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城市空间内涵的认识,近年来主要集中在从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城市规划学等学科,力图从各自的角度和研究层面揭示城市空间扩展规律及运行。在现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背景下,从国家战略层面提出了“五位一体”、“四个全面”等重要发展思想。笔者认为:城市空间是新时代背景下一个宏观、整合的概念。本文将从重塑城市空间内涵的视角下,提出以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五大方面共同机制作用下的城市空间整合理念,并以重庆市主城区为研究对象,探讨其空间发展演变的特征。
1.城市空间内涵重塑
1.1 背景分析
回顾城市的发展历程,城市空间是城市各项功能活动的物质载体,城市功能又支撑着城市空间的拓展,是城市发展的基本骨架。对已有文献的梳理发现,目前学者对城市空间发展机制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要素驱动型和资本驱动型[]模式的研究。近年来,有学者分别从社会、生态角度试图解析城市空间发展路径及规律,但在国家“五位一体”战略发展背景下,对城市空间发展机制展开综合性研究的文献却相对缺乏。因此,本文探讨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城市空间内涵进行再认识、进一步挖掘城市空间驱动新要素、在城市空间上提出战略优化调整策略,对我国城市发展及转型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1.2 对城市空间内涵重塑的几点认识
1.2.1 研究角度的再认识
目前,从地理学、经济学、城市规划学、社会学、生态学等学科角度单方面去研究分析城市空间及其扩展规律,都已经到达相当深度(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方面不在本文研究范围)。城市地理学集中于城市体系和城市用地结构等方面;城市经济学重点分析城市聚集效应、规模效应与城市发展的经济学关系;城市规划学注重对城市空间地域功能及形态进行研究;城市社会学注重文化、历史变迁对空间观的影响,城市社会问题与空间发展的相互关系;城市生态学注重人类活动对人居环境的影响,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关注。综上,笔者认为城市空间是城市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和生态等自然与人文因素共同作用于地域上的结果。它不仅指城市占用地域空间规模的增加及城市空间聚集功能的增强(即横向与纵向空间的拓展),更强调城市作为一个有机体系的组织发育生长过程。
城市空间作为一个有机体系,表现在其内在的独立性和外在的相关性。内在的独立性,表现在其内部机能的完整性;外在的相关性,其一表现在它在区域中的功能定位,其二表现在它在区域中与其它城市的协作与互补性。“五位一体”发展战略正是将研究对象置于统筹观念之下,这一思想应用于城市空间的研究,更加符合城市空间有机体系概念下的内涵再认识。
1.2.2 城市空间演化机制的再认识
一般认为,城市空间演化是在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的过程,究其驱动机制,学者讨论主要集中在自然基础、历史文化、经济增长、政策与制度四个主要方面。着眼于以上四个方面,目前研究城市空间演化机制的主要理论如下表:
笔者认为,城市整体理论、合力模型、覆盖模型是在结合中国实际国情提出的相关理论,它们强调了城市空间研究的地域性和时代性。加之,城市空间研究已从单一研究走向有机体综合性研究,因此,城市空间演化机制的研究也应注重对地域性、时代性及综合性的研究。
2.“五位一体”背景下城市空间演化新趋势——以重庆主城区为例
2.1 现状特征
“重庆城位于嘉陵江与扬子江合流处的海拔 240 米的巴山之上”(据《新支那省别全志》载),受山水阻隔,增加空间结构形式的复杂性,城市建设用地零碎[1],城市空间由山体、江河及绿地分隔为若干组团、片区,形成了大山大水、大疏大密的空间形态特征。直辖20多年来,重庆主城区已形成“多中心、组团式”城市空间骨架。
研究表明,清朝以来重庆城区范围还只是基本局限于城墙内及周边共 4 平方公里左右的狭小区域。清末重庆以开埠为契机大规模拓展城区,至民国后期,城区面积扩大十余倍,成为四川省第一开埠城市”。新中国成立后,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及已有工业基础,城市空间进一步拓展,主城区形成以渝中区为核心,沿长江和嘉陵江两岸、交通线与河谷低平地带为据点的组团式空间格局。直辖后,借力国家战略支撑及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等因素,城区空间扩展主要表现为中心组团强化+外围组团扩展,最终形成“多中心、组团式”格局。
2.2 城市空间演化新趋势
笔者认为,新时代、新背景下,城市空间结构分析也应具有以下几点与时俱进的思考。
(1)由“需求机制”驱动
城市是人的城市,城市空间的优化从根本上是满足人的需求。“五位一体”战略正是“以人文本”可持续发展观念的进一步深化,不仅强调从自然物质方面思考,还强调从政治、文化、生态方面协同研究。除了横向层面的多样化需求外,从城市发展的纵向层面,也需要对不同有机体系下的不同层级进行针对性研究,并提出定制化、专业化的空间需求。参考国内外关于“多层次、多中心体系”的先进规划理念,如新加坡通过建立由“城市中心区-区域中心-次区域中心-边缘中心-新镇中心-小区中心-邻里中心”有机组成的多层级城市空间服务中心体系,来满足多元化、不同层级的城市发展需求。
(2)由“创新机制”驱动
当前,“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国家级层面提出的强国之路,创新也成为城市转型发展的重要环节。新的城市空间地标,必然是城市的创新高地。基于国际和国内的实践经验,通常可以分为中心城区的中央智力区(Central Intelligence District)、近郊组团具备完整城市功能的科学园(Science Park)与远郊的科学城[2]。创新驱动对大都市的空间诉求,以及大都市响应“创新驱动”在空间上做出的结构性优化调整,对我国推动大都市空间优化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3)由“效率考核”驱动
城市空间扩展的方式通常取决于经济增长方式。从我国经济发展的历程分析,现阶段正是全方位深度改革的关键期,是粗放型向集约型、可持续型转型的攻坚阶段。 以“效率考核”替代“效果考核”,推动新时期城市空间转型提升,建设高效低碳城市具有重要意义。
3.结语
以建立充分开放的空间体系为前提,以建立生态安全的空间格局为保障,以高效协调的空间结构为方式,以动态成长的管理机制为路径。在当前“五位一体”统筹发展战略下,以重庆主城区为例,从整体层面开展城市空间结构研究,对于有效破解山地超大、特大城市的空间结构性问题,推动新时期城市空间转型提升,建设高效低碳城市具有重要意义[3]。
参考文献:
[1]李良,民国时期重庆城区的空间结构与外向拓展,三峡论坛[J],2014(1).
[2]邓智团,创新驱动背景下城市空间的响应与布局研究——以上海为例,区域经济评论[J],2014(1).
[3]彭瑶玲,重庆主城区城市空间结构演变与优化——基于公共服务功能组织视角,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会议论文集,2017年。
论文作者:赵娅奇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电气工程学报》2019年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24
标签:城市论文; 空间论文; 空间结构论文; 重庆论文; 机制论文; 五位论文; 再认论文; 《中国电气工程学报》2019年第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