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农村社区与社会福利事业良性互动发展研究论文

推进农村社区与社会福利事业良性互动发展研究论文

推进农村社区与社会福利事业良性互动发展研究

康伟立 李素新 常晓梅

【摘要】 随着农村社区建设的深入发展,社区农民的社会福利事业需求日趋多样化和个性化,这与社区相对有限的公共服务供给之间构成了突出矛盾,也在客观上要求农村社区更好发挥自身作用。文章以优化制度环境和实现多元主体协同合作为前提,分析农村社区与社会福利事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探讨构建以社区农民公共利益需求为导向的农村社区与社会福利事业发展的良性互动发展模式与互动机制,以期形成合理的制度安排。

【关键词】 农村社区;社会福利事业;良性互动;机制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成为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农村社区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为社区居民提供社会公共服务,而社会福利是社会公共服务的一个重要内容。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总体目标,在这个总目标指引下,在完善农村社区治理中创新社会福利供给,在提高社会福利供给中改善农村社区治理水平,实现两者良性互动发展,成为解决当前农村经济、社会转型中一系列复杂问题的一种选择。

社会福利定义可以分成广义和狭义两类,广义的社会福利即政策制度是通过国家进行设定,主要就是为了优化和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这种福利概念区间是要超过社会保障概念的。而狭义的社会福利就是指针对某一类弱势群体所给予的货币补助、社会服务等各类扶助方式,从而去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以及自理水平,例如残障人士、留守儿童等。狭义社会福利概念区间要窄于社会保障概念。

农村社会福利事业可以分成两类,一是面对全部居民、具备广泛特性的社会福利,包括社区居民生活类服务,例如通信、公共交通等基础设施建立和维修,居民日常生活用品的提供等;农业生产类服务,例如农地设施打造、农用器械的提供、农产品营销等;农村的环境保护类服务,如针对林地的保护、退耕还湖等和社区民众间矛盾的缓解、社区安全风险的检查等;社区文化类服务,例如健身房、文化广场、休闲棋牌室等。二是针对特殊对象,具备狭义福利性质的基础服务,具体包括给与农村社区老年人的服务,例如建立老年人活动室、举办专门联欢会、建立规范的养老院等;对残疾人士所给予的相应服务,例如对生活不便的帮扶、节假日补贴、帮找工作等;为农村贫困家庭所给予的服务,例如为特困家庭给予低保、在生产给予政策补贴和无息贷款等服务,在子女学习上减少其学费、开展募捐工作等。整体而言,判定一个社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核心指标就是社区社会福利程度。近年来,随着农村社区建设的发展和逐步深入,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与农村社区福利的相对缺乏之间的矛盾开始逐渐呈现。所以,提升以社会福利为基础的农村社区服务供给质量、水平和规模,是不断推动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

一、我国农村社区社会福利事业发展现状

(一)国内农村社区建设的现状

当前,我国的城镇化和工业化水平呈现相互促进、稳步提升状态,传统的农村社区也逐渐打破封闭发展模式的壁垒,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以大型化、集约化为发展趋势,农村社区的社会福利事业也得到迅猛发展。

变化之三,作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中国文化走出去是我国文化发展战略之一。重庆地处西部大开发重要战略支点、“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联结点,战略地位明显,近年来重庆数字出版业在文化走出去做了有益的尝试,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国别化(泰国)汉语教学资源库及中华文化传播平台”教学产品在泰国的清迈、南奔、清莱、乌纹、皮查纹等六个省、上百所学校使用,得到了当地师生们的广泛认可和赞誉,为重庆市数字出版业走出去作了探索,未来将会有更多的数字出版产品承载中华文化走出去重任。

