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农村妇女农业生产参与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对四川省24个行政村的抽样调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抽样调查论文,行政村论文,农业生产论文,农村妇女论文,状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912.82;C913.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202(2009)02-0001-08
一、背景
2004年,国家统计局在全国31个省(区、市)对6.8万个农村住户和7100多个行政村抽样调查,推算出当年外出就业农民工约为1.18亿人,占农村劳动能力的23.8%[1]。由于受到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及配套的教育、医疗、社会福利等制度的限制,再加上非农收入的不确定性,使得这些农民的黏土性很强。因此,中国农村劳动力的迁移绝大多数是以个人而不是以家庭为单位的,这就造成多数情况下是一方外出而另一方留守家中的情形,形成“一工一农”、“工耕结合”的家庭分工模式。“在由谁外出务工的选择中,夫妇俩从家庭利益最大化出发,在大多数情况下选择了让丈夫外出。妻子们都表示自己很支持丈夫外出,原因是需要有人外出挣钱来改变贫困的生活现状。”[2]由此,中国农业生产特别是农村男性劳动外出较集中的西部地区的农业生产重担就落到留守在农村的广大妇女的肩上。
关于农业女性化的描述,最早可以追溯到费孝通先生的《禄村农田》中。在费氏做调查的20世纪30年代,禄村男女在农业生产上存在着明显的性别分工。在稻米和蚕豆双熟制的轮作实践中,妇女总的来说在这两种主食作物的种植上比男性承担更多劳动。此外,她们还负责种植供家庭消费之用的各种辅助性作物和蔬菜。费氏指出,不管其家庭财富如何,所有妇女都必须参加田间劳动,而富裕之家年长的甚至是年幼的男性则可以享有不下田劳动的特权。据费氏估计,约有1/3家庭的男人脱离了农业劳动。特别是当贫苦人家的男人外出从事采矿、建筑或长途买卖时,村妇们就得走出去种地、背运庄稼甚至煤到市场上去卖,以寻找对家庭经济做出贡献的各种替代性方法。“还在那时,农业劳动力的‘女性化’就已多少在像禄村这样的村庄初露端倪”[3]。
今天引起学者们关注的农业女性化,是自1978年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城市第二、三产业的迅速发展,农村劳动力特别是男性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而出现的一个社会问题。现有研究主要是从宏观上分析农业女性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而没有从微观角度,把留守妇女作为农业生产的主体而加以研究。本文把留守妇女置于农业生产的主体地位,在实证调查获得第一手经验资料的基础上,分析农村妇女参与农业生产的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二、数据与方法
(一)调查地点的选择与样本的抽取
四川地处西南内陆,幅员面积48.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5.1%,居第五位。境内东部为盆地,西南为山地,西部为高山峡谷高原,平坝占7.84%,丘陵占10.06%,高原占32.08%,山地占49.44%,水面占0.58%。2007年末,四川年末总人口8127万人,仅次于河南和山东,列全国第4位,占西部总人口的22.7%,列西部第1位。四川省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开展阳光工程,促进劳动力转移,积极发展劳务经济。2007年外出务工2002万人,在全国居第1位[4]。四川省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大省,由此引发的农村社会问题比较突出,因此在四川开展农村妇女与农业生产发展方面的研究具有典型性、可行性和紧迫性。
本次调查主要采取立意多段抽样。具体做法是:我们在四川省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各选择一个劳动力外出较多、留守妇女比较集中的县做为调查点①。这两个县分别是大竹县和蓬溪县。在这两个县,分别选取经济发展较好的乡镇和经济发展较落后的乡镇各1个,共计四个乡镇,这四个乡镇分别是石河镇、庙坝镇、蓬安镇、大石镇。在每个乡镇,我们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办法,分别抽取6个行政村,共计24个行政村。在每个行政村抽取50名妇女,共计1200名妇女构成我们的样本。在实际调查过程中,有些妇女因赶集、走亲戚等等客观原因而无法被访问,再加上极个别妇女拒绝访问,结果回收有效问卷1017份,有效回收率为84.75%。
