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藤野先生对面的“我”——《藤野先生》教学目标再认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再认论文,教学目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藤野先生》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这个集子是鲁迅的回忆,写于1926年2月至11月。鲁迅1906年离开仙台,1909年回国,此时距作者辞别藤野先生去东京,已经20年了;从日本归国,也已经17年了。鲁迅为什么会在这个时候写这篇文章?其实,这并无特别的原因。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思维习惯,对旧事的回忆也未必需要有特别的人生因素,虽然本文结尾说到忆及藤野先生与当今的联系,但鲁迅说“我总还时时记起他”“有时我常常想”“只有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可见这种思念与时局并无特别的关系。
本篇的教学,通常扣住记叙文写人记事的要素,设置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阅读,了解文章按照时间推移、地点转换和事情经过为序的记叙方法,学会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2)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抓住人物特征刻画人物,突出人物性格的写法;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择和组织材料的写作方法,学习在记叙中表现自我情感的写法。
叙事记人散文以时间推移、地点转换和事情经过为序,是常用的方法。因为鲁迅这段经历曲折丰富,包括他的人生重要的“弃医从文”也发生在这一阶段,因而本文内容极为充实,阅读时也就更需要注意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作者通过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故事,表现藤野先生正直热忱、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伟大品格,而作者的情感,也在这种交往中表现了出来。这篇作品一般安排在九年级教,基本教学目标的设计是可行的。如果考虑发展学生的探究意识,进一步提高学生解读作品的能力,还可以把“我”的性格形象解读纳入教学目标。
一、教学的重点:看作者如何写藤野先生
记写人物,选材要能表现人物的基本特征与性格。本文选取的材料虽然很平实,但对教师的教学来说,却比较典型,对人物的神态动作描写也比较传神。作者是这方面的高手。
写人物外貌,鲁迅常用简笔勾勒。藤野先生外貌很平凡,模样并不精神:“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讲课时“缓慢而很有顿挫”。有些不修边幅:“穿衣服太模胡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于是就有“有一回上火车去,致使管车的疑心他是扒手,叫车里的客人大家小心些”的轶闻。如果仅写外貌,不足以传神,顺便写一点点轶闻,人物就活了。鲁迅生于1881年,藤野先生生于1874年,也就是说,作者第一次见到藤野先生时,藤野才31岁,而他那“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已经足以显出老成。
写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主要选了四件事:帮助作者添改讲义,纠正解剖图,关心作者的解剖实习,试图向作者了解中国女人裹足。四件事每件都“有用”,并非刻意要从四个方面来介绍藤野的性格和作为教师的职业品格,而是按照时间顺序,信手写来,这就显得自然流畅。每件事中既有先生,也都有“我”这个学生。比较全面地写了藤野先生对“我”的关怀与爱护。最后的告别,则又表现出藤野先生的善解人意,他对作者的弃学他去,并无一句责备之辞,而只有叹息。这一叹息,蕴涵着复杂的情感,耐人寻味。
二、注意作品中的“我”
本文的教学,通常会很注意对藤野先生的介绍和描写,教师都能注意把握“如何写藤野先生”,至于作品中的“我”,则经常会被忽略。而鲁迅作品中的“我”历来是不可忽视的。本文如果没有这个“我”,藤野先生的形象未必有那样的突出,也未必有那样特别的意义。
1.“我”一直在藤野先生的对面
要想准确地把握藤野先生的形象,就不能离开作品中的“我”。以教师为写作对象,不可能不写他的学生,这个道理很简单。作者在记叙中始终抓住的是“藤野先生与我”,如果不体现这层关系,藤野先生的形象会显得单薄,而人物的品格和思想情感也难以体现。
这里的“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文章是如何表现“我”的情绪的?写这些有什么用?
一个来自弱国、战败国的普通学生,身处异国他乡,由于家道中落,个性比较特别,不太自信,比较敏感,学习有困难,成绩不佳,和周围的同学相处有隔膜。——这是“我”与藤野先生交往的背景。如果没有这样的交代,藤野先生也就难让作者产生崇敬的感情。
而藤野先生的一言一行,非但没有任何的民族优越感,也没有中国学生处处能见到的所谓“师道尊严”,他给予“我”更多的关怀和帮助,这是令“我”终生铭记的原因。
处在敏感的年龄,特别又身在异乡,作者的内心活动比较复杂。文中写藤野先生和“我”的四件事,体现着“我”的情绪,写“我”的反应。教学中可以请学生从文章中找出相关的句子,了解作者当时的情绪。
第一件,帮助“我”修改讲义。“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作者之所以不安,是他在此前的学习经历中没见过这样的教师。
第二件,藤野先生帮助“我”纠正解剖图。“但是我还不服气,口头答应着,心里却想道……”藤野教学一丝不苟,无奈作为学生的“我”过于任性,没能体会先生的一番苦心。
第三件,藤野先生对“我”的解剖实习表示担心。藤野先生“很高兴地,仍用了极有抑扬的声调对我说道:‘我因为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所以很担心,怕你不肯解剖尸体。现在总算放心了,没有这回事。’”由此可以看出藤野先生对来自落后的“大清国”学生的关心和爱护。这一次作者没有写心理活动,但分明对藤野先生对自己的关心感到高兴,并作为重要的记忆。
第四件,藤野先生向“我”了解中国女子的裹脚,作者认为这属于“他也偶有使我很为难的时候”。为什么“为难”?也许是习俗的落后令他难以启齿,也许是青年的敏感。但藤野先生毕竟是解剖学教师,他想知道的只是“足骨变成怎样的畸形”,并不想涉及其他。这种好奇心的后面,是求知的欲望。
其他还有。“学年试验完毕之后,我便到东京玩了一夏天”,一个成绩不过勉强及格的学生,并没有利用暑假的机会发愤,却“玩了一个夏天”。作为“青年教师”的藤野先生对此并没有责怪,这是他对学生的宽容。而他得知作者决定不再学医,并且要离开仙台时,“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他的善解人意和宽容,给作者的印象应当是很深的。
通常情况下,教师会喜欢什么样的学生?学生期待有什么样的教师?“我”是个优秀的学生吗?
