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的多维政治内涵与思考_全球化论文

全球化的多维政治内涵及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多维论文,内涵论文,政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369(2010)2-0067-12

20世纪70年代,相互依赖曾是国际关系学界一个非常时髦的词语。美国著名学者罗伯特·基欧汉和约瑟夫·奈1977年合著的《权力与相互依赖》中明确断言,“我们生活在一个相互依赖的时代。”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相互依存的深度和广度获得前所未有的增强,全球化成为一个最引人注目的国际术语。有学者表示,“全球化”在20世纪90年代成为一个流行语汇,正如70年代流行“相互依存”一样。英国学者安东尼·吉登斯也曾经写道:“全球化是一个必定在社会科学的辞典中占据关键位置的术语。”中国学者俞可平教授甚至表示,“全球化正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最主要特征”,认为全球化首先是经济的一体化,但经济生活的全球化必然对人类的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产生深刻的影响。虽然全球化术语已被频繁使用,但其所蕴涵的多维特性及其国际政治含义依然是值得探讨和思考的重要话题,特别是它对当前国际合作提出了许多新课题。

全球化内涵的多维性:争论与体现

对全球化政治内涵的认识,一直存在争论。有学者曾归纳为3个宽泛流派:极端全球主义者、怀疑论者和变革论者。①在极端全球主义者看来,当代全球化标志着一个新时代,其中各个民族日益服从于全球市场的约束,意味着人类行为框架的根本性重组,意味着民族国家的终结,其突出特征是全球资本主义、全球治理和全球公民社会;怀疑论者则认为,全球化在本质上是一个神话,全球化掩盖了国际经济不断分裂为三个主要的地区集团、国家政府依然强大的现实,认为全球化不过意味着更高水平的国际化和区域化,国际化依靠国家的默许和支持,甚至认为与19世纪90年代相比,世界的相互依赖程度更低;对变革论者而言,全球化的当代模式是前所未有的,全球的国家和社会正在经历一个深刻的变革过程,它们努力适应着这个相互联系更紧密、但又非常不确定的世界——其中国际事务与国内事务、外部事务和内部事务不再有清晰的区分,认为全球化是一个充满矛盾和不确定性的历史进程,既有全球整合的一面,也有分裂的一面,并相信全球化改变着国家权力和世界政治。

人们对全球化内涵的理解持有多个视角,这从一个侧面表明,全球化是一个多维的概念。②最初人们谈论全球化主要从经济角度出发。经济因素确实是推动全球化的重要动力,经济全球化是全球化的主要内容和体现。但今天的全球化已不再局限于经济层面,而是日益广泛地渗透到人类社会政治和文化层面。随着经济相互依存,以及通讯和交通技术的发展,不同地理区域的人们更紧密的跨国性交往和互动迅猛增加。这些跨国性交往和互动已经远不止是传统意义的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而是日益体现出人类不同政治价值、政治行为和政治制度之间更加广泛、更加深刻地交织与碰撞的过程。随着一系列全球性问题的日益严峻,特别是以“9·11”事件为标志的国际恐怖主义的冲击,已经有学者谈论所谓的政治全球化。③还有学者从全球政治与全球治理的角度,讨论政治领域全球化趋势的多个方面。④

对于全球化内涵的多维性,有学者概括性地指出:全球化是一个多维的现象——信息技术以及各种各样的其他技术正在迅速发展和广泛传播;贸易如同私人资本和投资流动那样正在全球范围内扩展,相互依赖正出现在我们生活的所有方面。这些发展为实现经济繁荣、扩展政治自由、和促进和平创造了现实可能性。然而它们也正在制造社会分裂的强大力量,产生严重的脆弱性,并播下暴力和冲突的种子。经济危机跨越国家边界,并造成全球性的痛苦。所有这些都是通常所指的“全球化”的各个层面,而且都有重要的安全含义。⑤这种概括主要是从全球化蕴含的正反两方面的影响来说明全球化的多维特征。此外,以基欧汉和约瑟夫·奈为代表,强调全球化的多维性时,根据广阔的网络空间内发生的流动和永久联络的形式,将体现全球化内涵的全球主义(或全球性)区分为四种不同纬度:一是经济全球主义,主要指商品、服务、资本及伴随市场交换的信息和观念的长距离流动,以及与这些流动进程相关的组织;二是军事全球主义,是指使用威胁或承诺使用武力的长距离相互依赖网络;三是环境全球主义,是指物质在大气层或海洋中的长距离运送,或者影响人类健康福祉的病原体或基因物等生物实体的长距离运送;四是社会或文化全球主义,是指观念、信息、意象和人员的流动。⑥这四种全球主义或全球性的概括大致就是一般意义上所谓的经济全球化、军事全球化、环境全球化、社会或文化全球化。根据基欧汉和奈的观点,其中社会全球性还包含政治和法律等分支层面的全球化。

