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_幼儿园论文

幼儿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_幼儿园论文

幼小衔接中存在的问题及方针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幼小论文,方针论文,策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编者按: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与国家教委合作历时5年的《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研究》科研项目已经完成。本刊特请此项目专家组成员之一北京师范大学林嘉绥教授撰写两篇专稿,第一篇《幼小衔接中存在的问题及方针策略》,于本期刊登。第二篇《幼儿的入学准备》于下期续登。广大幼教工作者及家长读后定会受到启发。

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小学,这是人生的一大转折。它意味着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向正规学习迈出了最初的一步。

我国每年约有2100—2500万新生入小学,他们能否顺利地适应小学生活?是否存在困难?我们应如何为他们做好入学前的一切准备?这些问题都是家长们十分关心的。5年来,我们对此进行了较为系统而广泛的研究。

幼小衔接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据我们调查,每年新生入学,对小学学习生活产生各种不适应的情况十分普遍。他们感到上课时间长,作业多,部分学生出现了身体疲劳、睡眠不足、食欲不振、体重下降等现象,导致心理压力大,精神负担重。不少学生学业的失败率高,课堂违规现象多,自信心下降等等。因而许多孩子留恋幼儿园的生活,产生怕学、厌学情绪,有的甚至羡慕退休的爷爷、奶奶,产生“我什么时候退休,多玩玩好开心”的天真愿望。

造成儿童不适应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的联系不够,因而造成众多脱节现象。

幼儿园和小学是两类不同的教育机构。它们对儿童的学习、生活、行为等诸方面的要求可以说是截然不同的。他们上课首先遇到的就是汉语拼音、认读汉字、抽象的数字及符号,甚至上音乐课也是五线谱。一进校门就有许多规则要他们熟习和遵守,像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行为规范、中小学生礼仪规定,此外,各校还有各自对上课、做操、上下楼梯、上厕所等等规定。在生活上,幼儿园是以游戏为主,午睡时间长,而小学却是上课来下课走,课间和课外活动相对少。在人际关系上,幼儿园教师和孩子整天相伴,和小朋友一起游戏,而小学生和教师的接触主要是上课,同学之间交往的机会也少。评价的标准也很不相同。一些幼儿园教师认为是机敏、灵活、能力强的孩子,到了小学常被一些教师视作淘气、不守规矩、不听话的学生。我们常说,儿童一入学就“进入了符号的世界,掉下了规则的海洋”。

以上种种变化,不仅是多方面、大量的,而且是突变的。从入学的第一天起,就要孩子与过去习惯了的生活完全告别。6、7岁的儿童对这种突然的变化是很难承受的。我们知道,儿童的发展是有阶段性和连续性的。学前期和学龄期是两个不同的年龄阶段,这两个年龄阶段的儿童有其不同的年龄特点及主导活动,学前期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特征,主导活动是游戏,而学龄期是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主导活动是学习。但是这两个阶段又是连续和惭进发展的。儿童从一个年龄阶段迈向另一个年龄阶段,身心发展、活动的转变需要有个逐渐的发展过程。我们应重视和尊重儿童各发展阶段的特点,由此出发,逐步引导他们向下一个阶段发展、转变。

正是由于过去对以上种种的变化与儿童发展的规律及特点认识得不够,从而使初入学的儿童产生了种种不适应的现象。

幼小衔接的焦点和过渡期

为了解决幼小衔接问题,帮助儿童更快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从八十年代起,我国许多地方和学校的教育工作者为此作出了不少的努力,总的说来有以下两种情况:

一是幼儿园(学前班)的小学化。许多人简单地以为提前学些小学的教材,就可以减轻入学的压力,就是为入小学做好了准备,因而照小学的样子排出课程表,采用小学的课本,甚至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均采用小学的做法。同时,幼儿园的小学化,也源自家长的要求,许多家长认为入学就是要背个书包,学读、写、算,如,要求学汉字甚至拼音。数学要学20以内加减等等。我们认为,这种简单地搬用小学的一套,实际上是让儿童提前入学,不但不能提高儿童入学的适应能力,反而会造成种种弊端,障碍儿童应有的发展。自八十年代以来,这种现象有增无减,尤以农村的学前班为甚。另外,城市里的重点小学,生源多,要选择,就拔高录取标准,入学考试起着指挥棒的作用。这些社会上的因素对幼儿园的小学化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二是从幼小衔接专门的研究上看,其共同特点多是从解决两类教育机构的差异,改变外部的环境和条件上采取措施。比如,在儿童入学前半年或是大班第二学期末,适当增加集体活动和适当延长上课时间,使幼儿的活动向小学的上课靠近。组织幼儿参观小学和接触小学生以熟悉环境,每天背个书包装上学具去幼儿园,小学教师到幼儿园了解幼儿生活和活动特点等等。我们认为这些具体的准备是必要的,也是有效的,但还不够。

那么,幼小衔接的焦点问题是什么呢?我们认为,内因是决定性的因素,促进儿童在原有基础上向新的阶段发展,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在相同的学校环境、班级及相同要求的条件下,儿童对小学生活的适应过程长短不一,有的一个月就适应了,有的要到一学期末,甚至一年,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异?问题在于个体的适应能力不同。所以,解决幼小衔接问题,主要应从发展和提高儿童自身的内部适应能力入手,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而不是增加知识量),加强对能力的培养,使之减少或缩短不适应的过程,从而达到较顺利地过渡到适应小学生活的目的。所以,培养幼儿自身的适应能力是解决幼小衔接的焦点。

这种从心理及能力上培养儿童的入学适应能力的观点,是有别于过去种种解决幼小衔接措施的一种新的发展。显而易见的是:小学知识比较抽象,幼儿不能或不甚理解。为了学习知识,不得不多用机械记忆和熟练背诵的方法,这十分不利于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有的幼儿教师由于对小学教学不甚了解,所教知识和技能不够规范,使儿童养成了不正确的习惯,如,书写汉字的笔顺错误等。入学前如果学过小学的一些语文、数学知识,那么,儿童在开始学习时,自以为都学过已经会了,就不认真听课,从而养成了不专心的不良习惯,这些弊病反而造成了儿童入学后再教育的困难,学习也“没后劲”。当进入新的学习知识阶段时,这种优势就不存在了。因为他们缺乏积极地思考问题、主动地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心理和能力,因而无助于儿童入学适应能力的提高和日后学习的进步。我们的调查结果也充分证实了这个观点。因此,我们在幼小衔接教育实验中特别注意了有关能力的培养。在实验班学习过的幼儿,现已升入小学二、三年级,绝大多数始终保持着学业上的优势,不少人还担任了班干部和教师的小助手,反映了适应能力的增强和取得了“长期效应”的结果。

儿童适应能力的培养,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我们把学前期的最后半年和小学的最初半年,视作幼小衔接的过渡期,或叫衔接期。

在这过渡期中,幼儿园和小学均应为解决幼小衔接问题共同努力。幼儿园的任务是为幼儿入学做好准备,小学应在幼儿园的基础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双方本着在过渡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适应的方针,进行双向改革,共同解决好我国千百万儿童的幼小衔接问题。

标签:;  ;  

幼儿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_幼儿园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