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地区产业集聚与城市化互动研究_产业集聚论文

论中部地区产业集聚与城市化之互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互动论文,产业集聚论文,地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363(2006)04-0043-05

1 问题的提出

进入21世纪以来,中部经济发展逐年加快,但“产业结构矛盾和城市化滞后问题主要反映在中部”[1]。一方面,工业化水平较低,产业集群不发育。2004年中部地区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约为40%,低于全国 6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仅占全国的14.85%,人均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 52.9%。工业结构矛盾突出、结构调整和升级缓慢,没有形成一批具有显著的国际国内比较优势的产业群,产业集群的发展仍处于探索起步阶段,影响了工业化进程。另一方面,二元结构矛盾突出,城镇化水平较低。2000~2004年,中部地区城镇化水平由29.5%提高到35.1%,提高5.6个百分点,平均每年大约提高 1.4个百分点,城镇化进程略快于全国进程。但总体水平仍比全国大约低6.8个百分点,农村人口还有2.35亿,转移的压力很大。对比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基于中心城市集聚与扩散的城市化与基于小城镇和乡镇工业的城市化都得到了快速发展和融合[2],产业的升级是在产业聚集的条件下完成的,而产业聚集则有利于提升城市竞争力,推进城市化进程。反思中部地区之现状及发展路径:一是产业集群在中部地区新型工业化发展中的重要性是否要重新审视,为什么东部沿海地区能依靠“集群成长”模式,广泛形成规模庞大的产业集群,并培育了众多的经济增长点,带动了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二是中部地区产业集群的发展与国内外的差距究竟有多大,是否适合本地区的实际,为什么中部已有的良好工业基础并未形成发育良好的产业集群,环境、资源、经济、社会、人文、科技等基础因素差异在何处。三是中部产业集群与区域城镇化的互动是否割裂,为什么有产业而无群、有城镇而无产业、弱产业的现象明显,未能形成良好的成长机制,彼此间有无实质性的必然联系和互动机制。而沿海地区“凡是集群发达的地区也是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如长江三角洲的苏南、温州,珠江三角洲的东莞、中山等产业集群发达的地区,也是我国城市化水平最高、城市密度最高的地区”[3]。四是反思政策动因,地方政府在促进产业集聚和城镇化方面的宏观政策之“放与限”,是否给予了应有的重视、引导和规范,为什么局部发育的产业集群也为数不少,如河南省孟州市的皮毛加工产业集群、长垣县的卫生材料和起重机械产业集群、虞城县南庄村的钢卷尺产业集群等已经初具规模。

2 中部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的特征

2.1 城市化进程将呈现非广域推进取向

在促进中部崛起的过程中,追求效率、提高竞争力将是发展的重要取向,而生产要素向城市的集聚则是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速的宏观背景下,使城市的集聚经济和规模经济的必然结果。从城镇化的状况看,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中部地区城镇化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2004年为35.1%,湖北已达到43.7%,但总体上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1.8%),滞后于工业化发展进程。近20多年中部地区的城市化进程更多偏重于量的增长,即通过新生城市来提高城市化的过程,但城市规模结构、功能、产业集中等未能有效跟上,这说明其城市化进程主要不是通过近域推进、而是通过广域推进的方式来实现的,即主要是由区域内城市数量增加和非农人口总体比重的上升而导致的广域推进,使城市的规模效益、集聚效益得不到体现,许多地方“小城市(镇)、大农村”的特征明显。这种主要由小城市数量增加和非农人口比重普遍上升来提高城市化水平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中心城市规模和功能的发展,反过来又影响到要素和产业向大中城市的集聚。根据城市化的经验和规律,在城市化的初期阶段,集中型城市化是城市化的主要特征,从中部地区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看,仍然处在区域—城市发展的初期阶段,宜以集聚为主,这不仅指单个城市的规模扩张,而且也包括多个城市在地域上的聚集。因此,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城镇的空间集聚是主要倾向。

