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护理模式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论文_谢万霓梅

安全护理模式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论文_谢万霓梅

谢万霓

(四川省人民医院手术室 610072)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安全护理模式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120例择期手术患者按不同护理方法分为照组和研究组,分别给予常规护理和安全护理模,比较两组医、患满意度及护士的风险意识水平。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风险事件总发生率分别为6.7%和20%,存在明显差异,P<0.05;两组医、患满意度及风险意识方面均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安全护理模式有利于降低风险因素、提高护理质量。

【关键词】手术室;安全护理;护理质量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5)01-0031-03

护理质量直接影响医院的管理水平,而手术室的护理水平更是影响疗效及患者预后的关键环节,手术室是开放治疗的场所,存在众多风险与安全隐患因素,如何在现行护理管理的基础上完善护理工作,保证疗效、减少医患纠纷,将可能发生的问题或风险提前消除在护理环节,是医院管理的核心问题,近几年我院手术室提出了“安全护理模式”方案,应用该方案对我院120例择期手术患者进行综合护理,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择期手术患者98例,年龄16~78岁,男53例,女45例,其中胸科手术16例,普外科手术65例,妇科手术39例,排除患有严重慢性疾病,所有患者均签属了知情同意书,按护理方法分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病情、手术方式、手术时间等方面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手术室常规护理,包括术前访视、术前准备、术中监测护理、与巡回护士和器械护士辅助配合等,具体要求按照《手术室护理技术手册》第4版执行。研究组:给予安全护理模式,即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建立三重护理防范管理体系,主要为意外伤害防范、护理质量监督、器械管理,每个工作环节均需填写责任分管书,明确责任对象。

1.3评价指标[1]

对两组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各类风险事件发生率、患者满意度、医护配合满意度方面进行调查评估。

1.3.1患者满意度:应用优质、安全护理服务评价表对所有患者进行评分调查,主要内容有术前准备、护理服务态度、护理质量、护理技术四方面,总分为100 分,分数越高代表满意度越高。

1.3.2风险意识评估:主要包括护士风险意识、安全隐患管理态度、工作积极性三方面,总分为60分,分数越高表示护理人员风险意识越强。

1.3.3医护配合满意度评估:对主刀医生进行评分调查,主要包括对护士的术前准备、器械调试、术中配合、记录规范性、术后处理五方面,总分为100 分,分数越高代表满意度越高。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7.0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组间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风险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研究组与对照组风险事件总发生率分别为6.7%和20%,见表1。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表1 两组患者风险事件发生率比较(n=60,例,%)

组别 术前准备不足术中操作不当记录不清 护理投诉 总发生率

研究组0 1 1 2 4(6.7)

对照组2 3 3 5 12(20.0)

X24.62

P<0.05

注:两组比较,对照组风险事件总发生率明显高于研究组,差异明显,P<0.05。

2.2 医、患满意度及护士风险意识评估比较 经比较,研究组医、患满意度及风险意识均高于对照组,见表2。

表2 医、患满意度及护士风险意识评估比较(n=60,x-±s)

组别 医护满意度护理满意度风险意识

研究组89.2±5.5 91.0±4.6 85.6±6.2

对照组73.0±6.4 79.6±8.5 69.7±8.6

P<0.05<0.05<0.05

注:两组比较,医、患满意度及风险意识均存在明显差异,P<0.05。

3.讨论

手术室的日常护理工作量相对其他科室较大,且时间长、内容复杂、涉及面广,故护理工作中存在众多安全隐患,是风险事件、医疗纠纷的高发区域[2]。主要体现在:①术前隐患:患者进入手术室后输液、输血时检查不严,存在信息核对不准确的现象;护士对将手术过程不熟悉、不清楚,术前准备做得不够充足,存在器械、药品准备或存放不规范、标识不清楚,环节衔接不好,影响术中使用。②术中隐患:护士对患者的病情不熟悉,无法准确做到手术体位,影响手术进程;器械使用不熟练,准备不充分,导致手术进行中与医生配合不良好,出现手忙脚乱的状况;器械、物品的数量不清晰,给药剂量不正确等。③术后隐患:主要为导管管理隐患、病理标本保存隐患等[3],由于患者的各种导管固定不稳,送回病房时易发生术导管脱落、遗失等现象;而患者的病理标本易出现放置错误、运送错误、遗失等,引发相关的医疗纠纷。针对以上安全隐患,本院手术室在常规护理基上给予风险防范、护理质量监督和器械管理三重措施,旨在加强手术室护理管理,提高护理质量。主要措施内容为:(1)意外伤害防范,主要指术前准备程中护士人员意外感染、电灼伤等,要求护士相互间提醒、监督,严格按照手术室相关规定要求进行标准化环境、器械、用具、物品的消毒处理、对电切刀及负极板应按规范使用定量乙醇进行消毒,严防过量;(2)护理质量监督,从患者入室开始,要仔细认真核对患者信息、用药信息,能准确独立完成患者肢体功能评估,配合医生进行麻醉、摆好体位,做好术前准备工作;术中做好医生辅助工作,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记录好药品名称、用量;转移患者时做护士对接工作;(3)器械管理,术前科学评估手术风险,准备充足的药品、物品,调试好相关器械,科学核查器械落实情况,做好快速补充与调配应急方案;术后及时请点手术物品,以防止造成患者二次伤害,回收各项器械,进行系统消毒、收纳,保持器械良好性能[4]。本文研究可以看出,能够有效降低护士本身和患者的风险事件的发生率,提高医护人员风险意识和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在各项工作环节中均将责任落实在具体人员,做到有章可依、有据可查,有利于及时发现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完善安全护理质量内容[5]。本文研究组与对照组风险事件总发生率分别为6.7%和20%,存在明显差异,P<0.05;两组医、患满意度及风险意识方面均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果提示,做好手术室安全护理管理有利于降低风险因素、提高护理质量。

综上所述,安全护理模式的建立能有效的提升风险应对的能力,融洽护患关系,在提高护理质量的同时提高护士人员的风险意识水平,对疗效和预后起到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苏晓米,陈惠珍.强化护士的职业风险意识,提高自我防护能力[J].护理研究,2012,16(2):294-295.

[2] Sharma G,Bigelow J.Retained foreign bodies:a serious threat in the Indian operationroom[J].Ann Med Health Sci Res,2014,4(1) :30-37.

[3] 崔静.安全护理模式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J].健康研究,2014,35(2):201-211.

[4] 温曲英,徐月娥,叶新兰.安全隐患自查模式在手术室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医药导报,2015,12(11):145-148,152.

[5] 龙文平,梁艳红,高丽雅等.优质护理服务试点病房在基层医院的临床应用研究[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10):232-235.

论文作者:谢万霓梅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5年1月第1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8/21

标签:;  ;  ;  ;  ;  ;  ;  ;  

安全护理模式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论文_谢万霓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