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图书馆的原始理论--从阮戈纳赞的五律和戈尔曼的新五律谈起_图书馆论文

略论图书馆的原始理论--从阮戈纳赞的五律和戈尔曼的新五律谈起_图书馆论文

图书馆原理论略——从阮冈纳赞五定律及戈曼新五定律说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定律论文,图书馆论文,理论论文,阮冈纳赞五论文,戈曼新五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分类号 G250

CLASS NUMBER G250

1 关于阮氏五定律和戈氏新五定律

早在20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近代图书馆刚从封建藏书楼、寺庙及经院图书馆脱胎出来,印度阮冈纳赞(Ranganathan,S.R.)深感其工作缺乏整体性、全局观点;各工作环节缺乏联系,支离破碎,需要有一个理论、方针作指导,以改变凭经验办事的局面,于1931年出版了《图书馆学五定律》(The Five Laws of Library Science)。该书在国际图书馆界产生过巨大影响,人们将阮冈纳赞(下称阮氏)奉为先哲,他的“五定律”被誉为“我们职业的最简明的表述”,属于不可逾越的金科玉律,其精髓至今仍常现如昨。就此,笔者不揣冒昧,提出以下观点供同人研讨。

1.1 阮氏“五定律”的1-4定律是对图书馆的书与人、藏与用矛盾的揭示,由于它抓住了贯穿于图书馆工作中的主要矛盾及其主要方面,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及永恒的生命力,但也有其局限性

1.1.1 第一定律:书是为了用的。反映了近代图书馆藏书与用书的基本特征与主要矛盾,图书馆藏书的目的不是仅仅为了保存,而是为了利用。藏与用矛盾的主要方面是用,如果藏而不用就不能显示它的社会作用,用是藏的目的与结果。这是近代图书馆与封建藏书楼的分水岭。

1.1.2 第二定律:每个读者有其书。在“书是为了用”的前提下,可以引发人们思考三个层面的问题:

1.1.2.1 书不是为少数人服务,而是为大多数人服务,须消除等级、阶级、城乡、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及生理缺憾等方面的障碍和差别,达到最大的普及率。

1.1.2.2 在藏书数量上要求每个读者都有其书,就是要保证读者有书可借,有书可读,取得应有的藏书数量的保障率。

1.1.2.3 在藏书质量上要求读者有其适用的、喜爱的图书,要解决供与需的矛盾。

1.1.3 第三定律:每本书有其读者。立足于书的利用,以促进图书馆加大图书宣传、流动、利用的力度,提高藏书的开架率、流通率、参考咨询率。

1.1.4 第四定律:节约时间的时间。旨在要求解决好藏书提供利用的方便程度。对读者的限制及各种繁琐手续都将其集中于时间的浪费(该定律要求大部分读者在睡觉前、起床后必须开馆)。

阮氏定律采取演绎研究方法,试图从第一定律“书是为了用的”观点为出发点,层层推进,深入揭示图书馆工作规律,把握全部实践经验,并预示未来发展。应该说,以上1-4定律对当今网络条件下的图书馆仍然适用,特别是对于反对知识、信息垄断,提倡知识、信息平等,解决知识、信息贫困具有积极意义。阮氏定律的理念体现着“读者第一”、“以读者为中心”,是对封建藏书楼“以藏为主”思想的彻底否定。它廓清了近代图书馆与封建藏书楼社会职能的分野,对于世界图书馆事业发展以及对图书馆服务工作的贡献是功不可灭的。但我们也必须看到,阮氏本人的局限性与时代的局限性。就以上1-4定律所体现的“以读者为中心”理念的阐述仍然存在着不少缺陷。从逻辑演绎的关系而论,一是讲藏书的目的性;二是讲藏书的普及面;三是讲藏书的利用率,按理第四应讲服务质量的满意度。而阮氏只限于“节约读者时间”,显然是不够的。因为节约时间仅仅是影响服务质量的一个因素,却忽视了满足读者需求的重要方面,忽视了馆员的主观能动性,以及读者与馆员良性互动的作用,还忽视了图书馆系统的科学管理。而在阮氏看来,似乎对于读者只有时间最为关键,其它都无关宏旨。其实,在当今的网络条件下,服务时间已经不再成为问题,关键在于获取有效的信息。其中第四定律的解释未见有更为深刻精当之处,许多地方与第三定律重复或界线不清,致使其处于尴尬勉强的位置。阮氏定律的时代局限性则表现在1-4定律将图书馆服务锁定在图书借阅。现代图书馆藏书结构多元化,既不是单纯的图书,也不限于某一出版单元,而是深入到出版物所包含的知识、信息,还有动态的社会网络信息与静态的馆藏文献信息相结合。至于各种现代化服务更加丰富多彩,与传统的单一借阅服务不可同日而语。现代图书馆工作正从组织文献到组织知识转变。尽管如此,阮氏的基本思想、服务理念仍然可以在先进的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图书馆,特别是仍然处于封闭或半封闭状态的图书馆,找到其体现自身价值的位置。

