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变迁下的组织结构演进——以理性官僚组织结构为比较基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组织结构论文,基点论文,官僚论文,理性论文,社会变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0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4997(2009)03-0033-06
组织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方式,是连接人与人之间的纽带。从组织发展的角度而言,社会的发展也可以说是社会的组织化的过程。正如罗森布鲁姆等人所言:“组织协调人类的活动。……当人类文明从狩猎——采集社会发展到今日的后工业化、科技化社会,人类越来越依赖组织作为达成社会、经济和政治目的的手段。”[1](P152)现代社会是高度组织化的社会,而组织又是有结构的活动的整体,即在特定关系模式中一起工作的人。[2](P282)所有组织为了实现既定目标,在任务分配、协调和监督等活动方面建立起来的各种规矩构成了组织结构。这种“结构关系是组织理论家和实际管理者研究与考虑的基本对象”。组织和组织结构理论发展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而不断发展变化的。组织结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以不同的结构形式适应社会变迁的要求。系统地对组织结构理论的历史演变进行归纳梳理,探寻组织结构演变的规律,有益于为我国组织的变革提供参考思路。
自从20世纪初马克斯·韦伯正式提出理性官僚制理论后,官僚组织结构就一直是组织管理学家们的研究无法回避的论题。本文试以韦伯的理性官僚组织结构为研究比较基点,从组织结构建立的基础是否理性,其结构变化是否有序,是否建立起一种规范化、标准化的界线分明的结构秩序为判断标准,结合组织结构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有关专制或民主、刚性或柔性、依据法律契约或心理契约等不同的特征,把组织结构的发展看作是从“弱性结构”到“碎片化结构”的一种历史演进。其演进历程分别经历了“弱性结构”时期、“刚性结构”时期、“柔性结构”时期、“碎片化结构”时期,先后穿越了传统社会和工业社会早期、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后期和信息社会的历史发展时期。
一、弱性结构时期
弱性结构时期的组织结构形式比较简单、科学化程度不高,组织结构边界不够清晰,“家国一体化”倾向比较重。弱性结构时期组织结构主要以人治为特色,其结构形式不确定,而且处于经常的变化状态之中,与组织结构后期的碎片化结构时期有某些相似的地方,但碎片结构更多侧重的是以人为本的特色。弱性结构是传统社会时期,即W·桑巴特所言的孤立经济时期的一种以“家庭组织”、“部落组织”为主的结构形态,这一时期人们从以狩猎为主,逐渐发展为以畜牧为主,然后进入了农业为主的经济时期。在传统的经济状态下,受社会分化和组织分化水平不高的限制,此时人类的组织属于一种无序的状态,其组织管理处于非理性化时期。人们主要是在家庭和国家组织的权力支配下活动,形成了按严格的等级层次进行分配的权力分配方式,使人们成为权力的附属品。这一时期人们之间有了分工,但是劳动分工主要在家庭中进行,社会化分工不够系统,此时的组织极不完善,既无专门的组织理论,也没有科学稳定的组织结构形式,存在于家庭组织和社会等级制度中的组织结构形式只能是一种非正式化组织结构的无组织状态。由于这种管理中权力的使用往往具有突发性和干涉性,组织管理非理性化,我们把这种以“家庭组织”和“皇权组织”为主要结构形态的时期叫做弱性结构时期。弱性结构时期产生了对于后世组织和组织结构理论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基础——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论,斯密的劳动分工理论对于分工的阐述及其重要意义的描述,是以后的组织理论家对组织结构设计的一个重要原则依据。