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分配市场化改革的科学选择--兼论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意义与运作_按生产要素分配论文

收入分配市场化改革的科学选择--兼论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意义与运作_按生产要素分配论文

收入分配市场化改革的科学选择——论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相结合的含义及其运作,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按劳分配论文,收入分配论文,生产要素论文,含义论文,分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曾以按劳分配思想冲破了平均主义、大锅饭传统思想和行为准则,启动了收入分配激励机制,推动了我国经济发展,提高了劳动者收入。为了适应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变革,我们又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理论,突破了单一的按劳分配原则,启动了收入分配市场化激励机制。但随之而来的是,社会贫富不均现象扩大了。这种社会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现象,是推行收入分配市场化改革的社会代价,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成为一个敏感的社会问题。为了全面启动收入分配激励机制,党的十五大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这一新论断,是对传统按劳分配理论的再次修正,亦是对按生产要素分配理论的部分吸纳,标志着一种新型的具有中国特色收入分配原则已经形成。但这种新型的收入分配原则如何运作,才能既全面启动收入分配市场化激励机制,提高社会经济效益,又减缓并逐步缩小社会贫富不均现象,则是收入分配市场化改革的难点问题。

一、按劳分配市场化的含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按劳分配不同于传统的按劳分配。传统的按劳分配以公有制与非市场经济为前提条件。传统按劳分配的含义是指,劳动是参与分配的唯一要素,按劳分配是参与分配的唯一方式。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按劳分配含义已经演变:(1 )按劳分配由仅适用于公有制经济的分配方式变为既适用于公有制经济又适用于非公有制经济的分配方式。(2 )劳动由参与分配的唯一要素变为参与分配的要素之一,表明劳动分配“功能”的地位和作用在相对下降,而资本、技术、自然资源分配“功能”的地位和作用在上升。(3 )按劳分配由参与分配的唯一方式变为既是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方式之一,又是参与劳动收入分配的唯一方式。按劳分配作为按生产要素分配方式之一的“功能”在减弱,按资本、技术、自然资源分配的“功能”的增强。按劳分配方式虽然成了多种分配方式之一,但它又不是多种分配方式中一般的分配方式,而是作为受市场因素导向和受非市场因素调节的特殊分配方式。比如,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伦理、价值观念等都对提高劳动者收入具有推动作用。这意味着按劳分配方式相对于其它生产要素分配方式来说具有更大的权数,或者说是多种分配方式之中的主体方式。按劳分配作为参与劳动收入分配的唯一方式,既受劳动市场供求关系调节,又遵循着多劳多得、等量劳动得到等量报酬的公平原则。总之,市场化的按劳分配内涵已经不同于传统的按劳分配,它是与按生产要素分配概念紧密相联的。

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含义及其运作

按生产要素分配,即按“功能”分配,指的是生产要素之间的分配。人们往往把生产要素分为劳动、资本、技术和自然资源。按生产要素分配理论认为,国民收入的分配是根据各生产要素的“功能”进行的,每种生产要素的收入来自其对生产的贡献,用以表明各生产要素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所得的份额。于是,劳动的收入是工资,资本的收入是利息,技术的收入是利润,自然资源的收入是租金。并且每种生产要素的收入,即价格均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

在我国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表明收入分配市场化改革在全面推进,收入分配格局会出现明显的变化,贫富差距近期内会进一步扩大,其原因是:(1)我国劳动力丰富而资本稀缺,允许和鼓励资本参与收益分配, 会使劳动力价格下跌而资本价格上升,进而会使劳动者收入相对减少而资本所有者收入相对增加。于是,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会使劳动者收入与资本所有者收入差距拉大。(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技术进步对生产的贡献作用越来越大,技术对生产的贡献占国民收入中的份额也愈来愈大,从而使技术收入也愈来愈多。于是,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劳动者收入相对于资本与技术所有者收入来说又进一步的下降。(3 )自然资源是相对稀缺的,经济的持续发展要求自然资源有偿使用,特别是环境的外部效应内部化,会使自然资源使用价格更昂贵。于是,自然资源对生产的贡献占国民收入中的份额也在逐步增大,从而使自然资源收入也逐步提高。所以,在收入分配市场化改革中,劳动者收入相对于资本、技术与自然资源所有者收入来说会进一步的下降。总之,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一方面,会使稀缺的资本、技术、自然资源使用效率得到提高,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会出现劳动者收入相对于其他生产要素所有者收入而下降的现象。既然实施“按生产要素分配”会呈现出劳动者收入相对于其他要素所有者收入而下降的现象,那么这一现象与理论上要求“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论断是矛盾的;既然“按生产要素分配”会呈现出生产要素使用效率提高与非劳动要素收入相对增加的趋势,那么这一趋势就会衍生出试图以按生产要素分配,特别是以按资分配替代按劳分配的社会思潮,从而会加剧社会贫富差距的扩大。

