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介语僵化现象的研究及其教学启示

中介语僵化现象的研究及其教学启示

李瑶[1]2011年在《留学生汉语学习中的“高原期现象”探究及教学对策》文中研究指明“高原期现象”这种现象是留学生汉语习得过程中,也是对外汉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难题。很多学习者都发生了这种或类似的现象,尤其是在学校课堂环境内学习汉语的中级水平留学生更容易产生这种情况。他们在经过初级阶段的学习之后,其汉语水平并没有随着后一阶段学习的逐渐深入而不断提高,而是长时间的停滞不前。有的学生甚至从心理上产生厌学情绪,学习积极性大减,出现明显的排斥行为,严重影响其语言能力的进一步培养。本文在综合分析相关国内外文献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结合对近80名留学生的两期调查数据分析,对汉语学习中的“高原期现象”的含义、表现、产生原因等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并重点探讨了如何帮助学生寻找克服心理障碍的对策和接受最优化的输入目的语、防止语言僵化的途径,最终实现促使学生进入更高级的学习阶段,促进对外汉语教学活动开展的目标。全文共分四章:第一部分引入和介绍了“高原期现象”这一概念。“高原期现象”是是指学习者在学习初期,能力曲线直线上升,到了某一阶段停滞不前,在练习曲线上呈现出平坦甚至下降的趋势。国外对此现象的研究较早就有提及,然而多数学者都是在探究二语习得中的僵化现象时对其进行过简述,对此单独进行详细摹写和研究的成果还为数不多。这也是本文的写作思路和写作重点,笔者旨在结合相关理论背景,利用最新研究和结合实验验证来对高原期现象进行深度剖析。第一章重点对“高原期现象”的相关理论进行了说明和分析。首先是对此西安现象的界定,结合留学生的各种表现对“高原期现象”的具体表现进行了详细说明,便于教师进行观察和辅导,学生进行自我诊断和采取第一时间的措施;其次,本文分别从“认知角度”、“个体因素角度”、“二语习得角度——中介语僵化”这几个方面对“高原期现象”的产生原因进行了重点探讨,希望可以通过较全面的分析加深读者对高原期现象产生原因的认识,同时便于后面给出更有针对性的教学对策。第二章是对留学生汉语学习中的“高原期现象”的简单综述。笔者对留学生在华留学状况给出了最新的数据分析,说明了留学生教育的重要性和新的教学发展趋势。接着,本文利用一期调查的数据对留学生学习中的高原期表现及问题开始了讨论,为下文的调查报告分析进行了准备工作。第叁章是大量的调查报告内容分析和研究,这一章重在用实证说明高原期的各种表现,展现学生的真实感受和采取的对策,旨在引起教师的思考和反思,提出有针对性的实用对策。第四章为解决对策的提出部分。整章以教学启示和教学对策两部分为框架,从理论到实践,从不同方面给出了预防、减缓高原期反应的一系列策略。笔者重点阐述了教学工作者可以借鉴的经验和方法,以促进对外汉语教学工作的开展。

刘莹[2]2009年在《中介语僵化现象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文中研究表明中介语僵化现象是英语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并一直困扰着广大外语学习者。本文试对中介语僵化现象产生的理论背景及特点进行阐述,并通过对中介语僵化现象的研究,探讨了僵化现象对英语教学的影响及启示。

