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大学,陕西 西安 710127)
摘要:《老人与海》作为海明威的代表作,作品中的老人、大海、小男孩、狮子等形象都蕴含着极强的象征意义。自生态批评诞生以来,它引起了人们从生态文学角度的极大关注。其中的“海”也被赋予了更多的象征意义。本文将从生态文学角度,浅析《老人与海》中“海”的象征意义。
关键词:老人与海;生态文学;海;象征
在20世纪的生态思潮中,生态文学是极其重要的支流,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环境危机日趋严重,世界各国学者们开始关注地球环境,欧美文学更是掀起了文学批评的浪潮。生态批评是美国生态批评家切丽尔•格罗特费尔蒂在20世纪中期提出的理论:“基于生态思想的基本原则,即整体的、和谐的、多样的、相互依存的原则,重新评价和判断文学作品,看他们是否有助于生态系统的和谐、稳定和持续的自然存在;是否有利于人类重返或重建与自然的和谐;是否有助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均衡。”[1]20世纪90年代以来,这一概念在中国得到了进一步的关注,王诺在《欧美生态文学》中给“生态文学”下的定义是:“生态文学是以生态整体主义为思想基础、以生态系统整体利益为最高价值的考察和表现自然与人之关系和探寻生态危机之社会根源的文学。生态责任、文明批判、生态理想和生态预警是其突出特点。”[2]
《老人与海》是美国作家海明威的经典之作,也是文学批评关注的经典,作品中的老人、大海、小男孩、狮子等形象都蕴含着极强的象征意义,人们曾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理论对其进行过不同的解读。同样,自从生态文学诞生以来,《老人与海》也引起了人们从生态文学角度对它的极大关注,其中的物象“海”也被赋予了更多与以往不同的象征意义。
一、现实人生的角斗场——人与自然的较量
《老人与海》是围绕一位老年古巴渔夫桑提亚哥,与一条巨大的马林鱼在深海湾流中搏斗而展开故事讲述的。小说中的大海是人物活动的最主要场景环境,主人公桑提亚哥在海上打渔,在海边生活,他与海洋紧密相连,但同时,为了获取食物、钱财等生存、生活必需品,桑提亚哥也无时无刻不在与海洋搏斗。从最初老人出海打渔却连续八十五天一无所获起,他与现实生活、与海洋之间的无形搏斗就已经开始了;后来老人捕获大鱼并在远离海岸的深海顶着饥饿、寒冷和疲惫与大鱼和随之而来的鲨鱼做斗争时,他与海洋之间的斗争已由无形转变为了有形,并且越发激烈,进入了白热化阶段;到最后,老人结束战斗,托着一根巨大的、光秃秃的鱼骨,带着胜利者与失败者的双重身份回到岸上,他与海洋间的斗争才暂时告一段落。传统观念认为,小说通过老人与海和大鱼的搏斗,既表达了人与自然抗争的大无畏精神,歌颂了人在自然力面前的勇敢精神,更表达了人类在不幸命运面前用于抗争、不怕失败的硬汉态度:“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3]。但从生态批评的角度来看,小说中的海是大自然的缩影,桑提亚哥与海洋的搏斗实则是一场人类与大自然间的较量。人类运用其聪明的头脑和坚忍不拔的顽强毅力,辅以暴力的手段迫使自然向自己低头,这场斗争中,人类看似获得了胜利,然而事实就如老人最后带回的那根光秃秃的鱼骨——终是竹篮打水一场空,而人类与自然间的这场战争结局也是两败俱伤。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除了是自然的缩影外,《老人与海》里的海更象征着现实人生的角斗场,海明威借助对海洋生物命运的描写暗示出人类社会的现实,作者多次用“黑暗的”、“暗黑的”等幽冷的词来形容海水,以暗示大海的凶险而不可捉摸。在海洋里生活着力量强弱不均的各种生物,它们之间时常演绎着种种不义的战争:美丽的水母欺诈成性,残忍凶猛的鲨鱼为所欲为地以海洋里所有的受伤生物为食。这与发生在人类世界的战争有何区别?“每样东西都杀死别的东西,不过方式不同罢了”[4],作品所展示出的大海中激烈的生存竞争场面实际上就是人类生存局势的重现,而人类的野心和贪欲不仅表现为对大自然的掠夺,同时也形成人类社会内部的不稳定状态。因此,从生态文学的视角分析,小说中的海象征着现实人生的角斗场,象征着人类与自然的较量。
