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时期的中俄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俄关系论文,康熙论文,时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康熙时期(1662-1722年)是清代中俄关系形成的最重要的时期。针对自顺治朝以来沙皇俄国对我国日甚一日地侵略,康熙皇帝采取军事反击和外交谈判相结合的策略,经过两次雅克萨之战和尼布楚谈判,打击和遏止了沙俄在我国黑龙江流域的侵略和劫掠活动,划定了中俄两国在东北地区的边界,维护了我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并和俄国保持了较长期的和平稳定关系。可能出于对现实中俄关系的考虑,《康熙王朝》电视剧只用了两组简单的画面,匆匆地结束了这些本可以浓墨重彩、大书特书的历史功绩,使观众无法对康熙皇帝时期的中俄关系进行完整准确的把握,激发起爱国热情,无形中削弱了该剧的社会意义,留下了些许遗憾。
清朝以前,由于相隔遥远,俄国和中国是没有正常交往关系的。16世纪末期,俄国在征服蒙古汗国之后,越过乌拉尔山,自西向东强行占领了处在叶尼塞河中上游、鄂毕河中上游、勒拿河中上游我国蒙古封建王公的领地。1632年,俄国人在勒拿河中游建立了雅库次克城堡,成为俄国人前往我国黑龙江流域和鄂霍次克海的主要根据地。随后,俄国人又环绕原属我布里亚特蒙古的贝加尔湖建立了一系列城堡:1648年建立巴尔古津堡,1651年建立伊尔库次克,1652年建立巴拉甘斯克堡。1654年建立了涅尔琴斯克(尼布楚)。紧接着在黑龙江上游建立了阿尔巴津堡(雅克萨),将侵略活动直接渗透到了中国的东北边境。
《康熙王朝》第31集里反映的俄国使臣来华庆贺皇太子授冠之礼的背景,却是在两国友好的氛围下进行的。由于区分不了皇太子和皇长子的身份,俄国使臣和朝鲜、日本的使臣将送给皇太子的礼物送给了皇长子;当得知礼物送错了之后,又极不礼貌地将送出去的礼物追要了回来。根据电视剧情的发展线索来看,这一故事情节所依据的历史时间属于斯帕法里来华,所依据的历史事件,却是将巴伊科夫和斯帕法里在不同的时间里来华后相似的外交活动,经过艺术加工而形成的。在斯帕法里来华的1675年,康熙皇帝是21岁,第一位皇后赫舍哩氏为他生下的儿子,即太子,才刚1岁多。按中国“二十而弱冠”的传统,康熙皇帝根本不可能进行太子的授冠之礼,因而,斯帕法里也就不可能专为太子授冠之礼晋献礼物。就礼物的内容而言,无论是巴伊科夫,还是斯帕法里,送给清朝皇帝的礼物都不是电视剧里所说的短火枪,而是当时比较时髦、紧俏的上等貂皮、狐狸皮、玻璃吊灯等物品。
俄国人在黑龙江流域侵略骚扰的时候,沙俄政府派出的巴伊科夫使团于1656年3月3日来到北京,向清政府表达“和睦相处”的愿望。清政府隆重地接待了该使团,顺治皇帝派出自己的亲信大臣出城迎接巴伊科夫一行,按照最高礼仪接待他们。
巴伊科夫带来了沙皇赠送给顺治皇帝的礼物和国书,并于抵达北京的当天将礼物清单呈交给了清政府官员。转天,当顺治皇帝派出蒙古衙门的官员按清单向巴伊科夫索取礼物时,巴伊科夫却推脱说,按照俄国的习惯,呈递礼物的程序是:在沙皇接见使臣本人时,使臣先向沙皇呈递国书,然后献上礼物。清朝官员告诉他,你们君主有自己的礼仪,但我国皇帝也有自己的礼仪,一个皇帝不能指挥另一个皇帝。如果你是来我国做生意的,你可以拿着这些礼物去做。巴伊科夫连忙说自己是受沙皇派遣,前来向中国皇帝递送寻求友好、亲善与和睦的国书和礼物,并不是来做生意。在清朝官员的逼问之下,巴伊科夫不情愿地交出了礼物。