1.2 阮氏五定律的价值在于体现了“以读者为中心”的永恒真理,其缺陷也在于仅有“以读者为中心”,因为对其第五定律——图书馆是一个生长着的有机体,没有作出实质性的揭示

“图书馆是一个生长着的有机体”是正确的,但阮氏没有就图书馆的特质进一步揭示其原委,它与经济、技术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系。由于任何事物都“是一个生长着的有机体”,属于公理,无庸置疑。深入揭示图书馆这个机体是绝对必要的。但阮氏所述图书馆发展问题大都停留于图书馆业务技术、方法的现象描述;对读者和图书借阅、工作人员等问题的论述,不仅缺乏逻辑性,而且大都只是从规模、数量的外延扩展上阐述,尚未涉及图书馆职能与功能、事业整体与业务结构、服务需求特点与服务内容等有关本质内涵变化方面。图书馆发展变化是社会进步的结果,以经济基础、读者需求为动力,亦与文化教育息息相关。作为发展规律,必须揭示其事物发展的实质,并能动地运用这个规律,努力营造图书馆发展环境,发挥创新精神,开拓图书馆工作的新局面。而不能只是陈述“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性问题。也就是说,论述图书馆是一个生长着的有机体”必须深入揭示其具有的若干个因素,诸如它们存在着什么样的相应结构,如何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以及其发展变化的条件、前提等等。鉴于阮氏对“图书馆是一个生长着的有机体”尚未揭示其中的内涵,只是提出概念的外壳,也就自然让人对它产生以偏概全的印象,即仅以读者服务去涵盖图书馆工作的全部,使阮氏五定律充其量也只能是“以读者为中心”的定律。

1.3 戈氏的“图书馆学新五律”试图作为“阮氏五定律”的延伸,将图书馆的社会功能定位为“知识传播”,具有新意,但其整体内容对阮氏五定律并不具有发展、创新意义

美国学者戈曼(Gorman,M.)于1995年出版《未来图书馆:梦想、狂想与现实》(Future Libralies:Dreams Madness and Reality)一书,提出“图书馆新五律(Five New Laws of Librarianship)”,对于阮氏五定律,他自诩“站在了我们职业的这位巨大的肩上”。戈氏着重以当今图书馆及其未来发展趋势为背景,对阮氏五定律进行了全面修正,提出如下“新五律”:第一律,图书馆服务于人类文化素质;第二律,掌握各种知识传播方式;第三律,明智地采用科学技术,提高服务质量;第四律,确保知识的自由存取;第五律,尊重过去,开创未来。可将这些阐述要点依次归纳为:第一律是图书馆任务,第二、三律是图书馆技术与服务,第四律是图书馆管理,第五律是继承与发展。笔者认为,“新五律”虽有新意,但其实是不足为训的“定律”。