二、胸怀博大的女性——人与自然的融合共生
《老人与海》中的海洋“是仁慈并十分美丽的”[5],小说中有这样一段话:“老人一直把海洋看做女性,她施人大恩或者不愿施恩,如果她肆意妄为或兴起恶行,那是由于她身不由己。月亮控制着她的性情,如同控制着一个女人。”[6]可见对桑提亚哥而言,海不仅是他获取生存资源的领域,她更具有一种人格,一种如同女性般的情怀;而小说中的海也不只是为主人公提供的场景和典型环境,大海本身就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连续三个月没有捕到鱼的老人在海岸上被人嘲笑,他感到挫败,为改变现状,他离岸而去,前往孕育着众多生命的大海,并在出发的前一晚梦到了狮子。狮子是勇敢与力量的象征,海岸象征着给老人带来痛苦的现实生活,海洋是自然的缩影,老人离开海岸、前往大海的行为可以看做是在生活中受到伤害的人前往神秘的大自然,在那里寻找生活的希望。在桑提亚哥最初与大鱼较量时,他反复说道:“要是那孩子在这儿就好了。”[7]老人独自在茫茫大海上,他感到孤独和无助。但后来,“他一眼望去,看到水面上有一群野鸭在飞,身影在天空的衬托下,开始显得很清楚,然后变得模糊,之后重新显得清楚起来,所以他发觉,一个人在海上是永远不会孤单的。”[8]其实情势并没有发生改变,只是桑提亚哥的内心世界变了,他开始视自己为世间万物之一,内心便不再孤独。在海上漂泊的时间越久,老人的情感也不停地转变。在与大鱼、鲨鱼搏斗后,老人对海洋、对周围的人和物,甚至是对对手大马林鱼都产生了感情,他钦佩这些生命的品格与顽强斗志。由最开始的孤独烦躁到后来的静观海景,再到搏斗结束后,“他只感觉到船舷边没了累赘,此时小船走起来多么顺心,多么漂亮。”[9]可以说,老人对自然、对世界、对生命的认识都在这次远航中得到了提升:他与大鱼搏斗,在海上证明了自己的尊严;他与自然融为一体,在海的怀抱中找到了心灵的慰藉;他在海水中得到解药,他的灵魂感到温暖和力量,他的坚韧中增加了柔和的色调。老人的这种变化从一个侧面强调了自然环境对人性塑造的重要作用,到最后,老人与海、人与自然已不再是“我和它”的关系,而是“我和你”的关系,环境塑造人,人与自然融为一体,这便是一种新的“共生”。
小说中大海既是现实人生的角斗场,在那里有残酷的较量;也是一位女性,在其平静的外表下让人感受无形的力量与伟大。人与自然之间会存在冲突和较量,但最终的结局一定是双方的融合、共生。《老人与海》中的大海,就是这样一个有着双重,或是多重象征意义的物象。
参考文献
[1](美)米克•巴尔:《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2]王诺:《欧美生态文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美)海明威:《老人与海》,吴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版
作者简介:查梦晓(1996-),女,重庆涪陵人,西北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艺学。
论文作者:查梦晓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5月下《知识-力量》2019年5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9/3/7
标签:生态论文; 老人论文; 海洋论文; 老人与海论文; 文学论文; 海明威论文; 自然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5月下《知识-力量》2019年5月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