重要性,转变旧的教学观念,树立以育人为主,把教学重点从教材转移到学生。教师的首要任务是了解学生,发挥学生的创造精神,发扬民主平等的教学新风尚,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教学活动,打破教育观念下形成的樊篱——教师与学生的对立、教材与学生的对立等就显得格外重要。
随着教师素质的提高,就为案例的选编、应用、评价等活动奠定了文化物质基础。
选编案例是实施案例教学的基础和前提。案例的选编是十分辛苦的工作,教师首先要通读全教材,列出全教材及至每个单元、每节课的知识框架,然后将教学大纲规定的智能训练(能力)与思想教育要求,与每一单元、每节课的知识框架对应,寻找教学中应提供案例的知识范围和能力培养要求,确定应提供的案例数量、内容、形式和授课时段。这样做从根本上保证案例的教学性及教学效果。
确定了案例选编的数量、内容、形式和授课时段后,可以从电视台、电台、各种报纸、网络信息、杂志(如:《中学地理教学参》杂志每期的网络信息中有许多可供选择的案例)等渠道选编案例。所选案例必须真实、生动、典型、具有针对性。这样,有利于学生对抽象地理知识的学习和理解,更利于学生所学的地理知识转化为教育信息的能力。其中一些针对性强的、核心知识突出的案例,在教师绘声绘色的讲解和启发下,能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情感,使学生思维活跃,思考问题的深度与广度都会提高,营造出民主、平等、教学相长的气氛。真实性极强的案例,不仅传承知识,在分析案例过程中,还可以缩短教材中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社会实践之间的距离,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和解决生活实际中的问题,提高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
教师应该注意到不是所有真实、生动、典型、有针对性的案例都可以进入课堂,还必须从教学性上严格把关,一一筛选,或做文字修改和删节,或做图像截取和补充,使其符合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满足教学需要。在选编案例时,教师要注意案例内容的编排顺序,由简单到复杂,分层次按教学进度排序,构成相互之间的密切联系,并符合教材知识框架的系统,更好体现案例传承知识和思维的育人功能。
在自然地理知识案例的选编中,要选择那些形声逼真、清晰美丽、感染力强、具有特定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电影、录像、录音、电子教学课体等案例,如宇宙探索、太阳活动、地球的公转轨道某一位置的光照图,四季的形成,某日某时刻某地的天气形势图,干旱、洪劳、台风、太阳能、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土壤剖面、地球圈层结构及各圈层间能量与物质的流动和交换、厄尔尼诺、赤潮等等,通过画面,通过视觉形象,让学生理解自然地理知识中,难以用语言叙述的抽象概念、原理和演变规律。
在人文地理知识案例的选编中,要突出人文地理知识具有社会性的特点。人文地理是研究地球表面人类活动和变化规律的科学,它不仅表现了地理学科具有的综合性和区域性的特点,还反映了以共同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相互联系的人类社会,社会成员参与、适应个人之间或群体之间的社会活动,语言文字、艺术、饮食文化、民情民俗、宗教、建筑风格、工农业生产活动、地域联系和环境问题等。是人文地理学社会性特点的集中体现。人文地理学案例应以文字叙述的类型为主,收集文字材料时,内容可以广泛一些,通过初步浏览,进行筛选,保留那些具有教学性的材料,然后对文字进行深加工,使其生动、形象、科学、严谨,内容与教材知识点相贴近,形成单一知识点,或突出核心知识的精彩短文,构成最佳知识结构和能力培养框架,以满足教学的需要。
在地理学科高考辅导、复习的案例选编中,要突出地理学科区位优势和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包括了地理、历史和政治三个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要求,在考查学生对所学学科知识的组织、存储、提取、理解、运用、分析、综合等能力的基础上,强调考查学生对知识结构体系的整体把握能力,突破了以往以单一学科的知识能力为考核范围的限制,加强了学科之间的渗透与综合,体现素质教育要求。如“2000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山西省卷)第38题就是高考辅导、复习等教学中最好的案例。
例38题:煤炭是人类最早认识并加以利用的能源之一。我国煤炭的主要生产地是山西省。虽然山西省是能源大省,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但它却尚未成为经济强省。为改变这种状况,山西省政府提出了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
完成下列要求。(22分)
(1)选择(将正确答案前的代号填在题后括号内):
中国煤炭用于冶炼始于(4分)
A.公元前16世纪左右
B.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5世纪
