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影响下开封城市的历史演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黄河论文,城市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K92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363(2006)06—0001—07
1 引言
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但要有一定的自然条件作为基础。因此,如果说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经济发展条件是城市产生和发展的决定因素,那么一定的自然条件就是城市产生、发展和经营必要的物质条件。尤其在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它的作用尤为显著。在自然条件中,河流的有利与不利对城市的产生、发展与衰落的影响,更是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几乎每一座城市的形成和发展都与其所在地的河流水域紧密相关。现代社会如此,历史上更是如此。
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中华文化的摇篮,素有“四渎之宗”、“百水之首”之尊称。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黄河中下游一直是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它对我国的发展曾经作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由于它多沙、善淤、善决、善徙特别是下游改道频繁,又给沿河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
“七朝古都”开封,是我国一座历史文化名城,至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它始兴于战国,发展于晚唐时代,至北宋则达于极盛。金、元之世,始趋衰落,明末后,元气大伤,一蹶不振,直至1949年解放后才获得新生。纵观开封数千年的历史,可以发现开封这座城市,盛衰至极,反复变化[1],究其原因十分复杂。有诸如政治、经济、军事、地理等各方面因素,而地理因素所起的作用应该说更为重要。地理因素无外乎山川、植被、水系等,但对开封来说,则主要体现在河湖水系的影响上①。因此,通过对黄河及其支流历史演变的研究,可以推知黄河在开封城市形成和发展史上的作用以及对开封城市兴衰演变的影响。
2 黄河有利于开封城市不断向上发展的战国至北宋时期
从战国到北宋,是开封不断向上发展的时期。这个时期,除了政治、经济因素起了决定性作用以外,黄河除个别时期曾经南下会淮以外,大都在现河道以北行河。也就是黄河出了邙山后,总是往东北流去,从汲县、浚县一带,经濮阳、大名等地,由天津附近入渤海。今天的原阳、封丘、延津等地,当时都是在黄河以南。当时开封离黄河较远,黄河河道本身又较为稳定。再加上千百年来广大人民多次兴利除弊行动,从而为开封城市的发展与繁荣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2]。
2.1 大型引黄水利工程——鸿沟水系的开凿促使开封成为水上交通枢纽
战国魏惠王九年(公元前361年),为了避免西面秦国的侵扰,同时图谋向中原发展,魏惠王将都城由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迁都仪邑,号称大梁。魏惠王迁都大梁,开封城市可考的历史从此开始。但当时开封地势低平,易积水成涝、自魏惠王建都大梁以后,开封城市的治水引水工程就不断进行,公元前363年,魏惠王自荥阳引黄河水入圃田泽,然后开大沟,引圃田水东流,经大梁城北再折而南入颍水、涡河,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沟通黄河和淮河两大水系的鸿沟运河。这里所说的“大沟”即历史上有名的鸿沟。秦末楚汉相争,沟东属楚,西属汉,即此鸿沟,指的是大梁以南一段。
鸿沟全长约250km,它把流经豫东黄河平原的主要河流贯穿起来,构成一个以大梁为中心,沟通黄河下游、淮河中下游之间的水运网(图1)。这个水系,除了鸿沟外,还包括了获水、睢水、沙水、济水等河流。《史书河渠志》称:“荥阳下引河东南为鸿沟,以通宋、郑、陈、蔡、曹、魏、卫,与济、汝、淮、泗会”,概括地说明了鸿沟水系沟通黄、淮,联络东方列国的形势。鸿沟水系的沟通,由此使大梁成了四通八达的水运网中心,形成“北距燕赵,南通江淮,水路都会,形势富饶”的名都大邑[3]。
