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肺栓塞临床诊治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杨林红[1](2021)在《首诊于心内科肺栓塞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因素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分析首诊于昆明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心内科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因素,提高心内科医师的PE诊断意识,降低PE的漏诊率、误诊率和病死率。[方法]通过电子病例检索系统将2015年2月-2020年12月首诊于昆明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心内科的37例PE患者作为研究组,同一时间段内疑诊为PE且经CTPA检查排除诊断的68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整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危险因素、辅助检查等病例资料,并以PE组患者好转出院/死亡作为预后良好/预后不良的评价指标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出心内科PE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因素。[结果]1.PE组患者平均年龄(67.16±12.4)岁;8例(21.6%)患者<60岁,29例(78.4%)患者≥60岁,男女比例接近2:3,住院时间中位数为10天。2.就诊于心内科的PE患者容易被疑诊为冠心病、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和心力衰竭,95%的患者延误诊断时间在7天以内。3.PE组患者合并基础疾病的前4位病种依次为高血压(64.9%)、肺部感染(62.2%)、冠心病(37.8%)和心力衰竭(37.8%),其中有7例(18.9%)患者为 ACS 合并急性肺栓塞(Acute Pulmonary Embolism,APE)。4.PE组患者最常见的症状是不明原因的胸闷(70.3%)、气促(64.9%)、大汗淋漓(37.8%)和胸痛(35.1%);表现出典型三联征的患者仅有1例(2.7%)。常见的体征为肺部啰音(48.6%)、下肢水肿(45.9%)、发绀(43.2%)和心动过速(43.2%)。5.PE组分别有83.8%、91.4%和83.8%的患者血清CTnT、D-二聚体、NT-proBNP结果阳性。83.3%的患者动脉血气分析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低氧血症。常见的心电图表现为多导联T波倒置(43.2%)、窦性心动过速(32.4%)、房性心律失常(29.7%)。超声心动图可见肺动脉高压、右心增大、三尖瓣反流等右心负荷过重的间接征象。16例(43.2%)患者下肢血管彩超提示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形成。6.单因素分析认为两组患者之间:①性别构成比;②临床表现:大汗淋漓、腹痛腹胀、咳嗽咳痰、呼吸急促、肺部啰音、发绀、心动过速、低血压或休克;③危险因素:DVT、下肢静脉曲张、手术外伤史;④辅助检查:血浆D-二聚体阳性、NT-proBNP阳性,心电图:窦性心动过速、SⅠQⅢTⅢ,⑤合并的基础疾病:冠心病、呼吸衰竭等多个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DVT(OR=25.3;95%CI:2.6-241.1)、下肢静脉曲张(OR:36.9;95%CI:1.3-1042.4)是心内科患者疑诊为PE的独立预测因子(P<0.05);临床表现出现腹痛腹胀、肺部啰音、低血压或休克、呼吸急促;血浆D二聚体阳性;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动过速与心内科患者PE的发生显着相关(P<0.05)。8.PE组的30例(81%)患者经过治疗后好转出院;7例(19%)患者死亡,预后不良;其中5例患者在入院24小时内死亡,院内死亡率为13.5%。9.预后不良组的患者更容易出现呼吸困难、发绀、持续的低血压/休克等临床表现,动脉血气分析出现低碳酸血症、CTPA/MRPA结果提示肺动脉干扩张在预后不同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心内科PE患者的常见临床表现(胸痛、胸闷、气促)缺乏特异性,容易疑诊为冠心病、ACS和心力衰竭,延误诊断时间。2.心内科患者临床表现出现肺部啰音、低血压或休克、呼吸急促、腹痛腹胀时对诊断PE有提示作用。D-二聚体阳性,心电图出现窦性心动过速与PE的发生具有一定的相关性。3.DVT、下肢静脉曲张等传统的危险因素是心内科患者疑诊为PE的独立预测因子。4.本研究中的中低危患者大多预后良好,高危患者容易出现低氧血症、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酸碱平衡失调,病死率高,预后不良。
张晨[2](2021)在《肺炎支原体肺炎儿童鼻咽抽吸物中MP菌量与临床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 PCR)技术检测肺炎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MPP)患儿的鼻咽抽吸物中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MP)菌量,探讨其与临床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为临床病情评估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2010年8月至2016年12月重庆医科大学儿童医院收治的400例MPP患儿的病历资料,包括患儿的个人基本信息、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血清学检查、胸部X线、胸部CT和超声检查结果。1)采用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对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鼻咽抽吸物中的肺炎支原体(MP)DNA进行定量检测,并根据患儿MP的基因拷贝数从低到高人为分成5组:低拷贝数组(≥102且<105copies/ml)、低中拷贝数组(≥105且<106 copies/ml)、中拷贝数组(≥106且<107copies/ml)、中高拷贝数组(≥107且<108 copies/ml)和高拷贝数组(≥108copies/ml),用卡方检验和方差分析比较各组的临床症状、体征以及实验室血清学生化指标的区别;2)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和灰色关联模型研究MP菌量与各变量的相关性及关联程度。