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中国古代体育观给我们的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深根固柢论文,长生久视论文,给我们论文,之道论文,中国古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修回日期:2006-11-01;录用日期:2006-12-01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000(2007)01-0001-05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正在享受着社会进步带来的欢乐的同时,又面临着困扰我们生活的两大世界性难题:一是生态环境遭到空前破坏,南极臭氧层空洞不断扩大,全球变暖,森林面积急剧减少,土地荒漠化日趋严重,众多物种已经灭绝或面临灭绝,一些重要资源面临枯竭,飓风、台风越刮越多,越刮越大,……;二是不同文化冲突加剧,局部战争连年不断,恐怖活动在世界范围内蔓延,思想意识形态矛盾四伏,……。人们在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与途径时,共同把目光投向了中国古老的东方哲学。大家惊喜地发现,中国古代先贤们提出的“天人合一”观与“和而不同”的哲学观念为解决这两大难题提供了正确的方法与原则,中国古老文化被人们重新重视起来。
对于我国体育运动来说,目前正处于快速发展的大好时机。1995年国务院颁布了《全身健身计划纲要》,亿万群众参加的健身浪潮一浪高过一浪,健身观念日益深入人心。2001年我国申办2008年奥运会获得成功,竞技体育蓬勃发展,雅典奥运会上我国运动健儿夺得金牌总数居世界第二位,形势极为喜人。与此同时,围绕体育的新的社会矛盾也不断暴露,体育健身的公益性质与市场化矛盾开始展现,少年儿童体育活动贫乏,与日俱增的网吧迷、麻将迷困扰了许多家庭,兴奋剂、球霸、赌球与黑哨丑闻不时涌现……。为了使全民健身和竞技体育健康发展,克服与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我们不妨也把目光投向古老的中国哲学,特别是中国古代体育观,从中汲取智慧与营养。
为了寻求中国古代体育观,思维把我带到了2500多年前,在为中国辩证法思想做出卓越贡献的老子那里,我找到了答案。在他的《道德经》五十九章中我似乎听到了他用铿锵有力的声音说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我的思想突然开窍,眼前一亮,意识到老子在这里讲的就是中国古代的体育观。由此我进入了对中国古代体育观内涵的探询。
1 形与神具,终其天年
山西古籍出版社出版的《老子》一书,在提出“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的五十九章的题解中说:“这一章是老子的政治论,提出了啬的政理,……这种办法,于国是内培国力,厚养根基的长久之道。”这一说法有其道理。翻开中国学术史,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代许多学者往往是借助“圣人”来叙述自己的学术观点。他们经常以注解“圣人”论述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见解。在“圣人”的语言中,找出微言大义。“圣人”确与常人不同,他们常常在普通的语言背后隐含着深刻的哲理。但这些哲理也是从普通的道理中“悟”出来的。因此,我们在把握“圣人”的微言大义时,也不能忘掉其语言自身的含义,所以说老子讲的“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是对中国古代体育观的概括恐也不为错。
什么是长生久视?奉老子为始祖而发展起来的道教,曾把长生理解为长生不死,幻想成仙成道。除了练功外,他们还大搞炼丹术(外丹)企图制造长生不老药。虽然为中国的化学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但实际上却背离了道家思想奠基人关于生死的理念。老子思想的珍贵之处是他的辨证思维。他认为对立面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虽然他研究了事物如何才能维持长久的问题,但他认为不转化只是暂时的。在《道德经》三十三章中老子说:“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指出,不失其根据的就是长久,身死而其业绩不朽的就是永生。对此,著名学者张岱年认为它表明老子是主张“生必有死,只能求得死而不朽而已”。老子的后继者庄子对生死问题做了许多论述。他在《大宗师》中明确讲到“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指出,生与死就像白天黑夜一样是自然规律。在《知北游》中,他又讲:“生者死之徙,死者生之始,孰知其纪?”指出,生是死的延续,死是生的开始。可见老子所说的长生其本义并不是长生不死。承继道家思想,成书于秦汉之际并被中医奉为经典的《黄帝内经》,直接谈到了长生久视。“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须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黄帝内经》在《灵枢·天年篇》又曰:“五脏坚固,血脉和调,肌肉解利,皮肤致密,营卫之行,不失其常,呼吸微徐,气以度行,六腑化谷,津液布扬,各如其常,故能长久。”从中我们可以明确看出,长生久视指的就是健康长寿。从字面上我们也可以看出,长生者,寿命长也,久视者,视力久而不衰,即耳聪目明,身体健康。二者既讲了生命的量又讲了生命的质。长生是量,久视是质。“长生久视”四个字正是我们今天称之为体育的目的或曰宗旨,尽管当时没有提出体育这个词汇。
