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伯利亚与满族萨满萨满的象征--鼓的音乐比较_西伯利亚论文

西伯利亚诸族与满族萨满的象征——鼓的音乐学比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西伯利亚论文,满族论文,萨满论文,象征论文,音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类别词] 民族音乐学

在世界范围存在的萨满信仰(Shamanism), 其哲学基础的核心是“万物有灵观”。大量田野作业的资料证实,它在东北亚诸民族中所具有的令人不可思议的深刻影响力,至今绵延不绝。而皈依于“万物有灵观”的物化形式——满族的萨满信仰及其活动,则十分典型地体现了这种影响力的辐射作用并且对我国东北地域文化特色的形成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同时,又成为东北地区各少数民族乃至西伯利亚地区诸族精神生活的构成因素之一。

我国北方阿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的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赫哲族、锡伯族的萨满信仰之风盛行,与满族的萨满信仰形式相似甚至相同;蒙古语族的蒙古族和达斡尔族也普遍具有信萨满信仰,并与满族有相近的萨满信仰形式。甚至具有悠久历史积淀和深厚文化传统的东北汉人,也受其影响而产生相应的萨满信仰活动。

与我国北方相毗邻的俄国西伯利亚诸族,如雅库特人、吉利亚克人、奥斯加克人、图瓦人、布里亚特人、堪察加人以及历史上属于中国(现在有的仍为跨国民族)的埃文克人、涅吉达尔人、那乃人、乌德赫人等,甚至在中欧、北欧以及北美的广阔地域中所居住的民族在也都存在与满族具在某些共同特征的萨满信仰及其祭祀仪典。倘若我们将其置于生活时空的关系而考察之,相近、甚至相同的地理生境和文化上千丝万缕的联系,使人们不免要做出一个大胆的推测:它们之间也许存在着某种“血缘”联系并可能具有一个共同的历史渊源。

本文将从民族音乐学的角度,为证实这个科学假设进行一些探索性的讨论。

幅员辽阔的西伯利亚,位于东北亚地区的北部。西起乌拉尔山,东迄太平洋,北临北冰洋,南抵哈萨克斯坦和中俄、蒙俄边界。总面积为910万平方公里。西部为辽阔的西西利亚平原, 河流有鄂毕河和叶尼塞河;中西利亚高原区,西起叶尼塞河西北角的普托拉纳山,勒拿河流域将高原东部划分成山区、高原和介于两者这间构成俄罗斯远东区的盆地;其余山区在高原南面沿蒙古边界延伸;东南部以阿穆尔河(黑龙江)为界与中国接壤。鄂毕河、叶尼塞河和勒拿河自南向北注入北冰洋;阿穆尔河自西向东北流入太平洋。

西伯利亚诸民族中盛行萨满信仰活动。西部鄂毕河流域的奥斯加克人,东南部阿穆尔河流域的吉利亚克人,中部克拉斯诺亚尔斯克的布里亚特人、索约特人,勒拿河流域中游一带的雅库特人,最东端堪察加半岛南部的伊捷尔缅人(堪察加人)以及阿尔泰地区的诸少数民族,均有萨满信仰活动。

早期俄国民族学家对西伯利亚诸民族萨满信仰卓有成效的考察和研究,为我们对该地区各民族与满族萨满信仰活动的比较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民族学资料,至今,仍然是我们研究东北亚地区萨满音乐的重要资证。由于满洲人与相邻地区西伯利亚诸民族的历史渊源关系,以及他们所拥有的共同的萨满象征物——鼓,那么,考察早期西伯利亚民族萨满活动可以使我们由此推测满族早期萨满鼓的形制特征以及探索满族萨满鼓的演变过程。

1、埃文克人(Evenki)

旧称通古斯人,是西伯利亚地区诸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分布十分广泛的一族。据1979年的人口普查,埃文克的人口为2.8万人。 从事狩猎和饲养驯鹿的埃文克人散居在泰加森林北部的广大地区;放牧牛马或定居务家的埃文克人,居住在后贝加尔地区、中国的东北地区和蒙古人民共和国。在我国境内生活的埃文克人称“鄂温克族”,使用满——通古斯语族语言。埃文克人的文化与相邻的通古斯语族的其他民族有着密切的历史联系,诚如俄国民族学家C.B伊万诺夫所言,“埃文克成分在黑龙江民族艺术中的存在,显然是因为通古斯部落相当程度地加入了现代黑龙江民族的形成。这一点也被这些民族的氏族成分和对这些民族的语言进行的分析所证实。”(注:孙运来编译《黑龙江流域民族的造型艺术》,第10章“结语”,P349。)大量民俗学、民族学、音乐学田野作业的资料,也充分显示出这一点。