结果:1)本组资料显示高热和进展为重症或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的比例在高拷贝数组(≥108 copies/ml)中较其余4个拷贝数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它临床特征比如性别、气促、喘息、三凹征、紫绀、肺不张、胸腔积液等在各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的鼻咽抽吸物中MP菌量与热峰、热程、住院天数、血浆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呈正相关,与淋巴细胞百分比呈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关联程度强弱依次为:热峰>淋巴细胞百分比>发热持续时间>住院天数>LDH>CRP。结论: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的MP菌量与临床严重程度有一定相关性,MP高菌量组提示患儿更易出现高热、更易进展为重症或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发热和住院时间更长,以及CRP和LDH测值更高,淋巴细胞百分比越低。综上提示通过q PCR技术测得的鼻咽抽吸物的MP菌量有助于临床评估MPP患儿病情严重程度。
张惠子[3](2021)在《高危肺栓塞患者预后的原因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本文主要通过回顾性分析高危肺栓塞(PTE)患者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表现及干预措施,探讨该类患者出现不同预后的原因。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确诊及疑诊为高危PTE的48例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发病15天的预后情况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分析比较其年龄、性别、首发症状、合并基础疾病、治疗情况、实验室检查等临床资料。将溶栓治疗后的26例患者根据发病15天的预后情况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对其年龄、性别、首发症状、合并基础疾病、治疗情况、实验室检查等临床资料,出血发生率、神经系统损害等安全性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将确诊高危PTE的33例患者根据发病15天的预后情况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分析对比其呼吸心跳骤停、影像学检查等临床资料,治疗情况,自主循环恢复(ROSC)等疗效指标。应用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26.0进行数据分析,P<0.05被认为存在统计学差异。组间对比有统计学意义的实验室指标在高危PTE死亡预测中的价值评价应用ROC曲线分析,选择Youden’s指数最大的切点作为最佳临界值,计算其灵敏度、特异度。组间生存时间比较的单因素分析采用K-M法(乘积限法)和log-rank检验。在单因素分析之后,使用Cox生存函数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1.高危PTE患者的死亡因素分析:本研究共纳入48例急性高危PTE患者的临床资料,死亡组27例(56.25%),存活组21例(43.75%)。死亡组和存活组患者在疑诊例数、溶栓例数、呼吸心跳骤停、意识丧失、呼吸困难、NT-pro BNP及p H值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NT-pro BNP在高危PTE患者15天死亡方面有预测价值,ROC曲线下面积为0.735(95%CI:0.592~0.879,P=0.006)。以1440pg/m L为阳性界点,NT-pro BNP预测高危PTE患者15天死亡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1.5%和57.1%。单因素生存分析:疑诊、未溶栓、意识丧失、呼吸心跳骤停、不存在呼吸困难症状、NT-pro BNP≥1440 pg/m L是高危PTE患者发病后15天死亡的预测因素。Cox回归模型结果显示未溶栓(HR=0.292,95%CI=0.104~0.817)、呼吸心跳骤停(HR=12.523,95%CI=2.414~64.975)是高危PTE患者发病后15天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2.高危PTE溶栓后患者的死亡因素分析:共有26例患者给予溶栓治疗,存活组18例(85.71%),死亡组8例(29.63%)。两组患者在疑诊例数、呼吸心跳骤停、大出血、c Tn I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c Tn I绘制ROC曲线,ROC曲线下面积为0.764(95%CI:0.530~0.998,P=0.035),表明该指标对高危PTE溶栓后患者的15天死亡有预测价值。以0.133μg/L为阳性分界点,c Tn I对于高危PTE溶栓后患者15天死亡预测的敏感度为87.5%,特异性为72.2%。单因素生存回归分析表明,疑诊、呼吸心跳骤停、大出血、c Tn I≥0.133μg/L的患者发病后15天死亡风险更高。由于样本量过小,本研究未建立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3.确诊高危肺栓塞患者的死亡因素分析:本研究共纳入确诊高危PTE患者33例,其中死亡组13例(39.39%),存活组20例(60.61%)。合并呼吸心跳骤停、未获得ROSC的患者死亡风险更高。呼吸心跳骤停的患者中,未获得ROSC且未溶栓的患者均死亡。结论:在高危PTE患者中,未溶栓、意识丧失、呼吸心跳骤停、不存在呼吸困难预示着更高的死亡风险。此外,疑诊患者更易因错过溶栓时机导致死亡。NT-Pro BNP、c Tn I可分别作为高危PTE患者、高危PTE溶栓后患者的死亡预测因子。溶栓治疗能极大程度降低高危PTE患者的死亡风险,无论是否获得ROSC,确诊或疑诊高危PTE的患者都应立即行溶栓治疗。