1.3.1 “新五律”所述带普遍性的问题失诸过宽,虽然图书馆广泛应用社会发展、科技进步成果,社会的普遍性寓于图书馆的特殊性之中,但这种普遍性并不一定反映着图书馆发展的特质。例如,掌握各种知识传播方式的灵敏度要比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迟缓、滞后。可以说,“新五律”用于传媒、宣传、教育等亦无不可,作为图书馆定律的关键在于所论述的普遍性问题未能对图书馆现象给予具体深入的阐述。

1.3.2 “新五律”没有把阮氏五定律最核心的“以读者为中心”思想传承下来,既不涉及读者,更不言文献,而将作为图书馆基本任务表达的“服务于人类文化素质”去取代。即使如此,尚嫌不足,图书馆的任务起码还应该包括为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服务。

1.3.3 将第二定律“掌握各种知识传播方式”与第三定律“明智地采用科学技术,提高服务质量”,即把掌握方法与其达到的目的割裂开来,这是非常不明智的。难道图书馆掌握方法技术除了为提高服务质量以外还有其他目的?采取先进技术如果不是为服务读者,提高服务水平,不与办馆效益挂钩就毫无实际意义。这正是图书馆发展现实中必须杜绝的盲目行为。

1.3.4 戈氏将“尊重过去,开创未来”作为第五定律,但从其所阐述的内容来看,恰恰违背了继承与发展的规律,使“新五律”成为废品。他缺乏历史观,不仅忘记了图书馆优良传统及其发展连续性,也忘记了曾经为创造图书馆定律作出过贡献的阮氏,而对未来也并没有实质性的开创。

1.4 阮氏五定律及戈氏新五定律都不是图书馆学定律,而是图书馆工作定律

将阮氏五定律或戈氏新五定律视为图书馆学定律是不能成立的,因为它们没有回答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阮氏虽在微观上涉及读者与藏书,宏观上也论述了“图书馆是一个生长着的有机体”,但始终未能明确图书馆学是一个什么科学系统。学科的定律、法则如果脱离了学科的研究对象这个前提条件,也就成了逗乐的噱头。可以说,它们只能是一组图书馆工作定律。就两种著作而言也不是一个纯理论的学术论著,它们孤立地描述图书馆工作现象,忽视了图书馆与社会的关系,而且仅流于定律的结论,未能从理论思维作具有层次的论述,只是以事例及一般性的叙述作为佐证去填充、构建它们的内容。有鉴于此,阮氏五定律及戈氏新五定律都没有达到他们预定的目标——指出“未来趋势”,只是现状的结论与描述,尚未达到“图书馆学定律”的理论高度。

2 关于图书馆的发展原理

笔者认为,图书馆发展原理包括图书馆工作与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主要方面,它必须回答几个基本问题:(1)图书馆作为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互动关系,经济是图书馆赖于生存发展的基础、条件,图书馆又具有推动经济发展的作用;(2)图书馆发展既要符合本国实际,又要适应国际潮流;(3)图书馆工作“以读者为中心”,在藏与用的基本矛盾中,用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读者需求是图书馆发展的动力;(4)图书馆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优化资源结构,解决好软件与硬件问题;(5)图书馆办馆效益是衡量图书馆工作好坏的标准。据此,图书馆发展可以归纳为如下五个原理:(1)与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相适应;(2)符合国情;(3)以读者为中心;(4)可持续发展;(5)以办馆效益为目标。

