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实践”与“实践教育”:成人教育学的视角_成人教育论文

“教育实践”与“实践教育”:成人教育学的视角_成人教育论文

“教育实践”与“实践教育”:成人教育学的观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育学论文,成人论文,观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成人教育具有显著的实践特性。“成人教育实践”必须也同时是“成人实践的教育”——体现成人生活实践、为了生活实践的教育。这种实践是生存、生活、生命意义上的实践,而非仅是认识的实践或为了认识的实践,亦非祛除了生命意义与精神完满的纯粹的技术实践或功利性实践。易言之,成人教育学视域中的“实践”具有双重意旨:认识论意义的实践与本体论意义的实践。本体论意义上的实践是其根本。任何将实践窄化为技术性、功利性的单一的认识论理解,都难以触摸到成人教育实践特性的要旨,从而使成人教育继续纠缠于职业培训、技能速成的纷扰中而难以寻觅到教育的真正意蕴。只有在双重意义上理解其实践特性,才能使成人教育学中的实践规定与成人教育活动的实践特性得以合理地说明。

一、认识论意义与本体论意义上的实践:成人教育学“实践”概念的双重意旨

众所周知,当下,尽管有各种喧闹的教育谋划、策略及其努力,中国的教育仍在功利化的道路上蹒跚行进,成人教育也未幸免。反映在对成人教育的实践性这一根本特性的理解上,就是注重职业性、专业性、技术性与功利性,忘却了其成“人”、塑造人的精神与意义的根本使命;自然地,成人教育就从根本上疏离了其母体——“教育”的本真意义,蜕变为一种仅具工具理性的功利主义教育。

成人教育日益专业化了,其目标诉求日益片面化了,技术日益意识形态化了,自身实践日益功利化了。成人教育之所以沦为功利的侍女和单一专业化发展的工具,在其背后,其实显现了一种以认识论遮蔽本体论、以职业发展取替精神价值的思维惯性。必须突破这一积习的思维逻辑,从辩证、全面的高度重新理解实践的本指、意指、能指,以实现对其的整全把握与返本开新。

与其他类型或性质的教育相比,成人教育不是囿于概念的建构、推理的运演和假设的论证而进行的,而是通过教育这种特殊的精神实践活动并以培养学习者的实践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旨趣的。成人教育的实践特性是其最根本的特性。它最终追求的不是认识或理论,而是实践;一切成人教育理论也都是实践的理论。一句话,成人教育必须是实践的教育。可是,成人教育学语境中的实践是何种性质的实践呢?是认识的实践还是生活或生命的实践?抑或认识的实践与生活的实践的统一?这需要对实践概念作出基本的辨析,以探求其本真涵义究竟何在。

在哲学上,亚里士多德是对实践这一范畴作出系统思考的第一位哲学家。在其著名的《尼各马可伦理学》中,他提出了知识、技术和实践智慧三个不同的概念。知识,即推论性的普适性的或具有确定性的理论知识;技术,即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或生产中的实用性技艺,借助于它能获得活动以外的产品;实践智慧,即处理人与人之间的道德知识或道德德性。三者相比,实践智慧是一种最高级、最完备的品性与活动,“是一种德性而不是一种技艺”,“是一种同善恶相关的、合乎逻各斯的、求真的实践品质。”① 极其明显,在亚氏那里,与实践相比,知识、技术只具有初步性、工具性。既然如此,反映在教育上,知识的传授与输送、技术的培训与形成,就显然不是其最终的目标诉求,实践及其立足于实践基础上的智慧才是最终的目的。时下的成人教育一无例外地局限于知识的传输与技术的操练,是否成了一种舍本逐末的工具性行为?是否早已忘却了教育的本真涵义与根本旨趣?即使加强知识教学与技术培训,是否以牺牲实践智慧为代价?