2.2 产业集聚是工业化的重要助推器

“中心膨胀、集群化发展”是新型工业化的一个显著特点和必然要求,大量的研究和实践证明,产业集群是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实力的有效形式,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强劲的活力。到2003年底,河南省二产业已有较大的产业集群50多个,年销售产值1300~1350亿元,约占全省工业销售产值的1/5;到2004年底,湖北有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产业集群59个,有关联企业2317家,职工30多万人,实现销售收入382亿元。湖南已初步形成长沙工程机械,株洲、湘潭轨道交通设备,星沙汽车及零部件,永州汽车及零部件,衡阳电气设备五大产业集群雏形。可见,产业集群已开始在中部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从国际范围看,产业集群已经成为工业化进程中的普遍现象,工业发达国家几乎所有竞争力强的产业通常都采取集群的方式[4]。因此,许多专家认为,产业集群是加快中部地区发展的现实选择。一是产业集群能够较好地发挥区域经济核心优势作用,推动区域经济整体发展。产业集群通过凸显区域最强、最突出的能力,与周边区域比较,有明显有利的竞争优势,突出了行业整体形象,形成了市场聚集效应,从而推动了企业的规模发展,增强了内外投资的吸引力。同时,企业和品牌效应形成了共有的竞争能力,促进了良性循环。二是产业集群最有利于中小企业的快速成长。中小企业仍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主体,产业集群中的中小企业相互之间有竞争有合作,协作使中小企业发挥出了集聚经济效应,弥补了中小企业规模不经济的缺陷;而竞争则促进了企业的技术创新,提升了产业层次,从而为广大中小企业提供了一种创新激励机制。产业集群的形成还有助于中小企业之间的技术扩散与知识流动,进而为区域内部生产要素的升级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三是产业集群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产业集群有利于信息传递、技术交流、人才培育、资金积累,加速城乡富裕劳力向新领域转移,使各种资源最大化地向优良企业、有竞争的产品倾斜集结,形成了强有力的生产力要素,从而推动这一产业发展。四是产业集群有助于促进竞争、增加信任、推进合作。集群的企业合作者之间彼此接近,使企业互相有机会进行较长时间的反复沟通,更容易建立信任关系,限制机会主义倾向。五是产业集群有助于吸引更多的厂商与买主的加入,引导布局分散的中小企业逐步集中到统一规划的产业区内,改善产业空间布局,优化企业之间的生产协作,促进企业共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加快生产要素的集聚和资源的优化配置,不断扩大产业规模。所以,中部地区工业化过程必须注重引导产业集聚。

3 产业集聚与城市化之互动机制

3.1 产业集群引导资源集聚,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产业集群已成为我国城市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城市化的过程也是产业演进的过程,只有强大的产业支撑,城镇才能成为核心,才能增强集聚和辐射能力。因此,产业集聚带动城市化已是不争的事实,如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的城市化进程提高较快就直接与产业集群发展相关。一是产业集聚为城市化要素集聚奠定基础。国内外的经验表明,无论是城镇还是城市的发展,都要注重内涵质量,都要走集约的道路。推进城市化同样如此,它要求资本、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高度集聚。同时,产业集聚也带动了资本、技术等其它生产要素的集聚,并进一步推动交通、餐饮等服务行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使劳动力向二、三产业大批转移,增强了城镇的吸引力和承载力。二是产业集聚为城市化提供了物质支撑。推进城市化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和财源做后盾,这在客观上就需要人们运用聚集经济规律,通过产业相互吸引,加快产业集聚、发挥集聚效应,提升经济运行质量,致力壮大财源。三是产业集聚为城市化拓展了地理空间。通过实施乡镇工业向城镇集中、招商项目向工业园区集中,一般企业向优势企业集中,在促进产业规模集聚的同时,拓展了城市发展空间。目前,许多工业园区都已发展成为当地城镇的新区。四是产业集聚为城市化降低了成本。产业集聚是降低城市化成本的有效途径,据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的调查分析,按照城市化的要求,产业集聚后,可以节约土地30%,提高能源利用率40%,节约行政管理费用20%以上。产业集聚同时也是提高基础设施共享性的必然选择。基础设施建设有其特殊性,由于财力的限制,只能实行相对集中投入,而分散的企业布局和农民的一家一户经营,使得镇域或村域范围的交通、供水、供电等设施难以发挥规模效益。五是产业集聚增强了城市功能。产业集聚有效地推动了城市生产与生活功能的分离,提高了城市的规划科学性、布局合理性、设施共享性,开始实现工业进园区、居住进小区、农村变城市、农民变市民的目标[5]。毫无疑问,中部地区要加快城市化进程,首先应依托产业集聚,夯实基础。