2.1 关于第一原理:与经济发展、技术进步相适应

2.1.1 既要承认经济对图书馆发展的制约,又要强调图书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图书馆作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经济与技术密不可分,技术的实质是经济。图书馆发展必然受经济的制约。图书馆事业长期存在着不平衡状况,其中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正是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但图书馆事业自身必须强调作为文化力对经济发展的反作用。所谓“存在决定意识”,然而经济贫富存在对于文化意识的影响,并不具有决定作用。经济发达,可以富而思进,进而兴文,重视图书馆事业繁荣与进步;也可以富而恋金,发财弃文。经济落后,可以穷则思变,兴文致富,促进图书馆事业发展与提高;也可以穷则败落,无所作为。“经济决定论”是不足取的,对于经济状况的存在所决定的意识,往往是因人而异,其中人的认识水平、思想观念具有重要作用。图书馆事业的构成既是物质的又是观念的,是物质与观念的统一。经济发展是基础,还有一个人文环境问题。可以说,观念是关键,特别是文化主管部门及图书馆领导的图书馆观念是关键中的关键。无数事实证明,过分强调经济因素而忽视非经济因素是导致事业败落的症结,惟有在注意经济运行机制和文化投入结构等直接作用的同时,又要重视科技进步、文化意识这一具有潜在促进意义的间接影响。根据物质文明与精神文化同步发展的原理,社会对图书馆的投入应与国民生产总值(GDP)挂钩,纳入经济与文化(含图书馆)“一体化”发展计划。纵观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国际趋势,文化因素在现代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今天的文化是明天的经济,是综合国力的表现。当前图书馆从业人员应该完善职业观念,明确现代图书馆职能定位,有所作为;只有取得社会的认可,才能享有自身的社会地位。

2.1.2 图书馆适应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必须为经济建设与技术进步服务。这是图书馆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不仅对经济“回报”,更在于通过服务经济建设与技术进步,形成良性互动,促进自身发展。为此,图书馆服务应该具备四种意识:一是信息意识。重视信息作用,紧跟社会的脉动,努力组织、开发信息,利用信息为经济建设服务。二是参与意识。面向社会,积极参与经济建设,寻找为经济建设服务的结合点,摒弃仅从自身出发,“靠山吃山”,以“资源——生产——市场”小生产服务观念,开展有限的服务。应坚持首先面向市场需求,广泛寻找社会信息资源,再提供服务的“市场——资源——生产”大生产服务观念,积极开展定题、跟踪服务。三是创新意识。图书馆从业人员要提高综合素质,适应为经济建设服务的需要,成长一批具有服务能力、创新精神的双峰型人才。四是效益意识。提高服务的目的性、针对性,并积极营造特色,坚持公益性,并以特色创造效益,以效益显示自身的社会价值。

2.1.3 图书馆要适应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就必须锐意改革。图书馆作为文化事业的组成部分,与经济技术形影相随,浮沉与共,经济体制的改革,必须带来文化体制及其运行机制的更新,否则就不能与时代和社会发展相适应。这不仅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规律决定的,同是也是自身求生存、保稳定、促繁荣、争发展的实际需要。

2.2 关于第二原理:符合国情

这里,“国情”指一个国家的具体情况与国际发展潮流,它与“第一个原理——与经济发展、技术进步相适应”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因为国情总是与经济发展、技术进步密切相关,但对于一个国家的图书馆说来,国情具有她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文献发展质别、目录传统以及读者习惯等等。一个国家处于国际大环境之中,必然要接受世界发展潮流的洗礼。只有在正确认识自己国家实际的基础上,准确判断她在世界经济、技术、文化发展中的位置,找出自身同先进国家的差距,正确制定发展战略,主动迎接挑战,才能在信息全球化浪潮中推进本国图书馆事业发展,并与国际社会溶为一体,跻身于世界先进图书馆行列。例如,中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经济欠发达,生活水平不高,图书馆发展仍然落后于经济发达国家,正确认识这一国情,制定正确的国策,是实现国运振兴的前提。根据中国国情,特别是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对于国际图书馆数字化、网络化的潮流,必须是有目的地、有选择地、分步骤地实施,而着重定位于普及基层图书馆,走小型化、分散化、社区化的道路。同时基层图书馆网点也不一定以图书馆的实体出现,而可以由一个地区的中心图书馆采取定点定时开展活动的模式,即所谓图书馆社区化是图书馆服务活动社区化。中国图书馆发展的战略目标应该是缩小两个差距,一是缩小与发达国家和新兴发展中国家的差距;二是缩小国内各地区的差距。两者是一致的,而首先应把缩小国际差距置于首位。

