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基础研究内涵与外延的再认识_科学论文

对基础研究内涵与外延的再认识_科学论文

基础研究内涵和外延的再认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再认论文,外延论文,内涵论文,基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基础研究相对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而言,它与后两者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它们的界限如何划分,学界历来多有歧见。但这不应该成为重视基础研究的障碍。相反,随着高科技突飞猛进的发展和经济增长中科技含量的提高,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特别是对此次东亚金融危机的反思,再一次提醒人们要重新认识基础研究的内涵和外延,认识它与应用研究、开发研究的互动关系,它与经济短周期和长周期发展的相关性,克服科学研究中急功近利的弊病,要从战略的高度,作好纵深布署。

基础性研究包括纯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基础资料研究三部分。如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天文学、地质学的研究,各基础学科之间和分支学科之间的边缘学科、交叉学科、横断学科以及思维科学等综合学科,还有那些主要围绕生产实践和学科发展提出的具有重大而广泛应用目标,为获得关于现象和可观察事实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原理性新知识而进行的实验性、理论性或创造性研究。基础性研究的使命是探索自然界的规律,追求新的发现和发明,积累科学知识,创造新的学说,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理论和方法。

1 基础性研究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从古希腊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到现代的模糊数学和突变理论;从古希腊阿基米德的杠杆原理、近代的牛顿力学体系到现代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从道尔顿的原子论、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律到现代的分子轨道理论、共振论等量子化学;从哥白尼的“日心说”到现代宇宙学;从赖尔的地质渐变论到现代的板块构造理论;从施莱登和施旺创立的细胞学说、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到现代的分子生物学等等,许多基础性研究不断为人类探索未知和贡献新知,向人们展示了物质的新现象、新要素和新关系,揭示了自然界的许多奥秘,使人们愚昧无知中解放出来。特别是那些关于物质世界发展规律的揭示,使人们逐步摆脱了客观规律的奴役,使人们运用这些规律去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促进人类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发展。

2 基础研究是科技和经济发展的源泉和后盾。基础研究的根本任务是揭示各种物质运动的规律。技术科学和工程技术都要以此作基础,以此作指导,并推动经济的发展。近代以来,牛顿力学的成熟带来了蒸汽机技术的大发展,带来了社会生产的机械化;法拉弟和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使电动机、发电机等电力技术得以广泛应用,更导致社会生产和生活的电气化;李比希关于植物矿质营养学说、施肥化学原理和合成肥料理论,使化肥工业迅速发展,大大提高了粮食产量。我国著名水稻专家袁隆平院士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历尽千辛万苦,从繁殖力极强的野生稗子培育出三系杂交水稻,已在我国累计种植20多亿亩,增产二千多亿公斤粮食。现代农业在其发展过程中,广泛吸收了生物学、物理学、化学的新成就,优良品种、高效低毒农药、农业遗传工程、光合作用、生物固氮技术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被广泛应用。从申农的信息论、冯·诺伊曼关于电子计算装置逻辑结构的探讨到今天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已经把我们人类社会推进到信息时代。基础性研究是整个科学技术的基础,特别是现代科学,已日益技术科学化。在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日益一体化、整体化和综合化过程中,以揭示自然界辩证发展规律为目的基础研究,为人类更好地认识自然、发展科学、运用技术和改造自然提供着必要的基础知识。在科学已经走在技术和生产的前面之今天,现代科学技术已成为影响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第一位因素。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科技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达到60~80%,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周期愈来愈短。科研、试制与生产更加紧密结合,科技与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在加快。

3 基础性研究是新技术、新发明的先导。世界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先生曾说到,正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基础物理的两个重要发展——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大约在1925年到1950年,在这两个理论的基础上出现了激光、核能、超导、半导体、原子构造、分子构造、X光等新科技。可以说,20世纪全部的经济、文化的发展,都是从1925年-1950年的科技突破带来的。正是爱因斯坦的质能关系式E=MC[2]的启示,才形成和发展了核技术,导致原子能在军事、发电等方面的应用。正是光量子理论使人们发明了激光技术,建立了激光产业,才有了军事上的激光武器,医学上的激光照射和激光手术刀,才有了激光在工业和农业上的广泛应用。正是量子力学研究固体中电子运动过程,才使半导体技术和电子技术蓬勃发展起来。正是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和遗传学的新成就,使生物技术、生物工程方兴未艾,并广泛地应用于工业、农业、医药卫生和食品工业等方面,才有了医学上的基因疗法——“生物导弹”,才有震惊世界的“克隆羊”。