因此,对全球化的认识角度不同,人们对其内涵侧重点的强调也各异。总体上,学术界主流倾向是把全球化看作跨国性交流和相互依赖不断扩大和强化的过程和状态。例如,国内全球化研究专家俞可平教授认为,全球化是一个整体性的社会历史变迁过程,其基本特征就是在经济一体化的基础上,世界范围内产生一种内在的、不可分离的和日益加强的相互联系。⑦国外著名的全球化学者戴维·赫尔德和安东尼·麦克格鲁则指出:“简单说来,全球化指的是社会交往的跨洲际流动和模式在规模上的扩大、在广度上的增加、在速度上的递增,以及影响力的深入。它指的是人类组织在规模上的变化或变革,这些组织把相距遥远的社会联结起来,并扩大了权力关系在世界各地的影响。”⑧对全球化的这种主流理解,强调全球化目前已经是一种客观现实,本文接受这种主流看法,而不是像怀疑论者所谓的“幻想”或“神话”。

全球化与相互依赖的差异性

全球化很大程度上反映的是不同地理区域的跨界交往和社会联系日趋紧密的相互依赖过程和状态,但全球化与相互依赖概念的内涵并不完全相同,罗伯特·基欧汉和约瑟夫·奈对此进行了明确区分。

按照他们的观点,相互依赖指的是,以国家之间或不同国家的行为体之间相互影响为特征的情形,也就是说,相互依赖是一种条件,事物的一种状态,其程度可以增加,也可以减少;⑨而全球化指的是一种不断增长的事物,其程度会越来越高,也就是说,全球化反映的是不断强化的相互依赖。实际上,基欧汉和奈对全球化和相互依赖的这种区分,是从界定所谓的“全球主义”或“全球性(globalism)”开始的,他们所谓的全球性是指世界的一种状态,涉及各大洲(或大陆)之间存在的相互依存网络,并通过资本、商品、信息、观念、人员、暴力,以及与环境和生物相关的物质(如酸雨和病原体)的流动和影响联结在一起。就此而言,全球化指的是全球性的上升。⑩相比而言,相互依赖既可能意味着相互影响程度的上升,亦可能意味着程度的减少。根据基欧汉和奈,全球化与相互依赖相比,具有两个特殊的特征:一是指由各种联系组成的网络(即多元关系),而不单单指一种联系;二是指全球范围的联系网络,在距离上包括各个大陆,地区性的联系网络不能算作全球性。(11)

简言之,全球化在程度上体现的是一种更深厚的相互依赖,这意味着各类相互依存网络的密度不断加强,意味不同层面的相互依存关系在更多的不同方面更深地相互交叉。在广度上全球化体现的是全世界范围内存在的各种潜在的联系,而不仅仅是局部的或地区性的相互联系或依存。全球化就是全球性或者全球主义日益加深的过程。(12)

关于全球化与相互依赖的差异性,著名国际关系学者小查尔斯·凯格利等人也表示,全球化一般是描绘国际社会成为一个没有障碍和国家边界的国际化和一体化,是指各国通过日益增加的接触、沟通和贸易,从而形成一个整体的、统一的全球体系,其中该变革过程日益把各国人民的共同命运联结在一起,而相互依赖则是指各个国际行为体的行为极大地影响与它们有联系的其他行为体,并且交流中的有关各方对于对方的行动相互具有敏感性和脆弱性。(13)因此,全球化不仅是指一种状态,而且是指相互依赖的进一步积累,是一种程度更深厚、范围更广泛的相互联系。相应的,全球化进程的深化,其本身蕴含着更大的不确定性和不断增加的复杂性,由此构成的国际体系也更加复杂化。

