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STS观点看科学技术的一体化及其社会功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学技术论文,观点论文,功能论文,社会论文,STS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NO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142(2006)03—0045—07
STS是“科学、技术与社会(science,Technology and Society)”的简称。1938年,美国学者R.K.默顿发表了《17世纪英国的科学、技术与社会》一书,第一次提出了“科学、技术与社会(Science,Technology and Society)”这个概念,并强调要对它们的“互惠的关系”进行经验的、定量的研究。此后,STS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而且逐渐发展为一门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关系的规律及其应用并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的综合性新兴学科。在中国,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STS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开始被研究。
从STS的观点看,现代科学技术越来越走向一体化,发挥着整体的社会功能。社会是一个复杂系统,要从不同角度在整体上把握各个子系统相互作用的复杂性。社会日益科学技术化,科学技术也走向社会化。了解这种趋势,把握科学技术的整体功能,对于科技创新以及社会整体创新、全面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一、STS:理论与应用
STS研究既包括社会中科学与技术的研究,即关于科学、技术现象与社会现象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研究,例如科学、技术对社会制度的变化所起的作用,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和国际事务的影响,科学、技术创新所引起的伦理和价值问题等;也包括研究科学、技术如何受社会因素(诸如意识形态、政治与经济力量以及文化价值,等等)的制约和影响;还包括科学、技术的“内部”研究,指诸如科学与技术的基本性质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科学职业与工程技术职业的社会结构和奖励系统、日常科学活动与技术活动的社会方面等的研究。
随着现代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我们面临的复杂性问题越来越多,把众多领域的知识联系起来解决社会问题的社会需求更加迫切。复杂系统最主要的三个特点是:自组织、自学习和自适应。在复杂系统中,每个组元是独立决策、自主行动的,但是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使得这个系统产生自组织、自学习和自适应的行为。社会是一个复杂系统,需要进行跨学科、多学科研究,综合多种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跨学科研究既包括对本身发展所需要的理论、方法论和技术方法的基础研究,也包括解决实际问题和战略问题的应用研究,是科技、经济、社会、环境的综合、持续、协调发展的需要,体现了社会的高度智能化。
在特定的社会情境中,形成了把科学与技术看成是有价值含义的社会过程的观点。STS研究,就是要解释科学技术与社会各个方面复杂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为此必须理解以下一些问题:(1)价值观是什么,人们怎样获得价值观,价值观又是怎样发展的;(2)在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社会制度的根源与功能是什么;(3)科学与技术的内在本质及其作用;(4)以上诸因素的相互作用;(5)这种相互作用的复杂性如何反映于艺术、文学、哲学与历史中。为此,要从不同角度在整体上把握各个要素相互作用的复杂性。
STS研究把科学、技术和社会作为客观的社会现象,探讨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具体分为科学与技术、科学与社会、技术与社会三对两极性的关系。把科学技术作为一种社会过程来研究,既研究科技进步如何促进社会发展,也研究社会发展如何推动科技进步,社会文化因素对科技有什么制约等。
STS首先在美国作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出现,从表面上看是由于战争和环境问题这两类因素的引发;但较为深层的原因则是:科学技术作为现代社会中的重要角色已存在于社会各个部分、各个方面、各个角落的现实;在社会的诸多文化中科学技术已占有首要位置。因此,从各个维度对于科学技术进行研究,诸如从历史、哲学、社会学等方面研究科学技术,以便了解和把握科学技术的性质、特征和功能,一直是有关学科的努力目标。然而,长期以来,这类研究主要是分别地、孤立地进行的,缺乏一种跨学科或多学科的视野,不能向人们提供一幅关于科学技术的更为全面、更为综合的现实图画。学术界虽然很少有人再否认科学技术存在于具体的社会背景中,但还是需要明确提出“把科学技术放回社会中去”,以综合的、跨学科的视角来具体而深入地研究“社会中的科学技术”。必须了解,科学技术本质上是社会的,一项科学知识或技术设计的产生都是“实验室”内外的社会互动过程,科学技术的应用更是一个社会过程。