4 基础研究是培养和造就科技人才的摇蓝。从事基础性研究,能培养研究者追求真理、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乐此不彼的敬业精神,善与他人协作的团队精神。基础性研究需要虚心向他人学习,继承科学概念、科学理论、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观念、科学精神以及科学上的疑难问题与教训。它培养着研究者具有广博的知识,灵巧的实验技术和一丝不苟的严细作风。它还培养着研究者养成辩证的理论思维,勇于开拓进取的创新意识以及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世界上著名的大学、科学院、研究所、科学城、“硅谷”,是从事基础性研究的基地,在这些地方聚集着莘莘学子、科技精英。如美国的贝尔实验室,这是个历史悠久、实力雄厚的研究所,它聚集了近万名研究人员,该室平均每天出一项专利,先后有7人获得诺贝尔奖金。类似的还有美国的加州理工学院、卡文迪许实验室、巴斯德研究所等。中国科学院自1949年成立以来,肩负着我国基础研究的重任,也为我国各个学科领域培养了一代又一代骨干力量。中国科学院“献身、求实、创新、协同”的院风造就着一批批科学新秀。在高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基础研究人员还不断转向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转向社会各个方面,为社会输送科技人才。

5 基础性研究是决策者的资料库。基础性研究中积累的基本数据和资料,包括天文、地理、资源、环境、经济、生态等资料,为国家的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人们不会忘记,“中国贫油”的帽子曾压得中国人喘不过气来,严重制约着中国工业的发展。是李四光的地质力学理论,潘钟祥、黄汲清等地质学家们的中国陆相生油理论的充分论证,通过在华北平原、松辽平原等地区的普查,才发现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大港油田等,把中国贫油的帽子扔进了太平洋。是新中国广大地质科学家们对矿物学、矿床学、岩石学、水文地质学等方面的研究,为国家进行找矿、采矿、筑路、架桥、钻隧道、修水库、治理河流、黄淮海综合开发等提供了大量的水文、工程地质资料,保证了我国南京长江大桥、葛洲坝水利枢纽、三峡水利工程、小浪底水利工程、京九铁路等大批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型工程的顺利施工。

6 从事基础研究的广大科技工作者又是决策者的智囊团。科学家们不仅关注着自己的科技事业,也以赤子之心关注着祖国的前途,关注着祖国的建设和发展。是王大珩等四位著名科学家鉴于当代世界各国高科技的发展,向中央领导人上书,提出了发展我国高技术的建议,1986年3月5日邓小平同志对这个建议作了重要批示,之后,党中央、国务院对发展我国高技术作出了战略部署,制定了《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简称863计划),从而揭开了新时期大规模发展我国现代高技术的序幕。可以说,党的各项重大方针政策的制定,国家九个五年计划的制定,各项重大工程等,都注意倾听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意见,请科学家进行反复的科学论证。近日喜闻中国科学院学部要建设成国家科学思想库,这将对我国战略性项目的论证发挥更大的作用

7 基础性研究的重大成就往往具有深刻的哲学意义,导致人们世界观的根本转变,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1543年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说”,彻底动摇了统治人们一千多年的“地心说”,向宗教神学递出了挑战书,也成为近代自然科学诞生的宣言书。19世纪上半叶自然科学的一系列成就如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和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等,以大量的科学事实揭示了自然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使形而上学绝对不变的自然观千疮百孔,也成为革命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科学基础。20世纪初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揭示了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的密不可分性,克服了牛顿绝对时空观的局限性,丰富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生态学的发展使人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口、科技、经济、社会与环境要协调发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基础科学的发展,使人们越来越认清了事物发展的规律,更加解放了思想,获得了更大的自由。

8 基础性研究的状况还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从事基础性研究队伍的强弱,投入基础性研究经费的多少,取得基础性研究成果的大小。反映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发展后劲、管理水平以及该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我国杰出科学家钱学森曾指出,即将到来的新的世纪将是高科技的世纪,世界经济竞争的焦点集中在科技竞争上。而要使科技和经济有一个大的结构性的变化,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另辟溪径,赢得时间,跨向前列,又有赖于自己的强劲的基础研究。

我国知识经济的道路还没有走完,又面临着知识经济的挑战。知识已成为知识经济最基本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已成为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动力,加强基础研究,加强知识创新,才能更好地迎接未来挑战。

标签:;  ;  ;  ;  

对基础研究内涵与外延的再认识_科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