全球化进程的内在矛盾性

全球化的多维性不仅表现在多个领域的全球化,而且体现在其影响是多维的和全方位的:既有可能提供发展机遇,又会增加新的全球财富的不均衡、不平等分布;既可能加强人们在地区性或全球性规模的相互联系,促成更广泛的国际合作,也有可能滋生新的国际冲突。这也说明对全球化进行价值判断需要慎重:既不能只看到全球化的正面效应,也不能因其负面效应而否定一切。正如基欧汉和奈所警告的:全球化包含着变革、不确定性和风险……然而,全球化的多维性意味着,认为全球化毫无瑕疵或一无是处都是没有理由的。(14)

虽然全球化意味着跨国联系和跨国交往不断加深和扩大,并由此有助于加强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但是,全球化进程并不必然意味着各国、各地区在各领域的完全融合与趋同,在具有部分一体化趋向的同时,也伴随着碎片化的现象。也就是说全球化既体现着国际社会日益相互联系、甚至相互融合的一面,也存在着国际社会不同地区在经济差距、文化价值观等方面进一步分化的一面。这两种矛盾进程很大程度上是和科技革命引发的技术进步相关。正如詹姆斯·N·罗西瑙在解释世界的区域化与全球化时所言,“技术进步使世界变小,并加强了相互依存趋势,同时也导致了人类群体之间的进一步分化。事实上,世界一体化和分化都在加剧……这两个进程都得到了加强:集体单位的相互依存越扩大,其本身的组成部分就越要寻求更大的自治和独立。分解程度越高,结合与集中化的要求越强……尽管全球化原则越来越盛行于世,但国家和其他一些有限定地理条件的实体也通过加强其影响使区域化原则得以确立。”(15)这实际上是在强调全球化和全球治理的双重体现,即一体化和碎片化交互影响,全球化趋势和地方化趋势并存,合作与冲突的因素同时发挥作用。

这种内在矛盾性,有学者警告,不应把全球化视为预示一个和谐的全球社会的到来,也不应该把它看作一个普遍的全球一体化进程……因为不仅日趋增强的内在联系产生了新的敌意与冲突,而且它还能够激起反动的政治和根深蒂固的排外主义。其原因在于,全球化是一个深刻分化并充满激烈斗争的过程。全球化的不均衡性使得它远不像整个星球都体会到的那样是一个日趋一致的过程。(16)与此一致的是,麦克格鲁强调,“全球化具有非统寻常的分配性影响:它不仅在国家之间,而且在国家内部产生明确的输家和赢家。在环境与影响极不平衡的情况下,全球化既产生了分裂也创造了整合。”(17)换言之,全球化本质上是一个内在的充满矛盾的过程,它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它包含有一体化的趋向,同时又含有分裂化的倾向;既有单一化,又有多样化;既是集中化,又是分散化;既是国际化,又是本土化。(18)

正是全球化进程的这种内在矛盾性,塑造了现时代国际关系冲突与合作、分化与整合更紧密交织的特征。也正是这种内在矛盾性,造成了国际社会既有全球化的积极拥护者,又有反全球化运动者。这对民族国家的国家战略意味着两难选择:既希望通过参与全球化进程获得更多的发展机遇,提升自身国际竞争的优势地位,同时又担心在全球化的漩涡中迷失方向、甚至被吞没。这对目前相对处于弱势的发展中国家尤其严峻。

几点思考

全球化体现的多维内涵对于今天的国际政治意义深刻。正如罗伯特·基欧汉所言,“全球化与冷战结束造就了世界政治的新形势……政治联盟将变得更为碎片化,更加不固定,而经济竞争并不因联盟合作而减弱……全球化似乎不可逆转,边界因此而具有了渗透性……国际制度成为主要国家政治、军事和经济政策的核心”(19)。全球化不仅意味着不断缩小的世界,而且也极大地改变治理的主体、方式和过程,对传统的国家主权与民族国家生存环境、特别是国际合作等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课题。

首先,全球化对传统的主权国家体系确实构成挑战,意味着主权国家地位下降。

全球化对民族国家的最主要挑战就是传统意义的主权受到侵蚀,一些跨国性国际组织和其他类型行为体的影响不断增大,治理的适用范围越来越超越传统意义上的国内界限,而是向更广泛的跨国性、甚至是超国家层面推进。