3.利益平衡机制尚不完善。在农村社区建设中的资源的配置和优化,应精准控制,注重平衡,保护好利益相关者的权益,确保公正平等。想要确保利益最大化,就要求各方饱含热情,认真对待。所以,针对资源配置问题,应构建相对完整的沟通体系,注重协调和平衡,从而保障相关主体的利益,缓解资源内耗问题,优化和完善沟通体系,减少甚至是避免由此而引发的诸多不良问题,尤其是维护相关主体的合法权益,减少不必要的冲突。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全面快速发展,新型农村社区已逐渐从传统的单一功能转变为新型的复合功能体。全国范围内涌现出了一大批具有鲜明地域特色、文化特色、产业特色的社区,以建设主体分类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一是以社区居委会为主导的发展模式。明确划分了基层政府和社区管理之间的职责,社区事务治理公示流程也更为清晰,并设立了社会规划方案来指导社区建设和管理。二是与社会组织协同发展模式。采用与社会组织协同发展模式地区,对农村社区事务逐渐由原来的直接管理转变为政府下达工作任务目标,由社会组织和社区协同完成目标的方式。三是社会参与模式。实行社会公众全面参与社区治理模式的地区在政府的主导下设立了以村干部、基层群众为代表的评估小组,对基层政府和社区管理机构的绩效进行评估。

农村社区完善的公共服务能力是实现良性互动的基础,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逐渐提升公共服务的水平依然是各项保障机制的根本目的,但是在进行完善的当中依旧存在诸多的问题需要认真对待:一是增加各项资金的投入,并且同步扩展各项资金的增长渠道;二是逐渐构建和完善人才保障机制。只有解决这两个主要的阻力,才能实现长期发展。

在柔性直流输电系统的发展过程中,不同的换流站之间连接的输电线路较多。通常情况下,线路之间的直流潮流会按照换流站之间的电压以及线路电阻进行自动分配,在该自动分配状态下,部分指定线路会受到一定的影响而不能实现完全经受换流站进行独立控制,当直流潮流分配的自由度被控制后,会造成后续一系列线路潮流在进行电力运输时无法正常推进调度工作,最终影响广州市供电公司电网的正常运行[1]。为了保证电网能够正常输电,通常会采用串联的形式将附加的线路直流潮流控制器引入电网中,借以实现灵活有效的控制治理电网线路潮流。

①通过管道机器人对山前水库涵洞的现场检测,发现存在的主要问题有3处大的漏水点,1处障碍物,5处沉积物,建议清除障碍物,对漏水点采用环氧沙浆封闭或灌水泥浆防渗。

(二)我国农村社会福利事业发展的历史进程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村社会福利事业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和进步,我国农民群体的福利模式经历了从一开始的集体福利转型为市场福利,再转型为介于国家福利和市场福利之间,到2007年之后,政府在农村社会福利事业中的主导地位得到了凸显和加强,由此迎来了适度普惠的新契机。

1.社会福利集体化阶段(1949—1977年)。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国家在较短的时间内建立起了一整套关于农村社会福利的综合保障体系。1958年实行人民公社政策以后,全国各地都开始兴建养老院、流动卫生服务中心等社会福利机构或组织,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基本能够满足人民的生产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2.社会福利分散化阶段(1978—1988年)。在这一时期,我国实行的土地政策是在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基础之上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土地经营上的表现也更为灵活,由于政策体系不断趋于完善,因此农村经济体也得以不断发展壮大。首先,家庭保障功能得到恢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使农民有权享有土地经营权、土地转让权利及由土地产生的各种收益,而土地的经营、转让以及生产是以家庭为单位的,这一制度基础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家庭保障功能的恢复,土地成为农民重要的社会福利保障之一。其次,家庭保障功能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变迁。家庭这一社会组织具有很强的经济型,在自身的积累和消耗上具有一定的弹性,因此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有效规避农业生产所带来的相关风险。农村的家庭生活模式也随着土地政策的变化而产生着微妙的变动,城市化的发展让农村劳动力逐渐向城市转移,也带来离婚率上涨等诸多负面效应,现代的农村家庭规模逐渐朝着小型化的方向发展,在这一过程中,传统家庭担负的一些社会福利功能如育儿、养老等职能开始由社会承担,农村家庭结构和模式的转型也逐渐突出了农村社会保障问题。