目的明确了,还必须有正确的方法和手段。目的是健康、长寿,怎样才能达到这一目的呢?老子告诉我们,其方法和手段就是“深根固柢”。树木要生长茂盛必须把根扎得既广又深,这样才能充分吸收生长所必需的养分,从而充满生机活力。“深根固柢”四个字恰当地概括了生命生长、发展的规律。实现健康长寿,也必须遵循生命生长、发展的共同规律。
人体是形神的统一体,也就是说,它包括身心两个方面。深根固柢就是要深形神之根,固身心之柢。对于形神关系,古人有两种见解。一种认为形神是可以分开的,“神”可以离开形体而独立存在。“神”离开了形体,生命也就终止。“神”再附在新的形体上,则形成新的生命。这和西方的灵魂不死是一致的。但在中国是反对“神”是可以独立存在的,持另一种看法的古贤也是众多的。庄子在《知北游》中就指出:“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故曰‘通天下一气耳’。”荀子则曰:“天职既立,天功既成,形具而神生。好恶、喜怒、哀乐藏焉。”东汉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王充说得更加直接和明白。他在《论衡·论死》中指出:“天下无独燃之火,世间安得有无体独知之精?”到了南北朝时期,范缜写了著名的《神灭论》,明确指出:“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深刻论述了形神之间的互相依存关系,在形神关系上写下了光辉的一笔。中国古贤们对形神关系的科学认识,归纳起来主要是:形神二者不可分割;形是神的基础,神是形的表现;形是体,神是用;无形,神无以在;无神,形无以活。故此,《黄帝内经》曰:“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所以说,深根固柢,就是要深形神之根,固身心之柢。
怎样才能深根固柢以达长生久视?老子在《道德经》十五章中明确指出:“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指出要实现平安长久,就要使生命动起来,这样才能慢慢显出生机。这实际上是把“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同体育运动直接联系在一起,揭示了体育运动的本质与宗旨。因此,老子的“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充分反映了体育的实质,是中国古代体育观的高度概括。它启示人们,体育就是要通过身体活动使人的身心得到锻炼达到深根固柢的效用,从而实现长生久视之目的。
新中国成立之初,在新的形势下,在西方竞技体育广泛传入中国的情况下,毛泽东写下了“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题词,为新中国体育规定了根本宗旨,它和中国古代体育观的基本理念是完全一致的,至今也不过时,一切体育工作者在开展体育活动时,都不能忘记这一宗旨,都不能背离体育运动的实质,只有这样才能恰当地处理体育运动中的各种关系,正确地解决面临的各种矛盾,使体育运动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
2 道之真以持身
中国古代体育观是建立在重视生命价值基础上的。以老子为创始人的道家学派一直以其重身贵生为显著特征。在老子的《道德经》中强调“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老子还研究了事物(包括人)保持暂时长久活力的措施。他说:“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庄子继承老子的思想,主张“能尊生者,虽富贵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他卑弃“今世之人,居高官尊爵者,皆重失之,见利轻亡其身”。
儒家与道家不同,他们不是主张无为,而是提倡有为,提倡仁、义、礼、智、信。重视伦理道德教育,主张“杀身成仁”。但这并不等于他们不重视生命的价值。“仁”是儒家思想的一个核心概念。孔子回答樊迟问什么是仁时,说“爱人”。被儒家奉为亚圣的孟子也说:“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他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也讲:“人有气、有生、有知且有义,故为天下最贵也。”儒家反对的是见利忘义,苟且偷生。孟子曰:“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者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又曰:“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儒家是企图用显扬精神价值来超脱生死,来体现生命与人格的价值。
