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馆建设与发展趋势
尚永娜
(河南大学 音乐学院,河南 郑州 475000)
【摘 要】 近年来,我国“非遗”博物馆从数量到质量都有了质的飞跃,以“非遗展馆”命名这类“非遗”专题展示空间逐步达成了共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构展示空间,显然对“非遗”的传承与弘扬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将从“非遗”展馆的建设背景、主要形态、发展趋势等方面,对“非遗”展馆的建设做梳理总结。
【关键词】 非遗;展馆建设;发展趋势;传承与保护
一、我国“非遗”展馆的建设背景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第十三条专门提到了要提供非遗活动和表现的场所和空间。国际宪章中,专门针对文化遗产展示的《文化遗产阐释与展示宪章》强调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交流的重要性,也在原则中明确要求重视对无形文化遗产部分的阐释与展示。
我国2006年起建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2011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各省出台的《非遗保护条例》,都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场所”“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的公共文化设施”等类似称谓,明确了国内法律法规层面对设立“非遗”展示空间的导向。近年来,国家“非遗”主管部门进一步明确了建设“非遗”展示空间是“非遗”保护工作的一项重要措施。
二、“非遗”展馆的主要形态
我国“非遗”展馆的几种馆室形态大致可以分为以旅游景区为载体、以现代公共文化设施为载体、以文物建筑为载体以及行业或单项“非遗”专题馆等四种。
探究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市精明增长与蔓延发展的关系,一方面要遵循宏观层面的城市发展进程,不论是城市蔓延还是城市精明增长都是城市发展需要经历的两个阶段;另一方面要认清城市发展的内在规律,不能从国家的角度以偏概全。
2018年11月27日下午五时,正值深秋枫叶飘红之际,“2018中日韩当代艺术交流展”在日本横滨市民美术馆正式开幕。中日韩三国艺术家齐聚横滨,开展了面对面的艺术交流,日本艺术家以行为表演艺术的方式为展览开幕式拉开了序曲,表现了国家和民族间的情感交流。
(二)导览地区“非遗”资源。 类似于大部头书籍的序言与索引、大型旅游景区的游客中心和导览服务,一定地理范围、文化区域、行政区划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一个相对集中的展示空间,告诉人们这块土地传承着怎样的文化,呈现当地人的风俗习惯、生活智慧和审美取向。这种展示既抽象又具体,既期望通过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审美图案和视听碎片,在观者脑海中拼成一个地域文化印象,又期望有助于观者按图索骥,找到与自己趣味相投的“非遗”内容,导向与当地“非遗”更为深入的接触。当这类遗产阐释空间建在旅游景区内,就可能以景区游客中心、展示中心或文化展示型景点的面貌示人,通常会使用数字化等展示传播手段,以提高公众对遗产的兴趣和理解,同时实现导览功能的最大化。
补偿来源:逐步厘清水电资源不均衡应征收的补贴问题,让所有机组可以在市场上公平竞争,而不是通过各种计划分配平衡各机组之间的收益。最终备用成本均由用户承担。
(二)以现代公共文化设施为载体。 有的“非遗”展馆以现代公共文化设施为载体,比如河南开封的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开封文化会客厅、小宋城(东京艺术中心)等现代公共文化设施,共同构成了当地的文化地标。这些融合了当地特色和传统元素的建筑场馆,其外部与内部设计能给予参观者惊喜与舒适,给予展示内容更多的空间与张力。如何在这类展示空间中突出“非遗”展馆展示主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色,亟待基于维系“非遗”活态传承这一根本目的,形成与文物馆、美术馆、艺术馆等不同的策展理念与展陈设计模式。