自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以来,近现代意义上的国家主权观念被正式承认,民族国家对内享有最高统治权、对外享有独立自主权的“威斯特伐利亚主权体系”正式确立。自此,具有定居的人口、一定界限的领土、独立自主的政府和主权的民族国家一直是国际政治的核心行为体。长期以来,无论是传统国际政治理论,还是近现代国际关系实践,民族国家都构成最主要的国际行为体,不可转让、不可分割的主权成为民族国家的根本属性。民族国家享有对其疆界领土的完全的、自主的管辖权。

但是,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参与全球治理的行为主体的多元化,意味着民族国家的自主性面临挑战。国际组织和跨国公司等非国家行为体的迅猛发展及其冲击备受瞩目。国家主权的诸多具体领域越来越受到这些非国家行为体的侵蚀。因此,有学者甚至断言,国家主权的减退是当今世界一大潮流。(20)英国学者苏珊·斯特兰奇则认为经济全球化对国家主权的超越有两种主要形式:有形的主权转移和无形的主权销蚀。所谓有形的主权转移,是指主权国家主动地向某些国际经济组织转移部分经济领域的主权,而无形的主权销蚀是指经济全球化对国家主权的潜在干扰和影响。例如,实力强大的跨国公司的活动,会对投资对象国的产业政策造成一定的影响,从而对国家主权形成一定的销蚀。(21)应当承认,全球化的发展,各类非国家行为体的兴起,传统意义的国家主权确实存在被侵蚀甚至被弱化的趋势,认清这点对于理解今天的国际关系、特别是开展更有效的国际合作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第二,全球化促使国际合作的领域和动力更加宽广。

全球化意味着相互依存程度进一步加深,意味着国内问题与国际问题的相互渗透和治理互动更加突出,很大程度上使国际合作的需求及预期进一步凸显。(22)伴随全球化发展,全球性问题已从单纯的人口、生态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逐步扩大到政治领域和更多的非传统安全领域。全球化凸显全球性问题的严峻性,意味着国家生存环境更为复杂化。

所谓全球性问题,是指全人类在自身发展过程中所共同面临的世界性问题,具有世界性、综合性、挑战性和超意识形态性等特征。(23)全球性问题之所以被国际社会越来越关注,是因为它们直接关系整个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涉及领域日趋广泛,危害性和严峻性更为突出。有学者指出,现在全球议程的重要内容还包括尖锐的国际贸易竞争、生物圈生态环境破坏、艾滋病、武器扩散,以及毒品走私等。(24)更有学者从全球化的安全涵义角度,讨论了以“9·11”恐怖袭击为标志的国际恐怖主义威胁和其他一系列跨国威胁,认为当前全球化的许多不同层面结合在一起增加了各种跨国性威胁的危险性: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网络犯罪、种族暴力、全球犯罪、毒品走私、环境恶化以及传染性疾病的蔓延等。(25)不仅学者关注类似挑战,大国领导人也强调所认定的全球性威胁。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早在1997年的《国家安全战略文件》强调,“我们所面临的危险就复杂性而言是空前的。种族冲突和无赖国家威胁地区稳定;恐怖主义、毒品、有组织犯罪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成为跨越国家边界的全球性关注问题;环境破坏和快速的人口增长削弱了许多国家的经济繁荣和政治稳定。”(26)小布什政府更把国际恐怖主义列为美国国家安全的头等威胁。奥巴马政府上台,也把恐怖主义、核扩散、能源与气候变化、金融危机等问题视为关乎美国安全的重大挑战。

就各民族国家而言,争取和维护各自国家利益固然重要,但是,要在全球化背景下有效维护和实现本国利益,还必须学会在解决本国问题和应对全球性问题时充分兼顾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27)从全球治理的角度看,如果把治理看作是由共同目标支持的活动,那么全球治理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种以全球共同利益为动力的全球层次的合作。这种合作既承认国家利益的动力因素,又要特别关注基于全球性问题而存在的日益广泛的人类共同利益因素。这对长期以来一直奉行国家中心论、国家利益至上论的民族国家外交理念是一个新的课题。