一面绘于 1672 年的埃文克萨满鼓(注: M.霍帕尔等著《SHAMANISM:PAST AND PRESENT》(1)/“ Tungus shaman- Witsen 1672”/P74—1),鼓身颇大;鼓圈很宽,为圆形; 鼓槌为“锤式”。这也许是我们迄今能够见到的最早的一幅东北亚地区萨满鼓图片。在其它的埃文克人萨满信仰研究资料中,还可以看到一种椭圆形的萨满鼓,使用棒式鼓槌击鼓(注:见M. 霍帕尔等著《SHAMANESM: PAST AND PRESENT》(1),图11,P85。)。这说明,埃文克萨满鼓的鼓圈,并未完全定型。

2、奥斯加克人(Ostyak)

又称汉特人或汉提人,主要居住在西伯利亚鄂毕河流域。因其语言属于乌拉尔语系乌戈尔语支,故合称鄂毕——乌戈尔人。据1979年的人口普查,总数为2.86万人。奥斯加克人上公元5 世纪前后徙居此地的乌拉尔草原南部居民的后代。奥斯加克人以狩猎、诱捕野兽和捕鱼为生;副业是饲养驯鹿。现在除了发展土著经济外,还引进了畜牧业、皮毛饲养业以及农业。

奥斯加克人的萨满鼓(注:见A.L.S11kala & M. Hoppal 《STVDIES ON SHAMANISM》(2)/Plate5:Ostyak shaman's seance-0b region-Finsch 1879:Abb.47),鼓身不太大;鼓圈比较宽,为圆形;使用“锤式”(类似欧洲定音鼓的鼓槌)鼓槌击鼓。

3、吉利亚克人(GIL YAK)

又称尼夫赫人(费亚克人),是西伯利亚东部民族,居住在阿穆尔河下游及其附近地区和附近的萨哈林岛上。据1979年的人口普查,总共有4,400人。其语言为吉利亚克语,属古西伯利亚语。 经济上以传统的捕鱼和猎海兽为基础,自19世纪中期开始有农业。直到近期,狗仍是唯一的家畜,用于拉雪撬,制毛皮、作肉食,又是交换媒介和财富标志,并在他们的宗教仪式中占重要地位。现开始发展耕作、园艺和畜牧。宗教上受与其毗临的满——通古斯语族民族的影响较大。

吉利亚克萨满作用的萨满鼓与满洲人的抓鼓动在形制上非常接近:鼓身不大;鼓圈较窄,为椭圆形;鼓背设有鼓绳,鼓绳以十字花形状交叉于鼓背并与鼓框相联结;鼓环在靠近抓环的部位串在鼓绳上;用“棒式”鼓槌击打(注:见《SHAMANER OG ANDEMANERE 》/“ Err gilak shaman helbreder en syg.(kilde: Schredck ( 1881) : Doe Volker des Amur-Landes.tavle 61,s.756).”/P6)。室内连接在一起的在炕,很象满洲式的蔓枝形火炕。可见其生活方式和习俗,是多么相近。

4、布里亚特人(Buryat)

布里亚特人,是最北部的蒙古民族,居住在贝加尔湖以南和以西地区。根据1689年的中俄《尼布楚条约》,该地由清政府割让给俄罗斯帝国。在语言、历史、生境和经济形式上,布里亚特人同蒙古人民共和国的喀尔喀蒙古人、中国境内的蒙古人和卡尔梅克人(卫垃特人)关系密切,共同构成主要的蒙古各族。该族在俄罗斯境内总数约有35.3万人;蒙古人民共和国约有3.5万人。他们历来是游牧民族,饲养牛、马、 绵羊、山羊以及少量骆驼。

克拉斯诺亚尔斯克,位于西伯利亚地区中、南部。该地区布里亚特人的萨满鼓(注:见《SHAMANER

OGANDEMANERE 》/‘φ verst:krdsnojarsk shaman.Nederst:buryat shaman (kilde:F.F. v.Reitzenstein (1930):Das Weib bei dem Naturvolkern. s:304&364)”/P7), 最突出的特征是萨满鼓的鼓背不使用绳索制作的鼓架,而使用一根木制的“单梁式”鼓架(见图3), 萨满手抓木架而执鼓;鼓圈不太宽,为圆形,无其它饰物;使用“棒式”鼓槌击鼓。

