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课教学中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物课论文,中学生论文,环保意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516(2009)01-0130-02
生物学与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研究生物体与其环境之间的关系是生物学的重要内容。目前,环保问题日益严峻,已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现在的中学生,将是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环保意识和行为,将会对未来社会产生影响。作为生物学教师,我们应该将生物教学与环境保护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学生掌握环保知识,使学生积累环境知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环保紧迫感,有利于学生环境道德观的形成。
一、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之情
地球生物圈是人类和其他生物惟一的家园。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人类历经探测,至今仍未发现宇宙中有其他可孕育生命的星球。曾看过一篇文章的题目很耐人寻味,“地球是为人类定制的”。大气圈为我们提供含氧的空气、水圈为我们提供滋润万物的水源、岩石圈为我们提供立足之地和取之不尽的生活资料,和太阳之间不远不近的距离,提供足够的热能、光能与合适的温度,都恰如其分地适合人和各种生物的生存。正因为有了这样的自然条件,地球上才山清水秀、鸟语花香;才有茂密的森林、广袤无垠的大草原,浩瀚的海洋;才风调雨顺,物种繁多,生态系统稳定。我们人类是整个宇宙里最幸运的!
人们也试图另建生物圈,以期将来移民其他星球。美国等国家科学家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生物圈Ⅱ号”实验失败的事实告诉了人们:迄今为止,地球仍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的惟一家园。我们应该珍惜它,爱护它。在学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一章时,通过播放有关视频,让学生欣赏森林生态系统之美,了解其“绿色水库”之称的由来;海洋生态系统之波澜壮阔,给自然界供水供氧;湿地生态系统之净化水源、蓄洪抗旱作用,以理解“自然之肾”的美誉;淡水生态系统“四处野鸭和菱藕,秋收满帆稻谷香”的物产之丰富等等,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然后再从负面作以比较,如果人类为了眼前利益,追求经济高速增长,盲目上马高消耗、高污染的产业,势必破坏生态环境,一旦地球的温度略有上升,地球上将会有更多的地方变成荒漠,将会有更多的人陷于饥饿,将会有更多的物种灭绝。组织学生讨论楼兰古国、黄土高原、沙尘暴、云南野象报复人类、河流变成“黑河”、“臭河”等这些生态平衡惨遭人类破坏的恶果。强烈的反差使学生触目惊心,并认识到,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激发了学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之情。
二、激发学生感恩之情
在教学的情感目标教育中,把环保教育渗透到课堂当中,激发学生的感恩之情。
在生态系统中,从食物链角度看,人处于食物链中营养级别最高地位,人们可以把动物的肉蛋奶和各种植物烹调成美味大餐,尽情享用;从生物进化角度看,人类祖先走出了森林,手足分工,学会制造和使用工具,使脑容量有了极大的发展,产生了语言文字,从而在生物的进化树中地位最高,是生物圈中最高等、最强大的动物,拥有非凡的智慧和创造力。现在的中学生可以充分地享受文明的成果。但是,必须清醒认识到,人再高等,人的衣食住行等各种生活资料都必须从生物圈中索取,一样也离不开自然。人类源于自然,生活于自然中,而又依赖于自然。通过对食物链和生物进化的层层分析,学生对自身处于食物链级别的最高层和生物进化树的最高地位,充满了自豪感和尊贵感,但是也深刻认识到,尽管人类有极高的智慧,有些地方却连植物也不如,因为人类不具备自己制造有机物作为自己食物的能力,必须直接或间接从大自然获取能量。因此,应当引导学生热爱自然、感恩自然,进而尊重自然,保护自然。
三、激发学生危机之情
在课堂教学中,用当今世界存在的环境问题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对环境灾害产生危机感,对破坏环境的行为强烈谴责,由此产生对保护大自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环境、自觉保护环境的高尚情操。
近年来,人类无休止地掠夺式开发自然资源,环境频频向人类敲响警钟。初中生应该是一个关注社会的群体。在社会生活中,他们会从媒体上了解到各种环境问题,但尚处于朦胧阶段,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教师有必要从生物学角度引导他们认识其危害。教师应在学生认知的基础上,把环境问题引入课堂,引导学生讨论熟悉的、耳闻目睹的重大环境灾难、生态危机事件,以激发学生产生强烈的环保意识及责任感。如滥捕滥杀和食用果子狸等野生动物而导致的SARS流行,已经使我国国民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人们捕蛇吃蛇引起的洞庭湖周边大鼠害,导致水稻大面积减产甚至绝收;乱砍滥伐森林、挖甘草、搂发菜致使大面积植被的破坏,加大沙漠化和沙尘暴的肆虐;云南发生的野象仇视、报复人类是人侵占了野生动物领地的结果。通过讨论,学生从生物学角度认识到,各种环境灾难、生态危机的发生,都是环境失衡的表现,是人类肆意掠夺、过度开发自然资源的直接恶果,最终受害的是我们人类自己。当学生懂得了这些道理,就产生了危机感,环境保护意识和责任感也随之萌生。当将来他们成为社会的主流时,会自觉倡导社会环境道德,在作出决策时会自觉把环境保护问题放在一个重要位置,真正实施可持续发展,造福于子孙后代。
四、组织实践活动,环保从自我做起
在生物学教学过程中,处处注意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配合生物课有关章节内容教学,开展相关综合实践活动,比如,组织学生参观附近的垃圾处理场,走访环卫工人,了解家中的生活垃圾去向;按人口计算城市一天垃圾数量;为什么国家要禁止白色垃圾,国家实行塑料袋有偿使用制度有什么意义等。组织学生参观污水处理厂,追踪我们的生活污水都流向哪里,让学生知道所有生活污水、工业废水都必须经过污水处理厂处理后才能排出。结合我国水资源匮乏的事实,教育学生养成节约用水、保护环境的行为习惯。还可以指导学生在报纸、杂志、网络上查找资料,通过办板报、手抄报、主题班会诗文朗诵等,开展环保宣传活动。
如今,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工作已经收到了可喜的效果。学生深刻认识到,人类衣食住行都离不开生物圈,人类应该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科学地保护自然环境。关爱自然就是关爱人类自己,只有当生物圈健康协调发展,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类和其他生物才能健康生存和发展。环保不仅仅是政府、环保部门的事,而且也是社会每一个成员的事,作为一名现代中学生,要从自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并且对社会也应承担起宣传教育的义务。对于其他生物,要平等互爱,尊重生命。地球上所有生物都享有生存环境不受污染和破坏的权利,享有健康生存和持续发展的权利。进化论告诉我们,生物圈中任何一种生物都是经过自然选择,在形态结构、生理等方面适应于周围的环境而生存下来,而物种一旦灭绝就不可再生。所以我们要关爱其他生物。要爱护鸟类,爱护花草树木,不践踏草坪。在日常生活中,同学们用环保意识规范自己的行为: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度电,不乱撕作业本乱扔字纸,不随意使用塑料袋,不使用一次性筷子,拒绝食用野生动物,不吃含色素、防腐剂等的非环保食品。以个人微薄的力量去身体力行环境保护这个大课题。
收稿日期:2008-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