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银行:信息不对称下银企关系重构的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不对称论文,重构论文,关系论文,银行论文,信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现代金融中介理论着重研究银行作为资金供给方在银企关系中的角色作用,银企间的借贷行为被假定在完全信息市场中进行,信息因素被排除在外。新兴的信息经济学则颠覆了对传统金融中介理论的理解。在信息经济学中,“信息摩擦”即信息不对称,是金融中介存在的本质原因(巴塔查里亚等,1993)。由于市场的不完全性,银行存在内生动力与企业开展并保持亲密的合作关系,这种亲密关系使银行更加轻易地获取和筛选信息,克服银企双方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主办银行制度是市场选择的必然结果,但观念上,对主办银行制度的理解仍停留在以反市场及金融垄断为制度特征的专业银行形式,认识上的偏差使制度试点一度被搁置。近年来,随着金融交易的复杂性和信息获取难度的加大,以担保圈风险、重复质押风险、多头授信风险等为代表的金融风险频发,新兴产业、中小企业和三农领域“融资难、融资贵”问题难以突破和解决,这些问题为我国重新审视和实施主办银行制度、重构银企关系创造了契机。 一、关于主办银行制度的研究综述 主办银行制度最早见于文献是对日本银企关系的描述,该制度的建立不仅助推了日本经济的崛起,也使曾经的后发国家——德国取得了经济上的成功。同时,主办银行制度也常见于美国的金融体系中,并以异化的形式存在。综观国内外文献对主办银行制度的研究,焦点主要集中在银企关系亲疏方面。关于主办关系的概念,国外文献通常称作关系融资(relationship financing)、关系银行业务(relationship banking)或关系贷款(relationship lending)。国外文献中所定义的关系融资与保持距离型融资(arms-length banking)或交易贷款(transaction-based lending)相对应,而保持距离型融资或交易型银行可以界定为普通银企关系。两者的区别在于,主办银行关系为控制导向型融资,银行通过监控企业生产经营决策克服代理问题;普通银企关系为目标型融资,以得到规定的支付为导向,而不直接干预企业经营战略决策(伯格洛夫,1995)。 主办银行制度区别于普通银企关系,其特殊性在于信贷关系的长期稳定性,因此研究主办关系对于理解主办银行制度至关重要。已有文献中,对主办关系的研究从两个维度展开,分别是持续时间(duration)和范围(scope)。对于持续时间,可以理解为关系的持续时间越长,随着信息的积累,银行持有的企业专有信息量也越大,因此,信贷可得性与关系的持久度存在正相关。对于范围,一指标是银行向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业务量,彼得森和拉扬(Petersnen和Rajan,1994)的研究发现,享受越多金融服务的企业会更少地受到信贷约束;另一指标是与企业维持关系的银行数量,在竞争的市场环境下,银企关系属性显然是排他的。众多研究表明,普通银企关系下,多家银行关系反而使企业更难以得到贷款(马凯尔,1998等)①。 主办银行制度的潜在收益,在于实现银企双方信息交换的帕累托改进。相较于普通银企关系,在主办关系中,企业会披露更多的信息,主办银行也具备更大动机进行授信以获取专有信息。这是因为:从企业的角度来讲,企业并不想将私有信息传递至金融市场以利于竞争对手。在主办银行制度下,主办银行将掌握企业信息,企业不必担心信息向外传递,因此主办关系的建立可以克服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问题(巴塔查里亚和奇萨,1995)。从银行的角度来讲,作为持久的资金供给方,银行存在投资企业信息的正向激励。虽然专有信息投资存在成本,但由于信息的跨期可重用性,边际信息成本递减,且既然企业持有大量银行贷款,那么银行就有动力也必须得这么做。主办银行制度维系长期、稳定银企关系的信息可分为三个维度:一是主办银行作为金融中介收集软信息②,软信息并非高度公开的公共信息;二是信息获取通过不断向借款企业提供多元化的金融服务来实现;三是信息只能是服务于主办银行的专有信息(伯杰和格雷戈里,2006)。 主办银行的制度优势还体现在银企隐性契约的稳定性和服务中小企业的融资便利性。一方面,从契约和企业治理角度看,主办关系建立在银企间相互信任的基础上,这使银企间形成隐性契约。当企业陷入经营困境,银行并不会盲目改变游戏规则,如采取激进的抽资策略,加大企业的经营负担,而是考虑长远利益,更加关注与之建立长期稳固的关系,这在某种程度上支持了主办银行制度在治理产能过剩领域的应用(布特,2000)。另一方面,在银企双方的长期重复博弈中,主办银行通过收取专有信息的信息租金,使早期的损失得到补偿,因此可以有效应对中小企业抵押担保和信用增进等方面的困难(拉扬、温顿,1995)。 二、主办银行制度对于构建新型银企关系的制度优势 从正规金融的变迁路径看,信贷管理中的银企关系主要分为两种模式:一种是以普通银企关系为基础,多家银行自由竞争共同为企业提供服务的普通信贷管理模式;另一种是以长期稳定银企关系为基础,由一家银行作为主办银行为企业提供全面金融服务的主办银行制度。