囊括老庄、孔孟、墨家、阴阳家、法家、兵家、农家等学派观点的《吕氏春秋》卷二就专门写了《贵生篇》曰:“圣人深虑天下,莫贵于生。”明确指出圣人深深思虑天下,其最看重的是生命。又说:“道之真,以持身,其绪余,以为国家。”指出道行中至真的地方是用来保全生命,其余的才是用来治理国家。还说:“全生为上”,告诉人们,全面顺应生命是最上等。唐代名医孙思邈也提出:“天地之性,唯人最贵,人之可贵,莫贵于生。”因此,我们可以说“贵生”的理念是中国古代以一贯之的思想。
正因为古人重视生命的价值,因此他们认为增进人的身心健康,延长人的寿命,提高生活质量,是社会的大事。老子在《道德经》第三章谈到:“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孟子在《告子章句上》中说:“人之于身也,兼所爱。兼所爱,则兼所养也。无尺寸之肤不爱焉,则无尺寸之肤不养也。”重视生命的价值,爱护生命,就要对生命进行养护。养护生命为人生之大事也。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古代养生术和各种体育活动发展起来。贵生是养生的前提,养生是贵生的必然结果。
我们必须看到,尽管中国古贤们提出了贵生的理念,但封建统治者珍惜的只是自己的生命,他们不可能真正实行民为贵和亲民的政策,这也成为中国古代体育发展不够的原因。中国共产党把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宗旨,在战争条件下,尽管十分艰苦,仍千方百计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新中国成立后,体育才进入真正发展的阶段。毛泽东主席提出体育是关系六亿人民健康的大事,把开展体育运动作为政府的一件大事来抓。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又陆续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强调以人为本,号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就为体育运动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作为体育工作者要想真正把体育运动进一步深入开展下去,就一定要真正重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价值,实实在在地坚持以人为本,把做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代表,不是停留在口头上,而是真正落实在行动中,把全民健身真正作为利国利民,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来抓,落在实处,使全民健身成为名副其实的全民行动,为增进中华民族的健康,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做出自己的贡献。
3 动而以天行
中国古代体育观的一个突出特色是坚持天人合一。天人合一观作为中国古代独特的哲学观念,在我国最古老的经典——由孔子作其“十翼”的《易经》中已明确体现出来。《易经》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中通万物之情,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形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它明确阐明天理即人道,打下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历代著名学者大多主张天人合一。老子在《道德经》中进一步提出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他强调“天乃道,道乃久”,指明符合自然的天,才能符合道,符合了道,才能长久。庄子认为“天地与我并存,而万物与我为一。”《中庸》提出“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明确提出,诚是天之道,思诚是人之道,人通过至诚以通天,天、社会、人是合一的。汉代董仲舒说,“天人之际,合而为一”。宋代朱熹强调“天人一物,内外一理”。张载对天人合一的论述是“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浑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又说“天能为性,人能为谋”。明代王夫之说:“君子以人合天,而不强天以从人。”近代康有为也说“天人分合,本源思通”,指出,人和自然虽然不同,但本质是一致的。