李娟[3]2007年在《SLA中僵化现象产生原因及其对英语口语教学的启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僵化现象是当今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的热点之一,它对英语口语教学的实践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纵观国内外研究僵化现象的文献发现,僵化现象是这一术语实质上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不正确的目的语语言形式或错误的长期使用,二是指外语学习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就不再像学习的初期阶段那样稳定前进,而处于一种仿佛停滞不前的徘徊状态。僵化现象是英语口语学习中一个极其普遍的问题,也是一个非常难以解决又亟待解决的难题。正因为如此,僵化现象引起了许多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国外学者对僵化现象的研究更多的是从理论上探讨其形成的原因。在早期的中介语研究中,Slinker就注意到了这种现象,并将僵化现象的原因归纳为5个过程:(1)母语迁移;(2)培训转移;(3)学习策略;(4)交际策略;(5)目的语笼统化。Vigil和Oller(1976)提出了交互作用说。Ellis(1994)在《第二语言习得》一书中把僵化现象的起因归纳为学习者的内因和外因。就内因而言,语言僵化现象产生的原因有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年龄因素,二是缺乏与目的语社会文化融合的渴望。前者即“年龄论”,而后者则是把对目的语所持的社会心理距离看作僵化现象形成的原因之一。这里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Schumamn(1978)的文化适应模式,他指出当学习者的本族文化与目的语文化差异较大时,部分学习者就会产生一种警戒心,从而与其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从而出现心理上的语言僵化。国内外学者对外语学习过程中的僵化现象所进行的探讨有理有据,对僵化现象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例如,我国学者陈亚平(1997)撰文探讨了外语专业本科生学习过程中的僵化现象,并指出进入二年级后,学生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的进度明显减慢,甚至出现停滞不前的现象。在该文中,僵化现象被称作“二年级现象”,并从心理学角度被归于“高原期现象”。陈慧媛(1999)对国外学者就僵化现象的起因所进行的理论探讨进行了概括和归纳,其中包括的内因说,外因说以及交互作用说。就产生的原因而言,牛强(2000)采纳了Selinker将僵化现象产生的原因归为5个过程并对这5个过程进行了介绍和分析,然后结合中国国情下的外语教学,提出应该注意情感因素,母语干扰迁移和教师与教材。张雪梅(2000)从认知的角度研究了外语学习过程中的僵化现象,并借助Keith和Peter Tomlinson的观点对语言僵化现象进行了宏观分析,将语言习得和技巧习得等同起来,从技巧习得的角度探索了语言习得僵化的原因。蔡淑萍(2001)从母语的语音、用词、语法、篇章结构及文化的差异方面分析了母语和文化负迁移对中介语石化现象的影响,从客观上避免或减少母语和文化的负迁移造成的语言石化现象的产生。吴丁娥(2001)认为僵化现象是指外语学习者的中介语不能到达其连续体的终点,研究中介语及其僵化现象是外语习得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宪礼(2003)从石化现象的分类与原因出发,分析了口语教学中存在的几点片面的观点与做法,并提出了活化英语口语教学的四个主要策略,如活化口语教学内容,活化课堂活动,活化学生心理及活化学生的参与意识。饶严彬(2003)撰文归纳了英语口语教学中僵化现象的类型并提出一些防止僵化现象的策略,如优化口语教学环境,提高口语教材的质量,培养学生的兴趣,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加强学生普通话的训练力度。是文涛(2004)根据石化现象的原因,重点分析了高职院校学生英语石化现象的特征,如高职生自身的语言系统有缺陷,非真实的目的语材料及应试模式的影响,并尝试性地提出口语教学中防止石化的对策。陈继良和谭竹修(2006)撰文从学习策略、交际策略、培训转移、情感和认知反馈方面分析了英语口语教学中介语石化原因,并阐述了研究中介语石化现象对促进英语口语教学的一些启示,比如树立正确的口语教学目标,加强口语学习策略训练和加强对语言输出的监控。国内外的很多学者都对僵化现象产生的原因作了分析,但是有几点仍显不足。首先,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的研究,基本上都是从理论到理论的研究,理论性很强,经验性不够,难免带有较大的主观性。几乎没有学者进行过大规模的、正规的、具有一定周期的实证研究,如运用观察、测试和问卷调查等来分析僵化现象。这种缺乏经验性的研究所得出的结论难以真正揭示问题的本质。