藤野先生在仙台医专主教一、二年级的解剖学,他对学生要求很严。虽然他对鲁迅很爱护,但是在分数上则“一是一,二是二”,一年级的解剖学课,竟然只给他平均59.3分,等第为“丁”,没让他及格。——这在当今学校教育中是不可想象的。鲁迅的学习成绩并不出众,多数科目的考试,成绩勉强及格甚至不及格,但在142人中名列第68名,也还过得去,须知作者是唯一的中国学生。然而这毕竟是一所普通学校。
藤野先生的这种严格认真的教学态度,当然会给到发达国家学习先进与文明的作者留下深刻印象。
然而,真正的教师,以博大的爱教育人,并不仅仅着眼于学生的学业成绩;而受教育者从教师那里所获得的最有益的,是学得教师的“道”,并以此为人生之灯。当一个人所接受的教育在自己的事业中起作用时,他才有可能对以往的教师的工作有正确的判断。藤野先生对作者的教育,不是当年的青年鲁迅能全面认识的。本文写于离开藤野先生的20年之后,鲁迅自己也成为教师,并且人到中年,他对藤野先生的为人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时日既久,崇敬更深。
2.开头与结尾对比,“我”有变化
见到藤野先生之前,作者的心情如何?离别藤野先生多年之后,作者的情感有什么变化?教学中如果能引入这样的对比,有利于把握作者的情感,加深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文章开始,便是令人赞叹的大手笔(一定要提醒学生留心并学习这种开头法)。作者并没有“开门见山”,起笔却是一句“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也就是说,作者对一些事的厌倦情绪,早在来东京之前已经就有了。在南京的江南水师学堂附设矿路学堂,作者接触到新的事物,“在这学堂里,我才知道世上还有所谓格致,算学,地理,历史,绘图和体操。生理学并不教,但我们却看到些木版的《全体新论》和《化学卫生论》之类了……从译出的历史上,又知道了日本维新是大半发端于西方医学的事实。”“因为这些幼稚的知识,后来便使我的学籍列在日本一个乡间的医学专门学校里了。”(《〈呐喊〉自序》)到日本来寻求出路,大概还是抱着一些期望的。可是留学生的表现立刻又让他失望了。“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此处令人失望,到别处看看,虽然不抱什么希望。可以这样说,“我”到仙台时,情绪不高,仙台医专也不是什么名牌学校。
所幸遇上了值得敬重的藤野先生。如果从教师的角度看,这位来自落后国家的新生基础差,学习过于吃力,属于“困难学生”。
作者当时对藤野先生的了解并不深入,他真正认识到藤野先生崇高,应当是离开藤野先生的多年之后。藤野先生对“我”的关心和帮助,既出于职业道德,也出于仁者的胸襟,毫无功利意识,无所谓“春蚕”与“烛光”,更谈不上“国际主义”。一个人敬重自己的工作,恪守师道,这才是最令人敬仰的。文章最后一部分更值得细加品味,和开头的内容对照,可以看出作者的思想情感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教学中应当启发学生关注这一点。
因为离开仙台之后,“状况也无聊”“年月一多,话更无从说起,所以虽然有时想写信,却又难以下笔,这样的一直到现在,竟没有寄过一封信和一张照片。从他那一面看起来,是一去之后,杳无消息了。”——这似乎不太像有深厚情感的表现,然而“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经历了许多岁月,作者思想性格成熟,完全领悟了当年藤野先生的一片苦心。作者此时也从事教育工作,当此之际,回顾东渡求学的经历,更能真正地认识到藤野先生作为教师的伟大。作者以这位平凡的教师的工作精神作为激励自己的榜样:“……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这是一位学生对老师教育最好的回报。
大凡回忆教师教育的文章,写得出色的,都是学生成年之后,这从另一个方面启示学生:我们所受的教育,会在未来得到检验;真正有价值的教育,是会照亮人的一生的。当然,这个意思,教师没有必要在课堂上说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