5、图瓦人(Tuvinian)

又称索约特人(Sojot)或乌梁海人, 俄罗斯图瓦自治共和国最大的民族集团,多数操突厥语,间有操蒙古语、萨莫耶德语和克特语者。居住在叶尼塞河河源一带,该地区具有西伯利亚泰加森林中亚西亚草原的特点。历来从事狩猎、放牧、辅以黍类种植和捕鱼。人口有166,00人。

叶尼塞河后河源一带,靠近阿尔泰地区。图瓦人的萨满鼓(注:见《SHAMANER OG ANDEMANERE》/“Tuva ( Sojot)

shaman,Altai.(kilde:Nioradze (1925):Der Schamanismus bei den Sibirischen Volkern Volkern.s:56/57).”/P23),鼓身庞大;鼓圈很宽,为圆形;鼓背设有木棍制作的鼓架,以手抓之;使用“棒式”鼓槌击鼓。这种萨满鼓,具有早期埃文克人萨满鼓的基本特征。

6、雅库特人(Yakut)

又称萨哈人,西伯利亚主要民族。萨哈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17世纪始居住于西伯利亚勒拿河中游地带,人口32.8万人。族源一说为来自贝加尔湖地区的移民同勒拿河流域的土著居民的混血后裔;另说其祖先是南方人,同住在西伯利亚草原和阿尔泰山一带的各突厥民族有密切关系,历史上埃文克人曾对雅库特人的文化多有影响。经济以畜牧业为主捕鱼业居次,兼有农业。

雅库特人的萨满鼓(注:见《SHAMANER OG ANDEMANERE 》/“ EN yakut shaman helbreder en syg.(kilde:N.Messchaert (1808):Reis in Het Net Noorkoostelikje Sibirie s:44/45).”/P6 ),鼓身比较小;鼓圈也不宽,为椭圆形;与满洲人的萨满一样,他们使用比较轻巧的“鞭式”鼓槌击打鼓面。

7、堪察加人(Kamchadal)

又称伊捷缅人,居住在西伯利亚堪察加半岛南部,人口约1,400 人,堪察加人的经济和生活方式同太平洋沿岸的许多部落一样,以捕捉每年洄游的鲑鱼为基础并广泛利用野生植物。语言为古系伯利亚语的洛拉维特兰语,与临近的科里亚克人的语言密切相关。

堪察加人的萨满鼓(注:见《SHAMANER OG ANDEMANERE 》/“ En kamchstka shaman.(kilde:T.F.Ehrmann ( 1807) : Neueste Knude von Russischen in Europa und Asien.Tavlel1,fig.6).”),鼓身较大;鼓圈较宽,为椭圆形;鼓背和布里亚特人的萨满鼓一样设一木制鼓架用手抓执之,但这面鼓的鼓架为十字形交叉的双梁式鼓架(见图2),而非单梁式鼓架; 鼓圈和鼓架上分别拴有金属饰物(类似满族萨满鼓的“鼓环”),使用“棒式”鼓槌击鼓,鼓槌下缀金属环。

双梁式的鼓架除“十字形”结构外,阿尔泰地区还有“并列形”的双梁式鼓架。这种形制的萨满鼓象满洲人的萨满鼓相似,设抓环,中置一木柄,用以执鼓(见图1)。

8、萨莫耶德人(Samoyed)

萨莫耶德人,居住在西伯利亚北部地区。语言属乌拉尔语系的萨莫耶德语,主要从事放牧,饲养驯鹿。

萨莫耶德人的萨满鼓图瓦人的萨满鼓一样(注:见A. L.Sllkala & M.Hoppaln 《STVDIES ON SHAMANISM 》(2 )/Plate8 Samoyed shamanphoto:Kai Donoer (1911— 1913) ,National Museum of Finland-SUK 205:1),鼓身庞大;鼓圈很宽,用6~7支木棍支撑着巨大的皮制鼓面;所不同的是,萨莫耶德人使用一个“铲式”的大鼓槌击鼓。这在我们所见过的西伯利亚萨满鼓中,是比较少见的。鼓槌用木板削刻如铲状,一面上粘贴着带毛的兽皮。萨莫耶德人善饲养役用狗,与爱斯基摩狗一样闻名于世,这带毛的兽皮很象这种狗皮。配合庞大的鼓身,鼓槌制作的又宽又长。综上所述,西伯利亚诸民族生活环境、传统经济活动的基本情况如下表:

