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营造良好文化环境加快现代环境文明建设--近年来我国文化环境研究的新进展_社会结构论文

大力营造良好文化环境加快现代环境文明建设--近年来我国文化环境研究的新进展_社会结构论文

大力营造良好文化环境 加快建设现代环境文明——近年来国内文化环境研究的新进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环境论文,文化论文,新进展论文,加快建设论文,国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03)05-0146-05

文化环境问题是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大事,并已成为全人类共同关注 的时代主题和重要而紧迫的现实课题。近年来,中国大陆学术界主要从环境哲学、文化 学和生态学的视角对文化环境进行了全面研究,取得了重要的新进展。本文对此进行专 题性述评,并对今后文化环境研究的拓展与深化提出具体建议。

一、文化环境的概念内涵和价值指向

对于文化环境概念的界定,必然要涉及两种关系。从文化环境与文化的关系来看,两 者概念内涵并不完全等同:文化主要是一个功能性概念,一般是从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的 活动结果这一角度来加以把握的;文化环境主要是一个结构性概念,它不是作为主体活 动结果出现,而是作为既定存在和影响人类活动的原因条件而出现的。并非所有作为结 果出现的东西都能成为往后人类活动的原因,因而文化的外延要大于文化环境的外延。 从文化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关系来看,文化环境内含于社会环境大系统内,其特殊性表现 为:其一,在基本性质上,文化环境作为软件形态是社会环境中的非物质部分;其二, 在作用方式上,文化环境具有化成性并通过潜移默化作用方式影响人类主体;其三,在 运动状态上,文化环境具有突出的相对独立性和极强的历史继承性[1]。从概念内涵来 看,学术界基本达成共识,认为文化环境是人类社会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存在于主体周围 、影响主体思想和行为的精神性成果(文化条件)的总和,它涵盖全部精神产品以及物质 产品中的精神因素,既包括政治思想、哲学宗教、科技教育、伦理道德、法律规范、文 学艺术,又包括社会心理、风俗习惯、交往方式,还包括凝结文化观念的物化形态(如 烈士丰碑、历史博物馆、民族英雄纪念馆等),以及各种有丰富内涵的人文景观等。文 化环境的主体内容是社会意识形态,其核心是占主导地位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有的论者指出,必须重估文化的地位和作用,不能一般性地说明文化受制于和反作用 于经济和政治,要确立这样的新思维:其一,文化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一个突出标志,只 有文化发展了,经济和政治才有实质性的进步;其二,文化创新是经济、政治发展的必 要前提,只有先进文化才能对经济、政治的发展起带头作用。要从这种新思维来观照文 化环境问题[2]。文化环境的价值指向就是为了塑造人的精神世界,提高人的思想道德 素质和科学技术水平,为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必要条件 。重视和加强文化环境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文化环境的结构形态和基本特征

文化环境的结构形态可以多维度地加以解析。从结构的层次性来分析,文化环境包括 三个层次:一是基础层次,它的存在遍及社会各个角落,涉及老百姓的生活与行为;二 是中等层次,主要是指各类特定主体的特定活动环境,如企业、校园、社区文化环境等 ;三是比较高层的文化环境,它主要涉及各类人才的精神创造活动,其组成部分包括哲 学思维、思想信仰、科学观、文艺观和道德观等。这三个层次的文化环境相互渗透、相 互关联而整合一体[1]。从时空角度来分析,文化环境即为“一个中心,两方延伸”的 结构。“一个中心”是指本土现实文化,“两方延伸”即指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本土 现实文化、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分别体现文化环境的当代性、历史延续性和空间延伸性 。本土现实文化处在核心和基础位置,纵向延续的传统文化和横向延伸的外来文化则构 成两翼[1]。如果用文化学眼光来观照和把握软环境,则可把软环境称为文化环境。文 化环境包括法制环境、信用环境和服务环境。法制环境价值能指趋向法制文化,信用环 境价值能指趋向信用文化,服务环境价值能指趋向职业文化,三者统一构成功能性文化 场[3]。

