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重庆旅游业跨世纪发展_重庆旅游论文

实现重庆旅游业跨世纪发展_重庆旅游论文

实现重庆旅游业跨世纪大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重庆论文,旅游业论文,大发展论文,跨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二十世纪下半叶,世界旅游业迅速发展,到1993年已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在我国,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已成为人们生活需求的一个重要内容,人们的旅游消费在其消费结构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与此相适应,旅游业作为一种产业与其相关配套产业一道逐步发展壮大起来。作为一种具有极强带动作用的爆炸性的产业,其产业作用日益突出,其产业地位日益巩固,国内旅游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在制定其发展战略时,几乎都把旅游业作为其重要的支柱产业来扶持。重庆市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近几年旅游业的发展也有可喜的业绩。市政府在制定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时,将旅游业作为潜在的支柱产业,积极支持其加快发展。预计到下世纪初,旅游业将成为重庆经济发展中重要的支柱性产业,并带动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

一、重庆旅游业呈现强劲的发展势头

重庆成立直辖市后,特别是三峡工程的开工,使重庆市及其所辖三峡库区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三峡旅游骤然升温,使重庆旅游业的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重庆旅游行业人士紧紧抓住机遇,积极开拓进取,开发生产与宣传促销相结合,使重庆旅游业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八五”时期,重庆旅游入境接待人数年均增长14.33%, 旅游创汇年均增长22.86%,速度已相当快。“九五”的头两年, 旅游业更是超速发展,主要经济指标创历史最好水平(见重庆旅游业1996—1997年主要经济指标增长情况表)。

旅游人数

其中:国际

旅游收入

其中:国际

(人)

旅游人数

(万元) 旅游外汇收

(人) 入(万美元)

1996年 14161761161761 4788477090

1997年 18760000259414 734000

10548

同比增长%32.5% 60.4%

53.3%

48.8%

过夜平均 旅游者平

每天来渝 均逗留天

人数( 人) 数(天)

1996年 443

2.3

1997年 711

2.7

同比增长% 60.5% 22.7%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重庆直辖后,在国内地位提高,在国际上的知名度也有所提高,上述指标中以国际旅游人数和国际旅游外汇收入的增幅最大,分别达到了60.4%和60.5%。此外,从1997年国际旅游人员结构分析来看,外国人、华侨、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分别为59.7 %、0.3%、12.5%、27.5%,其中台湾同胞较1996年增长32.8%。在外国来重庆旅游的人员中,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亚洲国家除日本外旅游人数有所下降,而欧美保持了较高的增幅,其中意大利以202.3 %的增幅高居榜首。

1996年,旅游收入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其中的第三产业的比重分别为4.06%和11.94%,1997年,这两个指标分别达到了5.44%和15.22%,增幅分别为33.4%和27.47%。

重庆旅游业内部行业齐全,已具备一定的产业基础,对国际国内旅游者产生了相当的吸引力。据1996年的有关调查结果显示,旅游者游览的主要目的地城市,重庆位居第3位。 重庆的巫山县也于当年超过广西阳朔成为全国第一旅游大县。

直辖后的重庆旅游业高速度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全市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为扩大重庆开放、树立新重庆形象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二、支撑重庆旅游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首先,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丰富的可供开发利用的旅游资源是地区旅游业得以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重庆是我国颇富盛名的旅游资源富集地区,旅游资源种类齐全,数量众多,品位极高。根据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的分类标准进行划分,重庆市旅游资源共有8大类,98小类。 全市现有各类景区20多个,景点达1300多处,已开发景点300多处, 三峡工程完工后还将新增景点70多处。其中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4处,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个。重庆的自然景观奇特壮丽, 人文景物异彩纷呈,融巴渝文化、陪都文化、三峡文化、民族文化和都市文化于一炉,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旅游资源分布广泛,水体流域结构特点突出,资源结构呈动态变化,分布结构呈开放式的树枝状资源整体。重庆旅游资源具有鲜明的个性、浓郁的文化特色和强烈的地域特性。

