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合理地创生教材——以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合理营养”教学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材论文,为例论文,以人论文,营养论文,教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教材作为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是课程标准与教学实践之间的桥梁,它将课程标准中的具体目标进行细化,精心选择并组织供学生学习的有效的“经验”。但无论教材如何精细地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它作为一个凝固的、静态的文本,也无法完全与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心理完全对接。因此,要让学生很好地理解教材中内容,往往需要借助教师的教学活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把静态的文字转换为动态的、鲜活的课堂[1]。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生物学在内容及编排方式上,给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创生空间。下面以“合理营养”一课为例,谈谈如何有效创生教材。
一、分析:“合理营养”教材内容
“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是根据2011年版新课标修订后的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二章“人体的营养”的第三节,建议用2课时教学。一般将“合理营养”作为第1课时。在这部分,需要学生掌握“什么是合理营养”“怎样做到合理营养”。教材安排的内容有:以“方便面能经常代替正餐吗”为材料的“想一想,议一议”栏目,一幅“饮食与健康的关系”的卡通图,一幅“平衡膳食宝塔”图片,一个“为家长设计一份午餐食谱”的设计栏目,还有一个课外阅读栏目“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营养师。“为家长设计一份午餐食谱”这个活动除了要运用学到的关于合理营养的知识外,还渗透了关爱长辈、关爱他人的情感教育。
二、观察:“合理营养”教材的创生案例
笔者在听课过程中,发现任课教师针对这节课在不同的班级用了不同的处理方法,取得了不同的教学效果。
(一)教材创生尝试一:大量资料的无序堆积
在备课时,大家认为这节课的重点是要落实概念——什么是合理营养。上课前,教师准备了很多与合理营养有关的资料。教师以“北京市学生营养状况是怎样的”引入,出示了调查的饼状图,通过营养不良与营养过剩引入BMI指数;然后出示2012年北京市某区中学生不健康饮食行为调查数据以及本班的调查数据;接下来,分析了该班学生中所存在的8条不良饮食习惯,包括:不吃早餐或吃得较少,几乎不吃蔬菜、水果,晚餐吃撑,节食,加餐,偏食、挑食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说这些是不良的饮食习惯?由此引入“什么是合理营养”。然后,又让学生分析教材中给出的卡通图片,还加入了“盲目节食和吃素会带来哪些危害”的资料。之后开始学习“如何做到合理营养”,分析教材上给出的“膳食宝塔”,并提醒学生阅读10条建议;然后进行设计——为全家人(一家三口)设计一份午餐食谱,用时约5分钟左右。设计结束后,分析了两个学生设计的食谱,这节课就结束了。
在这节课中,教师花费了很多的心思创生教材,引用了大量的关于不合理营养的数据或新闻报道的资料,例如调查数据有全国的、北京市的、还有本年级的,覆盖面虽广,但未必是最贴近学生生活的或学生最感兴趣的。还有一些资料与教材重复,如“分析8条不良饮食习惯”与后面的分析教材中“饮食与健康的关系”有些重复,导致课堂教学陷入低效。而教材里安排的“想一想,议一议”和后面关于营养师的栏目,都没有用上,甚至连教材提供的卡通图也较少关注。可见这种创生教材的方式是大量资料的无序堆积,教师陷入了资料的囹圄中。
(二)创生教材尝试二:深入挖掘整合资料
使用教材中“想一想,议一议”提供的素材引入,教师问“在所有的方便食品中,最像正餐的是什么?”学生都能答出是方便面。教师提出问题“但若将方便面当正餐天天吃,对人体健康是有害的,这是为什么呢?”这为后面的学习埋下了伏笔,同时还提供了一条常吃方便面引发高血压猝死的新闻,接着展示北京市青少年营养状况调查结果。北京市某区青少年营养失调的比例竟高达49.5%(2012年6月的数据),总结出营养不良也是因为饮食不符合合理营养要求造成的,由此过渡到本节课的主题:什么是合理营养?
在学习“什么是合理营养?”时,分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让学生根据前面已积累的有关营养及消化的知识,尝试给合理营养下定义。
第二阶段:分析自身饮食习惯,深入理解概念。
教师在课前自己设计了一个调查表,调查七年级学生的饮食习惯,在上课时已收集到4个班的调查数据,做成统计图,给学生展示调查数据,并逐项进行剖析。
(1)给出早、午、晚餐真实调查数据(饼状图),并提问“你能发现哪些问题?”这个处理学生非常喜欢,因为这是来自他们自己的数据,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读图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总结的能力。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教师肯定多数同学好的饮食习惯,同时说明少数同学存在的现象:早餐被遗忘,午餐在流浪,晚餐太奔放。接下来的三个问题,是进一步落实概念的重要措施:这样的习惯不符合合理营养哪一方面的要求?有何危害?怎样安排才合理?
(2)给出挑食、偏食和零食相关数据(柱状图),也分别让学生回答了几个问题:挑食、偏食与偏爱零食不符合合理营养的哪一方面要求?这样的习惯有何危害?如何改正?