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劳动生产效率的要求逐渐提高。在产业革命的早期,即工业化开始阶段,新的技术在工、农业中得到推广和应用,投资率显著上升,工业中主导部门迅速增长,农业劳动生产率空前提高,大量的新兴工业组织的涌现,使人们开始关注组织的效率问题,为了能够更快地适应不断变化的技术和世界竞争形式,在对组织的研究中,一些管理学家开始注意到,对组织效率来说,一种良好的组织结构是至关紧要的。在这种思想的引导下,他们对组织结构产生了浓厚的研究兴趣。丹尼尔·麦卡勒姆提出了树状的组织结构,并形成了关于职权、责任与沟通的观点,托马斯·伍德罗·威尔逊也提出要改进政府机构的组织结构与工作方法。[3]管理学者开始关注组织结构的发展,组织结构逐渐走上了规范化、标准化的发展道路,因此官僚制结构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和推崇,组织结构步入了刚性结构时期。
二、刚性结构时期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随着工业社会的突飞猛进,西方国家的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工业社会的发展逐渐步入了成熟时期,专业化分工的进一步细化推动了各种组织形式的大量涌现,组织在形式、活动、任务和目标等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管理学家们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一时期各种组织理论应运而生。我们把这一时期的组织结构形式归入到刚性结构时期。
(一)刚性结构时期的理论基础
这一时期的理论基础主要是古典组织管理理论和新古典组织管理理论。
泰罗作为科学管理之父,其基本管理思想主要在于提出了计划、专业化、标准化和提高工人的工作效率。泰罗提出了将计划职能与作业职能相分离、设置计划部门;将管理职能分化,实现职能的专业化管理,建立直线职能制的组织类型。[4](P77)泰罗还提出了管理的例外原理,把管理者的一定权限分权给其下属人员。泰罗的思想使得刚性结构时期的组织结构理论开始建立在一种科学化、标准化、理性有序的管理构架之上。
法国的亨利·法约尔提出了一般组织管理理论,他探讨了组织的层级结构。他认为合理的结构就是能保证组织在实现其目标的过程中可以进行统一领导的结构。[5](P22-50)在泰罗的科学管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法约尔又提出了管理的五要素,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同时,提出了14条一般管理的原则,其中的专业化分工、权责对等、统一指挥和统一领导以及集中和等级制原则都是组织的结构性原则,它们已经初步勾画出了等级制组织的轮廓。其管理幅度原理更是为后来的组织结构理论的发展打下了深厚的基础。法约尔对组织结构理论的一个重要的发展还有他对组织图的重视和推崇。①法约尔指出,组织图是每一个企业或社会组织必须具备的东西,制定了正式的组织图,就能使人们把组织看成一个整体,详细规定权力界限,提供联系交往的途径,防止出现部门重叠或侵犯部门权限的现象,防止它们之间的工作重复或脱节,避免双重领导局面的发生,以及明确地分配任务和划分责任。
马克斯·韦伯的理性官僚制组织结构理论是刚性结构时期的典型代表。韦伯认为,他所主张的官僚科层组织是适用于一切复杂组织的最有效的组织形式。韦伯强调其官僚组织结构是建立在合法权力的基础上的,根据其合法权力的不同来源把官僚组织分成三种类型。他认为,官僚科层组织并不是文牍主义、效率低下的组织现象,而是一种组织形态及其结构特点。其结构特点主要体现在:职能基础上的劳动分工;严格规定的等级层次结构;规章制度明确划分的责权;人际关系的非个性化;工作程序的系统化等。[6](P65-67)韦伯的官僚组织结构是建立在法理型权威基础上的一种高度理性化的组织机构,其官僚制组织的“理性”主要来源于组织结构的完善化,自其理性官僚组织结构起,一种规范化、标准化、有着严格管理边界的、统一有序的等级制结构正式形成,标志着组织结构理论的成熟,使组织结构达到刚性结构时期的高峰。