殷登祥指出:“STS是一门研究科学、技术和社会相互关系的新兴学科。它把科学技术看作是一个渗透价值的复杂社会事业,研究作为社会子系统的科学和技术的性质、结构、功能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其他子系统如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之间的互动关系;还要研究科学、技术和社会在整体上的性质、特点、结构和相互关系及其协调发展的动力。”[1] STS研究强调科技与社会、物质与精神、科技与人文、人与自然的和谐、协调发展,是一种新的价值观和发展观,也蕴涵着新的教育观、科技观和方法论。
从认识论层面看,STS研究将科技和社会的知识作为研究对象,探讨科技知识、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之间的“三角关系”,主要体现在“科学与人文”的关系中,还要探讨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科的整合问题。
一般将STS研究分为理论STS和应用STS两大部分。理论STS主要探讨科技与社会的一般概念、方法和原理,研究作为社会子系统的科学和技术的性质、结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分析科学技术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等之间的互动关系。应用STS研究主要探讨与科技相关的社会问题,涉及面很广,问题众多,如环境、生态、能源、人口等全球性问题,相关的科技政策、科技战略、科技与社会的教育、科技伦理、公众对科技的接受与排斥等问题。
STS研究领域广泛,研究课题包括:科技系统的社会运行机制(包括科技共同体及其社会规范、科技活动的社会建制、科技运行的社会保障等);科技系统与社会各子系统的互动作用机制(包括科技与经济的一体化、科技与政治的有机互动、科技与生态环境的互融、科技与文化的整合等);科技发展的社会控制(涉及政治、法律、公共管理、公众参与等);科技革命与社会转型;科学技术对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影响,等等。
应用STS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我们可以看到,不但科学技术在社会化,社会也在科学技术化;不仅科学技术在走向一体化,社会科学和社会技术也在逐渐一体化。科学、技术和社会形成了一种极其错综复杂的关系。STS研究体现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一体化,科学作为认知过程和社会活动过程的统一,技术作为发明、创新和生产过程与社会过程的统一,还体现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等。
二、科学技术一体化趋势
现代科学技术作为一项独特的社会事业,不仅为我们提供可靠的知识,还造福于我们的生活。这两种结果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人们常常把“科学”和“技术”联用,简称为“科技”。在现代社会,科学和技术在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进程中成为一种统一的社会活动和社会建制,科学和技术已经达到了高度的同一,科学技术一体化趋势明显增强。
1.科学与技术的紧密联系
科学不是技术,但又关涉技术。从历史上看,技术先于科学,技术是科学之母;从近代后期以来看,科学上先有重大发现,技术上才有重大突破,科学是技术之父,技术是科学发展的延伸和应用。科学既有技术传统,又有精神传统。科学是“知”,技术是“行”。然而,知离不开行,行亦离不开知。
科学和技术二者都反映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二者有着密切的联系和互动。在现代,科学与技术的关系更加复杂:科学离不开技术的支撑,技术离不开科学的储备,科学中有技术,技术中有科学,以致有所谓“技术的科学”(technological science)和“科学的技术”(scientific technology)的说法。
从近代科技发展的历史考察科学、技术和生产三者的关系,可以看到,在19世纪初表现为“生产——技术——科学”,而在19世纪中叶以后主要表现为“科学——技术——生产”;近代科学与技术从相对独立、并行发展进而相互作用,形成了“技术科学化”、“科学技术化”的潮流,到了现代,更是出现了“科技一体化的趋势”。[2]
科学成就是在技术基础上的“技术科学化”的结果,技术可以产生科学,“技术科学化”表明:技术是科学发展的动力,科学需要推动技术前进;技术为科学的发展提供研究手段,特别是科学实验的设备;技术是科学概括和分析的来源;技术实践可以检验科学认识的真理性,科学知识要经受技术的考验。
技术革命是科学基础上的“科学技术化”的结果。在得到科学指导以前,技术发明是偶然的、经验的,一旦得到科学理论的指导,掌握了规律,技术的进步就成了自由的过程。可以看出,科学对技术的作用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技术创造来源于科学理论和科学预见的物化;二是技术创造来源于科学实验的放大和扩展。
科学与技术的相互联系主要表现为:(1)科学中有技术,技术中有科学,如物理学中有实验技术,杠杆、滑车等技术中也有力学;(2)技术可产生科学,科学也可产生技术,如射电望远镜的发明与使用(技术)产生了射电天文学(科学),电磁感应原理的发现(科学)导致发电机(技术)的产生;(3)技术的需要是科学发展的重要动力,而科学是科学性技术产生与形成的基础和知识源泉;(4)经验性技术的提升可导向科学,科学也可以改进和提升经验性技术;(5)在变革世界的过程中,科学提供可能,技术使可能变为现实。[3](p.62)
现代科学与技术密不可分。科学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现代技术社会的基石,而在科学发现向产生财富的商品和服务的转化过程中,技术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科学进步日益依赖新技术设备的支持,高技术更是包含密集科学知识的技术。
2.科学技术的社会建构
20世纪科学的发展表明,科学知识并不能够被证明为真,科学虽然拥有一套建构和评价知识的可靠战略和标准,但并不能保证提供真理。科学知识社会学提出了“社会建构论”(social constructivism)的主张,把科学、知识与社会、文化联系了起来。他们认为,科学事实与其说是对外在世界的反映,不如说是在某种社会环境中完成的劝服性文本。[4](pp.17~27)