基于对全川经济、文化、政治等各项指标数据的分析,考虑地区代表性和客户配合程度等客观因素,选定四川省阿坝州某牧区县和德阳某农业县作为四川低密度负荷试点地区,并在上述试点区域进行10 kV线路负荷分布状况调研。

2017年,广西新增城镇绿色建筑竣工面积约1760.012万平方米,竣工房建工程面积5497.54万平方米,城镇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达32.015%,较2016年绿色建筑面积比重15.49%同比增长了16.525%。2018上半年,全区城镇竣工民用建筑面积约2652.24万平方米,折合节能量46.89万吨标准煤;城镇新增报建绿色建筑面积约1720.85万平方米,绿色建筑评价标识项目27个。

4.社会福利适度普惠的新阶段(2007年至今)。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建设覆盖全体居民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关乎人民生活,也关乎国家长治久安,更关乎党的地位,是国之大事。”党的十七大的召开标志着我国农村社会福利保障制度跟随着时代的潮流迈向了新的阶段。

(三)农村社区中的社会福利事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正说着,旺明叔的大孙子姜汉城领着许先生进了门。许先生现在年近古稀,身子骨还硬朗,就是须发全白了。许先生给二丫号了脉,看了舌苔,就起身出来。他对金宝说:“无力回天了。安排后事吧。”

2.城乡差异较大。国内农村社会建设的道路上不可或缺的一项工作即为农村社区建设,表面可以被认为是生产活动的进步成果,深入研究可发现它是对利益结构的优化和改善。当前我国正处在转变政府职能的转型期,社会福利制度设计还不能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的需要,城乡经济发展脱节现象明显。

3.社会福利制度重组阶段(1989—2006年)。在这一时期,我国的农村社会福利制度主要依赖于集体经济组织来整合调动资源,农村社会福利的执行、补偿及管理都是与传统的人民公社制度相适应的。在全面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这种由集体来经营、生产、分配的模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就农村医疗体系来说,传统的农村合作医疗已不能满足人民生产生活的需要,传统合作医疗体制开始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逐渐登场。

1.各地农村社区建设的实践。2006年,相关部门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本着当地政府和居民自愿的原则设立农村社区建设试点,以整体规划为主导,以试点社区建设为载体,逐渐将成功的农村社区建设模式推广开来,取得了显著成效。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四个全面方针的引领之下,农村社区的建设和管理也如火如荼的进行。

二、良性互动的保障:健全制度政策以及多元主体协同发展

农村社区的公共服务工作涉及到农村社区社会组织,农村基层部门,居委会等多方,因此涉及各方应携手共进,为社区建设做贡献,从而推进公共服务的发展,保证善治,这就需要以法治为前提。一方面法治用于判定是否实现了善治,另一方面想要达到善治,就要保障依法治理社区。因此,可以说想要开创和实施良好互动机制构,就要健全和完善社区治理的相关制度政策,以及参与各方协调发展,携手共进。

(一)优化制度环境,提供法治保障

在农村社区建设中应加强制度建设,这是良性互动的前提保障,因此应从顶层上给与农村社区建设相应的制度设计考虑,构建吸引、动员各类主体参与农村社区建设的制度,实现制度层面、主体层面相互促进,推动农村社区建设同社会福利事业之间良性互动发展。

