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实践主体与历史价值主体的统一--论人民主体的“三个代表”思想_主体性论文

历史实践主体与历史价值主体的统一--论人民主体的“三个代表”思想_主体性论文

历史实践主体与历史价值主体的统一——论“三个代表”的人民主体思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主体论文,历史论文,思想论文,价值论文,代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478(2004)01-0013-04

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过程中,其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及其卓越的继承者——中国共 产党人,不但大力倡导并且一脉相承地强调“人民主体思想”,而且在实践中身体力行 。尤其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世纪之交,立足于当代科学 与实践的发展对“人民主体思想”作出的重大创新与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人的发展理论 在当代中国的彰显。

一、“三个代表”:人民主体思想的历史观

马克思主义主体性原则有其科学的历史观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社会历史的主 体,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历史也“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这就是 说,人创造了历史,但人创造历史活动的目的又是为了人本身,一切人类历史活动的最 终目的都是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利益需求,这是人类历史运动发展的客观规律,也 是人类社会之所以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根本。人类社会正是在人的利益需要不断产生又不 断获得满足、不断满足又不断产生新的需要这样一个往复循环中向前发展的。“三个代 表”所蕴涵的人民主体思想正是人类社会运动发展状况的正确反映:它把人民看作是历 史的主人,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样一个“以人为中心”正确反映人类社会运动发展规律 的人民主体思想,无疑使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有了明确的目标和正确的方向,也使得社会 主义具有了强大的生命力。

首先,人民主体性表现在始终代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生产力理论作为唯物史观基础地位的确立,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成为科学的关键之一 。马克思把社会历史的发展归结到生产力的高度来探求人类社会的理想,认为生产力是 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而人无疑又是生产力中最重要的因素, 在生产力的发展中,人是主要的动力,大力发展生产力就必须充分尊重和发挥人的主体 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一个显著特色,就是把生产力的发展与人的发展紧密地结 合起来,通过对发展先进文化以及对广大人民利益的强调,突出人民的主体地位。

当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 矛盾,它贯穿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因而,只有 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成功地解决这个主要矛盾。“三个代表”提出“始终代表中国先 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其最终关怀仍落在满足人民利益方面。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 其成果都应归于人民,前者是社会历史基本规律的反映,后者则是人民根本利益的要求 。所以,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也就是充分发挥生产力中人的能动性和主体性。正 是在现代化建设中始终尊重和发挥人民群众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主体性作用,我们党才能 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取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胜利。

其次,人民主体性表现在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早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就阐明了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性。毛泽东、邓小平对 社会主义如何发展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如何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也有过许多论述。但把发展先进文化、发展先进生产力、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同坚持党的先进性联系在一起,上升到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高度,上升到党的指导思想的 高度,则是“三个代表”对人民主体思想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

在当今社会,文化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标志。一个国家的文明程 度和进取精神,一个人的精神风貌、思想境界、道德情操,都是文化作用的结果。正是 由于广大人民群众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了一切先进的文化,才能通过建立在实践基础 上的主体性的发挥,反过来正确认识和实践这些精神财富。因此,先进文化在本质上是 代表人类自身发展趋势的文化,这种由人民群众创造的蕴涵着时代精神与民族生存和发 展理念的先进文化一旦形成,就会成为一种潜在的力量,通过人民的价值观念、思想信 仰、行为模式来引导社会发展的路径和方向,同时反过来进一步促进人民主体地位的提 高。中国共产党只有进一步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性作用,坚持人民群众创造文化的主体 精神,提供人民群众创造先进文化的良好环境,正确引导人民群众的实践取向,才能在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巩固执政的思想文化根基,更好地推进生产力 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

最后,人民主体性表现在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中国共产党所从事的事业,归根到底是人民群众自己的事业,离开了亿万人民群众的 同心同德、共同奋斗,是难以实现的。在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毛泽东、邓小平等老 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用更为明确的语言,多次强调和一贯坚持这一点。毛泽东同志把“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规定为我们党的“根本宗旨”;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共产党“ 它之所以成为先进部队,它之所以能够领导人民群众,正因为,而且仅仅因为,它是人 民群众的全心全意的服务者,它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意志,并且努力帮助群众组织起 来,为自己的利益和意志而奋斗。”[1](P218)在“三个代表”的论断中,江泽民同志 再次强调我们党要始终成为“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重申了人民群 众的主体地位,进一步摆正了党作为人民群众“公仆”的基本关系,是对毛泽东思想和 邓小平理论的坚持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一贯重视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认为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和 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而且是社会变革和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只有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 本利益,才能率领群众、依靠群众向共产主义前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刻反映了 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真谛,科学地展现了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体性力量。 因此,全面贯彻“三个代表”的要求,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在新的历史时期,江泽民 同志告诫全党:“在任何情况下,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 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坚信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简言之, 中国共产党人正是深刻领悟到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主体性、能动性的巨大力量,才更加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主体性原则,才进一步提出中国共产党要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 的根本利益。