2.3 关于第三个原理:以读者为中心

如前所述,阮氏五定律的精髓就在体现“以读者为中心”。这是图书馆坚持传承的职业理念。而在当今新的发展形势下,“以读者为中心”应该具有新的内涵。

2.3.1 确立读者的主体地位。由于现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并在图书馆广泛应用,图书馆正处于国际信息网络环境之中,促使社会供需条件和供需关系在发生变化。现代图书馆的社会地位再不是由其馆藏规模和独立地向用户提供服务的能力所决定,而是取决于组织各类社会信息的水平。在这种情况下,强调发挥图书馆员的积极性、创造性是必要的,但不能因此而提出要完成从“读者第一”到“馆员第一”的转变。“以读者为中心”是图书馆的永恒信条,从图书馆与读者的供需矛盾而言,读者是主体,图书馆是客体。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表现在实践关系、认识关系和价值关系三个方面。实践关系是主体对客体的改造;认识关系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价值关系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其中价值关系是实践关系和认识关系的根本推动力。图书馆的社会价值从满足读者需求中体现出来。读者的主体地位一般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读者对文献。文献是否符合读者需求,其信息量度、内容价值必须由读者作出判断。二是读者对图书馆员。图书馆员的服务态度、服务能力、服务效果必须由读者鉴定。三是读者对图书馆工作。图书馆的各项业务建设、制度规章、服务项目及设备是否反映读者利益与要求,必须由读者加以评价。

2.3.2 维护读者权益。读者的阅读权益是读者利用图书馆应享受的不容侵犯的权利,包括享受图书馆法定的开放时间内利用图书馆各种设施,参加所有服务项目,按照读者自身的需求选择、开发利用文献,接受各种信息传授,参加图书馆开展的各项活动,并对图书馆工作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读者权益是法律规定的行为,必须以保护读者权益为准绳,在制定图书馆法的基础上,健全图书馆的各项规章制度及完善有关设施。图书馆员应该确立法律观念,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以维护读者权益为天职,为读者提供一个自由、平等、宽松、舒适的图书馆阅读环境。

2.3.3 实行充分服务、优质服务。所谓充分服务就是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阅读要求,在三个不同的服务层面上做到:①完全开放服务。在服务时间、借阅书刊及其他各种服务项目上不设置任何障碍,提供最大的方便与自由度,并坚持以公益为主。②积极延伸服务。将图书馆服务进入社区,建立为居民服务的各类型网点,把图书馆溶入社会,使知识、信息在千家万户生根,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依赖、需求。③不断深化服务。将参考咨询作为现代图书馆服务的主体,改变传统的单一借阅书刊格局,以现代化工作手段开发、组织静态文献信息与动态的网络信息,对读者进行信息导航,为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作贡献。所谓优质服务就是要在服务环境、服务态度、服务质量、服务效果等方面获得读者满意、信任、认可。

2.4 关于第四个原理: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普遍原理。它体现人民的意愿和利益,为图书馆发展所必须遵循。图书馆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把当代与后代、局部与整体、资源结构与服务功能等方面有机地统一起来,旨在解决可持续发展的支撑能力与发展方向。

2.4.1 制定与推行图书馆法。图书馆法用于指导和规范图书馆事业,保证图书馆事业顺利进行,并与社会协调发展。它包括全国性、地方性及专业性法规,明文规定图书馆的性质与任务、社会职能与服务对象、管理体制与服务标准、业务范围与工作规范、经费投入与信息资源、馆舍建筑与图书馆网布局等。图书馆法具有强制性及约束力,既保障图书馆事业健康发展,也明确读者享有利用图书馆的各项权利与义务。

2.4.2 坚持内涵发展与协调发展。图书馆发展需要一定的规模,但不能盲目追求规模、数量的扩大,而应着重于职能的延伸、工作内容的充实、干部素质的完善、服务质量的提高。事实表明,图书馆事业发展主要不是靠一个馆的藏书独立去向读者提供服务的能力,而是由科学管理、技术进步,以及组织社会各类有效信息的水平作为主要驱动力。

