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南部县定水中学,四川 南充 637300)
摘要:阅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据着重要位置,从短期来看,阅读有助于提高语文成绩,从长远来看,阅读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构建良好的阅读习惯,为终身学习夯实基础,为此初中语文教师要高度重视阅读教学,积极的研究教学方法,本文就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方法进行研究和分析。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能力;阅读方法
一、当前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现状
从上述讨论中可见培养中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性,但是从当前中学语文教学现状看来,仍有不少教师仍注重提升学生的应试能力,以教学大纲为准,以教科书为依据,仅仅按照课本进行教学,注重考试时需要重视的内容、重点,而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重视度不高。课堂教学过程注重给予学生词组、拼音、课文、诗词等的基础教学,通过让学生进行机械地抄写掌握应试内容。对学生而言,经常考试,且家长、教师过分注重分数导致学生的学习热情受到严重影响。对学校而言,多数学校仍重点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升学率等,为了提高升学率而忽略对学生课外阅读的的重视,多数学校的图书室成了摆设。
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措施
(一)提高对课外阅读的重视度
课外阅读能对课内语文阅读进行有效的补充,需要保持一定的独立性。课外阅读能对课内语文阅读予以深化,同时丰富课内语文阅读,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量,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内阅读内容,从而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
(二)教导学生阅读技巧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时,教师应教导学生一定的阅读技巧与方法。教导学生通过通读、跳读、精读、写读四种阅读方法进行阅读。阅读过程中,第一遍阅读时为通读,教导学生大致浏览文章以基本了解文章内容,形成对文章的第一印象,这种方法能帮助学生提高阅读速度,迅速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第二次阅读时采用跳读的方法,教导学生不要过分重视文章中的旁支末节,抓住文章主框架,对文章段落间的要点进行重点的理解与分析。跳读过程中,可以指导学生将不理解的内容采用各种符号、颜色进行标记,以便于提问。对暂时难以理解的问题,指导学生先跳过,不要停顿,以免影响阅读连贯性,待通篇阅读完毕后,结合上下文进行理解,同时深入思考;第三次阅读时采用精读的方式,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认真思考。要求学生对文章中出现的尚不认识的字句牢记于心,对文章中出现的有价值的词语进行深入分析,对具有深刻内涵的句子进行反复理解,并进行仔细思考;第四次阅读时,采用写读的方式,学生掌握知识点,读懂文章后,教师指导学生写读后感,作摘抄从而促使学生积累知识,同时提升写作能力,这种做法能将写作技能与阅读能力相结合,从而培养学生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用技巧的能力。
(三)调动学生主动阅读的兴趣
1.悬念调动
在讲解一篇文章时,教师在导入环节通常采取设疑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比如在学习《邓稼先》时,教师可以“欲扬先抑”,从研究原子弹的背景出发,让学生产生紧迫感,如果我国不能自行研究原子弹,就有可能受到当时的苏联和美国的威胁,为此我国决定研究原子弹,那么怎么研究,找谁研究呢?随着教师的问题,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此而激发,在这样的学习气氛下,教师引出邓稼先,并对他的情况做出简要的说明,加深学生对邓稼先的认识,为接下来的阅读教学做好铺垫。有效的悬念可以调动整个课堂教学活跃的基调,由于兴趣的作用,学生的思维始终紧跟教师的教学,处于思考状态,有助于创造力的体现。
2.故事梗概
为了激发学生的主动阅读兴趣,教师可以灵活的采取一些教学策略,可以先提炼文章的精彩部分,让学生从中感受到文本的魅力,激发起阅读的兴趣,可以节选鲁滨逊在荒岛所遇到的惊险事件向学生陈述,让学生对故事的情节产生向往,对鲁滨逊的智慧与勇气感到钦佩。例如,学习《长江之歌》这篇课文指前,教师给学生以指导,指导学生寻找关于长江的视频、图片以及关于描写长江的文字资料,从而促使学生形成关于长江的好奇心理,形成对长江的感官体验。教师可指导学生扮演“旅游节目主持人”,为其他学生介绍搜集到的长江的视频、图片等,也可以指导学生充当“导游”的角色,指导学生自行写一段解说词对其他学生介绍长江,通过这种方式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促使学生学习《长江之歌》的过程中始终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这种教学方式下,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关于积累语言以及实际运用的能力。学生具有阅读兴趣的情况下,会使得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充满求知的欲望,能促使学生自觉学习。
(四)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兴趣永远是人最根本的老师,最可靠的伙伴,那么,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想办法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所以,在初中语文的教学课堂上,教师就可以根据课文内容让学生进行相关角色的扮演,让他们在展示的过程中找到阅读的兴趣,进而激发他们课下找这些文章进行阅读,从而培养他们的语文核心素养,提高他们的语文阅读能力,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阅读中找到不同的思维模式,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语文知识,为作文的知识储备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要想有效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就必须使其形成正确的阅读习惯。首先,老师需要让学生养成制订计划的习惯。老师可以督促并带领学生制订计划,例如每周或每学期的阅读书籍;其次,老师要让学生养成第一次阅读时迅速浏览,了解文章主要内容、重点以及结构的习惯;促使学生养成边阅读、边动手的习惯,在阅读期间将重点、感受以及不了解的问题记录下来,然后带着问题再次深入理解文章,进而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从阅读中不断获得知识。
作为语文学习的基础,阅读能力的培养对提升学生的阅读量、形成对语文学习的正确方法具有重要意义,这就要求教师提高对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视度,通过多种方式提升阅读兴趣,教导学生阅读技巧,促使学生不断阅读,从而拓宽学生的阅读面。
参考文献
[1]李钰.阅读策略在小学跨学科阅读教学中的使用[J].新阅读,2018(08):57-58.
[2]李筠.解析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J].汉字文化,2018(15):75-76.
论文作者:冯国俊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4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5
标签:学生论文; 能力论文; 教师论文; 长江论文; 培养学生论文; 文章论文; 语文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4月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