侬会秘[4](2021)在《肝硬化并发肺栓塞的相关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比较肝硬化并发肺栓塞组与肝硬化无肺栓塞组患者的一般情况、肝硬化病因、临床症状、胸水和腹水情况、辅助检查资料、30天内不良事件、住院天数、住院费用,探讨肝硬化并发肺栓塞的影响因素及短期预后。[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1月-2020年10月于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确诊肝硬化的患者214例,根据患者CTPA结果将病例分为肺栓塞组(实验组)和无肺栓塞组(对照组)。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入院时生命体征、身高、体重、临床症状、胸腔积液、腹水、肝硬化病因、肝硬化并发症、合并症、辅助检查资料,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的临床资料的差异,探讨肝硬化患者并发肺栓塞的危险因素;收集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的例数、住院天数、住院费用,计算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住院天数和住院费用有无统计学差异,评价肝硬化患者并发肺栓塞的短期预后。[结果]符合入选标准的病例共214例,根据CTPA结果,实验组共72例,对照组共142 例。1.一般资料比较:(1)基线情况比较:性别、生命体征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年龄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实验组的恶性肿瘤患者有28例(38.9%),对照组有34例(23.9%),实验组的感染患者有46例(63.9%),对照组有57(40.1%),实验组的恶性肿瘤比率和感染比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合并症的比较中,两组在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比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肝硬化病因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病因比较,实验组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41例(43.1%)、酒精性肝硬化2例(2.8%)、自身免疫性肝硬化3例(4.2%)、其他及原因不明的肝硬化34例(47.2%),对照组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70例(49.3%)、酒精性肝硬化2例(1.4%)、自身免疫性肝硬化8例(5.6%)、其他及原因不明的肝硬化58例(40.8%),两组病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临床症状比较:两组呼吸困难、胸痛、咯血、晕厥、发热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腹水、胸腔积液情况比较:实验组有腹水50例(69.4%)、胸腔积液48例(66.7%),对照组有腹水73例(51.4%)、胸腔积液46例(32.4%),实验组的腹水和胸腔积液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辅助检查资料比较:生化检验指标比较,实验组TP、ALB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细胞分析比较,纳入的所有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凝血功能比较,实验组的INR、DD高于对照组,AT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指标比较,实验组的PCT、HSCRP、IL-6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胸超声心动图比较,两组纳入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相关性分析:年龄、INR、DD、PCT、HSCRP、IL-6、腹水、胸腔积液、恶性肿瘤、感染与肝硬化并发肺栓塞呈正相关,TP、ALB、AT与肝硬化并发肺栓塞呈负相关。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ALB水平、胸腔积液、恶性肿瘤是肝硬化并发肺栓塞的独立影响因素,胸腔积液和恶性肿瘤为危险因素,血清白蛋白水平为保护因素。8.住院天数、住院费用比较:实验组住院费用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住院天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住院天数按≤10天、10-20天、>20天分区组,发现实验组住院时间≤10天的患者比例低于对照组,住院时间为10-20天、>20天的患者比例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9.本研究共有12例患者发生不良事件,实验组有8例(11.1%),对照组有4例(2.8%),实验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肝硬化并发肺栓塞患者与无肺栓塞的患者相比,年龄更大,多并发腹水、胸腔积液和感染。2.肝硬化并发肺栓塞的患者与无肺栓塞的患者在TP、ALB、INR、DD、PCT、HSCRP、IL-6方面的比较存在差异,且这些指标与肝硬化并发肺栓塞相关。3.低血清ALB水平、胸腔积液、恶性肿瘤可能是肝硬化并发肺栓塞的独立危险因素。4.肝硬化患者中,并发肺栓塞的患者比无肺栓塞的患者更容易发生短期不良事件,住院费用更高,住院天数更长,疾病负担更重。
王潇[5](2021)在《肺癌合并肺血栓栓塞的临床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肺血栓栓塞(PTE)作为肺癌患者最危险的并发症之一,临床起病隐匿,容易被肺癌本身症状所掩盖,增加了肺癌患者诊治的复杂性。本研究旨在探讨肺癌合并肺血栓栓塞的临床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早期识别此类病人提供一定启示,以期提高此类病人的生存率。方法:收集自2014年5月-2020年12月于甘肃省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就诊的肺癌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按照纳排标准筛选出30例肺癌合并肺血栓栓塞患者,并从同时期入院的患者中随机选取67例肺癌不合并肺血栓栓塞患者作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血栓组和非血栓组患者的病例资料,通过SPSS 25.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肺血栓栓塞组男19人(63%),女11人(37%),平均年龄为65.67±8.85岁,BMI为23.08±2.60kg/m2。非血栓栓塞组男52人(78%),女15人(22%),平均年龄为60.69±9.51岁,BMI为23.26±3.48 kg/m2。经统计学分析血栓组和非血栓组患者在年龄方面有差异(P<0.05),在性别、BMI方面无显着差异(P>0.05)。2.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肺癌合并肺血栓栓塞组和未合并肺血栓栓塞组患者在生活习惯(吸烟及饮酒)上无显着差异(P>0.05)。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在呼吸困难方面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临床症状方面均无明显差异(P>0.05)。