为了保证农村社区以及社区福利事业的良性互动发展,首先最值得关注的问题就是完善相关法律文件,健全法律体系,给社区社会福利事业正名,确保相关工作的正常进行。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注重法治工作,健全法律体系,可以给农村社区社会福利事业以正确的导向和指引,为维护和保障农民的权益做出巨大贡献。眼下,想要健全相关的法律体系,还需保证其可行性和科学性,因此应尤为重视民众的利益诉求,开展民意调查和民众意见搜集活动。在修订不适用于当前社区治理和发展的法规文件期间,应对理论政策展开深入地探索,从而出台更具有普适性的相关法规文件,此外,有必要根据不同类别的社会福利事业而出台具有针对性的单行法规,确保社会福利事业的全面协调发展。社会福利管理体系的整改工作应尽快办理和执行,减少登记所需办理的手续,对于不满足登记要求而又有开展社区公共服务想法的社区,若拥有开展公共服务的实力可先不办理登记而参与备案,可提前实施公共服务,当社区满足登记的要求,公共服务步入正轨的时候才具备办理登记的资格。

(二)实现多元主体的协同合作

1.不断加强组织之间的联系。现阶段的农村社区发展存在诸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社区的发展和政府之间的约束关系表现为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两者之间存在明显的级别约束。所以说,加强两者之间的合作和沟通对于解决大部分的社区服务问题都有着有效的作用。首先,明确政府和社区的地位、联系。政府在各项服务当中应该尽量减少约束,逐渐简化社区各项事务所需要的手续,减少社区不必要的负担,但是对于社区服务所投资的各项资金要加强监管的水平和力度,确保每一项资金都落到实处,切实在社区服务当中发挥作用。其次,政府要及时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方针,激励社区人员更好的投入建设进程,积极鼓励高层次知识分子参与到建设当中来,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在社区建设的某一方面也可以让政府充当领导者,各项进程完全由政府出面来进行把控和处理,最终的结果审核也是由政府来负责。例如社区当中的文化活动可以由当地的政府来进行举办,政府适当参与到其中,这样不仅减轻了社区的压力,也提升了政府在民众当中的形象。

2.完成和农村社区居委会之间的协同合作。根据目前的情况看,农村社区居委会和社区组织间的关系主要有平等协商型、管理型以及从属型这几类。当然,更加合理的关系类型应是社区居委会在和社区社会组织进行洽谈协商的前提下给后者提供一定的帮助。这种帮助可以使物质方面的,也可以是人力方面的,同样也能够是政策方面的。并且,社区社会组织还可以向居委会汇报民众呼声,协助其解决困难,最终实现两者的共赢。

三、良性互动的基础:增强社区的公共服务能力

2.农村社区建设中的问题。一是在政府认知上还有一定的差距。农村社区的建设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局。地方基层政府没能在整体层面、宏观角度去认识社区建设、社会治理和构建农村社会共同体之间的相关性,这就使得在宣传中,农村群众不能理解各种政策和制度之间的差异,对一些如自然村、行政村的概念混淆不清,导致政策实施中存在误解。此外,由于认知不到位,往往导致政府在资金投入上不充分、不及时,影响社区建设。二是学术界对农村社区的定位还存在争议。当前学术界就农村社区建设和管理中的职责、内容、形式等方面尚未达成一致意见,存有争议的内容较多。有部分学者认为应将其定位为基于民主协商的基层民主自治平台;有的学者则认为应将其定位为社会公共服务平台,并在此基础上建设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另有部分学者认为应将农村社区定位为单一的管理平台,并基于这一平台来开展社区管理。针对这些问题,应当认识到不同模式的农村社区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针对不同的问题都积累了不同的经验,政府和学术界应当将它们进行整合,统一认识,以便面向全国推广成熟的农村社区模式和管理经验。

(一)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资金在农村社区建设当中始终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因此要千方百计拓宽资金来源。一是农村社区发挥自身优势。立足于自身,提升自我发展的能力,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特色小镇建设、脱贫攻坚战等国家一系列政策出台,大力发展自己的产业以增强经济实力。二是政府要提高重视程度。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攻坚的精神,坚持加大财政投入用于提升农村的建设和社区的发展。三是对于有特色、有潜力的社区,出台鼓励政策,吸引社会资本以各种形式参与到建设中来。