把历代学者关于天人合一的思想归纳起来,其核心内容是,人是天地的产物,人同自然界、社会和万事万物是同一的,应当和谐相处。人要顺应自然,而不是要自然来适应人。实现人同自然、社会和谐相处,必须尽人谋。
天人合一观作为中国古代的哲学理念,不是停留在理论上,而是落实在行动上。不仅落实在善待自然和各种生物,保持生态环境上,制定了“田律”及各种规定,设立了“虞师”等官员,负责保护生态环境,而且落实在养生术及其他体育活动中。老子在《道德经》八章中提出:“动善时”,运动要善于把握天时。庄子在《刻意》篇中说:“水之性,不杂则清,莫动则平;郁闭而不流,亦不能清,天德之象也。故曰: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而无为,动而以天行,此养神之道也。”提出水的本性,不混杂就清澈,不搅动则平静,闭塞而不流动,就不能澄清。这是自然的现象。所以说,精纯不混杂,虚静专一不变动,恬淡无为,运动时顺应自然而行,这就是养神的道理。他在《养生主》篇中还说:“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指出因循着自然之理以为法则,可以保全生命,可以保全天性,可以保养身体,可以享尽年寿。前面提到过的《黄帝内经·灵枢·本神篇》所说的“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须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讲的不也正是要按照天人合一的原则去养生吗?荀子虽然主张天人不同,“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人有气,有生,有知且有义”。但他同样认为“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强调“养备而动时”,即衣食齐备而活动适时。怎样活动适时?《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作了具体论述,认为在春天是“夜卧早起,广步于庭”,夏天是“夜卧早起,无厌于日”,秋天是“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冬天则是“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其《千金要方》一书中强调人与自然界阴阳四时的周期性变化做出适应性调整。他说:“虽云早起,莫在鸡鸣前,虽云晏起,莫在日出后”。他还对幼儿活动做出论述,说:“凡天和暖无风时,令母将小儿于日中嬉戏,数见风日,则气凝血刚,肌肉牢密,堪耐风寒,不致疾病。若常在帏帐之中,重衣温暖,譬犹阴地之草本,不见风日,软脆不堪风寒也。”
概览中国古代体育运动项目,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最为丰富的是各种健身功法,它们是以天人合一为出发点和归宿的,对此我已有专文论述,在其他各种运动形式中,除了少数地方同生存息息相关的狩猎活动外,极少有伤害生物和损害自然环境的体育活动内容,坚持万物并育而不害,而学习与模仿不同生物生存方式的体育活动方式十分丰富。《庄子》一书中就提到熊经鸟申的运动方式,到了三国时,华佗则创造了五禽戏,而在中国武术中更有以模仿动物行为的名目繁多的拳术。中国古人的体育活动十分强调根据季节和时辰的不同变换活动方式,而且随着时代的推进,不断有新的运动方式产生。
中国古代坚持以天人合一为指导开展体育活动给我们的主要启示是:一要把练同养密切结合起来。养生术就是既讲养又讲练。养不是大吃大喝,主要是指身心的调养,包括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和不思不念不动的静养;炼则是各种功法的修炼,包括各种形式的身体训练。养炼必须结合,以养助炼,以炼促养,把体育运动深深寓于日常生活中。二要坚持协调,同自然界季节变化协调,同时辰变化协调,同社会生活协调,同既是运动主体又是运动客体的自身状况协调。体育运动绝不能违背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和人体生理、心理规律,不能破坏自然界生态平衡。三是体育运动要充分发挥主动性与创造性,要尽“人谋”。运动形式是从实际出发,根据实际需要与状况,由人创造出来的。我们在继承古人创造的优秀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形式的同时,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和人们对身体状况的新追求,不断创造新、奇、特的运动形式,使活动方式丰富多彩,具有吸引力。
4 纯素之道,唯神是守