在合并基础疾病方面肺间质纤维化病史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基础疾病均无明显差异。血栓组与非血栓组患者在肿瘤的具体位置,具体分为左肺上叶、左肺下叶、右肺上叶、右肺中叶、右肺下叶、未发现明显肿块影上无明显差异(P>0.05)。在腺癌、肿瘤分期(Ⅲ/Ⅳ期)及肿瘤位置是否压迫肺动脉上均有相关性(P<0.05)。两组患者的实验室检查结果中D-dimer、WBC、NEUT(%)、LDH、CEA、PT、ALB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RBC、Hb、HCT、PLT、FIB、CHO、TG、APTT、HDL、LDL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方法上行全身化疗、外科手术及生物靶向治疗有统计学差异(P<0.05),行放射治疗对是否合并肺血栓栓塞无明显影响(P>0.05)。将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意义的变量并在临床中普遍有意义的指标放入Logistic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全身化疗、腺癌、肿瘤分期(Ⅲ/Ⅳ期)与是否合并血栓有显着相关性(P<0.05),是肺癌合并肺血栓栓塞的独立危险因素。3.30名肺癌合并肺血栓栓塞的患者中被发现合并肺血栓栓塞的具体时间统计如下,在发现肺癌3个月内被发现合并肺血栓栓塞的有19人(63%),其中肺血栓栓塞与肺癌同时被发现的有14人(47%),在发现肺癌3-6个月被发现合并肺血栓栓塞的有4人(13%),发现肺癌6-12个月被发现合并肺血栓栓塞的的有3人(10%),发现肺癌12个月以上被发现合并肺血栓栓塞的有4人(13%),且被发现合并肺血栓栓塞时多处于肺癌晚期。其中低危组25人(83%),中低危组1人(3%),中高危组3人(10%),高危组1人(3%)。在肺癌合并肺血栓栓塞的患者中栓塞位置多数(14人,46%)表现为段级肺动脉栓塞。两组患者在是否合并胸腔积液方面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0例肺癌合并肺血栓栓塞患者在治疗及转归方面,除3例(10%)综合评估抗凝的风险受益比后未行抗凝或溶栓治疗,其余均行抗凝或溶栓治疗,治疗结束后,2例(7%)患者死亡,2例(7%)患者因肺癌晚期病情过重家属放弃治疗,余26例(87%)患者病情稳定出院。结论:1.肿瘤分期(Ⅲ/Ⅳ期)、全身化疗、腺癌是肺癌合并肺血栓栓塞的独立危险因素。2.肺癌合并肺血栓栓塞患者更易出现高龄、合并肺间质纤维化、呼吸困难、肿瘤位置压迫肺动脉、胸腔积液、生物靶向治疗,以及实验室指标中D-dimer、WBC、NEUT(%)、LDH、CEA、PT异常升高,ALB降低,提示当肺癌患者合并上述因素时应警惕肺血栓栓塞发生的可能性。3.本研究中纳入的肺癌合并肺血栓栓塞患者危险分层多为低危,但仍需要更大样本量的研究验证,早期识别此类病人并给予规范的抗凝治疗,对预后有重要意义。
孙宛君[6](2021)在《119例肺栓塞继发肺梗死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背景:肺栓塞是由于各种栓子脱落阻塞肺动脉及其分支引起肺循环障碍的一种临床病理生理综合征。肺梗死是其严重并发症之一,通常认为较少见且好发于老年伴有心肺基础疾病患者。然而近期研究发现继发肺梗死的肺栓塞患者更年轻,合并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更低。为明确肺栓塞继发肺梗死的发生率、临床特点、诊治情况及转归,并探讨肺栓塞继发肺梗死的危险因素,本研究对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肺梗死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并分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2017年01月01日至2019年12月31日由肺动脉CT造影确诊的肺栓塞住院患者临床资料,使用SPSS25.0统计软件分析肺梗死组与非肺梗死组肺栓塞患者组间差异,明确肺栓塞继发肺梗死的临床特点、危险因素及转归情况。结果:本研究肺栓塞患者中肺梗死发生率41%(119/289),男女比例1.4:1,平均发病年龄(60.0±13.8)岁,平均身高(166.5±7.9)cm。最常见临床表现依次为胸闷70例(58.8%)、下肢肿胀或疼痛57例(47.9%)和呼吸困难55例(46.2%),胸痛、咯血和晕厥较为少见,分别为33例(27.7%)、23例(19.3%)和20例(16.8%),肺梗死三联征(即呼吸困难、胸痛和咯血)仅占4.2%。肺梗死征象以近端血管增宽(100例,84.0%)和中央透亮影(91例,76.5%)最常见,Hampton,s Hump征占38.7%(46/119)。肺梗死正确诊断率仅占15%(14/92),误诊率达85%(78/92),其中肺炎是最常见的误诊诊断(92%,72/78)。与非肺梗死组相比,肺梗死组更年轻[(60.0±13.8)岁VS(66.1±12.7)岁,P<0.001],随年龄增长肺梗死患者占肺栓塞的比例从18-30岁组的80%逐渐降低至80岁以上组的18%,肺梗死组身高更高[(166.5±7.9)cm VS(163.4±7.9)cm,P<0.001],胸痛(27.7%VS 11.8%,P=0.001)和咯血(19.3%VS 2.9%,P<0.001)症状更常见,合并基础心血管疾病发生率更低(49.6%VS 65.3%,P=0.008),与非肺梗死组比较,肺梗死组四级肺动脉血栓(88.2%VS 95.8%,P=0.024)和胸腔积液(24.7%VS 54.6%,P<0.001)更常见。多因素分析发现胸腔积液(OR=5.356)、咯血(OR=4.832)、四级肺动脉血栓(OR=4.152)和身高(OR=1.059)是肺栓塞继发肺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与(18-40)岁肺栓塞患者相比,年龄在≥81岁区间的肺栓塞患者继发肺梗死风险降低。肺梗死组病死率与非肺梗死组无显着性差异,出院随访6个月的肺梗死患者未发生临床不良结局,随访至8周、12周、16周、24周胸部CT肺梗死病灶吸收患者的比例逐渐增多,分别为19%、31%、41%和56%,随访至52周大部分(84%)患者肺梗死病灶吸收恢复正常。结论:肺梗死在肺栓塞患者中发生率不容忽视,典型三联症和Hampton,s Hump征不常见,导致临床诊断较为困难,常误诊为肺炎。胸腔积液、咯血、远端栓子和身高是肺梗死独立危险因素,肺栓塞患者肺梗死风险随着年龄增加反而降低。其病死率与非梗死患者类似,大部分患者肺梗死病灶可逐渐吸收。