在对人的存在活动区别认识的基础上,亚氏又明确将人的活动区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一是制作,即生产劳动——生产、制造人们所需物品的活动,它受理智的指导,但“制作活动本身不是目的,而是属于其他某个事务。”因为,“无论谁要制作某物,总是事先有某种目的。”② 这种目的不是别的,就是认识的明智与实践的智慧。二是行动,即政治和伦理活动——受实践智慧指导的区分善恶的活动,这种活动“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实践活动,因为在这种类型的活动中,活动者的意志是完全自由的,因而他必须承担与自己的活动相应的、伦理的和政治方面的责任。”③ 单纯的技艺培训、职业技能的传授可能会造就一个个技术能手或职业好手,但可能也是缺乏生命根基、生活意义、人生归宿和智慧体悟的“单向度的人”。成人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教育,若要给予学习者一定的智慧,就必须突破自身实践中局限于知识传授和技能培训的弊病,立足于学习者完整的生活与生命的精神实践,从社会关系和精神生产的高度予以全面考虑,综合实施。

如果说亚氏预设了实践之本体论内蕴而非仅仅具有认识论意义的话,康德则使这种本体论意蕴达到了极致。在康德看来,实践绝非仅仅是理性的实践、认识的实践,而是精神的实践,他甚至主张所谓实践就是“道德的实践”。康德将实践区分为两类:“遵循自然概念的实践”和“遵循自由概念的实践”。④ 前者又称“技术地实践的”活动,处理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属于现象领域和认识论。后者又称“道德地实践的”活动,处理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属于物自体领域和本体论;是人们运用道德法则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实践活动,关涉到人的“意志自由”。就康德的理解而言,严格意义上的实践概念应当属于实践理性的范围,即以本体论为基础的、与自由相关的伦理、政治方面的活动,隶属本体界。至于以认识论为基础的利用自然规律掌控外部自然的“技术地实践的活动”,则属现象界。就其对成人教育学之实践观的启发而言,由于技术的实践只关涉人对自然认识的必然性,仅具有对自然、现象、事物的认识论价值,难以涉及对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理解与把握,即不能从人之存在的本体论视域出发,故这样的实践也莫不仅呈现工具性价值。脱离了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把握和存在之精神性理解,单纯的技术性实践尽管也可以存在、运行,但由于其缺乏本体论意旨,故这种实践不具有根本意义,只是对实践的表浅化理解;反映在成人教育实践中,则只能使其陷入工具理性以至功利性诉求的泥淖。

实践既具有认识论意义,又具有本体论意蕴;在其权重上,后者高于前者;前者是基础,后者是本根;前者是部分,后者是整体。这一点,在马克思那里也得到了理论观照。马克思不仅把实践理解为伦理、政治领域中的活动,而且把包括经济领域和其他一切领域中的全部实际活动都理解为实践。“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到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⑤ 这里的实践主要指生产劳动,它不是认识论意义上的,而是生存本体论意义上的,即建基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生产关系、制度约束、社会规范和人的自由方面的实践。就成人教育学的理解而言,其根本使命就在于使学习者投身于社会生活的全部实际活动即社会关系中,而这种“生产关系”,最基本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本体论关系,而非局限于人与物、环境之间的认识论关系;“制度约束”就是使其得以有效进行的制度保障;“社会规范”就是成人教育的基本价值追求;“人的自由”则是整个教育过程得以展开的基本条件和最终目标要求。正是在这一意义上,马克思肯定了实践的作用:“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⑥ 显然,马克思的实践不单是认识论意义上的实践,而是生存论或存在本体论意义上的实践。它同时蕴涵着两个维度:即认识论视野中的实践概念——人与自然关系中的实践;本体论视野中的实践概念——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中的实践。但是,从根本上说,在其哲学体系中,本体论维度是根本性维度,认识论维度是从属的维度。正如俞吾金教授所正确指出的:“马克思的实践概念首先就是‘本体论解释框架内的实践概念’,说得更确切些,就是‘生存论本体论解释框架内的实践概念’。基于这样的理解,人为了生存在世,必须从事生产,生产劳动乃是实践的基本形式,如果说,认识论引导人们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即人改造自然、控制自然)的角度去理解生产劳动,那么,本体论则引导人们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生产关系、制度约束、社会规范和人的自由等)的角度去理解生产劳动。”⑦ 按照这一理解,成人教育中的实践应主要是一种生存、生活的实践;是精神性高于工具性的实践;是体现整个社会关系而非单一经济关系或功利性谋划的实践。必须在社会生活、社会关系及其意指的生活方式、存在方式、生命意义上理解成人教育的实践特性。单一的认识论框架不能揭示实践的要旨,要摒弃成人教育活动中的功利主义流弊,就必须从本体论意义上全面理解成人教育实践的本质特性。