长期以来我国信贷管理采用第一种银企模式,缺乏利益相关和激励约束的普通银企关系造成银行在繁荣周期的盲目授信和衰退周期的连锁抽贷,不利于区域金融的稳健发展,产生一系列问题,例如产能过剩、过度担保、过度授信、高息融资等。相比较,主办银行有利于强化稳定的银企合作关系,在缓解企业融资难题、防控金融风险方面具有相对优势。 (一)化解信息不对称,培育健康银企关系 在当前矛盾突出的“担保圈事件”中,许多企业在快速扩张期获得了超出自身实力的贷款规模,主要原因就是企业在多家银行间腾挪调度,隐瞒真实信息,诱使银行恶性竞争、竞相放贷。信息不对称下的逆向选择加大了虚假繁荣,埋下了风险隐患。在主办银行制度下,银行与企业共同参与公司治理保证了银行从企业获取信息的权利和便利性,降低了银企信息不对称程度和信息搜寻成本,提高了交易行为的可预期性和风险控制力,进而缓解了由银企之间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逆向选择问题。银企利益共同体的构建,在经济景气时期约束承贷主体过度扩张,在经济下行期对暂时陷入财务困境的企业冷静处置,既不盲目投放也不盲目抽贷,实现平滑融资供求的目标,有利于银企关系的长期稳定。 (二)明确主办责权,构建银行同业合作的良好环境 在当前信贷管理模式下,银行之间是纯竞争关系,彼此互为竞争对手,在经济景气时期竞争贷款客户,在出现风险时竞相抽贷拆台,这种由个体理性造成的集体非理性产生了一系列弊端。在主办银行制度下,主办银行与协办银行事先明确责权,确立“主办+互助”的合作关系。如在既定的授信额度内,由主办银行单方提供贷款支持,既满足了大额需求,防止多头授信,又有效防止了企业腾挪资金、借新还旧行为;对超出主办银行能力的资金需求,基于非完全排他属性,可以由主办银行牵头多家银行贷款,既能满足企业融资需要,还能在企业出现问题时共同磋商应对,避免竞相抽贷。 (三)开展信用贷款,缓解小企业融资难题 当前信贷管理制度下存在面向大企业融资的“羊群效应”和面向小企业融资的“搭便车”现象③,不仅影响信贷资源配置效率,而且进一步放大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在主办银行制度下,主办银行制度与企业之间建立了良好的信息沟通渠道,减少了银企间的信息不对称,使部分企业的贷款模式由抵押贷款转为信用贷款,有效满足了小企业融资需求。同时,我国中小企业70%—80%的资产为动产,但在动产质押登记系统缺失的情况下,动产融资信息的碎片化破坏了信息流、资金流与商品流的一致性,使得面向动产的融资出现“信息噪音”。主办银行基于信息对称具有动产抵押管理上的优势,有利于开展动产相关融资创新、降低小企业的融资门槛。 (四)引导信贷投向,优化金融资源配置 在当前信贷管理模式下,银行竞相追逐优质客户,导致部分行业过度投资,形成产能过剩。据统计,产能过剩行业贷款增长仍然较快,2014年第3季度末山东省产能过剩行业中长期贷款余额2117.85亿元,同比增长12.6%,结构调整的政策效果大打折扣。在主办银行制度下,主办银行能较全面掌握企业资金运用和投向等信息,有助于将金融资源配置到符合政策导向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优化信贷结构。 三、主办银行制度的作用机制及适用条件分析 银企主办关系确立后,主办银行制度实现银企双方帕累托改进的作用机制在于促进信息透明和稳定预期。主办关系的形成和存续是长期重复博弈的结果,基于主办关系的银企通常会实现融资供需的匹配,除了两类风险:第一类风险,即企业预期主办银行无论如何将采取救助行为,企业将会对高风险项目采取机会主义行为,引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成本由主办银行承担;第二类风险,即企业存在优质的投资项目但主办银行未能提供融资,或企业出现暂时资金短缺而主办银行不予救助,从而引发效率损失(阿玛蒂、莱特雷,1994)。因此主办银行的作用机制在于尽可能提高银企信息对称,并在此基础上稳定银企合作预期,降低供需错配风险。主要有三个环节:一是事前挖掘信息,主要是解决信息不对称,摸清企业的发展潜力,并决定是否与其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二是事中监督,主要是银企双方在业务往来中,不断进行信息交换和信息积累,主办银行逐步确立该企业的信息优势。随着边际信息成本递减,形成相对于其他银行的比较优势;三是事后追索,为充分发挥主办银行在企业治理中的相机抉择作用,在掌握充分信息的前提下,一旦认为企业经营出现问题,可以及时取得企业的剩余控制权,以确保债权价值(青木昌彦等,1997)。 当然,主办银行制度并非任何时候都有效率,作用的发挥需要特定的环境和条件。在此,我们借鉴巴斯和施罗腾(Baas和Schrooten,2006)建立的价格竞争模型构建主办银行模型,探究信息环境对主办银行制度和银企关系的影响。 假设:市场上存在两家银行i和j,其中至少一个与企业建立主办关系。N个借款企业,企业要实现项目投资必须首先获得银行贷款。市场上存在q的优质投资项目和(1-q)的劣质投资项目。企业收益率为p(z),z为二元变量,z∈[0,1],z为1时,项目成功并获得大于0的回报;z为0时,企业收益也为0。q的优质项目的平均收益大于等于贷款利率标签:银行论文; 授信额度论文; 银行授信论文; 银行信贷论文; 信贷规模论文; 融资成本论文; 银行融资论文; 信贷业务论文; 银行风险论文; 融资风险论文; 企业贷款论文; 授信余额论文; 金融论文; 风险成本论文; 信息不对称论文; 融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