图1 鸿沟水系及大梁位置图
Fig.1 Honggou water system and the location of Daliang
鸿沟建成以后,引黄河水为源,大大提高了各河道的通航能力,大梁因地处鸿沟水系的中心,遂成为中原水上交通的枢纽。鸿沟水系的建设还提高了开封地区的泄洪能力,排除了附近的积水,改善了农田的浇溉条件,大大促进了魏国的农业生产和经济的发展。仅数十年间,大梁附近已成为魏国主要的农业区。经济实力的强大为大梁城市的发展奠定了稳固的基础。
公元前225年,秦将王贲久攻大梁不下,乃引鸿沟之水灌城,魏亡,大梁也惨遭破坏。魏都大梁历经130年繁荣,是开封历史上第一个兴盛期。
2.2 黄河分支——通济渠的疏浚使开封逐渐成为中原军事重镇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公元589年,隋灭陈,结束了汉末以来长期分裂的局面。隋朝建立后,政治安定。经济发展,汴州很快出现生机。隋王朝为了加强对南方的统治,并从南方取得财富,以支持北方的中央政权,于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召集河南、淮北诸郡100万民夫,开挖通济渠(唐称广济源)。该渠由洛阳开始,引谷水、洛水达于黄河,经过一段黄河后,于板渚(现河南省荥阳县西北)引黄河水东南行,经过开封城下,到现安徽眙盱县北入淮河。这条通济渠向南通过江淮之间邗沟及江南运河,可达杭州,向北通过永济渠,可达涿郡(北京)。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隋炀帝时期开凿的南北大运河,通济渠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段。当时的汴州位居该渠咽喉,在漕粮的运输上具有突出的地位。
到了唐朝,它除了具有这种水路交通的枢纽地位外,还是陆路驿道的一个枢纽。从西安东行至洛阳后,再向东、东北、东南行,有三条主要驿道,其中两条都必须经过汴州。特别是去当时唐王朝的财赋要地长江下游三角洲和江淮地区,必须由此经过,所以,从那时起,汴州实际上已经开始逐渐成为国内水陆交通重镇和国家经济命脉的总关卡[4]。以至于安史之乱之后,为免漕运中断京都受困,唐王朝在此设宣武军,节度使李勉又于建中二年(公元781年)重筑汴州城,使汴州成为中原的军事重镇。这个汴州城是魏大梁城之后在史书上第二次有专门记载的开封城。也是开封城垣可考之始。
唐代后期,随着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经济发展水平越来越悬殊,北方对南方财力的依赖越来越大,汴州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当时人称:“大梁当天下之要,通舟车之繁,控河朔之咽喉,通淮湖之运漕”[5]。因此,在唐末至五代的100余年间,当黄河中游的长安、洛阳由兴盛走向衰落的时候,汴州却蒸蒸日上,蓬勃发展。至公元907年,驻在汴州的宣武军节度使朱温篡夺了唐的政权,建立后梁王朝,都汴京,称东都,使开封成为北中的首都。这是自战国魏都大梁后1000余年,开封再次成为国家首都。在后梁之后相互更迭的政权中,除后唐迁都洛阳外,后晋、后汉和后周均以汴州为都,称东京。这样,开封就完全取代了长安、洛阳的地位,逐渐发展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2.3 北宋以黄河汴河为主的四河漕运促使开封成为高度繁荣的经济都会
在历史上,特别是北宋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迅速增长,开封已发展成中世纪世界上最大的封建性消费城市。全盛时“京师周围八十里,人口高达百余万”。当时开封经济之所以能够达到这样繁华程度的根本原因,故属为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政治经济条件所决定,但黄河及京城开封周围的水运条件也为东京的高度繁荣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北宋时期,开封周围的水运交通网更加完善。惠民河、汴河、五丈河和金水河从东京城里穿过,称“四水贯都”。而东京就成了汴河、黄河、惠民河和五丈河漕运四河的中心(图2)。当时的黄河由今河南荥阳县广武山北向东北方向流去,故距开封稍远,不过黄河中的船运,还是由汴河到达开封。其他三河都是直接通达开封。可以说,当时开封的百万兵民皆赖四河的漕粮为生。尤其是其中的汴河作用更大。
图2 北宋汴河水系
Fig.2 The Bianhe water system of the North Song Dynasty