二、寓“教育实践”中的“实践教育”:成人教育实践的基本运行方式

成人教育学视野中的实践具有认识论与本体论的双重意指,而本体论实践是其根本规定性。成人教育学不能继续停留在认识论框架内理解实践,而应从区别二者的异趣并从本体论意义上把握实践的实质。相应地,成人教育实践也必须在这种意义上筹划自身的运行方式,以使成人教育实践真正成为“实践的教育”。

一切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成人教育作为一种丰蕴成人学习者生活方式以至提升其生活质量、生命境界的实践活动,就必须从自身的目标筹划与实践措置中体现精神性、意义性、价值性的要求,从社会关系、精神发展、意义建构的高度全面提高成人学习者的素质,使功利与精神、人文与科学、工具与价值、当前与长远、学历与学养、存在与意义统合起来。成人教育自身就是一种生活方式,它应是有助于学习者整体生活与和谐精神的,断然不是囿于单一知识、技能、素质的传输与培训的。知识、技艺是为生活服务的,它本身不是目的;完整的生活才是目的。成人教育实践应是有利于成人生活的实践。人是通过实践活动而生存的,成人教育实践活动也必须是丰富学习者的生活实践、生存实践的,这是体现其价值的最终根据。

实践乃是个体生存与生命活动的具体展现,是个体把握人与自然关系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活动方式。活动就是人的存在方式,人的本质就是他自己的活动;人唯有在实践活动中才能展现其存在。个体的活动是一种精神的表达,而这种精神又是在实践中、通过实践和为了实践的具体体现。教育与其说是使人认识到自己是什么,毋宁说是旨在使人成为什么。成人教育必须在理性训练(如知识传授、技能培训)与意义建构之间求得和谐平衡,以摒弃片面的职业化、工具化、功利化的流弊。

成人教育担负着构建国民终身教育体系、促进学习化社会形成的时代使命。既有提高成人学习者职业意识、科技素质、生存能力、创造精神的任务,也有提高其人性完善、品性修养、责任意识、境界高洁的崇高使命。成人教育所开展的一切教育活动,如在职学习、脱产进修、技术培训、专业进修、函授讲习、学术讲座、攻读学位、实地考察等,既承载着传递新知识、新信息、新技术、新方法、新理论的本职任务,又内在地葆有价值引导、精神涵化、生存反思、人格升华的责任。片面强调目标的认知性,忽视教育目的的意义、精神、价值的本体性使命,就会遮蔽教育的真正意义,导致功利化、工具理性、技术意识形态化。必须反对那种只局限于传授“为生存而生存”的知识与本领、放弃价值与意义引导的观念与做法。归结起来,成人教育实践若要真正体现自身的实践特性,就要摒弃这种囿于一隅而不计其余的逻辑惯性,从认识论与本体论之双重视域来把握实践之意指,进而使成人教育得以协调、完善、健全的发展。

收稿日期:2005—11—03

注释:

①②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廖申白译注.尼各马可伦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173.168—169.

③④⑦ 俞吾金.从康德到马克思——千年之交的哲学沉思[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66.31.280.

⑤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

⑥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7.

标签:;  ;  ;  ;  

“教育实践”与“实践教育”:成人教育学的视角_成人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