(四)保护地方文化生态。 我国的生态博物馆主要存在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以及远离都市文化的偏远地区村落。首先,生态博物馆强调在原生地保护与展示有形和无形文化遗产,这与“非遗”保护中强调传承人生产生活原生环境、原料产地、制成品产销链、师徒父子传承的自然状态与社会舆论环境、当地人文环境等的重要性不谋而合。其次,生态博物馆强调社区参与。较之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技艺持有人以及当地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具有更为清晰的主导地位,这与生态博物馆社区参与的立场也恰好匹配。社区参与可用于维护原生传承环境的相对稳定性和自主发展权,基于较高认知与情感认同的人们通常是最有可能延续该项无形文化的主力人群。有学者就认为,生态博物馆创造了一个博物馆与社会的新关系。第三,在生态博物馆中,参观者看到的是该地域人们的日常生活状态,或为外来者准备的演示场景,并可获得一些参与性体验。可以说,生态博物馆形态可以不脱离自然与人文环境展示非遗,“非遗”也更适合在“活的”生产生活民俗中进行展示,并可作为其中的核心展项。
三、“非遗”展馆的功能定位
在这个文化空间里,它的文化节日、集市贸易、婚丧嫁娶、民居民宅、表演游戏、影舞弹唱、玩具器物等各种有形与无形文化、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都是其文化的一部分,借以吸引外来游客,发展一地的旅游经济。传统博物馆的功能是集建筑、收藏、专家、观众为一体;生态博物馆的功能则是集地域、传统、记忆、居民为一体。
(三)开展“非遗”传习活动。 “非遗”展馆有社区教育和社会参与的重要功能,通常是传统戏曲的表演场所、传统手工技艺馆、传统节日仪式举办场所和活动空间。即使是室内场所,也要考虑设置更多传习活动空间,实现多样的社会实践功能。“非遗”不仅包括文化与艺术,还包含了科学与技术,特别是传统工艺技艺、传统中医药等项目之中包含着丰富的本土知识、先人智慧和实践经验,这些内容的解读与理解要依靠探索性体验。因而,基于非遗普及性教育的体验中心符合这一实际需求,可包括手工艺术体验馆、传统表演艺术中心等。无论是实物供手工操作还是数字设备供虚拟体验,都被设定为选项,选择方是参观者,这也体现了参观者主导的展示空间发展趋势。如今,越来越多的“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传习所建构起了一个兼具文化展示与传习实践功能的实体空间。比如,开封市二夹弦博物馆就体现出传习戏曲技艺这一主要功能。
2014年12月8日,农业部发布公告,正式颁发云岭牛新品种证书。2016年,农业部将云岭牛列为“十三五”南方肉牛主推品种,这标志着“云岭牛”科技成果已由科研实验阶段转入全面推广应用的新阶段。
(一)以风景区为载体。 “非遗”展馆以风景区中原有的新老建筑作为场馆,塑造整体风格一致的建筑群,以当地“非遗”仿制物品与文创产品的陈列和售卖为主。比如一些新建的“非遗”主题公园、民族文化园区、生态民俗村之类的旅游景点。因此说,“非遗”展馆也是全域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非遗”作为文化资源的重要门类,也是“旅游吸引物”,与旅游产业的结合可以促进“非遗”当代价值的实现;同时,科学利用“非遗”展示馆等文化场所开展文化、文物旅游成为写入国家“非遗”法规的宗旨。
(一)弘扬地域文化精神。 如今,博物馆在地区文化的传承与传播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许多博物馆为人们提供了某一特定空间或时间坐标之下单向度或多向度延伸的信息、体验、思考与想象的空间。以当地传统文化与艺术表现形态为主要内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建构“非遗展馆”这样的博物馆形态文化景观,在传承与传播的两个层面上共同促进“非遗”保护,弘扬地方文化精神。例如各地市的综合博物馆,从标志性建筑到展览内容,无疑都成为地方文化景观的浓缩式导引。这种类型的“非遗”展馆通常是传播“非遗”文化的专门场所,更强调“非遗”的知识和信息传播功能,旨在解读遗产,但又不仅限于展示和阐释遗产项目本身,通常还定位于连接地区文化、历史及相关自然景观,展示方式趋向于人性化和互动性,经常使用场景式陈列和多媒体手段,促进人们开启探索之旅,实现智力、情感与遗产的连结。
