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德育走向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之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现代性论文,德育论文,走向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德育要承担社会进程中价值教育的重任。当今德育之所以问题重重,是由于它正处于前现代、现代、后现代价值体系的矛盾对话之中,以及现代性的话语转型与寻求新的德育合法性思潮的拐点之中。我国德育处于前现代、现代、后现代价值体系的矛盾冲突之中,显得有点无所适从。在这三者之中,最有争议的是现代德育与后现代德育问题。虽然我国的现代化实践还远未完成,但现代性在西方发达国家已开始成为超越的对象,而发达国家的话语优先权又使部分中国人生活在后现代语境中,后现代德育得到不同程度的支持。现代德育也因后现代德育的诟病而缩手缩脚,不敢做自我辩解。那么,我们的问题是:我国的德育是否应该或能够超越现代而直接进入后现代?后现代德育在中国是不是不合时宜?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德育现代性?在德育的现代性和后现代性之间,我们应做出怎样的选择?或者是否应该做出非此即彼的选择?本文正是基于以上思考展开的。
一、德育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误读与争议
澄清我国德育的走向问题,要充分理解前现代、现代与后现代的涵义。按照现代性现象学的阐释,“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这三个概念主要涉及到对人类社会不同历史时期的时间框架的确定;“现代化”主要涉及到现代社会整个生活模式的实际变化;“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主要涉及到文化艺术的风格;“前现代性”、“现代性”和“后现代性”则主要涉及到三个不同历史时期的主导性价值观念[1]。
目前国内大致有如下三种倾向:一是避开与后现代的比较与讨论,直接论述现代德育或后现代德育,已出版的著作大多数是这种情况。甚至有些论著中将现代德育的主张当作后现代德育的主张,或将后现代德育的主张当作现代德育的主张而加以论述,现代思想与后现代思想相互叠合、不加分辨的现象比较常见。实质上,对德育现代性的讨论,绕不开与后现代的比较与分析。现代德育与后现代德育的主张只有在相互比较之中,才能澄明德育后续的发展路线。二是仅仅从时间维度上来界定现代,从而将现代德育理解为当前的德育形态,仅是从现代的层面理解德育的现代化,缺乏对德育与现代性概念的完全融合。关于现代德育的研究,可以从“时间维度”和“性质维度”两方面来理解。虽然有关德育现代性的研究成果不少,然而表面的喧哗并不能代表本质上的理论匮乏,有些研究成果甚至仅仅是借用“现代化”这一颇具时尚意味的字眼,缺乏对现代化的实质性规定,仅仅是从“时间维度”来理解现代德育。三是有关现代德育与后现代德育的界定模糊,二者相互不同的主张明显叠合。任何有说服力的现代性“理论”都必须认真对待后现代性和现代性的断裂这个假设。对德育现代性或后现代性的探讨,必须基于两个基本的方面:一方面,对现代德育与后现代德育进行概念上的界定;另一方面,对现代德育与后现代德育进行理论上与操作上的比较,否则只会导致更多的冲突与模糊。虽然关于德育现代性或后现代性的研究不乏其著,也不乏其人,然而这些研究多数脱离了以上两点的思考,导致了现代德育与后现代德育主张的叠合,使教育者与被教育者都陷入更多的迷茫与混乱之中。对现代德育、后现代德育的比较研究有助于我们确立当前我国社会基本的精神价值取向,铲除后现代观念的消极影响,避免后现代道德及其恶果的生发。在全面审理现代、后现代德育经验与理论的基础上,可以创新德育的目标、内容、形式和接受机制,从而建构一种开放、多元和对话式的德育体系,促进德育的认同和接受。同时,也有助于摆脱当前德育的道德虚无主义,解决德育中价值矛盾和“知行分离”问题,提升德育实效,把青少年从当前的精神危机中解救出来,从而扭转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偏重技术和经济发展的现状,重建我国社会的价值根基,促进青少年的德育认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和谐进步。