近年来,科学实践哲学对科学提出了新的解释,主张科学实践哲学的学者如吴彤认为,应当把科学活动看成是人类文化和社会实践的特有形式,科学实践哲学是“通过对人类科学实践活动和过程的深刻理解而把一种理论优位(theory dominance)的科学哲学转变为实践优位(Practice dominance)和活动优位(action dominance)的科学哲学”[5]。他们认为,科学不是描述和观察世界的方式,而是操纵并介入世界的方式。科学家不是对所看到的东西作中立的记录,而是以感兴趣的方式直接介入科学实践的活动。因此,人们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只有在特定的情境中才能实现,科学知识的性质直接取决于构成它们的情境条件的性质。
对于技术,从时间上来说,它是随着人类的出现而出现的,是人类控制和改造自然的意志的体现。技术一旦形成,则反过来成为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就此而言,人创造了技术,技术也创造了人。纽约州立大学教授丹·伊德(Don Ihde)从技术现象、文化变迁、技术转移、生活样式等方面对技术与生活世界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强调了技术在人类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6] 现代社会中的人类再也不能无视技术的存在及其作用,因为技术已经构成社会存在的物质基础,同时又是社会组织赖以存在的必要条件。现代技术的认知基础具有主体际建构性和技术活动的复杂性,表明技术从本质上来讲是一种伴随着风险的不确定性的活动。
技术是负载价值的,而对技术的价值负载的深入认识直接关涉到两种基本的技术观:一方面,技术决定论(technological determinism)者认为,技术所负载的独特价值主宰着人类社会文化价值的变迁;另一方面,社会建构论者(social constructivism)将技术看作是社会利益和文化价值取向所建构的产物,认为技术深深地烙上了人类活动的印记,技术活动离不开特定技术实践者和相关利益群体的一系列决策,社会在决定、采纳和运用技术方面起着重要作用。[4](p.281) 显然,作为一种重要的人类实践活动,技术的价值负载是在技术与社会的互动整合中形成的。
3.科学技术的一体化
当代科技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科学与技术一体化,主要是指科学和技术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以致界限越来越模糊的现象。“科学技术”一词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在外延上包括科学和技术两者,是“科学”和“技术”的连用,或“科学和技术”的简略用法;另一个含义是指“科学”和“技术”之间的联系和一体化趋势,如在信息科学技术、生命科学技术、新能源科学技术、新材料科学技术、空间科学技术、海洋科学技术等领域中所使用的“科学技术”一词,就有这层含义。当然,这两层含义往往难以截然区分。
科学技术高度一体化形成了科学技术连续体,是从基础研究经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到实用技术的连续的整体。这种连续体的形成一般通过两种途径:一是科学的技术化与技术的科学化两个过程相对展开,二者衔接后由于实践需要的推动相互渗透与融合而成;二是由于科学实验提出的技术原理符合某种实践需要,科学的技术化连续演变成新技术。科学与技术连成一体后,对其研究方式及发展速度、价值取向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一体化科学技术中,基础科研一般要以技术发展的未来范围为科研选题的主要依据,而应用研究与发展研究则根据基础科研的最新成果,主动探索可导出的新技术原理和新技术应用,使实用技术的发展基本上摆脱了已有经验的局限,广泛灵活地运用各种新技术原理,在技术开发中实现最优的技术组合。
科学的技术化是指在总体的科学活动中包含着大量的技术科学研究、技术发展研究和技术应用作为其辅助部分。科学技术化是科学实验规模日益增大、所用仪器设备日益复杂,并且越来越普遍运用现代工艺技术而导致的结果。
所谓科学向技术的转化是指,一定时代的科技实践主体基于当时的科学知识和技术能力,为了应用科学、创新技术和发展生产,在研究、开发、试验等实践活动中所实现的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和社会化。它的主要特征在于科学的社会应用、科技与经济的结合,突出强调已有科技成果的首次商业化应用、产业化生产和社会化普及。广义地讲,它包括“科学革命→技术革命→产业革命→生产技术革新”各个阶段以及“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社会生产”各个环节中的一切变化和转化。
技术的科学化意味着:第一,已有的技术上升 为技术科学,形成系统的技术知识体系,反过来又 完善和提高已有的技术;第二,技术创造发明根据 已有的基础科研成果做出,即技术进步以科学进 步为先导。
科学技术化并不是科学完全化为技术,技术 科学化也不是技术完全化为科学,科学和技术一 体化更不是把科学和技术混为一谈。我们既要看到科学和技术本身的区别和相对独立性,同时又要看到以“化”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科学和技术的相 互联系和相互转化,发挥整体的功能。
三、科学技术整体功能探讨
科学技术系统之间由于发生相互作用而产生整体效应,并显示更多的社会功能,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下面我们拟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进行分析。
1.经济功能