进一步分析表明,实施“按生产要素分配”后,一方面,劳动对国民收入的相对贡献“功能”在逐步下降,劳动者收入相对于资本、技术、自然资源所有者收入也在逐步减少;另一方面,由于资本投入增加,技术进步会使劳动者在“边干边学”中使自身人力资本含量增大、劳动生产率提高,从而使劳动对国民收入的贡献“功能”逐步增大,进而会使劳动者收入增加。于是,影响劳动者收入变动趋势的两种相反方向作用力的合力的大小和方向将决定劳动在国民收入分配份额中是增加或减少。我国收入分配改革首先是从农村起步的,1978年劳动收入占国民收入大约37%左右,由于实行按劳分配替代平均主义、大锅饭分配制度,激发了农民劳动热情,导致了经济增长和农民收入快速提高。在1984年开始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初期,劳动收入占国民收入份额上升幅度仍然较大。1987年物价、工资改革受挫而引致的金融市场化改革逐步启动的同时,技术市场化改革试验也渐渐展开,意味着单一的按劳分配原则已被突破。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方式,标志着我国收入分配市场化改革已经逐步展开。在1987~1995年期间,劳动收入增幅减缓,劳动收入占国民收入的份额围绕50%左右呈波动变化,总体水平比较平衡,但社会贫富不均现象日益明显。现在,党的十五大第一次明确提出“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意味着收入分配市场化改革在进一步深化。在实施按生产要素分配改革的初期,由于劳动对国民收入贡献功能相对下降趋势的强度会大于劳动对国民收入贡献功能上升趋势的强度,所以劳动收入会相对下降。一旦收入分配市场化改革完成,劳动对国民收入贡献功能相对下降的趋势就会停止;而劳动者由于自身人力资本含量不断增长,会使劳动对国民收入贡献功能的增长趋势保持强劲势头,从而劳动收入占国民收入的份额会相对和绝对提高。在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初期,劳动对国民收入贡献功能相对下降,劳动者收入也会相对下降的社会现象可能掩盖从长期看劳动对国民收入贡献功能在增大,从而劳动者收入最终会得到提高这一趋势。而劳动者很难透过近期劳动收入相对下降的社会现象去认识长期劳动收入会得到提高的趋势,从而可能会引起劳动者对近期收入减少现象的不满情绪,进而会否定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改革,引发要求恢复按劳分配的社会思潮。

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劳动收入效应与按劳分配效应近期相异长期相同。实施按生产要素分配,一方面会导致生产要素优化配置,经济效益趋好的正面效应;另一方面会产生近期劳动收入相对减少,社会贫富收入差距呈扩大之势的负面效应。因此如何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下实行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借鉴国外的经验教训,扩大改革的正面效应,减少改革的负面效应是急需研究的棘手问题。

部分国家收入分配状况

国 家调 查 吉 尼 最低的 次低的

年 份 系 数20% 20%

波 兰 19920.2729.313.8

印 度 19920.3388.512.1

中 国 19920.3766.210.5

俄罗斯联邦

19930.4963.7 8.5

巴 西 19890.6342.1 4.9

国 家中等的 次高的 最高的

20% 20% 20%

波 兰 17.722.636.6

印 度 15.821.142.6

中 国 15.823.643.9

俄罗斯联邦

13.520.453.8

巴 西 8.916.867.5

国 家 不平等程度

波 兰 相对比较平等

印 度 (吉尼系数为0.2-0.35)

中 国 中度不平等

(吉尼系数为0.35-0.5)

俄罗斯联邦

高度不平等

巴 西 (吉尼系数为0.5-0.7)

资料来源:《1996年世界发展报告》,第198~199页;蔡思复著《发展经济学》,武汉出版社1997年出版,第42页。

国际上以吉尼系数作为判断收入分配平等的指标,基尼系数总是在0~1区间变化,基尼系数越小,收入分配越平等;基尼系数越大,收入分配越不平等。世界银行《1996年世界发展报告》中部分发展中大国收入分配状况表明,1992年我国吉尼系数为0.376,最高收入的20 %人口的收入是最低收入的20%人口收入的7倍,说明从90 年代初期开始我国收入分配已经处于中度不平等状况(这一分析与国内学者的分析是一致的),收入分配公平状况比巴西、俄罗斯联邦好一些,比波兰、印度差一些。俄罗斯联邦搞的是激进市场化改革,收入分配高度不平等;我国遵循的是渐进市场化改革,收入分配中度不平等。两国收入分配状况比较表明,由于我国人口比俄罗斯联邦多,非劳动要素相对稀缺,如果推行激进按生产要素分配,会使我国社会贫富差距急剧扩大。这表明,我国以社会贫富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为代价的按生产要素分配改革的回旋余地已经不大了。要遏制社会贫富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就必须继续实行渐进收入分配市场化改革,适度加大按生产要素分配方式之一的按劳分配权数。反对以按资分配替代按劳分配的主张,抵制盲目地以按生产要素分配替代按劳分配的社会思潮。按生产要素分配未考虑非市场因素,例如,政府的收入分配政策,企业主与工会之间对工资的协议定价谈判等,都会对劳动者收入水平的确定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按生产要素分配在我国的运作既必须与按劳分配相结合,又必须考虑非市场因素的作用,才能克服其自身的局限性。

