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建筑管理中工程质量监管措施论文_杨紫

铁四院(湖北)工程监理咨询有限公司 湖北武汉 430063

摘要:随着我国的建筑行业在不断的发展,建筑工程的数量也在不断的增长,同时,对建筑施工的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对建筑工程的管理及质量的控制也要不断的与时俱进,不断的优化管理模式,加大对施工质量的控制力度,提高建筑的工程施工质量。因此,在此首先阐述了建筑工程的管理及质量的重要性,其次分析了其影响因素,最后找出了建筑工程的管理及质量控制的问题所在并提出应对的措施。

关键词:建筑的工程管理;施工的质量;质量控制

引言:在建筑工程施工的过程中,施工具有着较高的复杂性,因此在要对其进行全方面的管理,包括了施工人员、施工机械、施工材料和施工环节等。在建筑工程的管理过程中,要结合其具体的施工状况来制定科学的管理措施,从而选择合适的工程建设的管理方法来进行管理,为了给工程建设提供保障,减少不必要的施工的成本投入,获得最佳的施工效果,实现建筑企业的利益最大化。对建筑工程进行科学的管理以及质量控制是必不可少的,不仅能够有效的提升建筑工程的施工的质量,还能够及时的发现施工中所存在的问题,及时的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同时有利于提升建筑企业的管理水平,提高了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的效益,使其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

1.影响建筑工程的管理和质量控制的因素

由于建筑工程的施工周期长,投资大,受外界因素的影响也较大,因此在建筑工程的管理和质量控制难度较大,其主要的影响因素有如下几点:第一,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较低,有待得到进一步的提升。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建筑工程的施工技术水平也在不断更新,但是在我国大部分的施工人员上岗之前,大部分没有经过专业的技术培训,并且,每一项施工项目中的施工工艺都比较多,部分施工人员的技术在施工中都很难满足要求,影响施工的质量;第二,施工管理的制度不完善。施工管理的制度不仅包括对施工人员的管理,还包括了对施工的材料及机械的设备的管理,没有完善的管理制度,给部分的人员提供了可乘之机,例如在购买材料的时候,采购的人员受利益的趋势,选择了一些质量较差的材料,会严重的影响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第三,监理单位的监督工作没有做到位。由于建筑单位的运行的时间较长,监理的工作比较烦琐,因此,部分监理的人员在监理过程中很难做到有效的进行监理,使施工的质量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2.建筑工程的管理及质量控制所存在的问题

2.1缺乏科学的管理体系

建筑工程是一项十分复杂的项目,具有工程量大和人员流动性较强等特点,除此以外,其施工的工艺种类、施工的机械、施工的材料种类较多,因此建筑工程的施工管理难度较大。目前由于没有科学的建筑工程管理体系,对分包工程的工作的范围,也没有进行明确的规定和划分,因此经常会出现一些问题,影响了施工的质量。除此之外,对施工的人员、技术、材料和工序的管理较混乱,管理人员的意识薄弱,对工程的管理不够重视,留有了安全的隐患,造成了安全事故。

2.2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情况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建筑工程的不断出现了新技术、新材料和一些新设备等,同时也不断出现新型施工的工艺。但是由于部分施工企业对新技术的认识不足,对新技术方面的投资较少,没有有效地将新技术的应用用到施工中,部分施工的企业虽然引用了新技术,但是没有对施工人员的进行岗前培训,在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中,难以落实新技术的应用。除此以外,由于施工的单位过分的注重经济的效益,在施工的过程中重点考虑施工成本和经济效益。在购买材料的时候,首选价格较便宜的,质量较差的材料,没有选用一些新型的节能、环保的材料,将这些不好的建筑的材料应用到施工中,很容易出现安全的隐患,影响了人们的生命安全,也不符合当前的节能环保的发展趋势。

2.3监督体制问题

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原有的监督体制暴露出了许多的问题。一方面,建筑工程的项目承包方式中的监管工作相关的体制并不完善;分包过程中出现的施工的安全和质量的问题责任不明确;此外,各个施工项目的分包企业在施工过程中,受到了经济利益的影响,出现了偷工减料行为,导致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存在了很大的隐患;而另一方面,工程监理的机制不完善。在施工过程中,监理人员主要是对施工过程进行质量的监督,但是部分监理人员专业的素质较低,缺少工作的经验,加之我国的监理制度在我国发展比较晚,并没有完善的监理机制,在施工的过程中监督管理不很全面。监理人员在工作中也缺乏积极性,无法主动的承担起工作的任务,导致施工的监督不到位