二、“三个代表”:人民主体思想的价值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价值目标是一脉相承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 产党宣言》中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 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运动”;共产党人的最终目的就 是实现共产主义,共产主义社会是“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 社会,是全人类得到彻底解放的社会。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人民利益作为最高价值目标 。毛泽东同志提出的价值标准和评价准则是:“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 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邓小平同志时刻 关心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愿望,他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 “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党和国家制定各种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以人民为最高价值主体和评价主体,以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 和实践为最高价值标准和评价标准,集中体现了“人民主体思想”的价值观,构成“三 个代表”思想的精神内核和价值灵魂。

首先,“三个代表”思想肯定了经济价值的基础性地位,是人民主体思想的合理价值 追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充分肯定了广大人民群众对于经济价值的合理追求,是人民主 体思想内涵的丰富。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立唯物史观时,特别强调必须用人们的物质需 要而非人们的思想动机来说明人类社会的发展。他们指出:“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 ’,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满足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 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2](P32)因此, 生产力的提高不是自然而然的发展过程,人们的需要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内在动因,而 物质资料的丰富无疑是人类发展的经济基础和物质保障。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充分肯定了人民群众对于物质利益的合理追求,明确了经济价 值在价值层面上对于人民主体性发挥的重要作用,提出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 展要求。因为只有生产力不断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从温饱走 向小康,才能从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走向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显而易见,构成这一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基础,就是物质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和物质产 品的进一步丰富,而发展经济的最终目的则是提高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只有这 样才能从物质利益层面上充分保障人民主体性的发挥。

其次,高尚的精神文化需求是“三个代表”价值主题的重要内容,也是人民主体思想 的丰富内涵。

广大人民群众对于高尚精神文化的追求是社会发展的结果。在社会实践和社会发展中 ,人民群众主体性的发挥无疑会在物质生活条件满足的基础上,向更高级的需求,即精 神文化需求迈进。在这一过程中,人民群众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了进一步的 发挥。新时代下具有健康人格和鲜明个性的人民大众,能够自主地表达自己的意志,在 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的引导下实现自我价值,这是人民主体思想 在价值层面的又一丰富和发展。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提出的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在价值层面对人民群众高 尚的精神文化追求作出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指出:“ 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 社会主义公民。”由此可以看出,具有主体性地位的人民大众,同时也是有着正确的世 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对改 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坚定信心的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民大众。因此,人民群众对于 高尚文化的追求既能为社会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又能帮助 广大人民群众不断丰富和提高自身的文化道德修养,从而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提供 精神支柱。

再次,“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是实现“三个代表”要求的逻辑引申,也是人民主体思 想最根本的价值指向。

在“三个代表”的基础上,江泽民同志把历史唯物主义的“以人为本”思想与中国共 产党的执政为民宗旨、把党性和人民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不止一次地重申“人的全面发 展”,这一论断无疑是“三个代表”人民主体思想的逻辑引申。他指出:“社会主义社 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将是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 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 要求”,等等。这些重要思想表明,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又上升到了一个新的水 平。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人民群众必然会对自身的全面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江泽民同志把人的全面发展与“三个代表”思想内在地统一起来。在他看来,“三个 代表”是我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重要指导思想,而“三个代表”的内容始终都 贯穿着人自身发展的目的。无论是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还是代表先进文化的前 进方向,都从根本上反映了人民群众自身利益、要求的发展;而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 本利益则更是直接反映了社会主义社会人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人的 全面发展的出发点和动力,而人的全面发展是人民根本利益的内在要求。因此,“三个 代表”重要思想实际上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人自身全面发展的本质。

当然,人的全面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各方面的条件,包括生产力的高度发展 、先进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确立以及人的能力、素质的全面提高,使物质文明建设和 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从而实现人的发展的历史过程与经济社会 文化的发展历史过程的相互结合与促进。毫无疑问,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我们所付出的 每一份艰辛和努力所指向的最终目标都归结为人,是人民主体性的充分发挥,是人的全 面而自由的发展。

三、一脉相承的人民主体思想:历史实践主体与历史价值主体的统一

从历史和价值的主题中我们不难看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人的主题的高扬,彰 显了理论和科学的魅力,并由此为价值的实现和人的发展构筑起科学的根基。可以说, 价值和人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沿着这一基本方向,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和 建设的实践中积极探索其在现实进程中的实现,其中关于人民主体思想的科学理论就是 在继承与发展、理论与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与发展的。

