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助力教师专业成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助力论文,教师论文,专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对教育而言,阅读是提升教学水平的最基本途径.没有阅读,就没有教师真正意义上的专业成长[1].作为教书育人的教师,在完善自身知识结构方面,理应有更为前瞻的视野、更为敏锐的嗅觉,付出更为坚定的努力,因此,阅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笔者以自己的阅读经历为例,与大家交流分享关于阅读的一些心得体会和经验. 一、工作伊始——不识阅读真面目 毕业工作,常有人问我:“你是教哪个学科的?”听说笔者是教数学时,很多人不以为然地说:“数学很好教嘛,只要会解题就行了.”这让笔者觉得很诧异,但又无以应答.同时,笔者也发现周围很多数学教师,没有过多学习教育理论,凭感觉上课照样上得很好,也深受学生喜爱.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工作的前几年,一直兢兢业业地履行自己的职责,认认真真地教书,做了很多数学题,努力把自己和学生培养成做题的“熟练工”和解题“高手”,让学生在各种考试中取得高分.课本呈现什么,就教什么,碰到什么题,就去解什么题,并没有强烈的创新意识.虽然“岁岁年年人不同”,但却“年年岁岁花相似”. 二、进入课改——细雨湿衣看不见 2001年,新一轮课程改革以锐不可当之势席卷中国教育界.笔者所在的地区作为全国首批实验区进入课改实验阶段,教材编写专家组的报告更是“洗脑”的开始,听完后觉得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一片苍白.几天的讲座下来发现,教了几年书的自己突然之间不会教书了,也从此认识到必须转变角色,由“教书匠”转变为新课程的研究者、教育教学问题的研究者,这并不是杞人忧天.所以决定“临时抱佛脚”,在暑期所剩的12天中,通过《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识培训丛书》等书籍恶补教育教学的理论知识,囫囵吞枣也好,细嚼慢咽也罢,慢慢从中汲取营养. 开学后,摸着石头小心翼翼地过河,慢慢厘清自己的角色定位,慢慢领会新课程的理念,细细琢磨每一节课的切入点、呈现方式、情境设置,时不时发一些牢骚,同时又甜蜜地享受着诱导下学生悄然发生的变化.为了“在问题中研究,在研究中发现问题,在研究中成长”,笔者组织10名青年教师成立“新课程改革下促进教师角色转变的案例研究”课题组.当时自己对课题研究可谓“一问三不知”,所以找到《教育科研100问》《中小学教师怎样开展课题研究》等书籍,学习其中的精华理论,边学边干,边干边学.就这样,笔者怀着敬畏之心和如履薄冰之感与新课程改革同步出发了. 案例1:无理数的发现及启示. 教学“认识无理数”一课时,笔者讲到“像、π等这样的无限不循环小数称为无理数”时,有学生问:“老师,为什么要把它们称为无理数?”以前,遇到学生这样问,可能会说:“就你问题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也可能把皮球踢给学生:“你们说呢?”让学生乱说一气,耽误时间;还可能会说:“你真会动脑子,我们下课后再研究好不好?你去查一下资料,我也去查一下资料.”拖住学生;甚至还会这样说:“这是约定,知道吗?约定是不讲为什么的,就像你叫的名字一样!”震住学生.但现在,“幸运”的是笔者阅读过数学史方面的书籍,所以首先肯定学生爱问问题的好习惯,接着解释了“无理数”名称的由来,最后抛开预设的教案,抓住课堂生成的这个问题,给学生讲述下面的故事: 公元前6世纪,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发现了勾股定理,即直角三角形中,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但是,这种发现在当时仅局限于直角三角形的三条边是整数和分数的情形,他的学生希伯斯应用这个定理,研究边长为1的正方形的对角线长,发现它既非整数,又非分数,而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这是世界上最早发现的无理数. 毕达哥拉斯的基本观点之一是“万物皆数”,又认为数就是正整数,正整数也就是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原子,分数是两个整数的比,除此以外,不可能再有其他数了.因此,希伯斯的发现和学派的错误信条相抵触,这在当时来说,是万万不允许的.学派内的一些人对他施加压力,竭力封锁他的发现,但希伯斯面对真理,坚持宣传自己的观点,最后被抛人大海淹死了. 今天,我们学习无理数时,应该怀着敬意来纪念这位英勇的数学家,而且从中我们还可以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第一,学习数学要有坚强的意志,勇于创新的精神.创新是数学的生命,生产实践的需要给数学提出了大量的课题,要求数学不断前进、不断创新.数学发展的必然途径就是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许多数学家之所以取得伟大的成就,正是由于他们有着坚强的意志,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重重困难,顽强拼搏,勇于创新. 第二,学习数学要有追求真理、坚持真理的品质.