汴河在蔡河(又称惠民河)的北面,从相国寺门口由西向东横穿开封城,是黄河的分支,也就是隋代开凿的通济渠,自孟州河阴县即郑州西北引黄河水,经过开封东南流于泗州入淮。汴河的绝大部分水量都是由黄河供给的,是当时开封四水中最重要的一条河流(图2),它在北宋时期的经济发展和物资交流电发挥了更为显著的作用。它上接黄河,下同淮河、长江,像输血管一样,将江淮一带的粮米,四面八方的山泽百货,源源不断地运入京城,供应宋朝统治者和100多万军民的需要。据宋史《食货志》记载,太平兴国元年(公元981年),四河(汴河、蔡河、 金水河、五丈河)运往京师的550万石粮食中,有400万石来自汴河。至道年间(公元995~997年)达580万石,大中祥符初(公元1008年)多达700万石。宋史《河渠志》在论及当时河道时说:“唯汴河横亘中国,首承大河,漕引江湖,利尽南海。半天下之财富,并山泽之百货,悉由此路而进”。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黄河分支汴河为东京汴梁送来了繁荣昌盛。
黄河汴河除以上所述的漕运外,还对开封的农业、手工业、居民用水和城市风貌的建设都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可谓功不可没。例如,宋王朝利用汴河在京畿一带发展农田灌溉事业,蓄水种稻,进一步加快了农业生产的发展。甚至在汴河上装置水磨,加工茶叶和粮食等兴利措施,对开封工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外,还为城市居民用水及美化市区风貌也都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这一切都充分说明黄河分支汴河确实成为北宋时期开封城市的发展和鼎盛的生命线。
北宋京都开封,由于政治中心的形成及其水陆交通的发达,很快成为“八荒争凑,万国咸通”之地。当时的东京城(开封)已发展成为商业经济最发达的国际大都会,是手工业和商业活动最为集中的地方。手工业分官营和私营两部分,包括丝织、造船、印刷、军器制造、织染、制药、笔墨制造和食品加工等,从业者超过8万人。商户2万多户,分属于160余行。东京年纳商税额55万贯,占全国商税的一半。州桥、相国寺一带是商业最繁华的地方[1]。乃“天下富商大贾所聚”,商人中“资产百万者至多,十万而上,比比皆是”。北宋开封商业经济的繁荣,延续了160多年,确是开封历史上最辉煌的大发展时期,也是中国城市发展史上辉煌的一页。
战国至北宋,这一漫长的历史时期,尽管黄河及其分支(如汴河)对开封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多方面有利条件,起了加速的作用。但也必须看到由于封建制度的腐败,以及黄河及其分支汴河等泥沙问题不易解决等原因,河患也是经常发生的。比如,从建隆元年(公元960年)起,到太平兴国九年(公元984年)的25年内,黄河只有9年没有明确的决溢记载,其余年份大部是多处溃决,到处泛滥的。在泛滥过程中,曾有两次使开封城市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这一事实也深刻说明,黄河的利与害也是并存的,所差之处,在于这一段历史时期内,黄河及其分支对开封城市的发展是利多害少而已,但也绝不是只有大利而无小害[3]。
3 黄河制约开封城市发展的金元明清及民国时期
北宋以前,由于黄河流域上中游地区长期过度开发,严重破坏了流域中的森林、植被,引起水土流失加剧,造成下游河湖被淤被垦,最终引起环境的恶化[6]。所以,北宋以后黄河下游河患日益严重的趋势已不可逆转,灌溉系统破坏难以修复,土壤沙碱,水旱不时渐趋严重,整个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对处于黄河下游城市(如开封等)的发展起了很大的破坏作用。
开封地处黄河下游地区,其受黄河水患的影响可谓深矣。自金初至清咸丰五年的700多年间,黄河大都在现在河道之南行河,是黄河南下夺淮进入黄海的时期。在此期间,黄河河道变迁频繁,常多股并流,极不稳定,是黄河逼近开封城甚至时而城北时而城南的时期,也是开封城市自北宋以后辉煌不再的时期[1]。
3.1 黄河对开封城市的影响
黄河河道的南移,使开封城池紧靠黄河险工河段,因而使其成为首当其冲的徙决冲淤的最大受害者。据《开封府志》和《祥符县志》记载,从金明昌五年(1194年)至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的近700年间,黄河在开封及其邻近地区决口泛滥达110多次,最多时每年一次。最少也是10年必泛。开封城曾7次(元太宗六年、明洪武二十年、建文元年、永乐八年、天顺五年、崇祯十五年、清道光二十一年)被黄河水所淹。明天顺五年七月(1461年)载巡按河南监察御史陈壁同都布按三司奏文:“七月初四决土城汴梁,当时筑塞砖城五门以备。至初六日,砖城北门亦决,城中稍低之处,水入深丈余,官舍民居,漂没过半,公帑私积,荡然一空,周府宫眷并臣等各乘舟筏避于城外高处”[7]。