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冈市人民医院 湖南邵阳 422400
摘要:目的:探讨艾滋病患者的心理护理措施和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共接收68例艾滋病患者为对象。在患者同意的基础上,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用常规护理,观察组使用心理护理,比较两种护理模式的效果。结果:两组护理前SAS和SD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护理后观察组的SAS和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观察组的生理状态,心理状态,社会关系,环境适应,独立程度,精神状态和信仰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通过心理护理,艾滋病患者可以有效改善自己的焦虑、抑郁,提高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艾滋病;常规护理;心理护理;效果体会
艾滋病是由艾滋病毒(HIV)感染所引发的一种严重传染性疾病[1],HIV病毒主要破坏人体免疫功能,出现免疫功能缺陷后,患者会出现其他并发症感染的情况,危及生命安全。艾滋病以性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为主要的传播途径,近年来,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艾滋病的发病率、死亡率均在不断上升。以往的经验表明,艾滋病不仅仅会给患者带来生理上的痛苦,更多的是心理上的折磨,艾滋病患者的自杀率非常高[2],因此,除了科学有效的用药和治疗,还应当给予患者针对性的心理护理,这是提高其用药依从性的一个关键途径。本文以2015年1月—2017年1月间我院接收的68例艾滋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组对比了常规护理、心理护理的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间我院接收的68例艾滋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2个研究组别。观察组患者共34例,男性25例,女性9例,年龄18—52岁,平均年龄(39.8±3.2)岁;对照组患者共34例,男性23例,女性11例,年龄18—50岁,平均年龄(38.6±3.0)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心理护理,内容如下。
1.2.1 入院时的心理护理
入院时,护理人员不可歧视患者,应耐心、负责任的为患者进行病情评估,向患者介绍医院的环境和制度,介绍主管医生和护理人员。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避免交叉感染,若患者因为隔离而产生孤独感,应做好解释工作,使患者理解隔离的必要性和意义[3]。服务中,应充分尊重患者隐私,耐心解答患者的各项问题,通过面对面交流掌握患者的真实心理状态,制定心理护理计划。
1.2.2 病情变化的心理护理
感染HIV病毒后,患者会出现机会性感染,导致营养不良、器官衰竭、皮肤黏膜受损、全身疼痛等情况,这是无法避免的。护理人员应注意保持良好的室内环境,注意通风消毒,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调整护理对策。出现皮肤破损后应保持床单被罩干净整洁,为患者包扎破损的皮肤,定期更换敷料。病情变化时很多患者会产生严重的不良情绪,担心生命安全,护理人员应向患者明确抗病毒药物的作用和效果,明确终身用药的意义,使患者可以主动地接受治疗。
1.2.3 贯穿全程的健康指导
健康指导是心理护理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其是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关键途径,护理人员应在构建良好护患沟通关系的基础上,加强健康指导,如指导患者正确使用避孕套,避免交叉感染,放弃不良生活,保持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明确抗病毒药物可能出现的并发症[4],出现并发症后,指导患者正确处理和对待,能够严格按照医嘱用药,不因为一种或几种并发症而产生放弃治疗的念头,提醒患者生命可贵,保证用药准确、及时。
1.3 观察指标
使用WHOQOL-HIV量表评价患者的生存质量,包括生理状态、心理状态、社会关系、环境适应、独立程度、精神状态、信仰等方面[5],得分与生存质量呈正比;发放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对患者的精神状态进行评估,所得分数与焦虑、抑郁程度呈正比。
1.4 统计学分析
在本研究中,数据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处理。计数数据表示为χ2检验,使用n(%)。测量数据表示为t检验,x±s,P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SAS、SDS评分
两组护理前的SAS和SD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护理后观察组的SAS和SD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2.2 生存质量
护理干预后,观察组的生理状态、心理状态、社会关系、环境适应、独立程度、精神状态、信仰评分分别为(14.5±1.7)、(14.0±1.8)、(13.2±1.6)、(14.8±1.9)、(13.2±1.9)、(12.5±1.5),对照组的生理状态、心理状态、社会关系、环境适应、独立程度、精神状态、信仰评分分别为(11.2±1.4)、(11.6±1.5)、(10.6±1.2)、(11.0±1.4)、(10.5±1.5)、(9.8±1.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艾滋病患者的心理特征包括害怕、焦虑、孤独、自卑、自闭、悲观、猜忌、多疑、冲动、愤怒等[6],这些不良情绪若没有及时纠正,势必会对患者的治疗效果造成影响。心理护理注重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其以入院时、病情变化时的心理指导为主要内容,能够在关键期内给予患者正确的引导,使其建立起对疾病和治疗过程的正确认知,以此来保证用药依从性,保持平稳的情绪状态。此外,艾滋病患者使用的抗病毒药物有较大的副作用,心理护理中也应做好解释工作,以免引发患者的质疑,提高其对治疗工作的认同,提高治疗信心。
两组护理前SAS和SD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护理后观察组的SAS和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护理后,观察组的生理状态、心理状态、社会关系、环境适应、独立程度、精神状态、信仰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对艾滋病患者采用心理护理,可有效改善其焦虑、抑郁情绪,提高生存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梅.艾滋病患者心理特点及临床心理护理体会[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6,1(20):181-183.
[2]格桑央珍.艾滋病患者的心理护理体会[J].西藏科技,2013,11(25):47-48.
[3]朱艳丽,魏秋转.探讨艾滋病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0,5(04):202-203.
[4]潘莲芳,杨敬梅.艾滋病患者的心理状况分析及护理体会[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2,04(31):133-134.
[5]石红梅.妊娠合并艾滋病患者的临床护理体会[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25):232-233.
[6]许燕.探讨12例艾滋病患者的精神焦虑原因及护理体会[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06):200-201.
论文作者:胡红梅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23
标签:患者论文; 心理论文; 艾滋论文; 病患者论文; 统计学论文; 意义论文; 状态论文;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1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