爱因斯坦曾说过:“对真理和知识的追求并为之奋斗是人的最高品质之一.”可以说整个数学发展的过程,就是历代数学家为追求真理、坚持真理、捍卫真理进行不断斗争的过程,他们表现出来的追求真理的强烈愿望,批判传统思想、习俗和偏见的态度,向权威挑战的勇气,都为我们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听完笔者的话,学生若有所悟,陷入深思.在这里,对学生既有学习兴趣的激发,又有探究意识的肯定,还包括人文精神的培养.课堂一分钟,课外十年功.教师要博览群书,争做“杂家”,只有如此,在教学中才能逐渐告别“震”字决、“拖”字决、“吓”字决,开发课程资源才会游刃有余、得心应手. 三、以读促写——不畏浮云遮望眼 在教学中,在阅读中,总有一些教学实践和教学理论会让自己有所思、有所想,“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把这些心得体会记下来,针对其中的成败得失,写出自己的思考和感悟,以读促写,以写促思,就会使自己不断成长,而且会让我们收获颇丰.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曾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的成长模式,叶澜教授也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难以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 案例2:中美两道考题带给我们的启示. 笔者在一本杂志上看到美国南加州中学一道有趣的数学试题:“Proof that girls are evil(证明女孩是魔鬼)”. 教师在试卷上给出证明该命题所需要用到的假设和已知条件,然后让学生根据条件,证明假设成立. 这样一道试题引发了笔者的思考,从常规视角来看,这样的试题,没有一个数字,没有几何图形,还叫数学题吗?证明的结果让人感到莫名其妙,这样出考题的目的是什么?是不是另有深意呢?这样的题目对命题有什么启示? 思考这些问题,总觉得自己有内容可以写,但又感到千头万绪,无从下笔.直到看到文献[2],顿觉醍醐灌顶,茅塞顿开,一下找到了论文的切入点,撰写了文献[3],成稿后又得到编辑的悉心指导,经过不断修改和打磨,最终得以刊发. 工作至今,笔者发表了100余篇论文,这更多地得益于自己平时的专业阅读.专业阅读,在积累知识、获取信息、抚慰心灵、积累力量的同时,是帮助您找到改变自己教育生态的全新切入点[1].一本好的刊物是许多人智慧的结晶,当下的社会环境,认认真真地审稿和回复读者、作者的疑问体现了编者对读者、作者的尊重,笔者觉得这也是《中学数学教学参考》被广泛认可的原因之一[4]. 四、享受阅读——为有源头活水来 习近平主席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指出,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是教师的基本素质,其中知识是根本基础.学生往往可以原谅教师严厉刻板,但不能原谅教师学识浅薄.“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知识储备不够、视野不够,教学中必然捉襟见肘,更谈不上游刃有余. 在生活中,在教学中,我们会遇到很多问题与困惑,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与困惑,大多没有现成的答案,此时最好的办法就是阅读.所谓教学相长就是一个学习、实践、思考、提高的过程.著名数学教育家钟善基先生曾说过:“数学教育,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数学教育工作者不断的实验与研究,演变至20世纪70年代,已开始形成独立的科学,成为涉及哲学(主要是认识论)、历史(主要是数学史和数学教育史)、心理(主要是教育心理)、教育(主要是教学论)、逻辑和数学等几门科学的一门边缘科学了.这一发展,当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为了搞好数学教育,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必须静下心来,找到自己的学习之路,踏踏实实地走下去.虽然自己起步有点晚,但还不算最晚. 教书人生,长路漫漫,从新手到熟手,从骨干到名师,一位教师的专业成长之路,就是一条完善知识结构之路[5].学科教学的生命力就在于教师不断提高自己,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使自己的教学有生气,使学生深受其益.作为教师,我们要坚持学习,通过读书时时更新自己.阅读,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助推器.正如林语堂所说:“读书可以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增学问、广识见、养性灵.”每个人都可以通过阅读遇见未知的自己,通过阅读遇见更美的自己! 老师们,教师是教书之人,学生是读书之人,师生之间最大的交集是“书”,如果教师和学生都能把目光聚焦在书上,用阅读代替说教,用思考代替争吵,用文化浸润灵魂,让校园弥漫书香,也许,很多矛盾就能够自然化解,很多难题就能够找到答案[6].阅读有助于教师专业成长_数学论文
阅读有助于教师专业成长_数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