灾情最严重的是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李自成围开封,明河南巡抚高名衡在城西北17里的朱家塞扒开河堤,妄图淹没义军。洪水自北门冲入城内,水与城平,深2~4丈,全城尽为洪水吞灭,人口死亡达34万,城中建筑所剩无几。这是继秦将王贲灌灭大梁以后,开封成为第二个“地下城”。清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重建开封城。清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黄河决口张家湾,淤灌开封城,有些地方水深一丈多,庐舍尽灭,人都居在城墙上,孝严寺、铁塔寺、校场、贡院等建筑,也被拆毁以作堵塞洪水之用。次年又一次重修了城池,周长14km多,城门5座如旧,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开封城墙[1]。
3.2 黄河对开封城市水域景观格局的影响
黄河自北宋以后的大规模泛滥在对开封城的形成和发展造成巨大危害的同时,还不断改变着开封城市的水域景观格局。
3.2.1 淤塞河道。如前所述,黄河是一条很独特的河流,一是水少,二是沙多。而开封附近的河流大都以黄河为水源,随着黄河的多次决溢泛滥,这些河道都摆脱不了黄河泥沙淤积的严重影响,虽然历朝历代都对河流的清淤治沙采取了一定的措施,但收效甚微,淤塞湮没仍在所难免,如北宋时期以黄河汴河为主的“四大漕运”都因黄河的泛滥而在元明时期逐渐淤没。从而使开封逐步成为不通航的城市。金都开封时,汴河尚能部分通航。至明及清初,能够通航的河流只有贾鲁河一条,其航运起点已不在开封,而移至它的外港、城南20多km的朱仙镇。清道光以后,贾鲁河因受黄河多次泛滥,也被淤塞,朱仙镇也衰落了。陆路交通,虽曾号称“八省通衙”,实际吸引的范围,主要限于河南省。开封赖以繁荣的交通、贸易条件,远远不如从前了。水运网络破坏的结果,使凭借水运枢纽地位先发展成为商业城市,尔后才改建为都城的开封必然一落千丈,一直降为地区性政治中心。
3.2.2 湮灭湖泊。黄河的泛滥也造成开封周围湖泽的消失。如上文所说,历史时期包括开封在内的黄河中下游曾是湖泊密布的地区,圃田泽、逢池、牧泽、巨野泽等都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湖泊,但受黄河泛滥、泥沙淤积的影响,这些湖泽也随时存在着被淤平的危险。如位于开封附近的圃田泽在唐代已有沙冈,它与蓬泽、金明池都在金元时期已被黄河淤平。12世纪以前在开封周围曾大量存在的池、陂、渚、潭、泊等也都荡然无存。曾堪称“北方水城”的开封周围成了茫茫一片沙海,对开封城市的区域生态环境系统造成了严重破坏。
3.2.3 使城区洼地积水成湖。黄河的多次决溢泛滥虽然造成开封周围地区的河道淤塞、湖泊湮灭,但在某种程度上又造成城区内水域景观面积的扩大。这是因为黄河每次决溢泛滥时,黄河便携带大量的泥沙冲向开封城墙,但由于护城堤或城墙的堵截阻拦,大量泥沙便落淤于城外,久而久之,城区与四邻比较起来,便成为一个低洼的盆地。而城区内部则又呈中央突起,四周低下的形势。这种地势特点,使得城内地表流水由中心向四周分流,注入洼地及惠济河内。洼地内积水不易排出,便形成湖洼。如西北隅的潘杨湖、西南隅的包公湖和东北隅的铁塔湖等。
3.3 黄河对开封城市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
由于黄河下游河道南移和不断泛滥的结果,必然引起开封城市周围区域生态环境日趋恶化,从而破坏了城市的环境系统。如除了前文所述的淤塞河道,湮灭湖泊,水面缩小,出现大量排水不良的低平洼地之外;频繁的河患还使流域内的土质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影响。每次洪水泛滥,土地受到长期漫流浸渍,使低地土壤盐分积聚,矿化度增高,造成大面积沙地、盐碱地,“昔之饶腴裕,咸化碱卤”。开封周围数千顷良田变成一片荒漠,“膏腴之地尽成砂卤,飞沙滚滚,东作难望西成”。
区域生态环境的恶化也促使开封城郊的旱涝、风沙等自然灾害加剧,农业生产水平越来越低。据《开封府志》和《祥符县志》记载, 开封周围地区自汉至清的2100多年间,共发生特大旱灾43次,特大水灾26次(不包括黄河泛滥的水灾),而自金以后的800多年间,就发生大旱近30次,大水18次。至于一般的旱、涝和风沙、盐碱,则是连年不断。在这一期间,开封附近的农业生产,除明代前期有较大恢复发展之外,总的讲来是停滞不前的。从而,大大削弱了开封城市存在和发展的最起码的经济基础。
总起来说,北宋以后,河患剧烈,决滥频繁。黄河灾害不仅威胁广大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而且直接影响历代王朝的统治,记载河患的史籍更多,也更加详细。从北宋历金、元、明、清,到抗日战争初期,仅根据各地史书的不完全统计,就有300多个年份发生过决溢灾害,为举世所瞩目。在这段历史时期内,是以开封受害为最多。黄河愈演愈烈的泛滥,原因有自然的也有人为的,但根本原因是人类不合自然规律的行为叠加于原本脆弱的生态系统之上,人类“超越自然”的行为是黄河下游包括开封在内一系列问题的真正根源。