毛泽东的人民主体思想,可以用他自己最简练的两句话进行概括:“人民,只有人民 ,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为人民服务”,即“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 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纵观毛泽东的一生,无不是以“一切为了人民 ,一切相信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为其理论和行动的出发点。以人民主体思想为核心, 毛泽东进一步拓展了其他一系列的思想:如实事求是的思想;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思 想;正确处理两类矛盾的思想,等等。尤其是他所创立和倡导的“群众路线”,更加鲜 明而深刻地体现了这一理念。

毛泽东人民主体思想的理论和实践,使中国人民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从潜在的主 体变为现实的主题,实现了跨越几个世纪的飞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公有制的实现 ,人民群众成为国家的主人、社会的主体。在此基础上,毛泽东又以其特有的勇气和执 着的追求进行了一系列大规模的探索和尝试。但是,由于在阶级斗争问题上的严重失误 ,他的“实践”越来越远离了他的理论,人民群众的主体性恰恰表现为对这场“大革命 ”的抵制和斗争。历史的悲剧显示,“以人为中心”的理念,除了把它理解为一种动态 的、不断发展的状态外,还必须明确这种发展的内在依据和条件。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实 践上,都必须始终以“人民利益为根本”,即追寻历史实践主体与历史价值主体的统一 。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走上了改革开放的强国富民之路。20多年来的探索和 实践,从物质层面上表现为经济高速增长,综合国力迅速提高;从人文层面上突出地表 现为人民群众的主体性不断发展,主体意识不断增强。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的第二代领 导集体深刻地领会和准确地把握了毛泽东人民主体思想的精髓,从理论与实践上继承和 发展了毛泽东的人民主体思想。

邓小平的主要贡献,不仅在于理论上对人民主体思想的阐述,更在于他顺应时代潮流 ,不断推进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从而创造和发展了使人民主体性得以实现的条件 和形式。他领导下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是建立在对人的问题的理性思 考和不懈探索的基础之上的。这种理念不仅是理性思考的过程,更是实践活动所追求的 终极目标。在他看来,人就是人民,是民族,是劳动群众,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 主体。不论是革命还是建设、改革,都必须以对人民的利益、人民的权利、人民的价值 的肯定为最高标准。邓小平强调人民利益高于一切,认为只有对人民有益有利的事情, 才是最有价值的,才是我们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当中所应追求和为之奋斗的。评价我 们的所作所为是否有意义和价值,就看我们是否为人民谋得了利益。人民利益的获得又 是建立在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上,建立在社会主义中国的兴旺发达和综合国力的增强 上,因此,为人民谋利益,在实践中就要把生产力的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人民生活 水平的提高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作为衡量工作成败得失的客观尺度。为此,邓小 平提出了著名的“三个有利于”价值评判标准,如果说“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 产力”是前提,“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保障,那么,“有利于提高 人民的生活水平”就是最终价值目标,因为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必须依靠人民, 必须以满足人民利益要求作为最终目的。因此,从“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角度来深刻 领会邓小平人民主体思想,就不难看出“三个有利于”以实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归 宿,从而把人民的价值要求和对人民的伦理关怀完整地包含在其中。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立足于时代的发展高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审时度 势,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理论的提出无疑是对邓小平人民主体思想的继 承和发展,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

纵观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历程,可以看到,如何正确地发挥人民群 众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始终是至关重要的课题。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党尽管出现过曲折, 但经过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不断地解决主体能动性和客观规律 相统一的问题,使我们的事业不断地沿着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方向发展,实现了广大 人民群众作为历史实践主体与历史价值主体的统一,从而展现出历史前进的生动现实。 事实证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 人民生活水平上了一个大台阶,我们正在进入和建设小康社会。

人类发展将走向何处?“大同社会”是几千年来中国人追求的目标;“自由、民主、博 爱”是西方资产阶级革命的旗帜;还是马克思作出了准确而科学的界定:人类的未来应 该是“自由人的联合体”——“一个更为高级的、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 原则的社会形式”[3](P6-19)。应当说,自由、个性、全面发展等都是人的需求,是它 们促进了历史的产生,推动了社会的发展,界定了人类社会的未来。所以,历史朴素得 很:历史的终点就是历史的起点——都是人类的需求。人类历史同时也是人的需求不断 为自己的满足开辟道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的主体地位将得到不断的高扬。中国 共产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把人民的需求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出发点和目的 ,理解了历史的真谛,找到了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党的根本 宗旨的要求,把我国的发展置于坚实的基础之上,其高扬价值和人的主题的风格,仿佛 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回归,但更是在经历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风风雨雨之后的螺 旋式的上升和深化。

收稿日期:2003-11-28

标签:;  ;  ;  ;  ;  ;  ;  ;  

历史实践主体与历史价值主体的统一--论人民主体的“三个代表”思想_主体性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