(二)样本属性
1.年龄
在本次调查的1017名农村妇女中,年龄在18-29岁的占11.2%,30-39岁的占35.5%,40-49岁的占45.7%,50-60岁的占7.6%。这也就是说,29岁及以下的年轻妇女留守在农村的只是少数。
2.文化程度
本次调查发现,1017名农村妇女中,文盲占13.9%,小学文化程度的占44.3%,初中文化程度的占38.1%,高中文化程度的占3.7%。这说明留守在农村的妇女文化程度偏低。正是因为其文化素质偏低,影响了其向城市的转移。如相关研究发现,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其文化程度呈正相关。从文化结构与劳动力转移的关系上看,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力每百人中有9.2人转移,初中文化程度的每百人中有8.3人转移,小学文化程度的每百人中只有4人转移,文盲、半文盲中每百人仅有1.5人转移[5]。
三、结果与发现
(一)农村妇女参与农业生产的状况
1.妇女日益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
因本次调查点是典型的以农业为主的传统农村地区,为了考察农村妇女的参与状况,我们在问卷中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您家的农业生产主要由谁来承担?”调查发现,选择以主要由妻子承担的占40.9%,主要由丈夫承担的占5.4%,以夫妻共同承担的占26.1%,主要由父母承担的占15.5%,将土地租给或让给别人耕种的占10.4%,将土地抛荒的占1.8%。这也就是说,有超过三分之二(“妻子为主”与“夫妻共同”之和)的农村妇女参与了农业生产;而只有不到三分之一(“丈夫为主”与“夫妻共同”之和)男性参与了农业生产。有40.9%的妻子成了家庭农业生产的主要承担者,高出丈夫35.5个百分点。被媒体和部分学者们担心的农村劳动力特别是男性劳动力外出之后,将出现土地大面积抛荒的现象在本次调查中没有得到验证。这些数据表明西部农村妇女日益成为了农业生产的主力军。
2.农村生产压力大
本次调查发现,19.4%的农村妇女认为农业生产压力非常大,认为农业生产压力比较大的占32.1%。这也就是说,有超过一半的农村妇女都感觉到了农业生产的压力。认为农业生产压力不太大的占33.1%,认为完全没有农业生产压力的只有12.2%。另外还有3.3%对是否感受到农业生产的压力持“不好说”的态度。
对比不同地理环境农村妇女的劳动量,有些村因为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每年存在秋收、冬种、春耕这样三个较忙的季节。而有些村因地势崎岖,土地相对贫瘠每年存在春种、秋收两个繁忙季节。访谈中有一位妇女说:“我家里耕种了5亩田地,他爸不在家,孩子还小,主要靠我一个人。他爸在广东打工,太远了农忙季节不愿让他回来,主要是路上花的钱太多,我想自己辛苦一下就行了。”如果留守妇女家里耕种了经济作物,如苎麻等,她们的劳动量就更大了。
3.农业生产支持网络单薄
本次调查发现,在感受到农业生产压力非常大和比较大的妇女当中,有45.2%的妇女反映得不到任何人的支持与帮忙,能得到1个人支持与帮助的占19.5%,能得到2个人支持与帮助的占18.0%,能得到3个人支持与帮助的占8.7%,能得到4个及超过4个人支持与帮助的占8.7%。这说明西部农村妇女农业生产支持网络是非常单薄的。在农业生产方面得不到任何人帮忙的农村妇女当中,有75.9%的妇女靠自己完成农业生产,20.4%的妇女靠花钱请雇工,还有3.7%的妇女靠其他方式来完成农业生产。访谈中一位妇女谈到:“农业生产就是抢时间,要忙的时候大家都在忙,再加上我们这里劳动力外出打工的又多,家家户户都缺劳力,在哪儿去找人帮忙哦。有时候拿钱都找不到人。”大竹县庙乡老场村一位留守妇女,今年38岁,家有7口人,有3个小孩读书,还有两位老人需要赡养,家有水田7亩,旱地5亩,家里人均年纯收入仅1500元,家庭负担重,由于其丈夫长年在外打工,又没有钱请雇工,农田农活全靠自己耕种。
4.农业生产知识有待提高
具备现代农业知识是文化农民的重要标志。随着乡村的发展,妇女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显,因此能否让更多的农村妇女成为文化农民乃是未来乡村发展的关键所在。本次调查发现,目前留在农村的妇女文化程度普遍不高,文盲占13.9%,小学文化程度的占44.3%,初中文化程度的占38.1%,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只有3.7%。认为自己对农业生产知识了解很多的占1.4%,了解比较多的占24.4%,一般了解的占38.7%,不太了解的占30.1%,一点都不了解的占5.4%。这说明留守妇女对农业生产知识的了解不够,真正认为了解农业生产知识的只有四分之一。