僵化现象是英语口语教学中不可避免的现象,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只有通过观察、测试和问卷调查等实证形式才能真正解决问题。其次,由于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的限制,国内学者的研究基本上集中在僵化现象形成原因的理论探讨上,而对僵化现象的产生原因没有做出明确的分析。最后,因为国内外研究者对僵化现象的产生原因研究不够到位或者不够深入,他们很难提出具体的化解英语口语教学中僵化现象的对应措施,即使提出一些建议,也缺乏针对性,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笔者在这两年的兼职英语教学中,深深地感到在英语口语的教学中,高职高专生的口语中存在着大量僵化错误。而这些僵化错误又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这些学生对目的语掌握的熟练度的进一步提高,甚至严重地影响他们的语言交际能力。因此,如何减少或尽量避免僵化现象的产生是英语口语教学中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因此,本文过口语测试、观察问卷和调查方法对英语口语教学中产生僵化现象的原因进行了实证研究,并且在这些原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在英语口语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方面以及应该采取的措施,旨在探索能防止、打破英语口语僵化的有效方法,使二语学习者最终能接近或达到目标语水平从而避免或尽量减少僵化现象的产生,力求在口语教学中,从根本上减少僵化错误的数量,降低僵化错误的程度,打破中介语僵化的局面,最终提高学习者的口语交际能力。该文由六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总体地介绍在英语口语教学中僵化现象的研究背景,并解释了减少或尽量避免僵化现象的产生对英语口语教学的重要性;第二部分是第二语言习得领域中有关僵化现象的文献综述,分别介绍了中介语和僵化现象的基本概念以及与僵化现象相关的术语的区分和僵化现象的分类,归纳了国内外的很多学者对僵化现象产生的原因的研究;第叁部分分别介绍了该研究的目的、研究对象、研究工具和研究方案;第四部分通过实证研究分别从语音、词汇和语用层面并结合问卷调查的结果来分析了受试者的口语僵化的产生原因;第五部分提出了在英语口语教学中减少英语学习者僵化现象产生的对应策略,如促进英语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提供正确的反馈,减少母语干涉的可能性及其增强学习者避免犯僵化错误的意识。第六部分是总结,并指出以后可以对有关于英语口语教学中僵化现象的产生的原因作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马莉[4]2011年在《基于语言僵化理论的初中英语教师课堂话语中的中式英语研究》文中指出国家教育部颁布的《英语新课程标准(实验稿)》(2003)的总体设计中,明确规定了英语学科的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初中英语新教材主张任务型教学,强调语言的交际功能,对教师的英语语言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我国英语教育的普及,学生的英语水平也普遍提高,对英语教师语言水平的要求也在提高。作者在教学研究中发现,初中英语教师课堂话语中充斥着大量的中式英语,在语音、词汇、句式和语用方面都有所表现。对这些措辞不当、文理不通的中式英语如不采取措施加以预防,必然会导致中学英语教师语言僵化,从而使中式英语输入正处于语言学习黄金阶段的孩子们。本研究基于语言僵化理论,以近五年来全国历届初中英语教师教学技能大赛的参赛教师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访谈、课堂观察等方法,探究了初中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英语的最新动态;描述了英语教师课堂话语中中式英语的表现;分析了中式英语的成因并提出防止语言僵化的有效措施。本文的主要心得有:1.近五年初中教师课堂话语最新动态是教师使用中式英语的情况有所改变。教师越来越注意自己语音面貌的改善。学生对教师的语言素养要求在提高。2.大多教师在词汇和句法方面都使用修整过的英语。他们的英语语速过慢,词语结构过于简单。3.目的语输入的质量和数量对有效地防止和减少石化现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错误的语言输入、总结过度、过度简化、纠正过度都有可能导致语言僵化。4.由于缺乏与目的语的社会文化融合的欲望和学习机会、过多使用回避策略以及深受汉语文化与思维的影响都会引起语言僵化。期待这些研究结论可为英语教学与研究提供实证性的参考材料,为将来深入的理论探索提供数据积累,以中国英语教师为研究对象的教师课堂话语研究能印证和丰富语言僵化理论。同时,它也可以帮助初中英语教师认识到课堂话语中中式英语的危害性,增强语言教师使用标准、地道的英语重要性的认识。