孙树东[7](2021)在《不同部位下肢深静脉血栓与急性肺栓塞后肺动脉高压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究不同部位下肢深静脉血栓与急性肺血栓栓塞症(Acute pulmonary thomboemolism embolism,APTE)后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hypertension,PH)严重程度的相关性,从而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引起APTE后PH形成的病理生理过程。方法:釆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13年10月至2020年8月于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住院初次确诊为APTE的患者的一般资料、下肢深静脉多普勒超声、超声心动图、脑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等检查结果,严格依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共筛选出231例患者。依据下肢深静脉超声检查结果明确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形成部位,并按照下肢深静脉血栓病理解剖部位分为4组:小腿肌间静脉型血栓组,胫腓静脉型血栓组,股腘静脉型血栓组,髂下腔静脉型血栓组;通过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获得肺动脉收缩压(Pulmonary artery systolic pressure,PASP)、肺动脉主干宽度、右室流出道宽度和右室径宽度等指标,并按肺动脉压力高低进行严重程度分级。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符合正态分布应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符合方差齐性时采用单因素ANOVA分析,两组间比较应用t检验或校正检验;计数资料应用百分数表示,并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非正态分布及等级资料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最终入组患者231例,其中小腿肌间静脉型血栓组94例,胫腓静脉型血栓组31例,股腘静脉型血栓组90例,下腔髂静脉型血栓组16例。各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血压、心率方面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不同部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与治疗前PASP大小间存在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小腿肌间静脉型血栓组与股腘静脉型血栓组、下腔髂静脉型血栓组比较,治疗前PASP水平明显升高(P<0.05);胫腓静脉型血栓组、股腘静脉型血栓组与下腔髂静脉型血栓组比较,治疗前PASP水平均升高(均P<0.05);小腿肌间静脉型血栓组与胫腓静脉型血栓组相比较,治疗前PASP水平虽有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胫腓静脉型血栓组与股腘静脉型血栓组比较,治疗前PASP水平虽有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纳入患者的BNP水平高低与不同部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存在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小腿肌间静脉型血栓组与股腘静脉型血栓组、下腔髂静脉型血栓组比较,患者BNP水平明显升高(均P<0.05);胫腓静脉型血栓组、股腘静脉型血栓组分别与下腔髂静脉型血栓组比较,患者BNP水平虽有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小腿肌间静脉型血栓组与胫腓静脉型血栓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胫腓静脉型血栓组与股腘静脉型血栓组比较,患者BNP水平虽有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纳入患者的肺动脉主干宽度、右室流出道宽度、右室径水平与不同部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均存在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小腿肌间静脉型血栓组与股腘静脉型血栓组、下腔髂静脉型血栓组比较,患者肺动脉主干宽度、右室流出道宽度、右室径水平明显升高(P<0.05);胫腓静脉型血栓组、股腘静脉型血栓组与下腔髂静脉型血栓组比较,患者肺动脉主干宽度、右室流出道宽度、右室径水平均升高(均P<0.05);小腿肌间静脉型血栓组与胫腓静脉型血栓组相比较,患者肺动脉主干宽度、右室流出道宽度、右室径水平虽有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胫腓静脉型血栓组与股腘静脉型血栓组比较,患者肺动脉主干宽度、右室流出道宽度、右室径水平虽有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部位下肢深静脉血栓与APTE后PH严重程度存在相关性,APTE后PH严重程度越高,可能越容易在下肢远端小型深静脉发现血栓。对于下肢远端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也应给予早期关注与重视。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肺栓塞与肺血管病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肺栓塞与肺血管病工作委员会,全国肺栓塞与肺血管病防治协作组,全国肺动脉高压标准化体系建设项目专家组[8](2021)在《中国肺动脉高压诊断与治疗指南(2021版)》文中认为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hypertension, PH)是指由多种异源性疾病(病因)和不同发病机制所致肺血管结构或功能改变,引起肺血管阻力和肺动脉压力升高的临床和病理生理综合征,继而发展成右心衰竭甚至死亡。近年来PH领域诊断及治疗策略不断更新,国内外在不同领域发表了PH相关指南和专家共识。为更好指导我国医师的临床实践,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肺栓塞与肺血管病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肺栓塞与肺血管病工作委员会基于当前的循证医学证据,制订了《中国肺动脉高压诊断与治疗指南(2021版)》。本指南系统评价了国内外近年来发表的PH领域系列指南和相关循证医学研究证据,增加了基于国人循证医学研究的数据,旨在进一步规范我国PH的诊断与治疗。
陈苏伟,陈宏,钟永亮,乔志钰,里程楠,葛翼鹏,于海,朱俊明,孙立忠[9](2020)在《药物治疗与预防马方综合征主动脉扩张-基于临床随机对照研究的进展》文中认为马方综合征(Marfan syndrome,MFS)是常染色显性遗传的结缔组织病,同时累及心血管、肺、眼、骨骼肌肉等多个系统[1]。90%的MFS患者在10~12年内发生主动脉事件。主动脉扩张形成动脉瘤或夹层导致破裂成为MFS患者的最常见死因。如果未接受有效治疗,平均寿命不超过45岁。有效的外科干预改善了MFS患者的预后[2]。随着研究的深入,应用药物预防MFS主动脉扩张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