C.公元前3世纪末—公元1世纪初
D.公元1世纪初—公元3世纪初
(2)图6表示山西省主要煤矿(用○表示)的分布。将下列煤矿的代号,填在图6上适当的○中。(图略)(4分)
A.大同煤矿 B.阳泉煤矿
C.晋城煤矿 D.平朔煤矿
(3)回答:上述煤矿中,产量最大的是______煤矿,设备最先进的是______煤矿。(4分)
(4)回答: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急需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为此,正在建设______引黄入晋工程。(2分)
(5)你认为应怎样调整经济结构,变能源大省为经济强省。(8分)
该案例图文结合,相辅相成,它立足于地理学科具有空间性的区位优势,将政治、历史两学科的相关知识,即社会热点、焦点等问题熔融其中,着重考查学生的识图、用图、分析图的能力,空间思维能力,从空间思维转换为时间变化及空间、时间相互协调的思维能力,学会做事、学会思考、学会参与和学会评价的能力,即文科知识的综合能力。
在选编图(地图)表(数据)案例时,要注意图表中各种符号传递的信息有没有断裂,能否连续地表示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空间分布、质量特征和数量特征,能否组成整体或全局的概念与内在联系;要注意图表中各种符号传递的地理事物或现象的信息,能沿着地图(数据)符号→地图形象→地图信息的程度,对学生进行分析、归纳、综合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空间分布规律和时间变化过程的思维训练,让学生理解图表与教材中各种知识的内在联系,以及重点、难点知识与读图能力之间的联系;要注意图表内容的负载量,不宜过多或过少;要注意图表的形式应新颖、独特,有极强的感染力。
选编好案例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呈现案例的时间。教师可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认知规律,在讲授新课、或复习课、或活动课、或社会实践等不同的课型或时段呈现案例。什么时间呈现案例能获得最佳教学效果,决定于教师对教材、学生、教学环境的认识,决定于教师的教学思想水平和艺术风格,决定于教师的素质。
分析案例是案例教学中最重要部分。教师在呈现案例时应营造分析案例的气氛,如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朗读、描绘案例,用循循善诱的语言,启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头脑中不断呈现、叠加、联系、比较、扩大或缩小、分析和综合。提取和重组案例中提供的信息时,师生应共同分析案例。
同一个案例,对于每个学生可以发掘出不同的意义。有人只能找到浅层的信息,有人则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教师要引导学生剥去案例中非本质的细节,揭示内部特征及其与教学内容的必然联系,把案例中的内容与相应的一条或几条教学内容连接起来。为此,教师要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尊重学生的人格,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注意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要强调师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让学生在没有压力的心态下进行愉快地学习。同时要帮助学生排除案例中的枝节部分的干扰,重点把握案例的核心部分。核心部分与地理知识理论有密切关系,但是这种关系不是一一对应的简单联系,有时一个案例对应着三四条地理知识,也需要从案例的线索中引申出来,创造性地评说案例所反映的教育现象,独立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评价案例是案例教学的最后一步,一般由教师完成,写出自己对该案例选编、呈现、分析、教学过程、学生反馈等内容的教学日记、为案例的再筛选、修订,使用等提供依据。也可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评价案例内容(事实),鼓励他们提供更好的案例。
案例教学方式多种多样,限于教学内容和课时,一般采用小组讨论和课堂辩论等方式。
在选编、呈现、分析、评价案例的过程中,我省不少地理教师感触最深,他们的教学思想水平有了提高,自觉或不自觉地由单纯地传授知识转变为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和探究性学习,由维持现状转变为创造型教学,由学习单一的地理知识转变为适应现代化教育教学的能手等等。提高了教师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素质,更新了教育观念,自觉改革教学行为,积极参与教学改革,逐步向研究型教师迈进,承担起更新、更重要的教育任务。
标签:案例教学论文; 地理科学论文; 地理教学论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论文; 地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