挫折ABC理论与幼儿挫折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挫折论文,幼儿论文,理论论文,ABC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家庭教育
长期以来,幼教界及家长们都认为,幼儿年龄小,心理承受力差,只能接受快乐教育,而挫折只能使幼儿紧张、焦虑、麻木、性格扭曲,有百害而无一利,是应当杜绝的东西。
5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艾里斯提出了挫折的ABC理论:A指诱发性事件即挫折事件本身;B指对挫折产生的认识和信念即个体对某件事的想法,解释和评价;C指在特定的情景中,个体的情绪反应及行为的后果。艾氏依据大量的临床研究指出,C的性质及程度主要取决于B。挫折的ABC理论为我们客观、辩证地看待挫折的积极价值提供了理论依据。正如马斯洛所说,挫折未必总是坏的,关键在于对待挫折的态度。对幼儿来说,同样的挫折既可以使儿童产生消极情绪、心理障碍,也可以使他磨炼意志、奋发向上,关键在于幼儿对挫折的理解和认识。这主要取决于成人的教育和影响。
古今中外的理论与实践都已证明,对于幼儿来说,挫折可以增强他们的适应能力、磨炼意志、形成自我激励机制都有着其他教育无法替代的价值。那么何为挫折教育呢?所谓挫折教育是指以增强幼儿适应能力和坚强意志为指导,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创设或利用日常生活情境,通过自然方法妨碍或干扰幼儿某些目标的实现,从而对他们进行经受挫折、摆脱依赖、增强对困难承受力的教育。有意识地、经常地让幼儿运用自己的力量去克服遇到的各种挫折,对幼儿来说,这正是他们健康成长所必不可少的“壮骨剂”。但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挫折教育又是一项不易操作的程序,因此成人在进行挫折教育时应当做到:
——教育幼儿不被挫折所吓倒。“精神缺钙现象”在城市儿童中相当普遍。因此,教育儿童勇于面对挫折,不害怕、不退缩,敢于迎着困难上,应当是幼儿挫折教育的首要内容。家长和教师应首先排除“怕”字的干扰,勇于放手,不怕让孩子碰壁,撞钉子,并指导他们正确对待挫折,树立战胜挫折的自信心。同时,对孩子战胜困难的愿望和能力进行肯定性评价,最终靠自己的力量克服困难,战胜挫折。
——幼儿挫折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恰当地把握挫折的适度性,即挫折的质和量。使之既有利于提高幼儿的适应能力,又不能超过每个幼儿的心理承受限度。幼儿对外界压力的心理承受力是有限的,并且存在个体差异。因此家长和教师既要适当设置困难和挫折情境来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又要根据孩子的抗挫折力来确定施加压力的强弱,不能把孩子压垮。此外还应对幼儿的挫折情境由低到高、由易到难、由近及远,同时频率不能太多,应偶尔为之,保证幼儿身心快乐、健康地成长。
——增长幼儿的经验、提高他们战胜挫折的能力。幼儿的抗挫折能力是随着知识经验的积累的增加和各种能力的提高而增长。因此,成人在实施以上两点的同时还应不断扩大他们的知识经验,切实提高他们的自理能力、学习能力和社交能力,为他们独自面对和战胜挫折提供能量。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发现幼儿陷入严重的挫折而不能自拔时,父母和教师应予以疏导,帮助幼儿对挫折的产生进行合理的归因,并适时地检查和调整行为目标,防止幼儿产生冷漠、忧郁,过度紧张等不良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