在锻炼身体生理机能的同时,愉悦精神是中国古代体育的又一特点。中国古人不仅重视形体,而且非常重视精神的健康。古人在强调形神统一的同时,对形、神各自在健康中的作用做了分析。《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指出:“夫五脏者,身之强也。”点明五脏是身体强健的基础。《素问·六节脏象论》指出,“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揭示了形的基础作用。《素问·灵兰秘典论》进一步指出:“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道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凡此十二官不得相失也。”这里采用比喻的方法,强调人体各个器官都非常重要。当然,它的比喻,今天看来并不都很恰当,但它强调人体各个器官各司其责,组成一个整体,相互协调是完全正确的。它接着又说道:“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强调这十二宫中“心”是起主导作用的。若“神”明则“形”安,“神”不明则“形”伤,要求在养生时,对“神”的养护必须予以特别重视。明代张景岳所著《类经》也有类似的说法:“人生之本,精与气耳,精能生气,气亦生精,气聚精盈则神旺,气散精衰则神去”,“然所以统驭精气而运用之主者,则又在吾心之神”。
古人对神对健康的影响过程也有很多论述。《云笈七签》指出:“神静则心和,心和则神全;神灿则心荡,心荡则形伤。”(卷九十七)。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循天之道》中说:“气从神而成,神从意而出,心之所之谓意,意劳则神忧,神忧者气少,气少者难久矣。”《黄帝内经》对人的情感、情绪对健康的影响作用分析得很细致。《素问·举痛论》说:“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故气上矣。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利,故气缓矣。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营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恐则精却,却则上焦闭,闭则气还,还则下焦胀,故气不行矣。……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劳则喘息汗出,外内皆越,故气耗矣。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
正因为古人重视精神在健康中的重要作用,他们在体育活动中既考虑到健形的要求又考虑到健神的需要,在一定意义上讲,更重视健神的功能。庄子在谈到养生时,就提出要兼顾形神两个方面,而且更重要的是保养精神,他说:“弃事则形不劳,遗生(忘却生命)则精不亏。夫形全精复,与天为一。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合则成体,散则成始。形精不亏,是谓能移。精而又精,反以相天。”指明形体精神健壮饱满,这就叫做能够随着自然同步变化,饱满精神又得以更好地完善,反过来它又会辅助自然。他还讲“纯素之道,唯神是守。守而勿失,与神为一,一之精通,合于天伦”。强调纯精纯质的道,就是专心守护着自己的精神,使它不要外驰。道和神合为一,精通纯一之道,合于自然之理。
中华民族所创造的传统体育形式,如导引、吐纳、舞蹈、击壤、投壶、赛龙舟、舞狮、蹴鞠、五禽戏、秋千、相扑、风筝、踢毽、……无一不把健形与健神相结合,它们既是体育又是娱乐,既健身又愉悦精神,充分体现出人是形神统一体的观念。即使是以技击为主要内容的武术和射箭,也强调要在运动过程中“神领”、“意会”,强调要以养生为基础,炼养结合,达到天人合一,形神交融的境界。
社会发展到今天,精神因素在健康中的作用不是小了,而是更加突出了。我手头有一份前些年的统计资料,我国精神病的患病率,在20世纪50年代为0.2%,70年代为0.7%,80年代为1.05%,到了90年代中期已达到1.26%。至于有心理障碍的人更多了。进入21世纪,这类问题更突出了。特别是在青少年、大学生中,由于多种压力的存在,心理问题日渐增多。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众多城市设立了心理咨询或医疗中心。有的大学也建立了心理咨询机构。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就是不少青少年沉溺于网络中,到虚拟世界去寻求精神慰藉。这对体育运动,对全民健身来说,不能不是一个挑战。它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目前我们的体育活动,特别是青少年体育活动开展的还不足,有的还缺乏乐趣,愉悦精神的作用不够。在这里,古代体育观给我们的一个重要启示,就是要加强青少年体育活动,特别是青少年体育活动的娱乐性,要提倡快乐体育。在继承民族传统体育和引进国外优秀体育活动形式的同时,更多地发挥创新性,创造出具有时代精神又为群众乐于接受的愉悦身心的活动内容与方式。家长在动员和支持孩子参加体育活动时,要充分考虑孩子的爱好与兴趣,不要单纯从未来升学和就业的功利目的,强迫孩子练习特定运动项目,还体育以本来面目。
5 富润屋,德润身
道德同体育同健康是否有关系,这是人们关心的问题。中国古代是把道德同体育,同人的精神状态,同健康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是中国古代体育观又一个显著的特征。