3.2 城市化进程加快,拓宽了产业集聚的空间

现在区域间乃至企业间的竞争,主要是城市竞争,一个地区城市化的速度较快、城市基础条件较好、城市规模较大,就能够集聚更多的经济发展要素,产业就会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加快城市化进程也就成了做大做强产业的题中之意。英国经济学家巴顿曾分析了产业在城镇聚集之成因,归纳来看,有10个方面的聚集效应:(1)可以充分利用城镇的销售市场。(2)可以促进企业的专业分工和扩大企业的生产规模。(3)可以充分利用城镇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4)有利于相关辅助性工业的成长。(5)有利于形成高素质的劳动力市场。(6)有利于形成职业经理和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的市场。(7)有利于获得金融机构在融资和管理方面的帮助。(8)有利于企业经理阶层的相互交流和彼此沟通。(9)有利于刺激企业之间的竞争和改革。 (10)可以为企业员工提供较好的休息娱乐条件[6]。理论分析和经验事实告诉我们,非农产业的发展与城市化有着更加紧密的相关依存度。从城市化对产业集聚的影响看,一是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意味着基础设施的改善,为产业集聚提供了条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突出了综合效益和网络效益,通过加强水、交通、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生产要素、人口、企业向城镇集聚,增强了城镇的凝聚力和承载力。特别是技术性基础设施的提高和完善,可以吸引和集聚更多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产业,如武汉市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二是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促进资本市场、生产资料市场、商品市场以及城市其他行业的兴起和繁荣,降低了产业的交易成本,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使劳动力向二、三产业大批转移,增强城镇的吸引力和承载力。三是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使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展,城市的集聚能力和辐射能力倍增,增进经济要素低成本的集聚和经济活动高效率的运行,从而引导更多的产业向城市集聚。四是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可以促进产业集群扩张。大城市产业集群形成后,集群的产业可能因土地价格上升、劳动力成本的提高等原因,会向周边副中心城市扩散,带动其产业集群的发展。副中心的产业集群发展后,其城市化也会快速上升,进而向周边城镇扩散,提高了县域经济的竞争力,加速了农村城镇化的进程。

3.3 产业集聚与城市化之互动框架

分析可见,产业的集聚与规模的扩大,带动了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技术流等要素流动,在不同空间节点的聚集都加快了区域城市化进程。而不同部门或行业的各类企业,随着向城市的集聚并伴随着城市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生产要素在城市的密集配置能够大幅度地降低生产成本,取得更大的规模经济效益和集聚效益,吸引着城市外(农村地区或其他城市)的生产要素向城市所在的区域集中,形成产业集聚,从而取得高于农村或其他区域的收益,进而在二者之间形成了互为依存、互为条件、互相促进的互动机制(图1)。

图1 工业化与城镇化之互动模式[2]

Fig.1 The interaction model of industrialization & urbanization

4 推动产业集聚与城镇化双向互动

4.1 以推进产业集聚为重点,加快工业化进程

目前,在国民经济市场化、一体化和全球化条件下,地区之间的竞争不单是单个企业、单个产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产业群之间的竞争。因此,应紧紧围绕主导产业,培育具有国家级、甚至全球级竞争优势的产业群,实施产业群向导的中部崛起战略[7],这也是承接东部沿海和海外经济产业转移的载体和基础。一是制定政策引导产业向城市集聚。解决建设用地紧张矛盾,培育产业集聚发展新机制,努力化解产业集聚过程中存在的资源障碍、体制障碍、管理障碍等问题。重点招商引进产业链上的龙头大企业,通过产业链延伸,积极鼓励其就地配套生产,或从外地吸引企业到本地办配套厂,或直接与本地企业建立配套扩散关系。对于外地到本地办配套企业可在厂房用地上给予优惠;对与本地企业建立配套关系,其配套企业可同等享受外商优惠。分类引导和培养本地产业集群,对现在已有一定雏形的产业集群给予政策特殊扶持,加以培养,形成一批产业链联系紧密的企业群体,以壮大本地产业经济[4]。二是依托工业园区发展产业集聚,扩大城市规模。按照现代化产业生产的要求,充分利用园区配套完善的基础设施,发挥聚集效应,把产业链紧密联系的企业汇聚到工业园区,以便于统一生产调度,监控质量,规模集约化生产,共享市场信息。三是打破行政壁垒,推动产业集聚,加强城城联系。目前,一些地方的产业集聚与城市化进程仍受现行体制的不合理制约,有的产业集聚区成了行政对垒的“阵地”,划界布局,相互吸引对方企业,争夺对方资源,拦截本地资源和要素的外流。要打破市场壁垒,整合城市群区域内要素市场,尤其是土地、资本市场,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不断扩大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规模和范围,为企业提供更多的生产要素选择面和更广阔的产品市场,利用市场力量促进产业成长。积极鼓励区域间的经济、科技、社会、文化等领域的交流和合作。广泛开放各类市场,促进城市和区域的分工、协作及专业化产业集群的形成。