图书馆是一个开放系统,包括外部的社会环境和内部的图书馆环境,两者互相影响、互相制约,在交流与合作中形成协调、和谐的互动机制,以促进事业协调发展。协调发展还体现于图书馆资源结构的优化,单一的文献资源将不断被多元化的综合资源所代替。图书馆作为保存人类文化遗产的职能将让位予博物馆,其入藏文献转变为立足社会信息资源的保障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要素,而知识经济属于智能经济,软资源即智力资源(人才资源)、技术资源比硬资源(馆舍、藏书、设备、经费)更加重要。因此,必须处理好人力资源与信息资源的关系,坚持“以人为本”,人才资源优先。图书馆事业是一个有机体,特别在网络条件下,其发展趋势必然是实现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以图书馆的群体效应服务社会。

2.4.3 注重稳定发展、重点发展。图书馆立法是确保图书馆事业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与其相辅而行是切合实际的发展政策与事业规划,以及稳定的具有良好综合素质的图书馆干部队伍,展现高水平的服务能力,以保持公众对图书馆社会价值、文明形象始终如一的肯定评价。

图书馆是一个发展变化的有机体,不仅受经济基础及其他因素制约形成发展不平衡状态,同时在每一发展阶段亦可能出现许多难以克服的矛盾。因此,图书馆总是要根据社会发展趋势、读者需求特点及自身的实际情况不断更新观念,调整工作计划,努力寻找事业发展新的增长点。特别是图书馆从传统模式向现代化转型过程中,各馆更应当审时度势,确立自己的工作重点,分清主次,分步实施,并选择其中的突破口,以推动图书馆事业健康发展。

2.5 关于第五原理:以办馆效益为目标

办馆效益是指图书馆社会职能所产生的应有作用、公众认同的存在价值。社会对图书馆的投入和图书馆服务社会所创造的价值不仅是客观存在的,而且也是可以进行评估的。在社会对图书馆投入确定的情况下,图书馆对社会文献信息需求的有效满足程度越大,效益就越高;有效满足程度相对稳定时,社会对图书馆投入越少,效益也越高。世界各国对图书馆的投入是极其有限的,图书馆如果不努力服务社会,有效地满足社会的信息需求,即不仅可能导致投入者对图书馆失去信心、兴趣,还将失去其应有的社会存在价值。为使投入与产出良性循环互动,图书馆必须以强化办馆效益观念,完善机制,提供优质服务,为社会多作贡献为前提,明确实现办馆效益的基本条件及评估原则。

2.5.1 图书馆入藏文献必须符合社会需求,具备能够满足社会需求的功能,藏书的使用价值、社会作用是产生办馆效益的基本条件。

2.5.2 图书馆必须通过各种方式为社会提供各类文献信息,兑现其价值。因为任何具有价值的文献都不可能自然地发挥效益,利用文献兑现价值,是沟通文献的使用价值与社会需求之间的中介。如果把具有合乎社会需求的文献束之高阁,而不进入社会利用过程,就谈不上实现文献的价值,更谈不上实现办馆效益。

2.5.3 办馆效益必须力求使兑现的价值在数额上大于所耗费的全部或部分投入。

2.5.4 办馆效益的评估目的是为促进图书馆事业发展,调动从业人员积极性。评估原则必须有利于事业发展导向,对不同地区、不同项目采取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并制定具有可比性、可操作的评估标准。

2.5.5 办馆效益不仅是指一个图书馆的效益,更重要是指图书馆群体效益,需要开展对一个馆与一个地区、一个系统整体图书馆双轨评估,并实行定量与定性双向评估标准。

以上笔者所提出的所谓“图书馆原理”是粗浅的,诚望同人修正、完善。任何事物都不断发展、变化,而其中必然具有它的规律。本文旨在探求这个规律,并期望引起争鸣。通过集思广益,去粗取精、除丑求美,逐步取得共识。

(来稿时间:2000-11-21)

标签:;  ;  ;  ;  ;  

略论图书馆的原始理论--从阮戈纳赞的五律和戈尔曼的新五律谈起_图书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