管理学家还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组织中人的重要作用,同时开始重视组织同环境的相互作用。如人际关系组织理论的代表人物梅奥分析了霍桑实验得出的结论改变了组织理论传统的研究方式,他认为组织是一个社会系统,工人是“社会人”而不仅仅是“经济人”,在组织结构构成中,既有正式组织,又有根据相互之间发生思想、感情、行为的互动而形成具有共同情感的团体——非正式组织。正式组织是以效率为行动逻辑,非正式组织以感情逻辑为行动标准。非正式组织是正式组织的必要补充。这一发现也是对组织结构中人的因素的重新认识,改变了以前的组织结构理论中只注重通过职能划分、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来管理组织机构的管理方式,有利于对组织结构的重新合理构建。
此外还有西蒙从决策角度对组织结构的发展。西蒙认为领悟和把握一个组织的结构和功能的最好办法,就是对组织的决策进行分析。将决策概念作为管理的统一概念来深入阐述组织的本质、机能和结构。组织结构的设计首先应从建立组织的目标体系入手,这是规定组织结构的重要依据。[7](P9)他赞同组织结构应该设计成层级结构。他把组织比成“三层蛋糕”,最下层是基础工作过程,中间是程序化决策制定过程,最上面是非程序化的决策制定过程。在组织制定的过程中,要求对整个系统进行设计和再设计,对系统提供基本目的和目标,对其执行情况进行监控。[8](P208)从而形成了决策制定、决策执行和监督的一种雏形。西蒙还强调,组织的决策分工,必须设计出合理的组织的边界结构,以有选择地吸收和传递决策的必要信息。对于组织结构中的重要因素—集权和分权,在西蒙这里也得到了充分地论证。西蒙强调组织的权力应该是有效配置的。权力应该是适当分权,而不是绝对分权。
(二)刚性结构时期的主要组织结构形式
这一时期主要的组织结构形式有直线性组织结构、职能制组织结构以及直线职能制组织结构,威廉姆森把这三种组织结构称为U型结构;马克斯·韦伯的官僚制组织结构,即威廉姆森的H型组织结构。
1.U型组织结构。与碎片化结构时期不同,刚性结构时期的组织管理是建立在权力的理性支配方式之上的。U型结构的特点是管理层级的集中控制,在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之前,工厂的组织结构是直线结构模式,其组织形式是沿着指挥链进行各种作业,每个人只向一个上级负责,必须绝对地服从这个上级的命令。直线结构适用于企业规模小、生产技术简单,而且还需要管理者具备生产经营所需要的全部知识和经验。直线结构的权力配置方式是直线式(金字塔式)权力分配方式。在组织发展的过程中,单一的直线结构已经不能满足根据专业分工的需要而设立的职能部门,职能结构应运而生。职能结构是按职能实行专业分工的管理办法来取代直线结构的全能式管理。下级既要服从上级主管人员的指挥,也要听从上级各职能部门的指挥。其权力配置采用职能式权力分配方式。
直线职能结构是在科学管理运动中,由泰罗创设的。泰罗提出应设置计划部门,将计划职能同作业职能加以分离,同时又将管理职能分化,实现职能的专业化管理,建立起了直线职能制的组织结构,直线职能结构运用的是直线职能式权力分配方式,它能够保证直线统一指挥,同时充分发挥专业职能机构的作用。它是U型结构中最为理想的管理架构,因此被广泛采用。其职能管理的思想为以后职能部门的建立和管理的专业化建立了基础。
2.H型组织结构。威廉姆森的H型结构的运作模式与韦伯对于组织结构层级控制的强调有很多相似之处,所以H型结构可归类于其中。威廉姆森的H型结构是一种控股公司结构。由于H型结构是实行公司内部分权的一种形式,与U型结构的集权形成鲜明对照。[9]官僚组织结构理论中,组织高层行使决策权力,同时对组织低层进行监督和管理。与韦伯的官僚组织结构中高层对低层的控制相同,H型结构也强调控制的作用,同时对组织低层有适度的分权。
U型结构由于组织形式相对稳定,在工业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这种组织结构发挥过巨大作用,因为它有利于控制市场。但这种结构僵化,缺乏灵活性。当组织规模扩大,决策过程复杂时,高层管理人员难以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决策,管理层级只能增加。但管理层级的增加将降低管理的效率,出现信息在层级传递中失真等问题。H型结构从严密性、合法合理性、稳定性和适应性方面都较优于以往的组织结构模式,但是由于其强调高层控制的作用,可能会导致低层行为僵化、不愿意做出“风险”决策。[9](P410)同时由于官僚层级过多,需要组织高层到低层的授权,必然会导致分散主义和组织内子单位之间利益的分歧,从而增加管理成本。