二、后现代德育危机
后现代是站在对现代性批判与质疑的立场上发展起来的。它与现代性、现代主义既有内在的联系,更有本质的区别。从逻辑上讲,后现代话题是由“现代性”问题引发的。正如哈贝马斯所说的,后现代其实是现代性未竟事业的延续。以“自我中心、消费主义、碎片化”为特征的缺少道德和审美标准的后现代德育在自我的建构和发展中存在着重重危机。
1.后现代道德观的虚无性
后现代主义者的道德话语消解了德育主体和主体行动的意义,也就消解了德育的体系,解构了其存在的意义价值。在行动意义的虚无之中,主体共同参与并制定的道德准则、规范及其相互关联的模式完全失去了存在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后现代十分关注自我的个体感受,而这必将导致躯体和欲望的极度放任和自由,一向追求感官舒服的后现代主义者把“躯体和欲望”放在首位,这直接导致了婚姻道德、性道德的丧失与混乱。受后现代道德观的影响,人们将丧失对于婚姻的责任并导致性泛滥,性生活将越来越置放于大众的视野中,丧失神秘性,人们的性态度将越来越随便。随着性道德、婚姻道德的沦丧,人们责任感的日渐缺失,家庭道德、友情道德等也受到极大冲击,在后现代的虚无主义侵蚀中日渐消弭。“去中心的”、“陶醉迷狂的”、“一切皆可的”和“不负责任”的后现代主义对当前的学校德育构成了强烈的冲击。这种冲击已经使学校正统教育陷入困境。青少年作为一个尚未形成自我意识中心、自我价值定位与自我道德承担的“无中心的”个体,在信念、意识、伦理、品行等方面出现了严重的混乱。受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最直接的是青少年,且主要集中于经济较为发达的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青少年中的学习落后者、性格偏激者、心理偏执者等弱势群体。尤其是后现代主义思潮以其巨大的穿透力,快速渗透到青少年的思想意识中,并以一种虚拟的、不确定的精神幻景笼罩在80后、90后甚至21世纪出生的年轻人身上。对于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来说,一种社会思潮如果给青少年提供的价值观念体系是高度模糊的、不可表达的和流动不定的,那将是非常可怕的。遗憾的是,后现代主义恰恰就是这样一种令人担忧的思潮。
2.缺少道德标准的后现代主义
人本质上是道德的存在,是价值的存在。道德关系蕴含在对价值意义的追求过程当中,无价值的人生本身也是一种价值。现代性否定了这种无价值的人生,后现代性夸大并以这种无价值的人生为其所有精神涵义的全部内容。现代主义尝试以理性取代权威,建立一个更为理性的、公正的和人性的社会。后现代主义则指出,我们已进入后现代的新纪元,我们的行为不再受到压迫性的和无止境的责任、命令和绝对义务的限制。在后现代中,自我牺牲的信念已不再具有正当性,人们也不愿意去保卫道德价值。后现代的不确定性所造成的“不置可否”的道德选择,免除了相当大一部分人类行为的道德判断,实际上同时也免除了道德意义。后现代道德消解了道德的高尚性和理想性。人的一切可能的行为无法超出自律和他律两种情形。如果把它们都说成是道德的、那么还有什么行为是不道德的呢?直接后果是道德与权威的碎片化,道德控制社会的能力直线下滑。缺少合理标准的后现代主义强调非中心、差异性和不确定性,以随意播撒所获得的零乱性和不确定性来对抗中心和本原。后现代主义的这种“不确定性”,使得人们尤其是当代青少年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意义,导致了90后等新生代群体的道德边界模糊,行为选择标准缺失,最后致使一种规范性的标准不复存在,无所谓好坏,进而使得德育也陷入一种意义虚无的境地中。当我国从整齐划一的计划经济时代转向思想多元的市场经济时代后,因青少年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发展而导致的迷茫、焦虑等负面情绪都表明了寻求一种社会认同的重要性,一种需要确定性精神的迫切性,正是这种“不确定”的精神思潮,使得90后等新生代群体陷入一种更为焦虑、迷茫的状态,同时也使得德育走向在各种学术理论、研究范式、研究方法的选择中左右为难,难以取舍。我们需要一种“确定性”,需要在面对多元化的思潮中,做出一致性的并代表我们精神价值理念的选择。
3.盲从与混乱的道德困境