5.对农业科技兴趣比较高
本次调查发现,对农业新技术、新品种“非常感兴趣”的农村妇女占14.5%,“比较感兴趣”的占55.8%,“无所谓”的占14.6%,“不太感兴趣”的占12.2%,“一点都不感兴趣”的占2.8%。这也就是说,超过70%的妇女对农业科技知识感兴趣,明确表示不感兴趣的只有15%。这说明广大农村妇女已经认识到农业科技知识对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作用,认识到农业科技知识的重要性。
问卷中我们还问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在你们村要推广一种新的农业耕作技术或推广新品种,您愿意接受吗?”选择“非常愿意”的农村妇女占19.5%,“比较愿意”的占53.5%,“无所谓”的占17.8%,“不太愿意”的占7.4%,“一点都不愿意”的占1.9%。这说明绝大多数农村妇女都愿意接受一种新的农业耕作技术或推广新品种。
每一项新的农业耕作技术或新产品的推广,都伴随一定的风险,农民的抗风险能力直接影响到农业科技的推广与实施。本次调查问卷中,我们有这样一个问题:“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采用会有风险,你们家承担风险的能力如何?”回答“非常强”的农村妇女占1.2%,“比较强”的占15.3%,“一般”的占52.7%,“不太强”的占26.9%,“一点能力都没有”的占4.4%。这说明西部农村家庭农业生产是比较脆弱的,具有一定抗风险能力的家庭不足五分之一。
6.劳动力外出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将是我国较长时期内不可逆转的趋势。在实际转移过程中,农村女性转移的量少,转移的代价也大,由于户籍、性别、素质、生育、家务以及土地制度等因素的综合制约,绝大部分农村妇女无法彻底地脱离农村,因而被滞留在农业上。因此,我们必须正视正在持续加大的妇女在其中的作用与贡献。
本次调查发现,认为农村大量男性劳动力外出,对农业生产影响“非常大”的妇女占8.0%,“比较大”的占31.6%,“说不清楚”的占12.0%,“不太大”的占42.5%,“一点影响都没有”的占5.9%。这也就是说,有近一半的农村妇女认为农村大量男性劳动力外出对农业生产没有产生太大的影响。
问卷调查中,我们还问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认为农村大量男性劳动力外出,对农业生产产生什么样的影响?”选择“利大于弊”的农村妇女占40.6%,“弊大于利”的占23.3%,“利弊相当”的占23.8%,“没有任何影响”的占12.6%,“说不清楚”的占12.3%。这也就是说,真正认为农村大量男性劳动力外出后对农业生产产生负面影响的农村妇女不足四分之一,相反认为会带来正面影响的农村妇女达到40.6%。这与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所在九十年代得出的结论是一致的:“在外出户的农业生产中存在着资金对劳动的替代。在那些现金很紧缺的地方,外出就业带回的现金收入对农业生产有普遍的正面影响。”
(二)农村妇女参与农业生产的影响因素分析
1.变量选取与说明
本文选择农村妇女“是否成为家庭中农业生产的主要承担者”做因变量。选取的自变量有个体特征变量,包括年龄、文化程度、身体状况、以前是否外出打过工、是否参加养老保险;选取家庭特征变量,包括家庭劳动力个数、有无学龄前小孩、家庭在当地的相对收入水平、丈夫是否外出务工;自身对农业生产的认知,包括是否掌握较多农业生产知识、对农业新技术或新品种是否感兴趣、是否愿意接受农业新技术或新品种、单靠农业生产是否能致富。
2.模型介绍
本研究所选因变量是农村妇女“是否成为家庭当中农业生产的主要承担者”,是一个二分变量,不符合常用线性回归模型所要求的几个重点假定,即线性、正态分布、方差相等等都不可能满足,更严重的是,用线性回归模型所得预测值可能落在(0,1)之外,而Logistic多元回归方法则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Logistic方程式是用自变量的线性函数来预测因变量风险比(即因变量发生的概率与不发生的概率之比)的自然对数值,具体模型公式(二分类因变量)如下:
本研究采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 10.0中的Logistic Regression模块进行计算,来估计所选自变量的每一类取值相对于参照组的相对风险比。如果相对风险比大于1,它表示相对于参照组而言,自变量的某一取值,因变量发生的概率大于参照组,小于1则说明小于参照组。这种分析可以找出各自变量与因变量的相关性及其作用大小和方向。
3.模型估计结果