结构时期的U型和H型组织结构属于组织理论中古典组织理论的研究范式,虽然很大程度上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对组织构成的需要,极大地提高了组织的效率,为组织结构理论以及组织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石。但是这两种组织结构过于强调效率,侧重于研究组织的静态结构,忽视了组织结构中人这一重要因素的能动作用。此外,对于组织结构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即组织结构外部环境的变迁对组织结构作出随之加以调整的要求也没有得以体现。
三、柔性结构时期
刚性结构时期的组织结构过于强调垂直领导控制,以职能为核心,组织各部门之间过于强调单一的、独立的基本职能,从而不利于追求组织整体利益。这种垂直一体化的组织结构形式已经不能够完全满足工业社会步入后期,世界政治经济竞争日益复杂,企业和国家为了在世界获得持久的竞争力优势而对组织提出新的要求。各国政府和企业开始反思其原有的组织管理,纷纷进行改革,提出了企业再造和政府再造的口号,组织结构的优化是其中一个重要的部分。这一时期的组织结构优化主要是针对其传统的组织结构形式进行的变革,其主要特点是改变原有的过于稳定的官僚组织结构的直线等级控制形式,减少组织层级,扩大横向管理幅度,提倡放权、分权和参与管理,改变原有的权力支配方式,使组织结构向扁平化、水平化发展,提高组织应对外部竞争环境的灵活性和应对性。这一时期的组织结构呈现对原有组织结构的解构和改变,我们称之为柔性结构时期。
(一)柔性结构时期的理论基础
这一时期管理学家对组织结构的解构主要是建立在对韦伯的官僚组织结构的批判和改造的基础上的。米歇尔·克罗齐埃在《科层现象》一书中总结默顿等人对韦伯科层功能障碍的评述时也说到:“对个人的理性要求不足以决定稳定而可预见的结果,一个组织的效率并不能概括为‘理想类型’的专家化、非人格化和等级制的结合。”韦伯的假定是建立在理性的理想之上的,在现实组织运行中难以得到完美的实现。“任何一个现代的组织都不能回避变化的必要性,如果它不足够灵活和没有足够的适应能力,它就无法生存下去。”[10]韦伯的官僚组织结构被认作是机械式结构的典型,其组织运作的机械主义方式面临充斥着不确定性的变化着的环境时产生了效率与增强适应变化能力这两个目标之间的矛盾。
系统权变学派从组织结构内外环境的适应性着手,认为在设计组织结构时,要区别不同情况,采取灵活的方式。如弗莱蒙特·E·卡斯特和詹姆斯·E·罗森茨韦克把组织看作是一个开放的社会技术系统,它与其环境相互合作。[11](P217)组织结构是环境与组织其他分系统之间的纽带。任何一个组织都有其环境,面对不同的环境,组织总是要有不同的结构来适应它。[12](P119)在组织管理理论中一些新的理论如目标管理、项目管理、学习型组织等理论也为组织结构的变革提供了理论支撑。在这种情况下,组织管理学家开始对官僚组织结构进行解构,试图建构一种新的结构以适应组织发展要求。这一时期的组织结构形式主要以M型结构、水平结构、网络结构和虚拟结构等为代表。
(二)柔性结构时期代表性结构形式
1.M型结构。M型结构即多分支结构或多部门结构,亦称事业部制或多部门结构。M型结构主要是根据产品或项目及地理位置等组成的组织结构形式。它主要包含产品事业部结构、多事业部结构和矩阵结构。[13](P166)产品事业部结构是组织高层设置研究与开发、设计、采购、销售等职能部门,事业部主要从事生产,总部有关职能部门为其提供所需要的支持性服务;多事业部结构是组织高层下设多个事业部,各个事业部都设立自己的职能部门,进行科研、设计、采购、销售等支持性服务,各个事业部生产自己设计的产品,自行采购和自行销售;矩阵式结构是对职能部门化和产品部门化两种形式相融合的一种管理形式,通过使用双重权威、信息以及报告关系和网络把职能设计和产品设计结合起来,同时实现纵向与横向联系。