邵翔[10](2020)在《住院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中医证候及风险评估模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包括肺血栓栓塞症(PTE)和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住院患者非预期死亡和围手术期死亡的重要原因。早期研究认为亚洲人群VTE发生率低于西方人群,而近年来多项研究显示我国VTE住院率呈上升趋势,已经成为我国的公共卫生问题。目前关于VTE中医证候分型的研究相对较少,对于PTE的中医证候分型尚无统一标准,多数发表文献都是基于患者临床症状而自拟证候名称,然而自拟证候名称差异较大,且样本量均相对较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医在VTE诊治、预防方面的学术研究和临床经验的总结推广。住院与VTE事件的发生关系密切,约半数VTE事件的发生与患者近期住院经历相关,并且VTE风险在患者出院后仍然存在。为了更好地预防与住院相关的VTE事件,医院相关性VTE(HA-VTE)的概念逐渐被提出,旨在关注住院患者在住院期间及出院后90天内VTE事件的发生情况。然而目前针对HA-VTE的研究仍相对较少。对于住院患者来说,如果能够通过使用风险评估模型(RAM)早期识别具有VTE风险的患者,并且及时采取预防措施,可以降低因为预防不足而导致的VTE事件发生。我国目前住院患者VTE风险评估率相对较低,恰当进行血栓预防的比例与西方国家相比仍存在差距,基于中国人群数据建立或验证的风险评估模型较少。临床实践中需要一个简便易行、能够预测住院患者VTE发生风险的评估模型。研究目的本研究主要有两个研究目的:1.探究住院VTE患者的中医证候特点及诊治情况变迁规律。2.分析住院患者发生医院相关性VTE的危险因素,建立一个能够预测住院患者VTE发生风险的评估模型,并与现有的风险评估模型进行比较。研究方法本研究通过以下四个部分进行逐层深入探究:1.中医证候及诊治变迁研究:收集中日友好医院医院2011年至2019年9年间出院的VTE患者的病历信息,分析中医科室住院的VTE患者的中医舌脉、证候类型、证候要素等证候相关信息,比较不同证候类型患者基线资料、合并疾病的区别,以及9年间VTE的诊治趋势和死亡率的变化情况。2.医院相关性VTE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研究:对部分住院VTE人群进行深入分析,根据患者VTE事件是否发生在住院期间或发生VTE事件前90天内是否有住院经历,将VTE患者分为医院相关性VTE组(HA-VTE组)和社区相关性VTE组(CA-VTE组),比较两组患者在基线资料、临床表现、危险因素、结局事件之间的差异。3.VTE风险评估模型建立:应用巢氏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在住院未发生VTE的人群中根据HA-VTE组患者情况匹配对照组,比较HA-VTE组(病例组)与对照组患者之间的差异,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住院患者发生HA-VTE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基于危险因素建立住院患者VTE风险评估模型(以下简称“新模型”)。4.VTE风险评估模型验证及评价:应用非同时期的住院患者对新模型进行外部验证,同时比较新模型、Caprini RAM与Padua RAM对住院患者的VTE风险评估效能,计算各模型的灵敏度、特异度等指标,绘制相应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研究结果1.中医证候及诊治变迁研究:自2011年至2019年,医院收治VTE患者共计4119例,中医科室住院患者599例。对患者中医证候分布特点进行研究,发现痰瘀互结证(27.0%)、气虚血瘀证(26.4%)是住院VTE患者最常见的中医证候类型。血瘀(70.3%)、痰(59.4%)是住院VTE患者最常见的病机相关证候要素,有92.3%的患者至少有痰或血瘀证候要素中的一种。在舌脉信息方面,约40%的VTE患者为暗舌及其相兼舌色;薄白苔是最常见的舌苔类型,腻苔(包括白腻苔和黄腻苔)占总人群的30%;细脉、弦脉、滑脉及其相兼脉象占到总人群的2/3,是VTE患者最常见的几种脉象类型。不同证型患者在合并疾病方面存在差异,气滞血瘀证患者合并肺部感染的比例(10.5%)低于其他五组证型患者,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33);气虚血瘀证组患者合并肺部感染的比例(30.4%)低于阳气暴脱证组(64.5%)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气滞血瘀证患者合并恶性肿瘤的比例(66.7%)高于痰瘀互结证组(34.6%)、气虚血瘀证组(33.5%)、痰浊闭阻证组(27.4%)、湿热蕴结证组(16.4%),阳气暴脱证组患者合并恶性肿瘤的比例(58.1%)高于痰浊闭阻证组(27.4%)、湿热蕴结证组(1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33)。在诊治趋势变化方面,总VTE患者的年诊治例数由2011年的130例增至2019年的1054例,中医科室VTE患者的年诊治例数由2011年的19例上升至2019年的129例。医院内参与诊治VTE住院患者的科室数量明显增加,且外地前来就诊的患者比例增加。VTE患者的住院天数呈下降趋势,由2011年的15天降至2019年的10天。VTE患者住院期间的全因死亡率明显下降,由2012年的12.5%下降至2019年的3.0%,DVT患者全因死亡率从2012年的7.0%下降至2019年的1.9%,PTE(伴或不伴DVT)患者全因死亡率下降速度最快,从2012年的26.1%下降至2019年的4.4%。同时,研究发现急性心肌梗死、充血性心力衰竭、肺部感染、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是与住院VTE患者死亡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2.医院相关性VTE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研究:对2017年437例急性VTE患者进行分析,其中HA-VTE组266例,CA-VTE组171例。在危险因素方面,CA-VTE组更多合并静脉曲张、久坐、长途旅行,HA-VTE组更多合并近期手术(<1个月)、卧床、活动性恶性肿瘤、肺部感染、急性脑梗死、骨折、中心静脉置管等危险因素(均P<0.05)。在中医证候及证候要素分布方面,两组人群存在一定差异。在临床症状方面,CA-VTE组患者下肢疼痛、呼吸困难、胸痛、胸闷等发生率均显着高于HA-VTE组(均P<0.05),HA-VTE组患者合并较少临床症状但猝死比例更高(0比3.4%,P=0.035)。在HA-VTE组患者中,有92.8%VTE事件发生在住院期间及出院后1个月内,中位时间为13天。