民族名称生活环境 传统经济活动

满洲人 黑龙江流域、松花江流域 渔猎

辽河流域、鸭绿江流域渔猎、兼事农业

埃文克人泰加森林北部、后贝加尔地区 狩猎、饲养驯鹿

奥斯加克人 鄂毕河流域 渔猎、饲养驯鹿

吉利亚克人 阿穆尔河下游渔猎

布里亚特人 贝加尔湖以南西 游牧

图瓦人 叶尼塞河河源渔猎、游牧

雅库特人勒拿河中游一带 畜牧、捕鱼

堪察加人堪察加半岛南部 捕鱼

萨莫耶德人 西伯利亚北部放牧、饲养驯鹿

从以上资料可以看出,西伯利亚地区的萨满和萨满鼓的产生具有共同的历史文化背景特征。如相近的地理生境:江河、森林的高寒地区;相似的传统经济类型:以渔猎、游牧经济为主,兼事农业等。

尽管西伯利亚幅员广大,民族众多。但,具有共同萨满信仰的西伯利亚诸族的萨满鼓却具有基本相同的形制特征:

(1)鼓形:圆形或椭圆形。

(2)鼓圈:宽窄不一,无定型;一般较宽。

(3)鼓身:大小不一,无定型;一般较大。

(4)鼓槌:按形状划分,有棒式、锤式、鞭式、铲式。

(5)鼓饰:金属环或铃。

(6)执鼓方式:为典型的“抓执型”。

以下,我们再通过西伯利亚诸民族萨满鼓与满洲萨满鼓的个例比较来考察它们的基本特征:

鼓形鼓槌鼓背鼓 身 执鼓注

民族 圆 椭 棒 锤 铲 鞭 绳 木 大 中 小 抓 握

形 圆 式 式 式 式 索 架 执 执

满洲 · · · · · ·

· · · ·

埃文克· · · ?

?· ·

奥斯加克 · · ?

?

· ·

吉利亚克 · · · · ·

布里亚特 · · · · ·

图瓦 · · ·

· ·

雅库特· · ?

?

· ·

堪察加· · ·

· ·

萨莫耶德 · · ·

· ·

满洲 黑龙江、松花江流域

辽河、鸭绿江流域

埃文克鼓背未见

奥斯加克 鼓背未见

雅库特鼓背未见

通过以上比较可以明显看出,西伯利亚诸民族萨满鼓与满洲萨满鼓具有鲜明的共同特征:单面、蒙皮,在鼓背设绳索或木架抓而执之的“抓执型”萨满鼓。其中,满洲人和中国境内的蒙古人还使用“握执型”的萨满鼓,配以较灵巧的“鞭式”鼓槌,使萨满鼓的形制变得比较复杂却更易于舞动和表演。这显然是由于后来这些民族的生活环境、生产方式已经随时代的发展而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所致。“抓执形”的萨满鼓,早期为木制鼓架,有双梁式和单梁式之别;双梁式的鼓架又有“并列形”和“十字形”两种,比较笨重。后期为绳索,比较轻巧。

当然,从民族音乐学的深层意义上来看,西伯利亚诸民族萨满鼓与满洲萨满鼓所具有“共同特征”的共同性,不仅显现于皈依,“万物有灵观”的物化形式——萨满信仰者使用的鼓的形制相同,更显现于做为满族及西伯利亚诸族萨满的共同象征物——鼓所带给其信仰者的惊惧与兴奋、力量与希望,亦即鼓的作用也是相同的。异域间隆隆轰响的萨满鼓,罩着“万物有灵观”的光环,不断折射在萨满及其信仰者的心灵上。

尽管东北亚地区诸族萨满信仰活动的称谓和形式有所不同,但从民族音乐学的角度来看,以具有共同信仰并使用具有共同基本特征的萨满鼓为其特征的东北亚萨满活动的确形成了一股该地区特有的萨满文化流,并带着原始思维的野性不断向中欧、北欧滚滚流动,融入人类文化的历史长河之中。

标签:;  ;  ;  ;  ;  

西伯利亚与满族萨满萨满的象征--鼓的音乐比较_西伯利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