3.针对建筑工程的管理及质量控制问题所提出的的对策

3.1科学的建筑工程管理的体系能够为工程的管理提供制度保障,同时还能够提高管理的水平。对于建筑工程中的违法分包现象,需要与相关的各个管理部门进行适当的协调,同时还要明确建筑的工程分包过程中的施工范围和施工的责任,防止过于细碎的分包,并对施工的责任进行细化,落实责任的制度,以便发生安全事故时能够快速的定位责任人员。除此以外,还要加强对施工工序的管理,减少施工中的施工人员的变动情况,规范材料的管理制度和机械的检修制度,减少隐患,保证施工的质量与安全。

3.2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施工单位不能只顾眼前的经济利益,而是要从长远的角度来看问题,不断的引用新的技术和新的工艺等,提升本单位的施工的技术水平,并对施工人员进行岗前培训,增强施工人员对新的技术、新的工艺的了解,进而来提高施工质量。

3.3加强施工现场的施工材料及施工设备管理。在进行工程质量监管过程中首先应完善对工程单位工程管理责任制度的建设,对建筑管理人员及工程施工人员的监管力度进行强化,在施工过程中灌输质量及安全意识,提高施工现场的质量监管力度。相关建筑管理人员应提高施工现场监管人员的素质及质量意识,要求相关监管人员应根据施工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及转变新的技术管理模式,不断强化自身监管能力,规范自己的行为标准。针对施工现场的材料管理应做到每日统计,要求施工人员将材料放置在安全的地方,当天未用完的材料应及时放入仓库中,针对材料应严格执行三重检验制度,针对质量不合格的材料给予退货处理。施工设备应每日施工前进行检查及保养,减少施工过程中的差错现象。

3.4建立相应的计算机管理监督机构,完善信息化监管制度,做好工程质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及统计等工作,利用计算机对工程质量管理的风险进行详细的分析及确认后,采用针对性方式进行解决,为政府及监理单位的工程质量监管奠定良好的基础。

结束语:施工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了人们的切身利益,加强建筑工程的管理和施工质量的控制,能够为建筑工程施工的质量提供坚实的保障。提高建筑工程的管理及施工质量控制,应该建立起科学的建筑工程的管理体系,加大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进一步落实监督的机制,将工程质量放在首位,给人民带来更多的安全和利益。

参考文献:

[1]卓永平.建筑施工管理中的工程质量监管措施创新探索[J].四川建材,2018,44(04):234+241.

[2]凌嘉琛.建筑管理中加强工程质量监管的措施探究[J].建材与装饰,2017(10):180-181.

[3]徐世彪.建筑管理中加强工程质量监管的相关措施分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6(06):116-117.

[4]李世福.建筑管理中加强工程质量监管的措施分析[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3(09):253-254.

注:1 表中n为测站数。

2 当测区测图的最大比例尺为1:1000,一、二、三级导线的导线长度,平均边长可适当放长,但最大长度不应大于表中规定相应长度的2倍。

3.3高程控制测量

根据建设单位提供的首级高程控制网数据,施工单位以三等水准要求引至整个施工场区,形成二级高程控制网环,与首级高程控制网形成统一的高程测量体系.

3.4二级高程控制网的精度要求

二级高程控制网测量等级为“四等水准测量”。

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注:1 结点之间或结点与高级点之间,其路线的长度,不应大于表中规定的0.7倍。

2 L为往返测段、附合或环线的水准路线长度(km),n为测站数。

3 数字水准仪测量的技术要求和同等级的光学水准仪相同。

3.4二级平高控制网的复测频率

根据工程施工进度,在开挖地下工程前,二级平高网点已经建造完成,在建造完成后混泥土养护时间后,进行二级网与首级网联测,在收个月内因根据控制网数据变化进行调整观测频率,待在规范范围内按照一月一次进行复测;在施工整个现场后期(装饰、园林阶段),控制网比较稳定后,按照三个月一次进行复测,直至工程竣工。

3.4二级控制网平差报告

** 控制网概况 **

1. 本成果为按[ 平面 ]网处理的[ 概算 ]成果

数据库为: C:\NAS\9.2\333.TXT

2. 控制网中:

4、主要施工测量

4.1 地下结构测量

4.1.1 轴线控制

依施工场地二级控制网为基准点,利用等级导线法引测至地下结构基站点,通过基准站相互校核形成单体的三级控制网也叫单体施工控制网,并使其和首级、二级控制网形成统一的平面控制体系;利用施工控制网放样出单体的主轴线交点,并弹线。

4.1.2 高程引测

依施工场地二级高程控制网为基准点,利用等级水准引测至地下室围檩上,利用钢尺传递或普通水平尺传递至地下结构基站点,通过基准站相互校核形成单体的三级高程控制网也叫单体施工高程控制网,并使其和首级、二级控制网形成统一的高程控制体系;利用施工控制网引测各个放样埋件的标高和结构标高。

4.2地上结构测量

4.2.1 结构单体平面控制点内控布置

为了将高层建筑物的设计放样到实地上去,一般要建立局部的直角坐标系统。为了简化设计点位的坐标计算和在现场便于建筑物放样,该局部系统坐标轴的方向应严格平行于建筑物的主要轴线的中心线。

(1)采用等级控制的联测,在首期控制的基础上对整个工程的控制网同步测量。

(2)采用内控点传递法进行结构轴线垂直控制,轴线布置情况,采用矩形网的布设方法.