道是老子提出的哲学范畴,它既有万物本原的含义,又有普遍规律的含义。德和得的含义相近,是指具体事物从道所得到的本质或特别规律。因此,老子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由此道德这个词开始出现,并演变成人们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而形成的行为规范。老子强调“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指出道与德的尊贵不是谁册封的,而是它从来自然如此。道德从来不像法律那样是强制实行的。而是依靠社会舆论,依靠人们自身的心理效应。道德行为给人们带来的是社会利益和恩惠,是心灵上的震撼与满足。而不道德行为则给人带来的是社会的谴责和心灵上的不安与愧疚。道德状况同心理状态是紧密相连的,同人的精神状态是紧密相连的。正因为如此,古人十分重视道德在健康中的作用。
儒家创始人孔子就一再讲“仁者寿”,“大德”“必得其寿”。作为四书之一的《大学》就讲:“富润屋,德润身。”提出人富有了可以用钱来光润他的房屋,而一个人德行高了则可以自然而然地光润他的身体。心地宽广了,自然会身子安舒。荀子在《修身篇》中提出:“扁善之度,以治气养生,则身后彭祖。”他强调“凡用血气、志意、知虑、由礼则治通,不由礼则勃乱提僈”。也就是说,荀子认为,以善的礼仪为法度,进行养生,就能紧随彭祖那样长寿,凡是运用血气、志意、思虑时,遵循礼法,就会顺利通达,否则就错乱散漫。
道德的核心是善,是去私欲,是克服一切从个人出发,不管他人。老子的《道德经》从始至终贯穿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去物欲,并看作是最高最深的“德”。《道德经》二章提出:“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三章曰“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七章曰“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八章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九章曰“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十章曰“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为玄德”,……直到最后一章,即八十一章还曰:“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他要求人们在养生中要“涤除玄览”(十章),不断清除心灵中不合道德要求的东西。儒家则讲,一切行动都要符合善的要求,儒家所提倡的仁、义、礼、智、信以及忠、孝、气节就是宣扬修善去恶。孟子讲:“以善养人,然后能服天下。”他不止一次地引用《尚书·太甲》所说的“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中国古代体育坚持把涵养道德作为重要内容。不仅作为中国古代体育重要代表形式的健身气功视涵养道德为前提条件和练功成果,而且号称“国术”的武术同样如此,武术同气功是紧密相连的。武术注重内外并修,而内功也就是气功。武术的一些拳法也是从气功发展出来的。武术极为重视武德。武德是武术学习的入门课程。它从不允许利用武术技能行凶作恶。即使是竞技,重的也是“以武会友”。
把道德作为健康的内容,把涵养道德作为体育的重要功能,这是中国古代体育观对人类文化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之一。1990世界卫生组织就把道德作为健康的组成内容之一。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是:“一个人在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性良好和道德健康四个方面皆健全。”
社会发展到今天,国与国的交往,人与人的交往日益频繁,世界一体化趋向不断加强。道德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也就更加突显出来。人们对道德的研究也更加深入,丢弃了一些与社会发展要求不相符合的道德观念,增加了新的道德范畴。对道德的分类也细化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等等。但是无可否认的是,在社会发展的特定时期,由于历史条件等多种原因,目前在我国不少人中道德观念欠缺,特别是一些青少年道德意识淡薄。这已引起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注意,中央已提出了以德治国的观念。党中央和国务院还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未成年人道德教育的文件。对照我国体育领域的状况,我们不难看出,当前体育界出现的许多问题,也同道德观念缺失,道德修养不足有关。我国体育,尤其是竞技体育,其胜负往往和个人的利益直接相关,在社会中,特别是在少年中影响作用很大。它应当在加强道德教育,树立良好道德规范中起示范作用。我们应当深入理解中国古代体育观在这方面给我们的启示,不仅重视体育道德建设,而且要把体育活动直接同道德建设联系起来,把体育领域作为加强道德建设的阵地,促进公民特别是青少年道德素质的提高,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