(3)出示了暴饮暴食或不当节食的数据,让学生分析这不符合合理营养的哪方面要求、暴饮暴食和不当节食对人体的危害及如何做才合理。
在学习“如何做到合理营养”时,也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分析膳食宝塔。
让学生自己阅读、分析教材上的膳食宝塔,同时教师提出问题:(1)宝塔涉及哪五类食物?这五类食物分别主要含有哪些营养?(2)宝塔为何底座最大,并呈金字塔形?(3)由于宝塔未给出三餐的搭配问题,因此,营养学家还提出两点建议,这两点建议是什么?这三个问题又回扣合理营养的基本要求。
第二阶段:解读教材里给出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并让学生思考几个问题:前五条对应哪个建议?哪条对应三餐合理安排建议?如何知道食不过量?这十条强调了哪些健康的生活习惯?哪些不适合中学生?通过教师给出的这些问题,再次深入理解概念。
科学概念的真正掌握,应该体现在运用中。教师应该创设许多机会,让学生在新情景下运用已有概念去阅读新的事例,解决类似的相关问题。这就是要让学生能举一反三[2]。学习阶段结束后,教师为了考核学生是否掌握了概念,就将教材中的“设计”和“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营养师”栏目有机地结合起来,安排了一个活动——“小小营养师”。教师首先说明,每天严格按十条原则操作对普通居民确实很难,但重在形成基本观念,逐渐养成好的饮食习惯。而营养师可以专门负责这样的工作,给学生几分钟时间浏览“营养师”,然后开始设计。设计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初级小营养师。给5分钟时间让学生设计一份3人量的午餐食谱,提出明确要求:(1)体现合理营养要求;(2)使用常见食材(可借鉴P38~39给出的食物原料);(3)写出食谱(即做熟以后的饭菜名称);(4)写在笔记本上或教材P34空白处。设计结束后,全班重点分析了一位同学的设计,其他同学给予纠正。根据同学的介绍,发现了一些问题,如炒菜中肉食过多,炒菜种类多易造成油摄入过量等。
第二步:中级营养师。根据特殊病人的病情设计食谱,如果考虑肝炎患者、经常牙龈出血的病人、患有高血糖或糖尿病的老人、患骨质疏松的老人、高血脂患者或冠心病患者的特殊情况,应如何调整食谱?将前面曾学到的知识、本节学的知识内容,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情感教育融入其中。
第三步:高级营养师。让学生观看食品营养成分表,判断该食品是否属于“垃圾食品”。教师给出了巧克力和方便面的营养成分表,让学生明白方便面为什么不能代替正餐,回应了本节开头提出的问题。同时指出,在购买(预包装)食品时,我们首先看的可能不是营养成分表,而是生产日期和保质期,这就过渡到下一课时的内容:食品安全。
这种创生教材的主要优点表现在:(1)突出了概念教学,用学生自己的数据来拓展、深入理解概念;(2)合理整合教材的所有栏目:引入并回应“想一想,议一议”,分析“平衡膳食宝塔”,阅读《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10条要求,把“设计”栏目和“营养师”有机整合起来。教材中的卡通图片在学生介绍自己的经历时都涉及。通过后面的设计活动,笔者发现学生对于合理营养的理解是非常深入的,并能将知识学以致用。
三、反思:怎样合理创生教材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把教材表面呈现和涉及的知识尽可能完整地传授给学生,而忽视对教材深层内涵的教学;而有时候又将教材完全悬置在一边,对教科书内容的任意减、改、补、换;甚至许多教师备课不再是先备教科书,而是忙着从网络上搜集一些素材,自主组织教学内容,等等[3]。具有这种创生教材的意识是非常可贵的,但是不能盲目地、无序地创生教材,而是应科学、合理地创造性使用教材,真正的创生教材。
创生本意是创造一种形式,并赋予意义,因此创生教材是进行一种合理、科学的优化和整合,使教材在教学中更能够帮助学生建构概念。
(一)充分利用和挖掘教材资源
教材既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素材,又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材料;它不仅是学生的读本和教师的教本,而且是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的活动指南,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帮助老师进行探究式教学的设计蓝图,具有教学论上的指导作用[4]。对教材中提供的资料要进行深入的充分的挖掘,发掘其教学和教育的价值。如教材里呈现的各种栏目,不一定非要都列入课堂讲授之中,但很多栏目都提供了非常好的课程资源,富含教育意义,特别是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达成有所帮助。如果能有机地选择融入课堂教学,对帮助学生理解基本内容,适当扩大信息量,将是非常有效的。
(二)精选材料,有序组织
在教学中补充相关资料是有必要的,资料不在于多,而在于合理选择和有序排列。
选择资料应该注意:首先,要考虑资料的真实性和实效性;其次,要考虑所选资料价值,即与教学的相关性有多高,是否比教材中提供的资料更有说服力、更新颖;再次,要考虑所选资料与学生生活的关系,是否是学生感兴趣的,对学生有教育意义的。
对资料进行有序排列和整合应注意:首先,对选择的资料要进行逻辑分析,确定资料呈现的时机,保证资料的出现能够强化教学的深入开展;其次,要注意对所选资料的优化整合,分析所选材料的内在联系,有机整合,或是找到一个切入点,将材料思想融入活动中;最后要对资料进行深度挖掘,通过一系列层层深入的追问引领学生对资料进行深度分析和解读。
(三)实现教材与资料的无痕融合
教师所选择的资料、教材都是为教学的高效推进而服务的,二者虽然出身不同,但却有异曲同工之意。因此无论是教材外补充的材料,还是教材中的素材都是为学生建构知识、体验方法、熏陶情致而服务的,二者需要有机结合。首先,补充的材料可以融入到支撑核心概念的建构中,为学生建构生物学重要概念提供事实支撑;其次,补充的材料可以用于检验学生对概念的掌握情况,让学生运用所理解的概念进行问题的解释或解决,以促进概念的落实;再次,补充材料可以融入对学生的方法训练中,让学生在分析材料、解释问题的过程中得到科学方法和思维的训练。
创造性使用教材不等同于“更换内容”。在不了解课标、不理解教学目标与教材编写意图,不清楚学生基础的情况下,轻易、刻意地去更改教材内容,是达不到有效教学目的的。教学中,教师应在尊重原有教材基本框架和设计思路的基础上,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不但要依托教材,更要超越教材,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个性化学生对学习内容、教学方法的需求,才能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