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本质涵义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涵义论文,市场经济论文,本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今后15年奋斗目标的确立,再一次告诉人们市场取向的改革是中国改革及发展的大趋势,市场经济是中国人的唯一选择。但在现实中人们对市场经济涵义的理解尚没有形成共识,仍多有歧义,进而影响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构。因此,我们对市场经济本质涵义试谈拙见。
一、市场经济是通过市场机制作用进行资源配置的一种经济体制
自邓小平在视察南方的谈话肯定了市场经济后,对市场经济涵义至今也没形成统一的认识,这很不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及改革的深化。从我们掌握的材料看,大体上有以下界说:(1)资源配置方式说。刘国光教授认为市场经济“是作为资源配置方式说的”。[①]吴敬琏教授认为市场经济是“社会资源配置方式”。[②](2)资源调节手段论。肖灼基教授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国家的行政管理、政策约束和宏观调控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按照市场规律进行活动的经济运行方式和经济调解手段。”[③](3)生产力运行形式论。熊映梧教授认为“从生产力经济学的观点看,它们是生产力运行的不同形式。”[④](4)商品经济论。于光远教授认为“在一定程度上也可把它们看作同义语”。[⑤]苏东斌教授认为“市场经济本来就是商品经济”。[⑥]刘诗白教授也持此见。[⑦](5)经济制度论。曾康霖教授认为市场经济不仅仅是经济运行机构,实际上是一种经济体制。[⑧]熊映梧教授认为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是“两种经济体制”。[⑨]
上述对市场经济涵义的界定,都否定了市场经济的社会制度属性,都认为市场是资源配置的基础。这是科学的、合理的。但仅把市场经济定义为经济运行方式、资源配置方式、经济调节手段等,是窄化了市场经济的涵义。我们基本上赞成E种观点,即市场经济是一种经济体制。我们认为应如下定义:市场经济是通过市场机制作用进行资源配置的经济组织或经济体制。这样界定市场经济本质涵义,既定出了市场是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还强调了市场经济是一种具体经济体制,从体制上划清了计划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的区别。
第一,市场经济是根本经济制度层次下的具体经济体制。十四大报告说:“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又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这就明确指出了市场经济是与根本经济制度相结合的一种经济体制。任何社会的经济制度,都是由根本经济制度与具体经济体制两个层次所构成的,前者具有社会制度属性,后者则不具有。市场经济作为具体经济体制,显然既不姓“社”,也不姓“资”,它是中性的。如果仅从资源配置方式或手段上界定,只是强调了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忽视了市场经济的体制功能。所以,应把市场经济定义为一种经济体制,这既包括了资源合理配置的内容,又包括了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环节的组织等体制内容。
第二,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市场经济事实上是一种体制,并在理论上得到公认。世界上有90多个国家实行市场经济,在发达的国家中,市场经济已是一种实实在在的体制,以其市场机制有效地配置资源。对此,许多著名经济学家已有概括。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萨缪尔森和诺德豪斯在合著的《经济学》第13版为市场经济的定义是:“市场经济是一种有关资源配置的经济组织,在这种组织形式中,生产什么、怎样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主要是由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的,厂商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动机来购买投入、进行生产和出售产品,而拥有要素收入的居民户则决定市场上的商品需求。厂商的供给和居民户的需求的相互作用决定着物品的价格和数量。”[⑩]西方经济学一部权威的辞典《麦克米兰现代经济学辞典》对市场经济定义为:“市场经济是一种以价格为基础来做出关于资源配置和生产的决策的经济体制,而价格是在生产者、消费者和生产要素的所有者之间自愿形成的,市场经济可以发生于私有制的资本主义经济,也可以在某种程度上作用于社会公有制的经济。”[(11)]这既说明了市场经济不具有制度属性,又说明了市场经济是一种经济体制。