2.M型结构是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结构,它纠正了U型结构的过度集权,也避免了H型结构的过度分权。在M型结构中,决策分为两个层次:公司总部掌握重大决策权,进行战略决策,分支公司则负责自己的日常决策。因此,它既使公司的高层领导能够集中精力考虑重大长远的战略性决策,又使下属单位可在统一发展战略的框架内谋求自我。同时,M型结构有利于加强协调和控制,从而降低了公司内部的管理成本。由于其组织结构集权程度较高,突出整体协调功能,成为目前国际上特别是欧美国家大型公司组织形态的主流形式。
3.水平结构(横向型结构)。水平结构是一种围绕工作流程而不是部门职能来建立的结构形式。随着信息网络的广泛使用,为信息的传递与沟通提供了更便捷的途径,组织中中层管理者的作用降低,管理层次相应减少,组织结构的形式由金字塔式的垂直形式转向扁平化结构。这种水平的组织结构打破了传统部门的边界,主要围绕交叉职能核心流程进行组织结构构建,所有为一个核心流程而工作的人聚合成为一个团队,使团队成为组织设计和实施的基石,面向顾客服务。[14]水平结构形式以一种开放式沟通与关系的建立取代等级森严的“命令控制式”管理结构,以扁平但仍有等级制度的团队代替了传统职能管理模式下的垂直性组织结构,从而是一种更富活力的、更善于应变的结构形式。
四、碎片化结构时期
基于传统的组织结构正在走向衰败的现实,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伴随着人类经济步入信息社会的步伐,一种新的使官僚组织结构变得越来越多余的组织变革力量产生了,后现代组织理论正是这一时期组织变革浪潮的重要理论成果。建立在后现代组织理论基础上的这种组织结构理论倾向于对原有的组织结构进行根本性的改变,其结构特点是减少组织层次、结构扁平、分权、组织成员的自治自律、组织边界模糊或无边界,以灵活和横向合作为主的开放系统。相对于传统的注重结构完整、等级分明、权力集中、便于控制、过程规范、边界清晰、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封闭式的官僚组织结构而言,这种组织结构形式呈现出以信息技术为联系的多样化碎片化结构特点。汤姆·J·彼德斯他在《管理的解放》一书中预言说,科层制必将走向灭亡。他认为,后现代企业组织不应设计得像由硬石头垒成的金字塔(Pyramid),而应该像一个嘉年华式(Carnival)的聚会场所。“在这个疯狂的世界里,需要的是疯狂的组织和员工,更需要瞬息万变的组织和产品,来满足瞬息万变的市场,组织应该被视为狂欢的场所”。[15]鉴于这种组织结构理论所呈现出的结构碎片化以及其所强调的非理性思想,这一时期可以称作碎片化结构时期。
(一)碎片化结构时期的理论基础
碎片化结构时期的组织结构理论是建立在后现代组织理论的基础上的。现代组织管理的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由通讯技术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所导致的组织环境的剧烈变化,原先支撑组织发展的条件现在已经成了其进一步发展的限制。后现代组织结构理论强调组织结构的不确定性,组织结构的形式应该追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它应该是一种柔性的组织结构形式,这种柔性是相对于现代组织的刚性而言的。不同于现代组织里的分工明确、界线分明,后现代组织里的工作是非差别性、无边界、表现出碎片式的结构形式,如转包合同、网络结构、虚拟企业等组织形式。
碎片化结构时期或后现代组织结构理论强调组织结构的无边界化、组织间的关系是协作关系、组织成员一直处于学习的状态。如彼德·M·圣吉认为,组织的边界将被重新界定,建立在组织要素与外部要素互动关系基础上的学习型组织边界的界定,超越了传统的组织职能或部门划分的“法定”边界。后现代组织理论用协作网络理论来解释组织间的关系,认为“组织间的协作网络使组织自己变得更要依靠其他的组织以增加所有组织(双方)的价值和生产力”。[16]碎片化结构时期的组织结构没有一定的结构形式,它主张流程再造,摧毁了原有确定性的、封闭性的统一性结构,建立起一种开放的、非中心化的、充满差异化的多元的,相对于现代组织结构完整形式的非结构模式。碎片化结构时期并不是完全没有结构,其主要结构形式是一种碎片化结构形式,主要结构形式有网络结构、虚拟结构。
(二)碎片化结构时期的主要结构形式
1965年赫伯特·考夫曼发表了一篇《一种新的企业设计》运用系统动力学原理具体构想了未来组织的“理想”形态——层次扁平化、组织信息化和结构开放化,逐渐由从属关系变为工作伙伴关系,并不断学习和调整结构关系。可以说是现代组织结构从完整的结构形式走向解构和不完整、碎片化结构的一个开端。