(三)以文物建筑为载体。 以文物建筑为载体的“非遗”展馆,通常以寺庙、名人府邸、名人故居、特色民居等作为展示场馆。历史建筑及周边环境的时间跨度感,营造“非遗”展示的传统氛围和怀旧气息。比如开封水系工程大宋御河旁的古代建筑,有专门场所供宋词乐舞表演,每晚七点的真人演出为隔河观看的游客展现了宋词乐舞的艺术神韵。位于清明上河园大门右侧的“七盛角”作为宋代仿古建筑一条街,里面的许多店铺经营也多是“非遗”项目,如汴绣、小笼包子等。
文化遗产展示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意识和增进理解,我国“非遗”博物馆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构展示空间,显然对“非遗”的传承与弘扬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地方综合性“非遗”展馆应发挥其功能作用,体现当地文化特色,弘扬地域文化精神,加强地域文化认同,导览地方“非遗”资源,开展“非遗”传习活动,从而保护地方文化生态。
四、“非遗”展馆的未来趋势
如今“非遗”展馆的功能定位与展陈方式不断更新,在参观者需求的引导下,许多既有新意又聚人气的运营方式都可在“非遗”展馆中进行实践。比如传习与展演合二为一、重视青少年的心理需求、多媒体展示与互动体验等都是“非遗”展馆可实践的革新方向。
(一)传习与展演合二为一。 对于一些传统表演类非遗项目,演出持续拥有观众、表演者保持稳定收入是项目本身维系生命力的现实需要。因而,利用展示空间扶持项目生存、营造传承环境,同时又可满足人们文化体验式的观览需求,这种特殊的展示方式就是一举多得的。这种传习与展示相结合的方式,还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某些项目和传承人经济方面的困境。
(二)重视青少年的心理需求。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对青少年具有巨大的吸引力。“非遗”里有丰富且独特的民间生产生活方式,是体验远古及传统生活的载体;有梦幻的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形象,是体验中国式科幻的载体;有淳朴的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是对青少年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载体。因此,搭建“非遗”体验展示机构,应注重其体验性、趣味性,在吸引大众和青少年儿童方面做出特色来。
(三)多媒体展示与互动体验。 纪录片是国内外文化遗产领域影像叙事的主要实现方式,媒体文件包括图像、动画、音频、视频等。非遗展馆可以将各类媒体文件的收藏和展示作为重要工作,而不再是将这些视频、音频和动画定位于解说词的补充。传统展览比如中国传统音乐、戏曲、曲艺等以视觉、听觉体验为主的非遗项目,还有马街书会、民间庙会这种特色鲜明的“非遗”项目,都可设计视频和3D动画展示“非遗”的内容。
任何一个语言学理论的创立都是基于某一语言观,而某一语言观则是基于某一哲学观。结构主义语言学的语言观基于英美分析哲学(主要是唯物主义经验论和逻辑实证主义),转换生成语言学的语言观基于笛卡儿哲学(主要是二元论、天赋论)和形式主义哲学,认知语言学的语言观基于经验现实主义即体验哲学。英美分析哲学、笛卡儿哲学和形式主义哲学都把主体和客体相分离,这与体验哲学注重“体验”、注重“主、客体相结合”完全不同。哲学观上的对立自然反映在了语言观上。
总之,“非遗”展馆的建设对于促进当代人对非遗的了解与兴趣、欣赏、记录、体验、传播“非遗”的价值内涵,尊重“非遗”的文化属性、培养公众对“非遗”保护的意识,促进公众参与和“非遗”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图分类号: G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7-0125(2019)22-0212-02
基金项目: 本文受“2016年度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资助,项目名称:《河南艺术类非遗资源开发与互联网传播研究》,项目编号:2016BYS004。
作者简介: 尚永娜(1977-),河南大学音乐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音乐教育学。
标签:非遗论文; 展馆建设论文; 发展趋势论文; 传承与保护论文; 河南大学音乐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