3月6日,蒙古衙门的官员来到巴伊科夫所住的宾馆,要求巴伊科夫携带国书到蒙古衙门去。巴伊科夫以自己是受沙皇派遣来见中国皇帝的,而不是来会见蒙古衙门大臣为借口,拒绝了蒙古衙门官员的邀请。自此以后,巴伊科夫一行开始在北京做生意,白吃白喝到8月12日,蒙古衙门的官员再次来到巴伊科夫的住处,告诉他说,顺治皇帝准备接见他,要求巴伊科夫前去蒙古衙门学习觐见皇帝的跪拜之礼。巴伊科夫坚持说沙皇命令他以本国所行之礼,站着向中国皇帝脱帽行礼,拒不听从清朝政府官员的安排。在这种情况下,蒙古衙门的官员将礼物退还给了他,令他携带国书和礼物离开中国。9月4日,巴伊科夫离开北京,开始了返回俄国的旅程。
从1658年起,清朝军队加紧了剿灭黑龙江流域“罗刹”的军事行动,到1660年基本上将流窜于黑龙江中下游流域的俄国侵略者剿灭干净。因清军的进逼和清朝政府在该地对当地居民实行内迁政策,在黑龙江上游活动的俄国人不能获取食物,纷纷撤离,逃回雅库次克、尼布楚等城堡。清军剿灭“罗刹”的活动告一段落,撤回到宁古塔等地驻防。遗憾的是,清朝中央政府和地方官员都没有采取进一步巩固胜利成果的措施,使得俄国人有机会再次卷土重来。
康熙四年(1665年),在俄国国内犯下大罪的切尔尼戈夫斯基匪帮,逃窜到我国的黑龙江流域,占领了雅克萨。该匪帮以雅克萨为据点,依靠四处劫掠当地居民为生,并于1667年,策反我嫩江流域索伦部首领根特木尔叛逃俄国。与此同时,沙皇政府重新组织侵略势力,向我贝加尔湖以南、黑龙江流域扩张。1666年,俄国侵略者在我蒙古王公土谢图汗辖地强筑了色楞格斯克堡(楚库柏兴)。这样,以尼布楚、雅克萨、楚库柏兴为三个据点,沙俄侵略者控制了黑龙江和色楞格河的水陆交通、建立了对贝加尔湖地区和黑龙江流域的殖民统治。
康熙皇帝亲政后,十分关注沙俄侵略我国北部边境的问题。由于国内“三潘”叛乱,康熙皇帝无遐北顾,只是通过各种途径致书沙皇政府,极力争取与俄国和谈解决边境问题。但沙俄政府一直没有给予答复。到了1675年5月,沙皇派出斯帕法里使团来华。其来华的目的也不是为了解决边境问题,而是为了探听中国虚实。康熙皇帝派出礼部待郎马喇前往嫩江迎接斯帕法里使团进京。同巴伊科夫使团来华一样,斯帕法里在觐见康熙皇帝的礼仪上与清朝官员发生了争执。双方经过多次谈判,加上俄国使团里其他成员的施压,斯帕法里极不情愿地接受了中国人的觐见皇帝之礼。在康熙皇帝先后两次的接见中,行了三跪九叩之礼。在谈判中,斯帕法里对清朝政府提出的归还逃人根特木尔和制止俄国人在我国黑龙江流域的侵略罪行的要求避而不谈,却提出了所谓发展贸易等十二项条款,要求清朝政府答复,态度极端蛮横无礼。由于斯帕法里毫无谈判诚意,康熙皇帝拒绝了斯帕法里提出的一切要求。9月,斯帕法里离京回国。斯帕法里回国后,鼓动沙皇趁中国内乱的时候,对黑龙江流域实施武装占领。从1675年(康熙十五年)至1679年(康熙十九年),沙俄在黑龙江流域以雅克萨为中心,建立了一系列城堡,强行向当地居民征收贡税。
《康熙王朝》电视剧另一处反映康熙时期中俄关系的镜头是在第43集,通过在清朝政府担任官职的两个外国传教士“张大人”和“白大人”给康熙皇帝侍讲,引出清军收复雅克萨、尼布楚谈判的历史事件。并且,康熙皇帝因这两位“大人”“懂俄语”,而让他们出任清方谈判代表团的翻译。