在全因死亡率方面,HA-VTE组高于CA-VTE组(8.3%比1.2%,P<0.001),其中住院期间发生VTE的患者全因死亡率高于出院后90天内发生VTE的患者(12.2%比3.4%,P<0.001)。3.VTE风险评估模型建立:选取2017年1月1日至2018年6月30日的住院患者,其中HA-VTE组(病例组)患者492例,匹配对照组患者1970例。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住院患者发生VTE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基于危险因素及文献回顾建立了住院患者VTE风险评估模型。新模型评分为1分的危险因素有:年龄≥70岁、静脉曲张、呼吸疾病(肺部感染、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呼吸衰竭)(<1个月)、心脑疾病(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脑卒中)(<1个月);评分为2分的危险因素有:已知血栓形成倾向、既往VTE病史、活动性恶性肿瘤、近期骨折/手术/创伤(<1个月)、卧床/制动(>72h)。模型根据总分值将住院患者分为VTE风险低危(<3分)和高危(≥3分),内科患者评分≥2分即考虑VTE高风险。在内部人群中验证AUC为0.822,具有相对较好灵敏度和特异度。4.VTE风险评估模型验证及评价:在2018年7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出院的住院患者中,分别应用新模型、Caprini RAM和Padua RAM进行VTE风险评估。所有风险评估模型均具有识别住院患者VTE风险的能力,且VTE风险随着风险等级的增加而升高。新模型在所有住院患者中具有较好的VTE风险预测能力,ROC曲线下面积最大(AUC=0.773),且具有相对较好灵敏度(69.2%)和特异度(72.2%)。研究结论1.痰瘀互结证、气虚血瘀证是住院VTE患者最常见的中医证候类型,血瘀、痰是住院VTE患者最常见的中医病机相关证候要素。2.VTE住院患者的诊治例数呈增长趋势,全因死亡率显着下降。3.超过半数VTE事件的发生与近期住院经历相关,且具有与住院相关的特殊危险因素。4.本研究新建立的住院患者VTE风险评估模型在住院患者中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可以对住院患者的VTE风险评估提供参考。
二、肺栓塞临床诊治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肺栓塞临床诊治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首诊于心内科肺栓塞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与心脏疾病相关的肺栓塞临床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2)肺炎支原体肺炎儿童鼻咽抽吸物中MP菌量与临床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数据收集和实验室检查 |
1.3 肺炎支原体和其他病原体的检测方法 |
1.4 分组 |
1.5 RMPP和SMPP的临床诊断及临床特征的定义 |
1.6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基本资料 |
2.2 MP菌量与MPP患儿临床表现的相关性分析 |
2.3 MP菌量与MPP患儿血生化指标的相关性及相关程度分析 |
3 讨论 |
4 本研究的局限及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肺炎支原体肺炎并发肺栓塞的预测指标及危险因素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3)高危肺栓塞患者预后的原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 资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急性肺栓塞溶栓失败原因分析及处理策略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4)肝硬化并发肺栓塞的相关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临床常见生物标志物在肺栓塞严重程度及预后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5)肺癌合并肺血栓栓塞的临床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纳入标准 |
2.1.2 排除标准 |
2.2 临床资料收集 |
2.3 统计学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3.1 两组患者的病例资料 |
3.1.1 性别、年龄和BMI |
3.1.2 生活习惯 |
3.1.3 合并基础疾病 |
3.1.4 临床症状 |
3.1.5 肺癌的解剖位置、病理类型及分期 |
3.1.6 实验室指标 |
3.1.7 治疗方式 |
3.2 肺癌合并PTE组 |
3.2.1 PTE发生时间 |
3.2.2 影像学表现 |
3.2.3 治疗及转归 |
3.3 多因素回归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4.1 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 |
4.1.1 患者一般临床资料 |
4.1.2 肿瘤相关临床资料 |
4.1.3 治疗相关临床资料 |
4.1.4 其他 |
4.2 肺癌合并肺栓塞的临床表现分析 |
4.3 治疗 |
第五章 结论 |
第六章 研究的局限性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肺癌合并肺血栓栓塞的相关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缩略语 |
附录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119例肺栓塞继发肺梗死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简表(Abbreviation)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引言 |
2.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3 统计学处理方法 |
3.结果 |
3.1 病例纳入与排除结果 |
3.2 肺梗死组患者的临床特征 |
3.3 肺栓塞患者继发肺梗死的危险因素 |
3.4 肺梗死患者的预后转归 |
4.讨论 |
5.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肺梗死的诊断进展 |
参考文献 |