4.2 以发展城市群为主导,加快城市化进程

根据国际经验,当一国处于从工业化初期向工业化中后期转变的过程中,城市化进程会迅速加快,尤其当一国城市化率达到30%时,便会进入一个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中部地区目前正处于这样一个历史阶段,因而应该遵循国际经验,加快城市化步伐,寻求低成本的城市化模式,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非农化进程。一是加快中部各省城市群的整合,为产业集聚在更大范围内整合资源、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集约度拓展空间。整合城市群是中部地区加快城市化的有效途径。目前,中部地区已初步形成湖北武汉城市群,湖南的长株潭城市群,江西的昌九景城市群,河南的中原城市群,山西的太原、大同城市群,安徽的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城市群,为中部地区的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要以基础设施的一体化为纽带,加强城市群内的交通、通讯信息等重大基础设施方面的合作与协调,强化在整体规划中的相互衔接,合理分工,优势互补,加快城城间要素流动、产业整合和协调合作步伐,避免重复建设。二是各省应坚持做大做强核心城市,发挥核心城市“经济发动机”的作用,提升和完善城市功能,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要素市场,有效增强在产业、人口、规模和功能方面的辐射能力,通过优势产业的发展和一般产业的外移来影响和带动周边地区发展,不断增强城市群竞争力。三是要制订相应的政策,消除不利于城市化发展的政策和体制障碍,解决农民进城和人才流动过程中的户籍问题、城市建设方面等问题,通过地方政府的协调和配套政策的制订,为加快城镇发展和推进城镇化进程提供政策保障,努力培育人口向城镇有序转移的机制,为产业集聚创造良好的条件。

4.3 实施产业集聚与城市化互动,促进中部崛起

实现中部崛起的战略目标,既非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策毕功,但通过产业集聚与城市化的互为动力、协调发展,不失为一个重要的途径。一是新型工业化战略的实施和差异型竞争优势的培育,都需要产业集聚实现由注重廉价劳动力指向注重城市化经济的转变,客观上要求产业集聚必须高度重视城市所带来的巨大外部性经济利益,充分利用城市的集聚功能和城市化的经济效应,以获事半功倍之成效。面对差距,中部地区应在项目兴市、产业立市上大做文章。二是强化城市发展与产业选择之间的有机联系,每个城镇都要做好功能规划,将产业集聚纳入城市发展的总体框架,在空间上围绕城市或城区而展开,才能更有效地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更多地以近域推进的方式加快城市的发育和城市化的进程。三是在产业布局上,各城市都应以核心城市为基点,根据本地的比较优势,站在构筑城市群产业集群角度规划各自的优势产业,承接、黏合城市群内优势产业资源,不宜片面追求面面俱到、门类齐全。四是以产业集聚促进城市化,协调中小城市间专业化的产业发展布局,通过城市群内市场一体化、资源要素配置一体化,推动城市群整体产业结构的高度化,从而使城市间产业联系更紧密,比较优势更明显,使城镇及其经济的发展形成集聚合理、层次科学的格局。

收稿日期:2005-11-07;修回日期:2006-04-25

标签:;  ;  ;  ;  ;  ;  ;  ;  ;  

中部地区产业集聚与城市化互动研究_产业集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