目前,重庆三峡主要旅游景区景点已连接成片,在未来发展中,将形成覆盖重庆整个区域的主体综合性大三峡旅游带,呈现出“一个中心,一条主线,八大特色片区”的崭新面貌。

其二,旅游接待能力不断增强,旅游基础配套设施不断完善。全市共有国际旅行社19家,国内旅行社160家,旅游涉外饭店59 座(其中涉外星级饭店30座);有豪华涉外旅游船38艘,国内旅游定点船50 艘; 有42家旅游商品定点生产企业;有旅游涉外定点的餐馆、购物点、参观点和娱乐单位70余家。

重庆的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发展迅速。按国际标准修建的重庆江北机场已开辟了重庆至国外的多个定期国际航班,从重庆始发的国内航线已达42条,每周已有347个航班;开往全国各地的列车有21对, 并开辟了往返峨嵋山、贵阳、昆明、宜宾、万盛等地的旅游列车;游览长江三峡各景点旅游和客班船每天达36艘;成渝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渝涪(陵)、渝万(州)、渝合(川)、渝黔高速公路已全面开工,将在今后三年全面建成;长江、嘉陵江上已建成并正在建设一批重要桥梁。水陆空有机衔接,功能配套,快速便捷,内外通达的旅游立体交通网络正在形成。重庆电话号码升8位,开通了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直拨电话,邮件通达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全市程控电话和移动通信网已覆盖重庆的各个区域,重庆电视节目已于1998年10月1 日通过卫星向国内外传输。

其三,国家经济发展速度加快,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有效需求。根据国际旅游业发展的经验,当人均年收入达到400美元—800美元时,旅游消费需求开始产生。就全国来看,日前城市居民年收入已超过400美元,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已在800美元以上;就重庆而言,199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323元,已超过600美元。 随着人们收入的逐步提高和生活逐步进入小康水平,作为需求层次中较高级的旅游需求,将在人们的需求结构和消费结构中占有愈来愈大的份额。从发展的趋势看,由于国家战略西移,作为承东启西和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重庆地区将受到国家更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本世纪末和下世纪初将是重庆经济跨越式、高速度发展的黄金时期,这将为重庆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有效需求。

其四,在大力发展旅游业的问题上,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已形成共识。作为一项经济产业,旅游业综合性强、关联度高、带动性强,在国民经济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它也是投入少、收益高、见效快的一个产业。在对外经济关系中,旅游业不仅创汇收益最高,而且也是扩大对外开放的窗口和桥梁,有利于招商引资,促进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就重庆来讲,大力发展旅游业在移民、扶贫、保护环境、振兴老工业基地等方面具有特殊的作用。基于上述认识,旅游业在重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柱产业地位已确立。政府对旅游业的宏观调控力度加大,旅游立法和行业规范工作步伐加快。

1998年9月27日,’98 世界旅游日中国主会场庆祝活动主题报告会在重庆市人民大礼堂隆重举行,其主题为:“政府与企业的伙伴关系:旅游开发和促销的关键”。提出了旅游业发展壮大的一种主要模式,将成为重庆旅游业发展的直接利好因素。

三、重庆旅游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近几年,由于上述有利条件的存在,重庆旅游业的发展速度很快,旅游业在地区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亦越来越高,旅游业收入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大。但是,重庆旅游业与世界旅游大发展的现实及趋势相比,与旅游发达国家和国内先进地区相比,与周边地区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重庆接待海外游客的人次仅为北京的7.39%。接待国内游客的旅游收入和接待海外的游客的旅游外汇收入分别是北京的9.68%和3.15%。在来华旅游入境人数和旅游外汇收入方面,重庆所占份额分别为0.32%和0.70%。很显然,这一现象表明,重庆旅游业存在着重大的制约因素,使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难以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

1、旅游产业自身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旅游产业格局单一,游客在重庆的旅游对象为三峡黄金热点,以过境观光为主,滞留期不长。同时,旅游资源虽然丰富,但囿于资金及其主要条件的限制,学术上的品位定位高,现实的开发程度却很低,不能激发游客的需求。