高子娟[5]2010年在《中国学生英语僵化现象研究及教学启示》文中研究说明中介语僵化现象是二语习得过程中的一个普遍现象,是导致学习者不能顺利地朝着目标语方向发展的原因之一。本文结合国内外关于语言僵化的研究成果,分析了中国学生语言僵化的成因,提出了克服僵化的建设性意见和相关建议。

代建军[6]2008年在《中介语及其僵化现象的几点教学启示》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不断深入及研究领域的不断拓宽,中介语(interlanguage)及僵化现象(fossilization)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通过对中介语的产生、特点及僵化现象的成因探讨和分析,总结了几点对我国国内外语教学的启示。

王永华[7]2010年在《大学生英语写作中的语法僵化项目研究及其教学启示》文中研究表明僵化是二语习得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是语言学习者提高外语水平的障碍,这个问题已经引起了国内外语言学家以及研究者的兴趣。国内仍需进行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以便探究在中国教学环境中学生形成僵化的潜在原因。根据对学生以及教师的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及访谈的反馈,发现了学生的英语写作中产生僵化的主要原因,并且提出了相应的教学启示。

李倩会[8]2017年在《国内中介语石化现象研究纵览与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中介语石化现象一直是二语习得研究的热点,我国学者对此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并取得了许多成果。本文以国内核心期刊发表的论文为研究对象,主要从中介语石化现象的多个研究角度、针对石化现象提出的策略及建议、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等四个方面,对其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与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石化现象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加强对外汉语教学的石化研究、预测容易发生石化现象的语言点、选取恰当的研究对象进行历时研究等建议,以期对未来的研究有所帮助与启发。

阮金菊[9]2003年在《中介语僵化现象的研究及其教学启示》文中研究表明中介语僵化现象的研究是二语习得研究的热点之一,国外这方面的相关研究方兴未艾,尤以“中介语”概念的提出者Selinker的研究最具代表性。国内对西方二语习得理论的引进及其对我国的外语教学意义的探讨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不过,对中介语僵化现象的关注也只是近几年的事。由于二语习得理论本身也仍处在发展阶段,对僵化现象的研究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都还欠缺,值得进一步研究。 本文在较全面综合分析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中国部分大学非英语专业学生的中介语僵化现象进行了尝试性分析,并进一步探讨了如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帮助学生克服僵化,提高教学效果,最终实现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教学目标。 文章第一部分介绍了“僵化”这一概念的含义。“僵化”是指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能力没有达到母语语言能力的现象。其范畴因不同的研究者而不同。根据Selinker(1972)最初的观点,“僵化”是存在于中介语中的一种心理机制,僵化无法解除。现在的“僵化”含义偏窄,一般指中介语中难以改变的非目的语形式。僵化可分为个体和群体、永久与暂时等类型。 文章第二部分分别从生物、社会文化、语言、交际、认知、心理、语言学习等角度分析了僵化产生的原因。僵化现象“生物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Lenneberg和Lamendella。Lenneberg认为语言学习有一个“关键期”,届时大脑两侧功能的分工已完成。在此之后语言学习就会很困难。Lamendella则认为二语学习至少存在一个“敏感期”。“生物论”突出了年龄在外语学习中的重要性,解释了为什么成年人很难获得地道的发音。Shumann的“文化迁移模式”则从社会文化的角度解释僵化的原因。该模式认为,语言习得是由学习者与目的语文化之间的社会及心理距离所决定。距离越大,习得的成功性越小,越会导致僵化。“文化迁移模式”多解释二语环境下的语言习得。Gardner的“社会教育模式”主要解释社会文化因素对外语学习的影响。“语言迁移”被Selinker爵”士学“论文义乏岁M筋住R’ST既SIS看成是引起“僵化”的主要原因之一。通常母语与目的语之间的差异会导致“负迁移”,形成中介语错误。“迁移”错误在学习者错误中占有一定的比例。根据K淦韶hen的观点,导致“僵化”最明显的原因是语言学习者没有获得足量的语言输入。他认为这是许多外语学习者出现语言僵化的原因。此外,不当的(过易或过难)语言输入或错误的语言输入也会导致僵化。Visil和Oller(1976)从交际反馈的角度解释僵化的原因。根据他们的“反馈模式”,在交流的过程中,说话者与听话者之间有两种信息的交流,一种是情感信息,另一种是认知信息。防止僵化的最佳反馈是肯定的情感反馈和否定的认知反馈;相反,肯定的情感反馈和肯定的认知反馈会导致僵化。否定的情感反馈也会导致僵化。从认知学的角度来看,大脑有限的信息处理能力常常导致局部语言特征的僵化。僵化还可从心理学的角度加以解释。语言学习是一种技能的学习,因此包含一个心理“高原期”。当外语学习者达到“高原期”时,他们的外语能力不再向前发展,这一状态持续下去,会产生僵化。此外,一些学者从学习策略、交际策略、语言的标记性、参数等方面解释僵化的原因。 文章的第叁部分对部分大学非英语专业学生作文中的语言错误进行了分析。作者试图通过横向分析和纵向比较两组英语学习者一大学新生和大二学生作文中共同的错误类型,揭示大学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中的僵化特征。研究发现,在有些语言错误上存在较明显的群体僵化倾向,如词类错误,固定表达错误,动词形式错误,单词拼写错误等。同时发现通过大学阶段的学习,学生的总体语言能力得到了提高。作者尝试性地分析了一些呈僵化倾向的错误产生的原因并指出了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文章的第四部分从四个方面论述了僵化研究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一是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目标过高,会挫伤教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大多数学习者而言,母语水平(尤其是在语音方面)是一个不实际的目标。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应如大纲所规定的,是培养学生一定的交际能力。围绕这一目标,教师在教学中应处理好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准确性与流利性之间的关系。二是语法教学。语法教学应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得到重视。语法教学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法意识,遵循从核心语法到边缘语法的教学顺序,并注意把语法教学溶入交际活动中。叁是课堂语言输入。为保证课堂语言输入的质量和数量,选择馨硕士学位论文MASTER’51’IIESIS适当的教材很重要,教师应重视自己的课堂话语的质量及对多媒体教学的运用。四是纠错。纠错可以防止错误的僵化。但教师在纠错时应考虑课堂氛围、学习者的性格、活动类型、错误类型等因素,把握好纠错时机,不同的错误区别对待。对一些不能纠正的错误,则应采取“迂回”法。 文章的第五部分为结论部分。作者指出了对僵化现象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对中介语僵化的研究有助于二语习得理论的进一步完善,加深对二语习得规律的了解。作?