后现代伦理观以其独特的智慧洞悉了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危机(规范的失效、责任感的衰弱、权威的崩溃),于是从自身的价值取向出发,后现代伦理观对现代性道德进行了深刻剖析与批判。它认为,现代性道德是普遍理性主义与进步主义价值观支撑下的“普遍道德规范的表达”,忽视了产生这些规范的真实的道德情境与个体非理性直觉的情感体验。结果,自主的道德自我被他律的对道德规范的遵从所取代。后现代伦理观认为,道德从其本质上讲是不确定的、多元的、不可普遍化的,且充满了悖论。它不是一种理性的绝对律令,而是更多地容纳本能、激情和体验。所以,后现代伦理观提出“没有道德标准的道德”、“道德情境主义”等命题,后现代德育勾画出道德的图景:道德行为的丧失、道德秩序的瓦解、道德意义的消散,使得主体的道德选择陷入一种更为盲从与混乱的道德困境。道德作为意志自律的体现,其本质特征即在于自律性,它主要表现为动机的自足性、决定的自主性、行为的目的性、后果的利他性。后现代德育试图把个体从现代主义的道德训诫下解放出来,还其创造性与道德选择的自由,最终实现道德自我的解放和道德责任的确认,从而使个体在道德世界里自由、充分地成长,过上真正属于人的生活。然而,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不为其意志所决定,而是由他的肉体和环境所决定,就根本无道德责任可言[2]。现代精神要求人们具有坚强的意志和自我约束能力,这是道德形成的必不可少的条件,而后现代则消解了这种意志,将个体的行动选择交由自我的肉体感官和环境,这势必会造成道德的盲从与混乱。
三、德育的现代性救赎
1.德育未竟的现代性
从时间的维度上讲,现代性的价值体系在我国这样一个后发性国家中尚未充分发展。有学者提出,中国现在还不是侈谈现代性批判或“后现代”的时候,现代性的许多规范我们还没有建立起来。作为一种物质层面的现代性,在我国主要体现为工业和经济建设的巨大发展,而作为一种制度、文化等规范层面的现代性,在我国则远远没有充分发展。我们的现代性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从规范的意义看,我们的德育还不具有实质上的现代性内涵。现代性并未渗入我国国民的民族精神中去,德育的现代性尚未完成。当现代性在我国德育中作为一项尚未完成的谋划时,我们却又转向后现代德育的研究,这反映出我国现时学术研究的媚俗性、跟风性。
2.德育的伪现代性与非现代性
人们对现代化的含义并没有统一认识,存在着更多的伪现代性与非现代性,也就存在着更多的德育的非现代性与伪现代性。如科学精神往往被单纯的技术应用所取代,民主形态常常只是利用民众力量以达到某些阶层之某种目的的手段和借口,理性仍然蜷曲在传统的实用主义与功利主义的挤压之中,而个体人格的尊严与独立性常常只可能成为群体巨大力量面前的小丑①。机械论世界观与科技理性支配下的现代社会是一个道德相对贫乏、危机四伏的时代。社会伦理道德表现为客观的道德规范体系。学校道德教育则囿于普遍道德标准的授受,忽视复杂多元的道德情境、学生的情感体验与创造自由,成了空洞的理论说教和道德灌输,导致学校道德教育低效,学生道德素质低下。面对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泛起,德育应进一步加强自我的理论反应。让我们聊以欣慰并且心存希望的是,学术界对于现代性的界定不一,对于现代性认识的不同也就导致了对于德育的现代性危机及其解决方法的多种可能性。
3.不同制度社会中现代德育的差异
学界对现代性内涵的探讨仍不甚了了,尤其对中国现代性的研究更是如此。现代化不仅仅限于政治、经济层面,文化与思维方式是一种更为隐性的制约因素。在现代化的视角下,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可能代表着两种不同的现代化实现方式。现代性最早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国家中生发的,资产阶级作为现代化的先行者,也使得现代性首先在资本主义模式中得以实现,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资产阶级革命以及产业革命等均构成资产阶级构建其现代性的历史性标志。但随着现代化成为世界性的潮流,现代性所内含的制度结构和文化心理结构也在全球范围内得以扩散,从而使现代性呈现出复杂的流变。