如果说水平结构是介于柔性结构和碎片化结构的过渡时期的一种主要结构形式,那么网络结构和虚拟结构应该说是碎片化结构时期的重要结构形式。所谓网络结构,就是在特定事物的职能或任务实行了专门化的几个组织中,以其中一个组织为中心结合在一起而形成一定的网络的一种结构。它的特征是不同的网络成员完成供、产、销环节上的不同职能;存在着经纪人,他们负责设置、召集网络成员,并负责管理网络,他们是网络组织的核心;网络组织不是通过系统的计划进行控制,而是通过签定契约的市场机制进行控制,或者说,是依赖内部市场来维系网络的运作。
1991年,肯尼斯·普瑞斯(Kenneth Preiss)提出了虚拟组织的概念。虚拟结构是指把不同地区的资产迅速组合成一种没有围墙、超越空间约束的企业组织模式。它依靠电子网络手段形成统一指挥的经营实体,并能以最快的速度推出高质量、低成本的新产品,虚拟企业有两种形式,第一是形式虚拟,即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原有的实体企业改变了形式。即员工可以通过信息网络,在任何地方以及任何时间商讨工作。第二是内容虚拟。不同企业之间、供应商及顾客之间的许多职能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不定。
顾客社会的兴起和新技术的发展在推动网络结构和虚拟结构兴起的同时,也促进了政府和其他公共部门的再造。然而,官僚组织结构已成政府再造的巨大障碍。在改革过程中,组织结构的变革将势在必行。拉塞尔·M·林登所提出的无缝隙组织与无缝隙政府的组织结构是碎片化结构时期公共部门中一种理想。无缝隙组织是指可以用流动的、灵活的、完整的、透明的、连贯的词语来形容的组织。无缝隙政府,又称“无界线的政府”,指的是政府打破传统的部门界线和功能分割的局面,整合政府所有的部门、人员和其他资源,以单一的界面为公众提供优质高效的信息和服务。[17]无缝隙政府建立在无缝隙组织的基础上,它以满足顾客无缝隙的需要为目标,围绕结果进行运作,提供不同顾客要求的公共产品与服务。按照这样的理论组织起来的政府,顾客与服务提供者将直接接触,两者之间是一种直接的、人性化的关系,组织的结构壁垒被打破,界线被清除,组织之中的人员关系成了网络,交织在一起。
然而,从目前的社会发展来看,完全的无结构的组织只是一种理想的境界。正如克罗齐耶所指出的:“中立的、没有结构的领域根本不存在。透明的社会只是一种幻想。……没有结构也就没有权力。因为结构通过分割、交流、限定性组织方式所强加的行动迂回,会提供必要的保护,让人们对权力现象做出回应,也就是说,让人们之间的合作变为可能。”[18](P167)尽管面临重重困境,但“传统的金字塔式结构不会被弃置”,任何组织变革仍将“始于组织的上层”,而“新的组织将通过界定其最有效的条件来形成各种参与性的和权威性的领导作风”[19](P2-10)。在人类历史的近期发展中,官僚组织结构仍是各种不同类型的组织的较优结构选择之一,对其运用最广泛的公共组织仍将是推动社会、政治和经济变革的最强有力的工具。
五、结语
总而言之,组织结构的演进与社会变迁有着密切的相关性。组织结构的演进适应了不同社会形态下的要求,同时社会形态的变迁也决定了组织结构的调整和变化。当然,正如社会变迁并不存在明显的分水岭,组织结构的演进过程实际也不存在非常清晰的分界点。组织结构的演进实际上是一种相互交融、渐进清晰的渐进式演化过程。传统官僚制结构虽然出现瓦解的趋势,无论是以后现代组织理论为依托的碎片化结构时期,还是柔性结构时期,都试图打破这种理性的官僚组织结构所强调的那种有序、等级严格、组织边界清晰的结构形式。但从目前的情况看,官僚制结构仍然占据着主导作用,组织结构的演变仍处于一种动态调整的过程之中。
注释:
①最早建立组织图的是丹尼尔·麦卡勒姆。组织图是通过技术实现组织要素有机整合的一种工具,它以明晰的组织结构关系、权责关系、人员组成状况以及组织活动路线等把复杂的问题简约化,给人以整体感。
标签:韦伯论文; 组织结构设计论文; 组织发展论文; 矩阵组织结构论文; 柔性管理论文; 过程管理论文; 柔性生产论文; 组织结构模式论文; 组织职能论文; 过程控制论文; 管理控制论文; 分权管理论文; 社会网络论文; 团队分工论文; 决策能力论文; 组织理论论文; 组织管理论文; 社会变迁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