第三,全球化意味着国际合作的主体更加多元化。

由于全球化体现的是一个多维的进程,与此进程相适应的全球治理观念及实践日益突出。伴随着全球治理参与主体的多元性,国际合作的主体也更加多元化。

全球治理不仅意味着正式的制度和组织——国家机构、政府间合作等——制定(或不制定)和维持管理世界秩序的规则和规范,而且意味着所有其他组织和压力团体——从多国公司、跨国社会运动到众多的非政府组织——都追求对跨国规则和权威体系产生影响的目标和对象。(28)就此而言,全球化蕴含的全球治理主体或基本行为体是多层次或多元性的。根据俞可平的概括,全球治理的主体主要有三类:①各国政府、政府部门及亚国家的政治当局;②正式的国际组织,如联合国、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③非正式的全球公民社会组织。(29)与此分类相似,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从全球化和全球治理的层次角度分析了参与全球化进程的不同行为体及其角色。他们宣称,民族国家是全球政治舞台上的最重要角色,但并不是唯一的重要角色;不一定由政府或政府授权的国家机构排他性地实行治理,私人企业、企业联合会、非政府组织(NGO)、非政府组织联合会等都参与其中,它们常常与政府机构携手创造治理机制;有时干脆没有政府机构的参与(见表1)。

全球化的多维性及全球治理参与主体的多元性,意味着全球治理过程更加复杂化,国际合作的主体也相应更加多元化。(30)传统意义的国际合作主要限于民族国家政府之间的合作,其他非国家行为体难以发挥作用。在全球化不断深化背景下,全球治理参与主体的多元化,意味着包括政府间国际组织、非政府间国际组织、跨国公司,甚至一些特殊的个人和群体等,日益活跃地参与到国际事务及国际合作中。全球治理的提出,从侧面展示了民族国家应对自身发展和全球性问题的能力不足,单纯依靠政府间的合作已经不够。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和全球性问题的增多,国际合作的主体呈现多元化趋势已是必然。正如有学者所言,通过多国之间、多种行为体之间的协调、沟通与达成共识,进而通过集体行为的方式促成多领域合作,已成为当今世界政治的主流。(31)因此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合作已不仅仅是各国政府间的合作,也有跨政府部门的参与,既涉及政府部门与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合作,也有非政府组织间的参与合作,大量跨国性的合作行为,几乎涵盖了各种类型的非国家行为体。

第四,全球化意味着区域性合作和全球多边合作特点将更为突出。

全球化背景下,传统意义上的双边合作继续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大国之间的双边合作仍是当前国际关系的主要内容,比如中美、中日、中俄等双边合作等,对促进各对双边关系稳定发展、维护地区稳定和世界和平仍然具有关键性意义。对每个大国而言,加强和完善对外战略棋局中的关键性双边合作依然是它们的优先抉择。

同时不容否认,与以往相比,全球化促使区域性合作更加突出。“面对全球化的深化,各国越来越愿意牺牲某些合法的行动自由,以限制他国对自己采取的措施,或防止他国行为变得不可预测。有些类似的合作是在区域层次上进行的。”(32)区域性合作当前最具代表性的是欧盟一体化不断深化,不仅在单一市场和货币联盟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在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司法和内务合作等方面也逐步取得成效。此外,亚洲地区以东盟为代表的区域合作进展突出;非洲联盟的地区性合作近年来也引人注目。区域性合作上升至理论层面的解释可归结为区域化或区域主义。正是全球化和全球主义积极促进了区域化和区域主义的发展。以区域性合作为核心的区域化是对全球化的反应。换言之,区域化和区域主义不仅是对全球化压力的一种反应,而且其本身也是全球化的组成部分。(33)

全球化的深化和全球治理的兴起,意味着全球层次的多边合作亟待加强。全球化背景下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全球性问题单靠一国单边行动或大国之间的双边行动、甚至若干国家的区域性行动都难以有效解决。这方面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围绕气候变化为主题的全球环境治理、全球性传染病治理、打击国际恐怖主义,以及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的真正解决等,都需要有效的多边国际合作,甚至需要确立多边性的和全球性的国际机制。此外,这些不同层次的国际合作相互交织、相互补充。比如,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作为一种政策需求或战略意向,大国不单单满足于相互间构筑新型伙伴关系,甚至已经将此新型伙伴关系扩展到单个国家与地区组织(集团)之间的一种合作模式,比如中国与欧盟之间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中国与东盟之间的战略伙伴关系等,并成为推动区域合作的成功模式。(34)