第三,资源配置不等于市场经济,它仅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功能或主要作用。把市场经济涵义界定为资源配置方式,或调节手段等,是夸大了资源配置的作用,降低了市场经济的地位,曲解了资源配置的涵义。对资源配置的涵义,西方权威经济学辞典《简明帕氏新经济学辞典》说:“自古以来,对资源配置中效率的分析,一直是经济学理论的主要课题,也是当代微观经济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12)]美国《现代经济词典》说:资源配置是“指资源在不同的用途和不同使用者之间的分配。每一种经济制度的基本问题,都是如何使资源的分配产生最大的效能。资源必须用于生产消费者最需要的产品。另外,资源必须分配给生产能力最强的工业,最优的资源分配是通过自由价格制度取得的,在这种制度下,资源从获利较少的用途转向获利较多的用途,从不太重要的用途转向较为重要的用途。”[(13)]可见,资源配置不等于市场机制,市场机制标明它是以市场机制来配置资源的体制。
综上所述,市场经济的涵义是指其以市场机制来配置资源的一种经济体制,这才是市场经济的本质内涵。
二、市场经济就是商品经济
弄清了市场经济本质内涵,还要弄清市场经济的外延。在划分市场经济的外延中,许多人都认为“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的高级形态”。[(14)]持此观点的人众多,我不一一例举。也有一些人不赞成这种观点,我们也不赞成这种观点。这种观点实质是把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割裂并对立起来,对市场经济涵义的界定并没有走出意识形态的误区。这种观点有两个无法解决的难题:其一,按此说就等于在人类历史上,存在一个漫长的只有商品经济而没有市场调节、市场规律的阶段。这在理论与实践上都说不通。其二,我国是从十四大开始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改革目标,按此说就等于我国以前十三年改革不是市场取向,其理论与实践都是错误的。
要弄清市场经济的涵义,还要搞清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依笔者拙见,市场经济就是商品经济。
第一,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同生同长,相辅相存。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都始于商品生产,两者同根。当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有了剩余产品,并到市场上出售,此时尽管有了商品和市场还不能说有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当社会分工的发展,手工业与农业分离,才有了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也就是有了商品经济。商品交换就要有交换的场所,即市场,商品生产者不是为了自己生产,而是为市场生产,因而生产就得服从于市场,遵循价值规律。这样就有了市场调节和市场规律,即市场经济。可见,产生商品的同时就产生了市场。产品进入了市场才变成商品,商品是经过市场表现的,在市场上才成为商品经济。进入市场就必须遵循市场的规律并受其调节,商品经济就成为市场经济。这标明二者的外延完全相同,并没有高低之分,是一个东西的两个方面,二者结伴而生,相辅相存,相依为命。
第二,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核心都是市场,都必须遵循共同的规律。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都是一种经济关系,都是商品生产者或市场主体以交换为手段实现其物质利益的经济,反映的是不同的商品生产者和市场主体的利益实现关系。这个实现的空间就是市场,市场是其共同的核心。因而价值规律、供求规律、竞争规律等是共同的规律。实践证明,商品经济发展是不可逾越的阶段,而市场是不可逾越的场所,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不可逾越的载体。
市场经济就是商品经济,这既符合历史,又克服了上述两个难题。但有人可能对拙见提出疑问:一是既然市场经济就是商品经济,那么按你对市场经济涵义的界定,该怎样解释呢?二是既然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那么中央为什么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代替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呢?