二是旅游产品具有极大的相似性,缺乏有影响的名牌产品。有许多自然景观和别的地区具有相似性,内部亦存在相似性,这就使需求的替代效应更明显,相互都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与此相关,旅游景点有特色,但在海内外缺乏足够的知名度和优势。旅游者对重庆景点并没有特别的偏好。

三是硬件环境差,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旅游六要素不配套,结构不合理,成为严重制约我市旅游业发展的瓶颈。特别是东部三峡库区和一些著名景点,交通条件落后,可进入性差,通讯联络亦极不方便。

四是旅游市场混乱,旅游业难以正常发展。由于管理体制不顺,法律制度不健全,旅游业发展缺乏有效的约束和规范,加上旅游业内部结构失调,导致服务质量低下,违反行规,恶性竞争等现象时有发生。

五是人才奇缺。特别是高级人才缺乏,致使在制定旅游业发展的总体战略、跟踪旅游业发展动向、研究旅游业发展中的问题、分析游客心理和需求变动情况以及旅游业竞争态势、制定相应的发展对策等方面,尚缺乏高层次的人才。此外,重庆还没有一个完整的旅游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导致旅游业的一般从业人员,素质普遍偏低。人才的奇缺,严重制约了重庆旅游业的发展。

2、当前重庆旅游业面临着重大的挑战。 一是金融危机的强大影响将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近年来发生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和俄罗斯金融危机,特别是前者,对当地经济社会和人们的收入、生活水平造成相当大的危害。1997年,来重庆旅游的国外游客中,日本游客、新加坡游客、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合计182900人次,占国外游客总数的70.50%。 这几个国家和地区构成我市国外游客的主体。而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发源地和重灾区泰国1997年来渝旅游人数较1996年就已大幅度下降,降幅达33.3%,新加坡也下降了10.7%。

二是竞争加剧。无论是世界范围内,亦或是国内,旅游业的发展前景都被普遍看好,因而各地都十分重视对旅游业的投入和扶持,以加快旅游业的发展。目前,旅游业的竞争日益加剧,其总体特征表现为:不仅是旅游产品、旅游企业、旅游产业的直接的市场竞争,而且地方政府也和当地旅游企业合作,采取整体的、集团的、全方位竞争的方式,加大竞争力度,促进地区旅游产业的快速成长与发展。特别是重庆周边地区,都是旅游资源极其丰富的地区,且和重庆旅游产品有许多具有相似性,有的具有更大的优势和知名度。云南、贵州、四川、湖北、湖南、广西六省区和成都市、宜昌市,几乎都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来扶持和发展。这一切,使重庆旅游业的发展面临极大的压力和挑战。

三是重庆整体经济水平还不够高,旅游内需不足。1997年,重庆市国内生产总值在全国各省市区中排第21位;全年职工平均工资5502元,仅相当于深圳的1/4强,在大中城市中排列第25位(主城区, 不含农村);农民人均纯收入1640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重庆直辖后,呈典型的大城市、大农村的二元经济格局,在两极中,又各自面临深刻的矛盾和危机:农村贫困人口占全市人口的11.77%,还在为温饱而奋斗; 城市作为老工业基地,包袱沉重,下岗职工40多万,城市贫困问题日益突出。人们收入的大部分用于吃、穿、住等日常生活开支,恩格尔系数达到65%左右,在需求结构中处于高级层次的旅游需求,在许多人看来,还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

四、积极开拓,实现重庆旅游业跨世纪的大发展

在旅游资源富集的地区,涵盖吃、住、行,游、购、娱的大旅游产业对地区内其它相关产业的带动和促进作用极大。地区经济的发展与旅游产业的发展呈现出强烈的正相关关系。作为整体经济水平较为落后和旅游资源极其丰富的重庆市,大力发展旅游业以支撑重庆经济的高速发展,不失为一种合适的选择。为此,应抓住世纪之交的各种重大机遇,把各种制约因素的影响降到最低限度,积极开拓、努力进取,变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市场优势和经济优势,实现旅游业跨世纪的大发展。