尽管有瑕疵,电视剧基本上尊重了历史。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三潘”之乱刚一平定,康熙皇帝就开始着手筹划驱逐沙俄、巩固东北边防的战略。经过三年的精心准备,在将雅克萨外围、黑龙江中下游及其支流上各据点的沙俄侵略者基本肃清之后,便集中力量开始了收复被俄国人占领的雅克萨行动。1685年5月25日黎明,包围雅克萨的清军发起了攻城的战斗。经过一天一夜的战斗后,至26日中午,伤亡过半的俄国侵略者举白旗投降,第一次雅克萨之战以清军取得胜利而告终。
被清军释放的俄国人在返回尼布楚的途中遇到了前来增援的部队,重新返回被清军一把火烧掉的雅克萨。他们将雅克萨加固之后,开始了其殖民生活。1686年初,康熙皇帝得知沙俄重新占领雅克萨,极为愤慨。3月,令萨布素、郎谈等人率领各自所统人马,聚歼雅克萨之敌。6月底,萨布素、郎谈等人率领清军将雅克萨团团围住。在掐断前来增援之敌的来路后,于7月18日开始攻城。俄军凭借其坚固的工事和先进的火器,龟缩在城堡之内负隅顽抗。为减少伤亡,清军用大炮不断地轰击雅克萨城堡,并对守敌进行围困。在清军的长期围困下,到清军于1687年春接到康熙皇帝撤围的命令时,盘踞在雅克城堡的近千名俄军,只剩下一百五十余人,且大多患有坏血病。沙俄政府见清朝政府收复失地态度坚决,雅克萨守军大势已去,迫不得已派出使团求和谈判。在清朝政府作出重大让步的情况下,于1689年同清朝政府签订了《尼布楚条约》。
在尼布楚谈判中,由于中俄双方没有精通两国语言的翻译人员,双方约定用拉丁语作为正式的谈判语言。在中方使团中有两名欧洲人,一个是葡萄牙传教士徐日升(托马斯,佩雷拉),另一个是法国传教士张诚(弗朗索瓦,热拉皮翁),他们俩承担了翻译的重任,而不是电视剧中所提到的白晋和张诚。这两个人来华多年,掌握了满语,而他们本来就会当时在欧洲通用的拉丁语。这样,中俄双方通过拉丁语达成了协议,并形成了满、汉、俄、蒙、拉丁文文本,最后用满、俄、拉丁文文字刻在石碑上,置于两国边界上,作为永久界碑。由于两人在促成《尼布楚条约》的签订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返回北京后受到了康熙皇帝的嘉奖,以表彰他们对清朝政府的忠诚。徐日升于1688-1694年间代理钦天监正,1691-1695年间任副巡抚。张诚回到北京后,开始为康熙皇帝担任侍讲,深得康熙皇帝的宠爱,曾八次随同康熙皇帝北巡,并使天主教会获得在中国自由传播的权利。两人都留有关于尼布楚谈判的日记。
电视剧提到的另一个著名传教士白晋,字明远,也是法国人,和张诚一起担任康熙皇帝的侍讲。1693年7月4日,康熙皇帝因白晋等人献上奎宁而治愈疟疾。为了表彰他们的功劳,在皇城西安门内赐地建房,作为传教士的住宅。同日,康熙皇帝令白晋回国物色知识渊博的法国耶稣会土来华服务,特封白晋为钦差,即敕使。他欣然接受此项任务,于1697年3月1日回到法国。当他由法国返回中国时,受到康熙皇帝的接见,并任命他为皇太子的翻译。白晋1730年6月28日于北京逝世,享年74岁。
标签:雅克萨之战论文; 康熙论文; 蒙古军队论文; 清朝论文; 中国古代史论文; 清朝历史论文; 历史论文; 康熙王朝论文; 俄国沙皇论文; 中俄关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