作为资产阶级的价值体系,如何实现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融合与共生问题,尚未引起人们的注意。现代性德育与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同构性。用现代性的精神内涵来建构我国的德育体系,更适合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国情。现代性德育所主张的确定性、统一性、共通性与我国目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具有同质性。因此,我们在正视后现代所主张的价值多元化的同时,必须重视社会共识和共享价值的构建和宣传。由于时代发展的日益多元化,价值多元也成为不可回避的一个事实。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因互联网而造成的信息共享的日益普遍,当今的中国青年越来越处于一个具有最大选择空间的环境之中,新与旧、保守与开放、民族性与现代性交织在一起,增加了他们选择的机会。而多元必然造成统一的标准缺失,青少年的认同度降低,进而造成道德秩序的丧失与混乱。因此,在价值多元的背景下,需要建立一种新的、共同的价值体系,要避免成为政治意识形态的工具,要倡导一种对美德、终极观念的认同。另外,我们在接受多样性与差异性的同时,也要建立共通性。后现代德育强调多样性与差异性,这对德育的发展有很多有益的启示。然而,后现代德育因为过于强调多样性和差异性的论述,可能牺牲了共通性和连续性。因此,德育不仅要指出变异性和差异性,也要说明共通性和连续性。而这些正是现代性的思想主张。
四、后现代德育无法实现对现代德育的超越
西方传统意义上的现代性是有其内在局限性的,在这个意义上,后现代德育提出的一些挑战,能够成为广泛关注的焦点,本身就说明了其价值性。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应看到,无论是站在消极的立场上还是坚持积极的态度,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后现代德育对于现代德育的超越,不仅仍处于未完成状态,而且后现代德育是否有能力实现这种超越,也面临着同样的反思和质疑。尤其是某些极端的后现代主义者采取“反知识主义”、“反文化”的立场所导致的形式主义泛滥或玩世不恭的价值观念,其消极意义无疑是十分明显的。此外,后现代性还呈现出比现代性更为激进的方式,排斥任何传统。也就是说,既然后现代性的目的在于超越现代性,那么,就应该为文明发展指出新的方向,而后现代性如果一味采取釜底抽薪的方式,不仅终结了传统,而且在某种意义上也将终结其自身。我国信仰、道德体系的部分丧失,很大程度上源于对传统的剥离。重建我国的道德体系,必须从传统文化中寻求根源。因此,否定传统的后现代性是不能从传统中吸取广博的精神文化的。德育的现代性问题只有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才能加以解决。后现代德育对现代德育发展所遇到的矛盾的揭示,特别是对现代德育内在矛盾的揭示,不仅仅表明了德育现代性的“未完成性”,而且说明了传统观念上的现代德育发展模式的历史局限性。因此,文中对德育现代性概念的界定有别于建立在信息革命、全球化意义上的老式现代德育,要采取一种“替换性的现代性德育方案”或者说“现代性的不同道路”来建构德育体系,以免陷入一系列严重的自我矛盾与被批判的境界中去。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国应该根据自己的历史文化形成一种不同的德育现代化模式。从现代视角来看,我们至少应该处理好几个关系:一是传统德育和现代德育的关系,二是批评和继承的关系,三是我国德育和西方德育的关系,四是现代德育和后现代德育的关系。我们要放弃严格区分前现代、现代、后现代的宏大理想,通过揭示德育的非现代性与伪现代性,以及虚无的后现代性,探索可以普遍地支撑德育发展的多元化理念,确定新的德行思想与行为标准,建立持续发展的、弹性的德育原则,理清德育的真实价值,从而完善德育理论,丰富德育内容,创新德育方法,促进德育课程的改革与优化,提升德育的接受水平。
注释:
①参见甘剑梅:《德育现代性的哲学论辩——兼论中国德育的现代性问题》,载2004年《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