现代科技革命促进了生产的迅速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明显提高,成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为社会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科技进步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的奇迹,支撑着那些增长最迅速的产业和提供新的就业机会。在创造持续的经济增长的过程中,技术进步是最重要的因素。科技进步的速度和应用高新技术的能力,决定着一国在国际市场中的地位。
科学技术作为直接的生产力,对总产出能力的提高产生最直接的作用。科技知识渗透到生产过程中,与物质生产力中的要素紧密结合,使物质生产力无论在量的增长还是在质的飞跃上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科技进步可以提高劳动者素质,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革命的因素,只有经常不断地对劳动者进行科学技术的教育和培训,才能使劳动者的劳动技能显著提高,现代科学技术可以提供比以往先进得多的教育和培训手段,从而极大地提高劳动者素质。科技进步可以改善和创新劳动工具,科学技术史表明,每一项工具的发明创造都是科学技术的结晶。科技进步还可以拓展劳动对象的范围,任何自然资源能够成为劳动对象,它们不仅要靠科学技术来发现,还要靠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自然资源成为了劳动对象。
科学技术对需求具有重要的创造和引导作用。也就是说,科学技术对供给与需求两方面都会产生重要的积极作用。科学技术作用的加强,一方面可以提高生产要素与资源的利用效率,以较少的投入获得更高的产出;另一方面,资源与生态环境的治理和保护的根本出路也在于科学技术的应用。由于社会生产的产品结构、劳动结构以及资源和资金的配置的改变,最终会进一步导致产业结构的变革。在历史上,从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从第一产业为主导产业的产业结构过渡到以第二产业为主导产业的产业结构就是由科学技术在工业生产中的大规模应用所引起的。20世纪以来,第三产业的迅速兴起及第二产业本身的结构性变化,即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向资金密集型为主进而向以技术、信息、知识密集型为主的过渡,也是由于科学技术在这些产业部门中日益扩大的应用所造成的。科技的进步也创造了许多新产业,如新材料、移动通信、电子商务等。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信息正越来越成为社会财富增长的重要资源,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增长中,科技创新是核心和关键。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已明显超过资本和劳动力,成为根本的决定性因素。
2.政治功能
科学技术被用于政治就有政治价值。科技的发展对政治和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科学技术的政治功能主要表现在:
(1)科学技术推动社会民主政治的发展。科学技术与民主政治是一对孪生姐妹,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民主的土壤,民主政治的发展也离不开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倡导理性与文明,反对迷信与愚昧;倡导变革与创新,反对因循守旧;倡导积极进取,反对盲目服从。这些观念不仅创造了民主的氛围,而且直接或间接地内化为人们的民主政治意识,使人们的政治倾向性发生积极的变化。信息技术的发展,使社会民主有了新的内容和形式。在现代社会,共同参与民主制已经成为整个社会政治活动的价值系统的核心,从国家政策法令的制定到生产经营的民主管理,从法律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到民主监督等,都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得到不同程度的充实和提高。
(2)科学技术促使社会政治活动向多样化发展。政治活动的多样化,没有个体和群体政治价值的多样化是难以实现的,而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个体和群体政治价值多样化实现的基础。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社会政治活动提供了现代化的服务手段,为社会公众从事政治活动提供了完善的物质保障,使人们的政治参与意识得以实现。在现代社会,不同的人参与不同层次的社会政治活动,显示出一种主动而强烈的价值指向与行为特征,无论从个体还是群体乃至国家的社会政治活动,已远远超越了狭隘的地域性和民族范畴,具有了广泛的国际性。
(3)科学技术推动社会政治制度的发展。科学技术在历史上扮演着革命性的推动力量,第一次科学技术革命使资本主义制度在欧洲得以确立,社会分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两大阶级;第二次科学技术革命推动了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逐步调节社会关系。在现代社会,人们都生活在特定的政治制度中,个人必然要与一定的政治集团发生联系,从而形成自己的政治态度和政治信念。同时,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促使全球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促使全球政治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此外,科学技术被用于军事则有军事价值,如现代战争离开了科学技术将难以进行。国家安全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基础,而科技是支撑国家安全最重要的基础。当今世界,军事竞争实际上是高技术的竞争。和平与发展要依靠科技实力,实力的均衡是和平的基础。科技发展必须同国家安全紧密结合起来,成为国家安全体系的支撑要素。