(3)各套轴线控制网点位尽量选取在同一直线上,以便相互校核。

4.2.2 内控法测量方法

(1)±0.00以上的轴线控制采用激光铅直仪竖向投测法进行传递。并采用全站仪坐标点放样和检测的方法进行控制。

(2)内控点布设:平面内控点的布设,要根据施工流水段的划分进行,每一流水段至少布设3个点,作为该流水段的测量控制点。

(3)埋件的埋设:内控点所在平面层楼板相应位置上需预先埋设铁件并与楼板钢筋焊接牢固。以后在各层施工浇筑混凝土顶板时,在垂直对应控制点位置上预留出150mm孔洞,以便轴线向上投测。

4.2.3 投点方法

其方法为:置仪—对中—整平,水平度盘指向0(轴线方向),通知上方准备投测,其作业步骤如下:

(1)指挥上方,使标志中心初步移在镜里十字丝交点附近(见图a)。

(2)指挥使标志中心精确移在十字丝交点中心(图b)。

(3)垂准仪旋转180°,使标志中心折射在纵丝下(上),离十字丝交点一微小距离d(图c)。

(4)指挥上方,在纵丝上向交点方向移d/2的距离,即此点为仪器旋转小圆轨迹的中心,旋转0°和180°两个对径位置,镜里会出现的情况(图d)。

(5)垂准仪水平旋转90°与270°位置,按上述方法测量移至在横丝上(图e)。

(6)检查投点位置正否,旋转四方,如点对称折射在十字丝线上,那点才算投正。

(7)点投好后,通知上方,固定标志。

(6)平面控制轴线测放步骤:任意架设全站仪于楼层上的M点,后视垂直引测上来的两通视基准点A、B,通过全站仪对边测量的方法(校核两通视点位A、B的投测精度至规范允许的范围内),求出此时仪器架设点的平面位置,计算通视边、A、B与建筑轴线的相对坐标关系,即可测放出该楼层所有的轴线。

4.2.6 水准测量和结构高程控制测量

(1)以高程控制网的起算水准点作为场地基准水准点。则建筑设计±0.00m处标高H0的绝对标高,可根据相应高程换算。

(2)楼层控制标高设置: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要求引测至楼体某一侧,测定该点高程为H0(±0.00m),并使用红三角标志(倒置)作为上部结构高程控制依据。

(3)标高控制采用总体高精度控制、细部常规控制的方案。在已知标高点,沿筒壁垂直量上一段层高距离,钢尺经拉力、温度、尺差等改正,检查无误后,以红三角标志标定,作为高程放样依据。但考虑到使用该方法会积累一定误差,故在各施工楼每隔一定高度用全站仪各校核一次,保证高程传递的精度。

5、主楼沉降观测

5.1沉降观测点埋设

在首层结构施工完立即开始布置沉降观测点。观测点布置在距离地面标高50cm处结构的外表面,观测点采用沉降钉。观测点布置兼顾地下室沉降观测点,上部结构观测点与地下结构观测点原则上应上下统一。

5.2 沉降观测频率及周期

观测时间分为结构施工和后期装饰两个阶段。结构施工阶段每层观测一次,如沉降较大,则加大观测频率。在后期装饰阶段,15天观测一次,具体可根据工况要求适当改变。

5.3沉降观测数据采集

沉降观测采用闭合法测量,确保测量精度。从一级高程控制网的水准点把高程引测到沉降观测点上,作为沉降观测点的初值,以后观测数据与初值的差即为沉降量。

5.4沉降观测数据成果

每次观测好以后,及时计算出各点沉降量的大小,整理成汇总表,生成沉降观测曲线图,以便各方随时掌握工程情况

6 、市政道路测量控制

6.1施工准备

(1)施工前应放出设计图纸中过种箱涵等结构物的中心线位臵,并调查其平面位臵与高程是否与现况相符。若不相符,应及时向监理及建设单位提出,经其确认后再由设计单位进行变更设计。

(2)在现况调查结束后,应计算每一桩号中心坐标与对应的路基宽度, 放出路基中线与边线。为保证填方段路基边坡的压实度,在每侧路基设计边线外加宽500mm作为填筑边线。如遇到路基范围内有不适宜材料需挖除、换填,必须在开挖之前与换填之前测量其范围及深度,并经监理工程师确认。