4 开封在黄河趋利避害影响下的现代新生时期
新中国建立以后,由于社会性质的根本改变,为黄河的趋利避害提供了先决条件。经不断治理,如培修加固堤防险工,修建虹吸涵闸工程等,从而扭转了黄河频繁决口的险恶局面。开封城和整个开封市基本上脱离水患,城市的地理生态环境和建设条件也大大得到改善。
4.1 培修加固堤防险工,确保防洪安全
开封附近的黄河大堤,建国以来普遍进行了加高培厚,据统计,解放后开封附近黄河上施工正用的土石方达到3661万m[3],超过了解放前这一带黄河堤的总体积。
经过实地测算,现在开封附近黄河的河床底面高于开封城里地面10m左右(图3)。洪水水位有时高达4m。在这种情况下,黄河水面就要高出城里地面14m左右[2]。为了确保黄河下游河段的安全,开封附近的黄河大堤普遍进行了加高培厚。通过“淤临淤背”等工程措施,现在的黄河大堤又高又宽,宽度至少都在50m以上,最宽达到200m。自1948年10月开封解放以后,大河上下无一处决口,黄河被控制在两堤之间,只有游荡而已。而后,随着堤防、险工和河道整治工程的进一步加强,这种游荡也逐步得到控制,再也不像脱缰之马任意驰骋了,从而保证了开封城市的安全。
图3 开封附近地形剖面示意图
Fig.3 The hint section chart of topographty near Kaifeng
4.2 修建虹吸涵闸工程,发展引黄兴利事业
黄河的治理不仅保证了建国后开封城市的安然无恙,而且为了更广泛地利用黄河,还从黄河向开封及其周围地区开辟了不少引水河道,从而为开封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居民用水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
首先,在引黄兴利方面,广泛利用黄河丰富的水沙资源,进行了淤灌改土。先后修建有黑岗口虹吸和引黄闸、柳园口引黄闸、三义寨引黄闸等工程,相应开辟有灌区。从新中国建立到20世纪90年代,共引黄河水2080747万m[3],灌溉农田5.2万hm[2],淤土改土2.05万hm[2],有力地推动了农定的发展[8]。引黄淤灌对改变环境条件,发展生产,效益十分显著。沙荒盐碱地得到改良,试种推广水稻成功,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养殖黄河鲤鱼、种植莲藕、烧制砖瓦等均取得较好的效益。当然,这些都是当代开封城市发展的基础条件。
其次,在引黄解决城市用水(工业和居民用水)上,平均每年竟达近2亿m[3]。这是因为开封市区不仅拥有80多万人口,而且还建立了轻纺、化工、机械,食品等多种工业部门,尤以化学工业需水量为最大。因此,每年的需水量是相当可观的。黄河水哺育着古城开封人民,还促进了开封由一个消费城市逐步发展成为行业门类比较齐全、产业结构基本合理的新兴工业城市。
4.3 以黄河为水源,开展水域生态旅游
由于开封城市环境系统,特别是其中最活跃的因素之一——水体(黄河)条件的广泛而合理的利用,致使生态系统结构已开始日趋好转,再加上古都开封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从而为开封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积极影响。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开封市提出了建设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园林城市的目标,把发展旅游业作为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先后开挖了清明上河园、西顺城河等,金明池也正在建设,西北湖作为休闲观光农业园也得到了不断的开挖,形成了以历史名画《清明上河图》为依据,以四河沟通四湖(图4),开展乘船游览为手段,以重现宋代民俗民情为热点,充分体现“北方水城”特色的旅游工程。宋都景区水系通过清水河、利汴河以黄河水为补给来源,在阳光湖东部和包公湖的东部各建有抽水泵站,将水系中的水分别输送到城墙外的护城河和黄汴河内,使水系内的水不断得到更新,大大改善了各个景区的旅游生态环境,从而促进了开封市水域生态旅游的发展。
图4 开封市水域恢复计划
Fig.4 Recovery planning of water system in Kaifeng City
总起来说,解放50多年来,黄河为开封城市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对全市经济和发展起到了促进的作用。但是,另一方面,也必须充分认识到由于黄河已成为举世闻名的“地上悬河”,下游河床又不断增高,决口的危险尚没有得到根本的排除,加上开封黄河之间仅有10km的距离,因此就这一点来讲,黄河对开封的发展仍有其不利的方面,这是时刻不容忽视的,应保持适当的警惕[2]。