三、 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是收入分配方式的科学选择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建立在人口多,非劳动资源相对稀缺,以及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格局上。因此,收入分配改革既不能片面强调按劳分配,也不能鼓吹按生产要素分配或按资分配,而应坚持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收入分配方式的科学选择。

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需要坚持按劳分配。在我国人口众多,资本形成不足,技术进步缓慢,自然资源有限成为生产力发展的约束因素时,按生产要素分配,可以利用市场机制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但会使近期劳动收入呈现相对下降趋势,从而导致社会贫富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由于劳动是劳动者谋生的主要手段,为了抑制或缓解劳动收入在近期内相对下降对劳动者实际收入形成的下降压力,必须提高按生产要素分配中的按劳分配权数,以体现按劳分配为主体,实现收入分配公平。按生产要素分配必须与按劳分配相结合。在实施按生产要素分配运作时,即使劳动收入占国民收入的份额相对下降,但由于我国国民收入一直保持着较高幅度的增长,因此我们有条件也有能力在宏观上使劳动收入保持一定幅度的增长,并使劳动收入增长率高于劳动人口增长率,从而使劳动者平均收入始终保持一定幅度的正增长,以避免出现劳动者收入下降而非劳动者收入上升的格局。在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新运作中,应选择非劳动要素所有者收入相对较大幅度增长和劳动者收入保持一定幅度正增长的格局,即非劳动要素所有者收入增长率高于劳动者收入增长率,劳动者收入增长率大于零。选择这种收入双增长的格局充分体现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因此,使劳动者收入保持适度正增长,是渐进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新运作成功,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经济效益提高,保持社会稳定的必要条件。

实行按劳分配,需要按生产要素分配改革渐进推进相配合。劳动所得的国民收入应遵照劳动市场供求关系,实行按劳分配。由于大锅饭的劳动用工制度的逐步废除,会使劳动市场供求关系发生变化。当劳动力供小于求时,实行多劳多得、等量劳动得到等量报酬的按劳分配方式,会使劳动者收入增加,有利于调动劳动者劳动的积极性、创造性。当劳动力供大于求时,会出现劳动者就业竞争。实行按劳分配,劳动者收入将出现两种情况:在岗劳动者实现多劳多得,等量劳动得到等量报酬,劳动者收入增加;下岗劳动者丧失劳动机会,收入减少。我国人口多,实行减员增效的劳动用工制度,会使下岗劳动者增多。保障下岗职工基本生活,帮助他们再就业,提高他们的收入是收入分配市场化改革的难题。由于市场化的按劳分配是以按生产要素分配为前提的,为了减轻按劳分配市场化改革的风险,需要适度提高按生产要素分配中的按劳分配的权数,增加劳动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份额,使政府和企业有财力实行社会保障制度,保证下岗劳动者最低生活费用和实现再培训再就业的需要。因此,市场化的按劳分配改革成功需要按生产要素分配改革渐进推进相配合。

“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结合模式”与“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并存模式”相比较,“结合模式”在分配市场化改革上又迈进了一大步。虽然“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并存模式”适应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的需要,但它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并列起来,依旧是按劳分配与公有制经济相联系,按生产要素分配或多种分配方式与非公有制经济相联系的传统观念。而“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结合模式”,要求无论在公有制或非公有制经济形式下,都要按生产要素分配国民收入,提高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益。由于劳动是劳动者谋生的主要手段,不仅在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形式里要实行按劳分配;就是在非公有制经济形式里也要以劳动法形式加大按生产要素分配中按劳分配的权数,以体现按劳分配为主体,满足劳动者收入增长的需要。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配理论的一大特色,就是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它既区别于作为分配唯一方式的按劳分配,又区别于作为多种分配方式之一的按劳分配,也区别于按生产要素分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配理论的显著特色,就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这表明按劳分配的权数大于其它生产要素分配的权数,即要使按劳分配的功能大于其它生产要素的分配功能;表明按劳分配不仅是一个劳动收入市场化问题,而且是一个社会和制度问题。社会要以伦理、价值标准等非市场因素来影响收入分配格局,遏制社会贫富差距扩大的趋势,保护劳动者的利益。

按生产要素分配,强调市场因素,遵循的是效率优先原则;按劳分配,以及按劳分配为主体,强调非市场因素,遵循的是公平优先原则。在我们实行收入分配市场化改革过程中,要反对企图恢复传统的按劳分配的社会思潮,使按劳分配市场化;同时又要抵制企图以按生产要素分配,特别是以按资分配替代按劳分配的社会思潮,使伦理、价值标准等非市场因素适度影响按生产要素分配。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是收入分配方式次优选择,它既不是强调公平优先的传统按劳分配,又不是强调效率优先的市场化的按生产要素分配,而是兼顾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收入分配非均衡的中间道路模式,实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模式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水平和国情的需要,它的科学运作既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又有利于减缓社会贫富差距扩大的趋势;既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又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保护劳动者的利益。

标签:;  ;  ;  ;  ;  ;  ;  ;  

收入分配市场化改革的科学选择--兼论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意义与运作_按生产要素分配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