胡荣[10]2005年在《中介语僵化现象研究纵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介语的僵化是第二语言习得区别于母语习得的一个重要特征。关于僵化现象的研究已经越来越受到二语习得研究领域的关注。但是,由于对于僵化现象的定义缺乏统一的认识以及研究方法的限制,目前研究对于僵化现象的解释还是片面的和不完整的。本文对僵化现象的不同定义及其本质进行了分析,归纳总结了目前研究对僵化现象的各种解释,逐一阐明了五种主要的研究方法,展示了目前僵化现象研究的现状。这些分析表明,僵化不仅仅是语言运用的结果,更是一个控制语言运用的潜在的认知过程和机制;对于僵化现象的解释必须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各种研究方法的综合以及长期、纵向的实证研究是必不可少的。

参考文献:

[1]. 留学生汉语学习中的“高原期现象”探究及教学对策[D]. 李瑶. 西安外国语大学. 2011

[2]. 中介语僵化现象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J]. 刘莹.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9

[3]. SLA中僵化现象产生原因及其对英语口语教学的启示[D]. 李娟. 武汉科技大学. 2007

[4]. 基于语言僵化理论的初中英语教师课堂话语中的中式英语研究[D]. 马莉. 中央民族大学. 2011

[5]. 中国学生英语僵化现象研究及教学启示[J]. 高子娟. 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 2010

[6]. 中介语及其僵化现象的几点教学启示[J]. 代建军. 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8

[7]. 大学生英语写作中的语法僵化项目研究及其教学启示[J]. 王永华. 内江科技. 2010

[8]. 国内中介语石化现象研究纵览与分析[J]. 李倩会.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 2017

[9]. 中介语僵化现象的研究及其教学启示[D]. 阮金菊. 华中师范大学. 2003

[10]. 中介语僵化现象研究纵览[J]. 胡荣. 外语教学. 2005

标签:;  ;  ;  ;  ;  ;  ;  ;  

中介语僵化现象的研究及其教学启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