1、旅游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首先,发展旅游业要有长远眼光, 不能急功近利,像“告别三峡游”这种误导旅游者的事切忌再出现。其次,要有科学的规划,并按规划把工作抓扎实。再次,将旅游业的发展和环境保护工作、生态平衡有机地结合起来,着重以“绿色旅游”为自己的特色。这对于三峡成库后,防治污染、保持水土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再其次,旅游景点的开发要注意相互之间的互补关系和内在联系。还有一点,在发展模式上,要避免重蹈其他产业的覆辙,既重速度,又重效益,以效益型发展模式为主。

2、体制创新、强化服务。作为综合性极强的政府主导型产业, 首先需要政府建立一个强有力的大旅游管理体制。由旅游、交通、园林等行业共同组成的上海大旅游管理模式值得我们借鉴。去年世界旅游日的主题是“政府与企业的伙伴关系:旅游开发与促销的关键”,表明了政府在旅游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在重庆旅游产业的启动和加速阶段,应积极进行管理体制的创新,加强政府的主导与服务,支持企业的积极开拓,为加快旅游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其次,要采取多种方式对国有旅游企业进行改革,以提高企业活力和经济效益。要逐步改变重庆旅游企业小、散、乱、差的局面,组建和发展一大批有经济规模、对产业发展有影响力的旅游企业集团。

3、多渠道增加投入,优化投入结构。旅游业产出投入比相当高。 据测算,旅游业投入1元,可带动相关产业共产出4.3元;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1个旅游业从业人员,可以为社会创造出5个就业机会。重庆旅游业的发展受资金的限制较大,因此必须多渠道筹集资金增加投入,特别是积极利用国外资金、外地资金、本地私人资金和其他社会闲散资金。另一方面,也要避免重复投入、相似旅游景点的重复开发,要大力优化投入结构。在这方面我们有很多教训。例如通过三峡的豪华旅游客轮有60多艘,但实际只需其一半即可。此外,还要强化政策投入的作用,如对部分企业实行有条件的税收优惠政策,将旅游发展同移民、扶贫和再就业工作结合,享受其相应的各项优惠政策等等。

4、实施精品战略。着眼于旅游业的跨世纪发展, 大力开发国际旅游精品和国内旅游名品。重点开发长江三峡和大足石刻两大国际旅游精品,同时深度开发一大批国内旅游名牌产品,形成功能独特,特色鲜明,质量上乘,有效时期长,文化内涵丰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高的重庆旅游拳头产品。在此基础上,要适应旅游需求发展趋势,根据重庆的实际情况,开展和培育生态旅游、工业旅游、民俗旅游、度假旅游、探险旅游、考古旅游、漂流旅游等多种旅游形式。此外,要配套旅游景点,深度开发、生产富有特色、有纪念意义、有较高附加价值的旅游商品。

5、加强区域合作。大西南地区以及湖北、 湖南两省都是旅游资源富集的地区,但各自的资源优势都没有完全转变为经济优势。随着市场体制的逐步完善,旅游市场的竞争也逐步达到白热化的程度。为了实现共同发展,避免区域内旅游市场的敌意和恶性竞争,谋求旅游资源的互补和共享,应大力加强区域合作。可成立区域旅游业合作发展委员会,由区域内各省区市的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组成相应的领导班子,对区域旅游业的总体发展做到科学的规划和合理的布局。并可考虑由各方出资组建联合发展区域旅游业基金会,但必须按规范化运行。基金应由旅游行业的专家经营管理,受合作发展委员会的领导,从资金上支持区域旅游业的合作发展。加强区域合作,对区域内各方旅游业的发展都将十分有利,也必将促进重庆旅游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标签:;  ;  ;  ;  ;  

实现重庆旅游业跨世纪发展_重庆旅游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