再从基本特征来看。一般来说,文化环境具有民族性、时代性和阶级性三个基本特征 。就民族性而言,文化环境是以本土文化为主,并广泛吸收和融合外来文化而形成自己 本民族的文化特征。就时代性而言,文化环境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它随着社会的发 展而呈现出不同历史时代的特征。就阶级性而言,在阶级社会中,文化环境总是受到占 统治地位意识形态的制约而呈现出阶级性特征(但也不能否认其某些核心观念既具有意 识形态性又具有知识性)[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环境则有三个主要特点:首先, 它是社会意识形态的积淀与凸现,文化环境具有实践性和历史继承性,同时具有相对独 立性和与社会发展的非同步性;其次,它是国民素质的整体展示,作为现实的文化力, 它既构成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指数,又体现国民素质的整体水平;再次,它是社会变革时 期思想观念的晴雨表,社会变革时期思想观念的动向走势显现于文化环境,新的思想观 念的确立和巩固有赖于良好的文化环境[5]。

三、文化环境的功能作用

1.关于文化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文化环境对经济发展具有积极促进作用:其 一,文化环境对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起着协调作用,各种文化价值不仅是制导经济增长 动机的基础,而且最终决定着增长目标的合理性;其二,良好文化环境能够矫治市场经 济价值观的狭隘性,加强文化环境建设可以遏制市场经济伦理精神的负面影响[6]。从 如何有效发挥文化环境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来看:第一,要用文化视角来审视和引导经济 发展,要特别重视文化的动力作用;第二,要不断提高精神文化消费的比重,推进重在 物欲享乐型消费转向重在知识科技型消费;第三,大力净化文化市场,依法整顿和规范 文化市场秩序;第四,真正把发展文化(包括教育和科技)放在重要战略地位[6]。

2.关于文化环境对社会稳定、社会变革的作用。文化环境对社会稳定的作用主要表现 在:第一,文化环境最终决定着社会主导型价值观,从而影响社会稳定。在社会主导型 价值观形成过程中,文化环境对理论、科技、道德氛围等方面发挥着特别作用。第二, 文化环境通过影响人际关系而影响社会稳定。文化环境选择“人和”价值取向,强化道 德意识和实现社会公平,以利于促进社会稳定。文化环境对社会变革的作用主要表现为 :一是文化环境作为社会环境的组成部分,参与规定了社会变革的客观需要并显示出社 会变革的需要程度;二是文化环境主要是通过价值观念与思想理论新变影响着人们对社 会变革方向和变革道路的选择[1]。

3.关于文化环境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加强文化环境建设,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环 境,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保证。首先,处于核心地位的文化环境,对人的精神世 界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决定着人的精神世界的发展取向。其次,处于世俗层面的文化 环境,对人的精神世界具有强烈的凝聚作用,如节日风俗文化能增强社会成员的凝聚力 。再次,处于物质层面的文化环境,对人的精神世界具有强烈的感召作用,如烈士丰碑 、文化古迹等实体形态,对人起到心理上感化与召唤作用[4]。文化环境在本质上是指 向人、塑造人的,其对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塑造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凝聚作用 ,即指文化环境具有凝聚社会成员共识、促进社会成员认同的作用;其二是教化作用, 即指文化环境中处于统治地位的思想理论、伦理道德体系对社会成员思想观念的教化、 精神状态的培育、行为准则的规范;其三是定向作用,即指文化环境通过共同理想的制 约来指导社会成员思想道德素质的发展方向;通过对人们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制约, 在一定程度上制导着社会的发展特色和方向[7]。

四、文化环境建设的基本任务以及实现途径

从文化环境建设的基本任务来看,要搞好文化环境建设,首先,必须努力实现理论创 新。理论创新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正确定位文化在社会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强 调文化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一个突出标志;第二,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 思想观念体系;第三,科学论证文化产业发展的条件和规律。其次,必须积极推进制度 创新:一是从以文件管理为主转向以法律管理为主;二是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整合文化产业;三是建立和完善文化行业的社会评价体系[2]。从加强文化环境建设的 基本构想来看,必须以先进文化为指导,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文化环境,为人的全面发 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具体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第一,重视主体文化理论建设,为人们 提供科学的、反映时代精神的理论指导;第二,加强社区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及 军营文化建设,强化区域文化的影响力度;第三,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载体建 设,加速文化设施的优化、科学化和文化载体的多样化、现代化;第四,注重日常生活 世界的理性批判,营造积极向上的大众文化氛围;第五,重视文化环境的法治与德治建 设,创造人的全面发展的双重保障体系[4]。大力构建有利于创新的文化环境有以下要 求:一是加大改革力度,把文化环境建设置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位置;二是树立以人 为本观念,要向以人为中心的工作方式转变;三是树立与科学创新相适应的世界观、科 技观和价值观;四是要处理好经验体知与理论认知、原创性与拿来主义、科技创新与体 制创新的关系。构建创新性文化环境,最根本一条是树立以人为本观念和倡导创新精神 [8]。