表2给出了用Logistic回归法分析后得出的回归系数B和相对风险比Exp(B)值。回归系数B表示在控制其他所有变量的情况下,某自变量变动1个单位,因变量发生(是家庭当中农业生产的主要承担者)与不发生(不是家庭当中农业生产的主要承担者)概率比值的自然对数值的变化量。而相对风险比Exp(B)值则等于回归系数的自然指数,即Exp(B)=,它表示在控制其他所有变量的情况下,某自变量下某一组的风险比与其参照组相比的大小。
个人特征变量中,年龄、文化程度、有无外出经历、有无养老保险对农村妇女是否成为家庭当中农业生产的主要承担者有显著性影响。年龄在50-60岁、40-49岁、30-39岁之间的农村妇女成为家庭当中农业生产主要承担者可能性是年龄在18-29岁的农村妇女的8.325、11.061、6.532倍,这说明年龄大的尤其是年龄在40-49岁农村妇女成为家庭当中农业生产主要承担者的可能性大。小学文化程度、文化程度为文盲的农村妇女成为家庭当中农业生产主要承担者的可能性是高中文化程度农村妇女的3.259倍和2.580倍,文化程度偏低的尤其是小学文化程度的农村妇女成为家庭当中农业生产主要承担者的可能性大。这说明农业不仅出现了女性化趋势,而且还出现了老龄化、“知识贫乏”化。这些趋势表面上看起来是大规模打工潮的产物,实质上缘于城乡二元结构制度导致的城乡间不断加剧的收入差异。
有过外出经历的农村妇女成为家庭当中农业生产主要承担者的可能性小。这可能是因为有过外出经历的农村妇女曾经在城市获得了相对于从事农业生产来说比较高的收入,降低了从事农业生产在她们心目中的价值,从而成为农业生产主要承担者的可能性小。购买了农村养老保险的农村妇女成为家庭当中农业生产主要承担者的可能性小。对于购买了农村养老保险的农民来说,土地的生活保障意义尤其是养老保障意义大为降低,因而他们成为农业生产的主要承担者的可能性也降低了。
家庭特征中,劳动力个数、家庭收入、丈夫是否外出务工对农村妇女是否成为家庭当中农业生产的主要承担者有显著性影响。家庭劳动力多的农村妇女成为家庭当中农业生产主要承担者的可能性小。家庭收入在当地处于低等和中等的农村妇女成为家庭当中农业生产主要承担者的可能性是家庭收入在当地处于高等的农村妇女的2.015、2.007倍,这说明家庭越贫穷的农村妇女成为家庭当中农业生产主要承担者的可能性大。丈夫外出打工的农村妇女成为家庭当中农业生产主要承担者的可能性是丈夫未外出打工的农村妇女的6.846倍。
对农业生产的认知变量中,掌握农业生产知识的多少、对农业新技术感兴趣的程度对农村妇女是否成为家庭当中农业生产的主要承担者有显著性影响。掌握较多农业生产知识的农村妇女成为家庭当中农业生产主要承担者可能性是农业生产知识欠缺的农村妇女的1.436倍。对农业新技术感兴趣的农村妇女成为家庭当中农业生产主要承担者可能性是缺乏农业新技术兴趣的农村妇女的2.183倍。
②对于模型中的虚拟变量,选择的参照组分别是18-29岁、高中、身体状况不好、无外出经历、无养老保险、无学龄小孩、家庭收入上等、丈夫未外出打工、没有掌握较多农业生产知识、不赞同单靠农业可以致富、对农业新技术不感兴趣、不愿意接受农业新技术。
四、结论与建议
本项研究通过对西部千余名农村妇女调查发现,西部农村妇女日益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了主体性作用,对农业新技术或新品种感兴趣,但她们同时也面临着农业生产压力大、农业生产支持网络单薄、农业生产知识有待提高等问题。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大的尤其是年龄在40-49岁农村妇女、文化程度偏低的尤其是小学文化程度的农村妇女、家庭比较贫困的农村妇女、丈夫目前外出打工的农村妇女、掌握较多农业生产知识的农村妇女、对农业新技术感兴趣的农村妇女成为家庭中农业生产主要承担者的可能性相对要大一些。有过外出经历的农村妇女、购买了农村养老保险的农村妇女、家庭劳动力多的农村妇女成为家庭中农业生产主要承担者的可能性要小一些。而农村妇女身体健康状况、家中有无学龄前小孩、对农业生产有无信心等对其是否成为家庭中农业生产主要承担者没有显著性影响。
根据西部农村社会的实际情况,提高农村妇女的素质,不仅仅是增进妇女福祉,更是促进农业现代化的要求。一要从发展农村基础教育入手,提高农村女童入学率、降低女童失学率,从源头上阻止新的文盲、半文盲和低素质妇女的产生。二要加大对农村妇女的培训力度,采取各种适合农村妇女特点和生活习惯的方式,将先进科学技术、市场经济常识、法律法规导入,提高她们的农业生产水平与管理水平。
收稿日期:2009-03-03
注释:
①原计划在四川省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各选择一个县进行调查,但我们在2008年暑期带领同学进行问卷调查时,四川省西部地区受“5.12汶川大地震”的影响,余震不断,交通受阻,加上“5.12汶川大地震”之后,该地区的外出劳动力大量回流,因此我们最终没有在川西进行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