6 动静合宜,过犹不及
在体育上,我国在古代不仅讲动,而且讲静。动静合宜是中国古代体育的一条重要原则。前面我们引用过的老子《道德经》十五章的话:“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就既讲到动又讲到静。《黄帝内经》第一篇《素向·上古天真论》中提出“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认为只有心境安定,没有恐惧,形体虽劳,但不能过分疲倦,才能保持身体健康。庄子在《刻意》篇中明确反对形体过于劳累而不知休息。他说:“形劳而不休则弊,精用而不已则劳,劳则竭。”指出精力使用过度而不停,就会枯竭。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劳逸适度”。
作为中国古代体育主要项目之一的健身气功就有动功与静功之分。中国古代先哲们认为动为阳,静为阴。所谓动是指形体外部和体内真气的运动。前者可称为“外动”,后者可称为“内动”。所谓静,是指形体和精神的宁静。前者可称为“外静”,后者可称为“内静”。动功和静功主要是根据形体的动和静划分的。动功是肢体运动和行气相结合的运动方式,最著名的是华佗的“五禽戏”以及“八段锦”等。静功是意念和行气相结合的运动方式。静功功法的类型有吐纳、行气、打坐、禅定、静坐等。动功的作用是气血流动,经络舒畅;静功的作用主要是炼神、养神。必须看到,动和静是相对的,动功是动中有静,外动内静,静功是静中有动,外静内动。练功一定要动静互兼,相得益彰。
动怎样才算适度?蒲虔所著《保坐要录》说:“养生者形要小劳,无致大疲,故流水则清,滞则污。养生之人欲血脉常行,如水之流。坐不欲至疲,行不欲至劳,频行不已,然亦稍缓,即是小劳术也。”注意这里讲的只是养生,把它推至所有体育项目就不合适了。人的情感、情绪也要适度。古人提出要把情绪控制在适当范围。忧愁时,要用道理来宽慰心胸,使情绪返回到适中的状态;高兴时也要控制,防止过于放纵;畏惧时,要用精气充体的办法给自己壮胆。古人反对大喜大悲。
大家都知道,儒家倡导中庸之道。什么是中庸之道?《中庸》一章就提出:“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强调,“执其两端,用其中”。这些思想类似辩证唯物主义提出的“度”的概念。当然,它不如辩证唯物主义“度”的范畴那样确切,那样科学。但它所蕴涵的“过犹不及”的理念却是完全正确的。它所主张“上不怨天,下不尤人”的观点,也是有很大积极意义的。这些思想不仅适用于处理社会生活,同样适用于体育锻炼。在古代的体育观中是坚持了这一思想的。
动静合宜,过犹不及的具体的度是因人而异的。同一个人也是因年龄和身体状况的变化而异的。孔子在《论语·季氏》中就指出:“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明确指出在不同年龄应注意的事项。年轻时,血气未定,要戒色;到了壮年,血气方刚,要戒争斗;到了老年,血气已经衰弱,要戒贪得。这里直接讲的虽然不是体育,但对体育是有借鉴作用的。
对度的理解,不能搞形而上学,不同的体育项目“度”是不同的。对于竞技体育来说,必须有大运动量的训练,才能使运动的成绩有所突破。但这种超量也是有“度”的,它是和恢复连在一起的,正如庄子所言“形劳而不休则弊”。劳和休是一体的。超量和恢复也是一体的,两者一起构成了“度”。因此,对于竞技体育来说,主管部门和教练员不能光管练,也要管休。要解决练后疲劳恢复的手段,疲劳恢复手段越高明,越有效,则练习的量也可越增加。否则就会过犹不及,甚至造成伤害,断送运动员的前程。
时代发展到今天,体育的内容已非常丰富。远非古代可比。人们对体育的科学认识也已远远超过古代。但我们应当看到,近代体育主要是受西方影响,由西方传入中国的。它是随着资本主义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其中受形而上学世界观的影响也是明显可见的。在发展我们体育运动中,必须建立起辩证唯物主义体育观,克服形而上学的影响。为此,一方面,体育工作中应深入学习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一方面也要从中国古代体育观中汲取营养。当然受历史条件的限制,中国古代对不少东西还缺乏科学认识,属于糟粕的东西也不少。不过,我们看的应当是其积极的主流。恩格斯在分析古希腊自然观时,曾经概括出这样几个特点,即整体性;直观性和猜测成分;鲜明的唯物主义倾向;闪烁着辩证法的光辉。我们在看待中国古代体育观时,也应把握住这四个方面。
《易经·系辞上传》有这样两句话:“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乃易”。愿我国的体育事业,日新月异,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