总之,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合作已不仅仅是主权国家的政府间合作,还涉及其他类型国际行为体合作,合作性质更加复杂化,在关键的双边合作继续加强同时,区域性合作和全球多边性合作需求和动力将更加强劲。正如有分析指出,随着全球化发展,全球治理成为适应全球化的新合作模式,霸权合作、制度合作和治理合作是建立在不同国际关系理论基础上:其中霸权合作以现实主义理论为基础,制度合作则以新自由制度主义为基础;认为治理合作从制度合作发展而来,并以全球市民社会理论为基础;甚至强调治理合作是正式制度合作与非正式制度合作的统一,治理合作将合作看作是一个长期协调与对话的互动过程。(35)全球治理与国际合作的新变化既是学界关注的重要理论课题,更是国家对外交往中无法回避的新课题,中国作为正在融入世界的发展中大国,更需认真对待。

注释:

①戴维·赫尔德等.全球大变革:全球化时代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杨雪冬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3-14

②国内关于全球化是一个多维概念的看法,参阅:杨雪冬.全球化:西方理论前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③比如,Daalder I H,Lindsay J M.The Globalization of Politics.The Brookings Review,Winter 2003(21):12-17.该文作者表示“9·11”事件意味着地缘政治时代的终结和全球政治时代的到来,并据此分析美国外交面临的国际环境和政策目标。

④[德]乌尔利希·贝克等.全球政治与全球治理——政治领域的全球化.张世鹏等译.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4

⑤Davis L E.Globalization's Security Implications.Rand Issue Paper,2003

⑥[美]罗伯特·O·基欧汉.局部全球化世界中的自由主义、权力与治理.门洪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76-280

⑦俞可平等.全球化与国家主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1

⑧戴维·赫尔德,安东尼·麦克格鲁.全球化与反全球化.陈志刚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1

⑨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权力与相互依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9,294

⑩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权力与相互依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275

(11)[美]约瑟夫·S·奈,约翰·D·唐纳胡主编.全球化世界的治理.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2

(12)[美]约瑟夫·S·奈,约翰·D·唐纳胡主编.全球化世界的治理.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3-10

(13)Charles W,Kegley J R,Wittkopf E R.World Politics:Trend and Transformation.(《世界政治:趋势与变革》影印本).Beijing:Peking University Press,2004:21

(14)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权力与相互依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316

(15)詹姆斯·N·罗西瑙主编.没有政府的治理.张胜军等译.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325

(16)戴维·赫尔德,安东尼·麦克格鲁.全球化与反全球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1

(17)俞可平主编.全球化:全球治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146

(18)俞可平等.全球化与国家主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1

(19)[美]罗伯特·O·基欧汉.局部全球化世界中的自由主义、权力与治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26

(20)詹姆斯·N·罗西瑙主编.没有政府的治理.张胜军等译.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326

(21)[英]苏珊·斯特兰奇.全球化与国家的销蚀//王列,杨雪东编译.全球化与世界.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110

(22)麻宝斌,郭蕊.全球化时代的地方政府治理模式.学海,2008(4):72

(23)陈岳.国际政治学概论.第2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238

(24)[美]威廉·汉德森.国际关系:世纪之交的冲突与合作.金帆译.海南出版社,2004:445-446

(25)Davis L E.Globalization's Security Implications.Rand Issue Paper,2003

(26)Charles W,Kegley J R,Wittkopf E R.World Politics:Trend and Transformation.(《世界政治:趋势与变革》影印本).Beijing:Peking University Press,2004:615

(27)唐贤兴.海外利益的保护与中国对外政策的变化.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9(6):77

(28)戴维·赫尔德等.全球大变革:全球化时代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70

(29)俞可平等.全球化与国家主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25

(30)张劲松.论全球治理过程中的中西价值冲突及其消解.学海,2008(4):65

(31)张胜军.译者的话:从无政府走向世界治理//詹姆斯·N.罗西瑙主编.没有政府的治理.张胜军等译.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2-3

(32)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权力与相互依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313

(33)[日]星野昭吉.全球化时代的世界政治:世界政治的行为主体与结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245-250

(34)顾关福.解析全球化时代的大国关系.和平与发展,2004(2):16-19

(35)蔡拓,王南林.全球治理:适应全球化的新的合作模式.南开学报,2004(2):64-70

标签:;  ;  ;  ;  ;  ;  ;  ;  ;  ;  ;  

全球化的多维政治内涵与思考_全球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