5 结果与讨论
通过黄河对开封城市历史演变的影响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初步认识。
(1)城市是生物圈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自古迄今,无数历史事实证明,城市建设和发展虽然取决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政治经济条件,但它也深受所在区域的生态系统环境条件所制约。其中尤以环境条件中最活跃的自然因素之一——水体更占有重要地位。水是影响城市的存在、布局、内外交通以及工农业生产发展等方面的重要因素,同时,它也是城市居民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必备物质。因此,今后开封城市建设要走生态可持续发展之路,就必须高度重视黄河这一个巨大水体的作用。通过对其综合利用,创造出一个城市生物群体与环境系统之间的良好结合条件,为进一步促使开封经济的全面发展以及发挥它的区域中心城市的作用提供更大的可能性。
(2)人类与河流的关系历来就存在着利与害的统一。战国时期荀况于《荀子·王制篇》里说过“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唐人魏征在《贞观政要》里也说过类似的话。早就指出过水对人类有利也有害的两重性。作为人类活动的聚居区——城市与水的关系就更加密切。从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黄河及其分支与开封城市的兴衰关系来看就是有力的证明。“黄河百害,唯富一套”的时代已经过去;恰当规划、加强管理和提高技术的时代已经开始。因此,要采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对黄河开封河段进行遥控、模拟、地理信息系统分析,建立起“虚拟现实”和“数字黄河”,以更加精确和科学地控制黄河,使其趋利避害,变害为利,力争最大限度地做到开封城市与黄河水体的协调,从而优化整个开封城市的生态环境,为全市人民造福。
(3)从黄河及其分支与开封城市发展的历史关系看,必须一方面看到黄河的多次泛滥,既破坏了许多地面上的建筑,另一方面也应看到地下又埋藏了不少珍贵文物。如1981年在龙亭前的潘家湖底,发现了宋宫和明周王宫城遗址就是一例。因此,对开封地下“城摞城”的世界奇观,应引起高度重视。比如可以在大梁门北三层古马道外建“城摞城”博物馆;在古州桥遗址筑地下博物馆;在中山路立标牌,介绍叠压着的明清路面和北宋御街遗址;在龙亭前展示地下古代大殿,将“城摞城、墙摞墙、路摞路、门摞门、马道摞马道”等世界奇观珠串为旅游专线,让人们一睹开封地下景观的神奇,感受七朝古都的文化底蕴。这样,一定能够把开封建设成为一座国内外瞩目的别开生面的旅游城市。
(4)黄河对开封城市历史演变的影响既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也是一个整体对部分的影响。要做到使黄河对开封城市发展的负面影响减到最小,还必须兼顾整个黄河流域的综合治理开发。历史上黄河上中游不合理的农业开发,植被破坏,是使得黄河下游泛滥成灾的最重要、最直接的原因。只有弄清楚这一点,才能对症下药,进行彻底全面的治理。这样,不仅能使黄河流域中的城市(如开封、西安等)恢复它应有的美好环境,更好地造福于人民,而且更加有利于黄河文明的持续发展。为此,我们必须做到:第一,一定要搞好上中游地区的水土保持工作。水土保持是提高黄河水资源利用率、减少泥沙的重要措施,必须采取相应对策加以实施,如抓好小流域综合治理,在黄土高原大量植树造林、防止土壤侵蚀、涵养水源、调节洪流等[9]。第二,与此同时,要做好下游地区的防洪、减淤、河口治理工作。通过修建小浪底、龙门、碛口等控制性水库工程,以及整治河道、加固加高堤防(如前文所述的开封段的河道整治等),达到确保下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发展的目的。搞好黄淮海平原及河口区的治理开发,消除旱涝盐碱,减轻自然灾害威胁。第三,通过多种途径和措施解决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黄河断流问题。如加强全流域水资源调度研究,合理安排上中下游各地区各部门用水;提高水的有效利用率;开展工业和生活污水处理利用,增加水资源量等。
收稿日期:2006—09—03 修回日期:2006—09—03
注释:
① 张武军,开封兴衰的地理因素探析,开封文博,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