近年来,雾霾天气已经成为影响人们出行意愿的重要因素之一[2]。除此之外,消费捆绑、强买强卖和景点乱收费等现象在我国各个旅游景点屡见不鲜,因此,恶劣的空气环境以及旅游环境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来京游客的旅行意愿与体验。

1.资金短缺。以河南省新乡市为例,权威数据信息表明,2012年河南省新乡市审批建设的329个农村社区中共投入资金31亿元,平均每个社区在基础设施建设中的投资不足千万。而按照国家住建部颁布的住宅标准,每个家庭住宅建设耗资约为12万~15万元,与实际需求相差巨大。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基层政府自身在财政上捉襟见肘,难以在农村社区福利事业建设中追加投入,而社会资金的参与又限于各种原因止步于农村社区福利事业建设之外。

(二)夯实人才基础

人才在农村社会福利事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相关人员进行一定的职业知识技能培训显得尤为重要,可以真正促进社会福利事业水平提升。一是专业知识培训。对于发展初始阶段就参与的相关人员实施再培训的策略,新参与的人员在高校等处参与各种形式的专业培训、进修和学习,加强人员自身的道德建设和服务意识与水平,不仅如此,还要主动吸收服务人员,增强社区服务人员的建设。二是合理的激励措施。充足的人员保障需要合理的管理措施和监管手段,实施合理有效的激励举措来激发人员的服务意识和服务的动力,对于在社区服务当中表现优异的人员进行必要的激励措施,同时设立人员的奖惩制度,让服务人员更有动力参与工作,推动社区服务走向成熟。三是提供优惠政策。有充足的资金保障的社区可以通过为他们提供各项住房补贴、可观的经济收入以及适当的政策优惠措施留住人才。

四、推进良性互动的对策

(一)完善需求表达机制

农村社区居民对社会福利的需求激励是将社区建设得更为完善的基础,有了需求引导就可以提升社区服务的水平和质量。而需求激励的前提和基础,就是完善的需求表达机制,就是充分掌握社区居民的实际需要和解决村民在生产生活过程当中遇到的实际困难。所以说,建设完善的乡村服务机制,深入了解居民思想,准确认识居民需要,逐渐扩大居民反映实际问题的途径,例如村民可以通过社区的建议信箱、社区的讨论群、村民对话平台等途径,利用日益发达的新媒体平台来反映自己遇到的问题,也可以在社区当中设立专门的问题反映机构,确保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二)构建交流互动机制

社区的居民在对社区的管理和服务提出各项意见的时候,社区要充分尊重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与此同时,要不断加强服务人员和社区民众的沟通和交流,确保社区服务能够有效的解决社区发展当中的实际问题,因此要建立交流互动机制。尤其要注意的就是,在各项社区服务的举措实施之前,要进行充分的调查和调研,了解民众的真实想法,保证社区的每一项服务举措都落到实处,每一项服务举措都是切实解决民众的问题。逐步提升和居民的沟通,不仅仅可以充分挖掘各项有益于社区建设的意见和建议,还可以树立社区管理的良好的为社区民众服务的形象,进而提升各项措施在民众当中的好感度,保障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改革公共服务供给方式

社区的发展和社会福利的不断完善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离不开政府的各项政策保障,对此,政府也要切实的进行其职能的转变,不断改革其乡村管理举措,提升乡村的服务水平和质量。政府改革的重点部位就是要转变作为领导者的观念,逐渐转化成为乡村社区秩序的守护者,确保社区的各项管理举措公平化、透明化、有效化。出台贴合实际发展的政策方针,逐渐加强社区财政方面的管理措施,完善财务监管水平,打破传统的农村观念,实现共同发展。