国防科技和民用科技之间有相互融合的趋势,西方国家在军事装备生产中已经部分地采用了民用技术标准,军事技术也大量地应用于民用产品的生产。从未来发展的趋势来看,这种融合有利于国防科技和民用科技二者的均衡发展,也有利于保持国防支出和经济发展的均衡,从而为国家安全带来长久、可靠的保障。
3.文化功能
科学技术一体化发展具有文化价值,或者说人文价值。人们创造、占有和享用科技成果,本身是人的发展的内在尺度和目标之一,这是科学技术对于人类的根本的目的价值。
科学技术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科学精神,对人类文化有重大影响。科学技术帮助人们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技术还可以转化为社会智能,推动人类思维的发展,从而推动精神文明的进步。
作为对真理、理性的追求,科学技术造就了一种极其宝贵的人类精神——科学精神,包含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求实精神,敏于思考、严谨周密的理性精神,勇于怀疑、自我否定的批判精神,敢于创新、超越现状的创造精神等。科学家从事的生产是精神生产,以此同其他社会角色相区别。科学技术知识体系在很大程度上是人类的精神成果,是一种“观念上的财富”。重视科学技术知识的精神价值,是科技共同体特有的价值观。
科学革命的本质是人的思想革命和价值的革命。科学为新思想开辟道路。科学提供的方法论具有重要意义。归纳方法、演绎方法、系统方法就是从科学研究中萃取出来的,它们成为人们获取知识的重要方法论原则。
科学技术进步对先进文化建设的动力作用主要表现在:科学技术的每一次进步都以系统的知识形态丰富了人类知识宝库,不同程度地提高了人类先进文化的水平和程度;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被广泛地用于改进人类精神文化生活;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大提高了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科学知识的普及、科学思想的传播、科学精神的弘扬、科技成果的应用和推广等都会对先进文化的建设产生积极的重要影响。
4.系统整合功能
科学技术一体化发展,为社会进步奠定了基础。从科学与技术的相互关系看,科学最终要表现为生产技术的物质形态,它以生产力的工具性为表现形式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并最终促使生产关系的变革,为社会的发展奠定物质基础,科学技术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动力。科学技术一体化对社会发挥系统整合功能。
STS研究,把科学技术既看作是有自身特殊性和相对独立性的活动,也看作是一个复杂的社会过程,与社会中的各种因素发生着复杂的相互作用。科学技术影响了社会生产和生活以及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等,是促进社会经济结构和上层建筑、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还为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发展人类精神创造了条件。同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因素作用于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社会中的科学技术”,是社会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因而,需要双向地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系统的互动。
科学技术本身具有双重属性,一是自然属性,即科学技术要符合自然规律、科学技术活动也是一个自然过程;二是社会属性,即科学技术本身是一种社会活动,受多种社会因素制约,科学技术的目的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才具有的。
国外学者指出,当代哲学越来越关注技术对 自然、人类和社会的影响,这是不可避免的,对于 环境和医学伦理的哲学兴趣的增长就是一个明 证。[8]
在STS视野中,科学技术与社会具有一体化的特征和趋向。科学技术是蕴涵着价值的复杂的“社会过程”、“社会活动”、“社会事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功能的发挥,受到社会因素的制约,往往造成不可预料的环境的、社会的后果。它们既给人们带来一些积极的影响,也存在消极的一面。在物质生活极为丰富多样的同时,往往会付出心理方面的代价和出现精神生活的贫乏。因而,要积极促进科学技术正面功能的发挥,努力减少其负面作用。
现代社会活动的各个方面都紧紧依赖着科学技术,显示着科学技术的力量。同时,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也逐渐显露出来并日益严重。解决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能源危机、资源枯竭等问题,必须依靠发展科学技术,同时建立恰当的社会机制。
要构建和谐社会,就要追求自然、人、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和谐,寻求物质与精神的平衡和协调,建立一个人在其中能获得全面发展的、和谐的自然和社会环境。科学发展观认为,不能只考虑经济的增长数量,更要保证质量的提高,注意环境质量和人的生活质量。
科学技术的整体功能,只有在社会系统中才能实现。不断创新的科学技术一方面不断地满足人们的需求,提升生活质量;另一方面又不断为人们创造新的需求,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同时,社会系统为科学技术的整体功能的实现提供了条件。从STS的观点看,这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