从文化环境建设的实现途径来看,要从三方面具体着手:其一是观念更新,这是奠定 优良文化环境的思想基础。观念更新要求首先要保护和培养好奇心,其次要宽容失败, 再次要鼓励冒险与冒尖。其二是体制改革,以提供文化环境优化的制度保证。关键是要 健全和完善开放机制、竞争机制、激励机制。其三是环境创新,营构优良文化环境尽快 形成的物质载体。这就要求既要营建优美的环境和体现人文关怀的基础设施,又要提供 便利、快捷的交通和区位优势,还要有蕴藏丰富的人文内涵[9]。从文化环境建设的运 作方式来看,必须着力抓好三个相结合,即思想道德教育与制度建设相结合、市场机制 与政府推动相结合、专项整治与综合治理相结合。思想道德教育与制度建设都具有治本 的同向性,两者互为补偏救弊。专项整治和综合治理显示了政府监管作用的一个重要方 面。市场机制和政府推动共同构成文化环境建设的推动力。这样,三个相结合就强化了 道德建设这个基础,突出了制度建设这个重心,抓住了监督管理这个关键,把握了市场 机制与政府推动这个动力机制[3]。

五、从环境科学视角观照环境文化

1.关于对环境文化概念和结构的诠释。从环境科学视角来看,环境文化是指一切有关 人类认识、利用、改造自然环境的事物和相应的行为、心智状态的总和,它是一个表征 人与自然界相互联系的历史范畴,随着时代的进步而进步。按照层次分析法,环境文化 的结构可以分为环境技术文化、环境行为文化、环境规范文化、环境心智文化四个子系 统,分别构成基础、第二、第三和最高层面。环境技术文化是指人类技术活动作用于环 境所产生的各种物化形态的文化现象;环境行为文化是指人类社会中对于环境质量具有 一定影响的生存行为;环境规范文化是指对人所作用于生存环境的行为具有约束、调节 作用的社会管理手段;环境心智文化是指人们对环境状况、环境问题的心理反应以及相 应精神产品,它属于环境文化的最高层次[10]。

2.关于环境文化学的研究内容及特殊性。环境文化学以环境文化为特定研究对象,其 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环境文化的演进历程,环境文化的结构和内在矛盾运动,环境文化与 科学技术、民族文化、宗教文化的关系,反环境文化现象的类型及产生根源,环境文化 建设方略等等。环境文化学是环境科学与文化学相互渗透的产物,属于交叉学科或边缘 学科之列。环境文化学的特殊性表现为三个方面:从整体性来说,环境文化学在文化的 框架中对涉及自然环境的所有方面进行整体性思考;从综合性来说,环境文化学由于其 研究对象涵盖着从物质到精神各个层面的文化现象,因而自身必然具有综合性特征;从 前瞻性来说,环境文化学作为对人与自然界相互关系的文化学反思,其研究成果必然具 有前瞻性特征[11]。

六、文化环境研究的拓展与深化

综观近年来国内文化环境研究的概况,从宏观与微观、横向与纵向、内在与外在的多 维把握中形成了整体研究框架,涉及文化环境的基本理论问题,如概念内涵、结构系统 、功能作用、基本特征、创建内容和实现途径等,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果,并由此表现 出对文化环境理论建构的理性自觉和创新热情。文化环境问题既是重要的理论课题,又 是紧迫的实践问题,如何进一步加强文化环境研究并推动其拓展与深化,笔者提出三点 拟议。