(四)建立多元合作机制

面对政府财力有限的客观现实,要大胆突破以往农村社会福利产品大部分投资主体为政府的模式,建立主体多元合作参与投资农村社会福利事业机制。让村民自治组织、民间组织和政府性组织等各类公共服务主体都积极参与进来。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这些组织在职责划分上应明确区分服务范围,明确各自权利、责任、义务,合作发展农村社会福利事业。对政府来说,也要不断的优化政府财权以及事权的管理模式,将县乡行政机制改革当作着手点,将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责任承担下来,切实的进行好这项工作,对其余市场及社会主体可以自行实现的,要尽可能的交由他们去完成。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社会组织以及个人参与到公共服务的供给中,可以有效地拓展公共服务供给范围,同时也能够推动公共服务供给水平的提升。要大力的开展公办民助、民办公助等新型模式,摸索出进行公共服务的新模式、新渠道,最终实现优化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体系的目标。社会力量的参与和村民自治机构等的发展离不开一个合理的制度支持,政府需要不断的降低公共服务的准入门槛,让其在一种动态平衡中获得更好的发展,最终达到多元协同供给的目的。

(五)完善决策与实施机制

在遇到重大问题时,要统筹社区上下工作人员的意见,并应充分体现党的最新政策精神。同时,与社区居民代表进行充分详尽的讨论,确定社区工作开展的各项事宜,有条件的社区可在社区全体居民中进行会议或投票,以此确定工作方向。在决策与实施过程中,务必坚持对内公平、对外公开,以赢得居民信赖。对于各类部门齐备的社区,在工作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各部门的职能,相辅相成,并将监督职能下放至每一位社区居民之中。对于部门较少的社区,开展工作时要充分利用社区居民的力量。

冠心病心绞痛实为一种典型的临床多发病,多由于冠状动脉供血缺乏,心肌出现暂时性与急剧性缺氧、缺血所致,乃是对中老年人生命健康造成威胁的主要病症[1] 。此病较大程度影响着患者日常生活质量,严重者还有死亡风险。本文针对本院收治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采用麝香保心丸治疗,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六)建立财力保障机制

建立财力保障机制主要应从两方面着手,一是避免完全依赖政府部门财政投入,健全由个人、单位、政府部门多方增加农村公共服务建设资金的保障机构。二是对于农村社区要充分鼓励其自身发展,当地企业的发展带动乡村GDP,进而带动当地公共服务建设,实现公共服务财力保障体制的建成。

参考文献

[1]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的制度环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喻新安,刘道兴.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探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3]吕雁归.农村社区公共服务的体制缺陷与机制改善[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9,(7).

[4]张开云.农村社区公共服务:现实困境与理性选择[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1).

[5]刘春湘.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公共服务的现实困境与策略选择[J].中州学刊,2011,(2).

[6]刘鸿渊.农村社区性公共产品供给合作行为研究[J].社会科学研究,2012,(6).

[7]吴业苗.农民转身:新型农村社区的适应处境与公共服务建设[J].浙江社会科学,2013,(1).

[8]陈怡男.关于农村社区性公共产品供给现实困境的探讨[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

[9]吴若飞.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社会福利事业发展史研究[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7,(1).

Research on Promoting the Interactive Development Relationship between Rural Community and Social Welfare

KANG Wei-li LI Su-xin CHANG Xiao-mei

Abstract: The social welfare needs of community peasants are increasingly diversified and individualiz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community construction.This constitutes a prominent contradiction with the relatively limited supply of public services in the community.It also objectively requires rural communities to better play their role.On the premise of optimizing the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and realizing multi-subject collaboration,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community and social welfare,discusses the construction of a benign interactive development model and interactive mechanism of rural community and social welfare development oriented by the public interest needs of community farmers in order to form a reasonable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

Key words: Rural communities;Social welfare;Benign interaction;Mechanism

【基金项目】 2018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乡村振兴战略下我省完善乡村治理体系的路径研究”(201803030328)。

【作者简介】 康伟立,中共唐山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室副主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城乡经济社会治理;李素新,中共唐山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室教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常晓梅,中共唐山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室教授,研究方向:农村经济。

(责任编辑:耿惠斌)

标签:;  ;  ;  ;  ;  

推进农村社区与社会福利事业良性互动发展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