(7)不同部位下肢深静脉血栓与急性肺栓塞后肺动脉高压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急性肺血栓栓塞症引起肺动脉高压的相关机制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药物治疗与预防马方综合征主动脉扩张-基于临床随机对照研究的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马方综合征的发病机制概述 |
2.药物治疗现状 |
3.思考与展望 |
(10)住院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中医证候及风险评估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静脉血栓栓塞症中医病名及证候研究进展 |
1 肺栓塞中医病名及病因病机 |
2 肺栓塞中医证候文献研究 |
3 深静脉血栓形成中医病名及病因病机 |
4 深静脉血栓形成中医证候文献研究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医院相关性静脉血栓栓塞症研究进展 |
1 医院相关性静脉血栓栓塞症的概念 |
2 医院相关性静脉血栓栓塞症的流行病学特点 |
3 医院相关性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危险因素 |
4 医院相关性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预防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章 住院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中医证候及诊治情况研究 |
1 研究背景 |
2 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资料收集 |
2.3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中医证候研究 |
3.2 总体诊治情况变化分析 |
4 讨论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医院相关性静脉血栓栓塞症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 |
1 研究背景 |
2 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3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一般情况 |
3.2 临床表现 |
3.3 中医证候分布 |
3.4 中医证候要素分布 |
3.5 危险因素 |
3.6 发病时间 |
3.7 终点事件 |
4 讨论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住院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危险因素探究及风险评估模型建立 |
1 研究背景 |
2 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3 资料收集 |
2.4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一般情况 |
3.2 住院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相关危险因素 |
3.3 住院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风险评估模型建立 |
3.4 新模型在内、外科住院患者中应用 |
4 讨论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住院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风险评估模型应用及评价 |
1 研究背景 |
2 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3 资料收集 |
2.4 风险评估模型标准 |
2.5 风险评估模型评价指标 |
2.6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一般情况 |
3.2 不同风险评估模型应用比较 |
3.3 不同风险评估模型在所有住院患者中应用评价 |
3.4 不同风险评估模型在外科住院患者中应用评价 |
3.5 不同风险评估模型在内科住院患者中应用评价 |
3.6 不同风险评估模型在恶性肿瘤住院患者中应用评价 |
4 讨论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四、肺栓塞临床诊治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首诊于心内科肺栓塞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因素分析[D]. 杨林红.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1)
- [2]肺炎支原体肺炎儿童鼻咽抽吸物中MP菌量与临床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研究[D]. 张晨.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3]高危肺栓塞患者预后的原因分析[D]. 张惠子.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4]肝硬化并发肺栓塞的相关临床研究[D]. 侬会秘.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1)
- [5]肺癌合并肺血栓栓塞的临床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D]. 王潇. 兰州大学, 2021(12)
- [6]119例肺栓塞继发肺梗死临床分析[D]. 孙宛君.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7]不同部位下肢深静脉血栓与急性肺栓塞后肺动脉高压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研究[D]. 孙树东. 承德医学院, 2021(01)
- [8]中国肺动脉高压诊断与治疗指南(2021版)[J].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肺栓塞与肺血管病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肺栓塞与肺血管病工作委员会,全国肺栓塞与肺血管病防治协作组,全国肺动脉高压标准化体系建设项目专家组. 中华医学杂志, 2021(01)
- [9]药物治疗与预防马方综合征主动脉扩张-基于临床随机对照研究的进展[J]. 陈苏伟,陈宏,钟永亮,乔志钰,里程楠,葛翼鹏,于海,朱俊明,孙立忠. 心肺血管病杂志, 2020(12)
- [10]住院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中医证候及风险评估模型研究[D]. 邵翔.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