1.立足于环境思维和环境本体意识,确保文化环境研究的正确路向。文化环境研究首 先应当确立环境思维和环境本体意识,从环境哲学角度来审视研究对象自身的独特性。 这就要求专题研究本身要突出环境思维这个核心,把环境本体作为文化环境研究的出发 点和归宿点。其次,必须从文化哲学视角来观照文化环境问题,把握文化标帜这个关键 ,把“文化”理念作为文化环境研究的切入点和生发点。坚持环境思维与文化哲学的统 一,就能确保文化环境研究的正确定位和定向,可以避免具体研究中把文化环境完全等 同于文化、文化环境建设完全等同于精神文明建设的倾向。文化环境研究可以引入“场 思维”,发掘自身的场域本性和应激功能。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环境就是一种功能性 文化场,营造良好文化环境就是追求最优化的文化在场效应。文化环境作为一种物化性 与灵化性相统一的现实文化力,在社会整体方面表现为一种文化国力,在个体主体方面 则表现为一种文化素质和文化权利。文化国力论、文化素质论、文化权利论相统一,就 构成文化环境建构的一个核心内容。文化环境问题说到底是人的问题,是人对环境的认 识和改造的问题。如果说文化环境的本体性质是在场性与灵应性相统一,那么其根本特 征则是人为性与为人性相统一。坚持从环境思维和文化哲学相统一的视点来把握文化环 境问题,可以打开研究思路,拓展理论空间,在对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文化致思中萌发 出许多理论生长点。

2.着重于“怎样建”方面的现实问题,强化文化环境研究的应用价值。今后文化环境 研究要着重于“怎样建”方面的现实问题。一方面,我们要对文化环境的基本理论问题 深入地进行多维探索,就研究向度而言,可以从结构论、功能论、系统论、关系论等方 面深入展开、纵深推进。针对目前研究的薄弱环节,要加强文化环境本身的载体与介体 形态、德性与智性维度、同质与异质因素及传承与新变、借鉴与融合等关系的研究;文 化环境与文化流俗、文化心理、地域特色、时代精神、信息网络关系的研究,文化环境 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区域文化环境圈的比较研究,等等。另一方面,文化环境问题的落 脚点是现实的建设和管理,因而要以文化环境的建设和管理问题为研究重心,如关于怎 样发挥市场、政府、社会中介机构对文化环境建设的职能和作用,关于文化环境的建设 和管理的立法建制及其领导体制、工作机制,关于文化环境创新中的观念创新、体制创 新和管理创新的基本要求和相互关系等,都是值得着力探讨的问题。而且,随着全方位 深层次对外开放,面对外来文化思潮和文化产品的冲击和渗透,就有一个文化环境安全 和民族文化环境保护的现实问题。对于以上诸问题,要有学术性的理论探讨,更要有对 策性的应用研究,以积极参与和有力促进文化环境的现实建设实践。

3.致力于多种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加速文化环境研究的纵深掘进。从方法论意义来 说,研究方法构成学术研究的功能性维度而与研究思路、研究材料、学术识见实体性维 度融合一体,因而必须重视研究方法问题。而从学科特点来看,文化环境问题属于综合 性跨学科研究领域,其本身涉及环境哲学、文化哲学、文化生态学、政治学、经济学、 人类学、社会学、地理学、心理学等多学科领域,成为一种新兴的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 ,因而考虑到多学科的渗透性和关联性而应当选择采用上述学科的相关研究方法。文化 环境问题的多样性、广涉性和参与性,要求我们采用多种研究方法以求整合把握其多向 反馈、动态交合的复杂有机系统和内控自制、联动互制的内外作用机制。多样化和综合 化,能够进一步变换研究视角、拓宽学术视野和开辟新的领域,而把学术研究的方法论 意识与问题意识结合起来,有助于本体研究的新发现和新掘进。目前文化环境研究由于 处于初步阶段,偏重于基本理论问题的探讨和学理层面的阐解,因而一般较重视理论思 辨方法而忽视实证分析方法。今后在文化环境“怎样建”方面要多下工夫,全面深入地 探讨其建构内容和实现途径,应在把握真理诉求与价值评判、辩证扬弃和综合创新关系 的同时,重视采用理论思辨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 法,注重运用现代统计分析方法和比较研究方法,以求取得有深度性和实效性的研究成 果,以利于加快促进文化环境的现实建设。 WW

标签:;  ;  ;  ;  ;  ;  

大力营造良好文化环境加快现代环境文明建设--近年来我国文化环境研究的新进展_社会结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