第一问认为市场经济就是商品经济与我们对市场经济的界说是矛盾的,其实并不矛盾。商品经济有小商品经济、自由商品经济和现代商品经济的发展阶段,市场经济也有高级低级之分。我们说市场经济是一种经济体制,并不是说它一出现就体制化,只有当它成为社会主体经济形式时才成为一种经济体制。在小商品经济阶段,其社会主体经济形式是自然经济,并不是商品经济,因而市场经济也是低级的,它显然不可能体制化。在自由商品经济阶段,它成为社会主体的经济形式,此时市场经济就成为一种经济体制。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已雄辩地证明了这一点。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代替自然经济,市场经济就成为资本主义根本经济制度层次下的具体经济体制。
对第二问,我们认为:其一,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提法不严密,给人一种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结合之感,不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法彻底。其二,市场经济概念比商品经济概念更准确、更现代。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但从概念产生来说,市场经济是19世纪末新古典经济学兴起后才出现并流行的,其蕴含的内容则是现代商品经济。所以,中央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代替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提法,目的是我们发展市场经济时,不要再走过去搞小商品经济和自由商品经济的路,搞的是现代商品经济。其三,便于操作。提商品经济要以商品为中心,提市场经济要以市场为中心,实际上没有市场商品则不成为商品,商品经济就要以市场为中心,围绕市场转。因此不如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切实做到以市场为中心,遵循客观经济规律,使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牢牢坚持市场取向。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
弄清了市场经济本质涵义、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还必须搞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涵义。
如前所述,市场经济不是制度性分析的范畴,不是一种社会经济制度和另一种社会经济制度区别的标志和尺度。市场经济它属于经济体制范畴,它是必须与一定社会根本经济制度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可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涵义,并不是说这种市场经济姓“社”,在市场经济前加社会主义的定语,是指这种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市场经济,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概念的逻辑表述,是共性范畴规范共性范畴的概念,即社会主义规范市场经济。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之间,并不仅仅是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单向化规范,而是双向的规范,社会主义规范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也规范社会主义,不是非要求市场经济失去自身的功能,而去姓“社”,是要求市场经济要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并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作用控制市场经济的负作用,使之健康地发展。市场经济规范社会主义,是要求社会主义社会放弃原来的计划经济形式,实行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结合,为发展市场经济服务并与市场机制相适应。可见,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是两个概念双向的行为规范,不是姓“社”姓“资”的性质规范。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念对于世界市场经济概念来说,前者是个特殊概念,是世界市场经济这个巨系统中的子系统。因此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要充分把握其特殊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性,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制度性特征。这种市场经济是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是社会主义经济形态构成的重要部分。
第二,主体性特征。这种市场经济在所有制结构上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和在分配制度上按劳分配为主体。
第三,运行机制性特征。这种市场经济在运行机制上把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结合起来,以“看不见的手”发挥基础性的作用,“看得见的手”发挥控制作用,计划与市场相结合。这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性,是区别于其他市场经济的特点。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中,要把握住这些特点,就能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确方向,发挥市场经济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巨大功能。
在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殊性时,还要看到其与其他市场经济一样都要以供求关系为经济生活的主要调节手段,都是开放的、横向的。因此,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要建构一个统一的国内市场,更要打进国际市场,通过市场在全社会以致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配置。从其他国家的市场经济发展进程看,是先国内市场后国际市场。从我国发展市场经济的后起性及国际机遇看,国内市场的形成与国际市场扩展两个阶段的界限并不分明,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参与世界经济体系的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经济体制接轨,真正使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成为世界经济体系的一个子系统。这样,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之初,就向国际标准看齐,并按国际规范进行,进而顺利地使我国生产分工国际化和资源配置全球化,由此使我国经济再登上一个新台阶。
注释:
①《要准确把握市场经济的内涵》,见《经济日报》1993年2月19日:《中心问题是资源配置的方式》,见《经济日报》1992年9月28日。
②《历史的选择》,见《黑龙江日报》1992年10月23日。
③《按市场经济的要求推进改革》,见《经济日报》1992年8月18日。
④《资源配置方式比较》,见《黑龙江日报》1993年4月19日。
⑤《著名经济学家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1页。
⑥同(5)160页。
⑦《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见《经济学家》1992年第5期。
⑧《市场经济与资金融通》,见《金融时报》1992年9月21日。
⑨同(5)132页。
⑩ (11)转引自《社会科学》1992年2期12页。
(12)《简明帕氏新经济学辞典》,中国经济出版社1991年1版156页。
(13)《现代经济学辞典》,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21页。
(14)《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见《中国社会科学》1992年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