(3)路基清表前,均应按纵向50m测设一断面,横断方向6~10点测量原地面高程。若地形复杂,可以按纵向10~20m测设一断面,所有点位及高程数据应记录在册。在清表后,恢复所有点位并测量此时地面高程作为清表后的地面高程。

6.2路基施工测量

1)线路中边桩测量放样

直线上中桩测设的间距不应大于50m,平曲线上宜为20m;当地势平坦且曲线半径大于800m时,其中桩间距可为40m。当公路曲线半径为30~60m、缓和曲线长度为30~50m时,其中桩间距不应大于10m。当公路曲线半径和缓各曲线长度小于30m或采用回头曲线时,中桩间距不应大于5m。

(1)路基施工前,应根据恢复的路线中桩、施工工艺和有关规定钉出路基用地界桩和路堤坡脚、路堑堑顶、边沟、取土坑、护坡道、弃土堆等的具体位臵桩。在距路中心一定安全距离处设立控制桩,其间隔不宜大于50m。桩上标明极号与路中心填挖高,用(+)表示填方,用(一)表示挖方。

(2)在放完边桩后,应进行边坡放样,对深挖高填地段,挖掘机每换一个座基(2~5米)都要放出该挖方的坡脚处,检查是否符合设计坡度并放样线桩开挖点,测定其标高解决下一道开挖坡度要求。

(3)路基施工期间每月复测一次水准点。

(4)机械施工中,应在边桩处设立明显的填挖标志,宜在不大于50m的段落内,距中心桩一定距离处埋设能控制标高的控制桩,进行施工控制。发现桩被碰倒或丢失时应及时补上。

(5)边沟、截水沟和排水沟放样时,宜先做成样板架检查,也可每隔10~20m在沟内外边缘钉木桩并注明里程及挖深。

(6)施工过程中应保护所以标志,特别是一些原控制点。

(7)根据工作需要,可测设线路起终点桩、百米桩、平曲线控制桩的断链桩,并应根据竖曲线的变化情况加桩。

2)填方路段

填方段路基每填一层恢复一次中线、边线并进行高程测设。在距路床顶1.5m内,应按设计纵、横断面数据控制;达到路床设计高程后应准确放样路基中心线及两侧边线,并将路基顶设计高程准确测设到中心及两侧桩位上,按设计中线、宽度、坡度、高程控制并自检,自检合格并报监理工程师确认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施工

(1)清表后,根据坐标法和填挖宽度计算法,放样出路基填方的坡脚线,直线段每20米一个桩,曲线段视曲线半径分别为10米和5米一个桩,并注明填方高度。

(2)施工过程中,每填筑一层,根据坐标法和填方宽度计算法,放样出路基填方的实际需要宽度,并在桩上标明填方深度。

(3)每填筑到一定的高度,根据坐标法和填挖宽度计算法,放样出路基填方的实际需要宽度,根据此宽度再修整坡面。

3)挖方路段

路基挖方段应按设计高程及边坡坡度计算并放出上口开槽线;每挖深一步恢复一次中线、边线并进行高程测设;高程点应布设在两侧护壁处或其他稳定可靠的部位。挖至路床顶1m左右时,高程点应与附后的高级水准点联测。

(1)清表后,根据坐标法和挖方宽度计算法,放出路基挖方的开口线。

(2)施工过程中,当挖方段落开挖至第一级平台位臵时,根据坐标放样法,放样出第一级平台内侧宽度,根据平台宽度再刷坡。其他平台依次采用同样的方法放样,直至到达路面结构层的设计标高。

(3)高边坡的测量放样,根据施工段落桩号,直线段每隔10米(曲线段5米),放样出坡顶和坡脚。

6.3路面基层施工测量

(1)路面基层施工前,应实测所有桥面铺装层高程,并与设计高程对比。若相差较大,应向监理及建设、设计单位提出,以确定高程调整量。

(2)路面基层施工测量重点在控制各层厚度与宽度。平面测设时,应定出该层的中心与边线桩位。边线桩位放样时应比该层设计宽度大100mm,以保证压实后该层的设计宽度。

(3)高程测设时,应将设计高程按一定下反数测设到中线与边线高程控制桩上;在使用摊铺机作业时,此时高程控制桩应采用可调式托盘;且桩位间距不应大于10m,在匝道处可加密至5m。高程控制桩上平臵铝合金导梁或Φ3钢丝绳;当采用钢丝绳时,每100m将Φ20以上钢钎砸入牢固的地面,其上固定1t倒链将钢丝绳绷紧,使其平稳臵于已测设好高程的可调式托盘上。在摊铺机行进中,应有专人看管托盘,若发现托盘移动或钢丝绳从托盘掉下时,应立即重测该处高程。

(4)当分段施工时,平面及高程放样应进入相邻施工段50~100m,以保证分段衔接处线型的平顺美观。

(5)在匝道出入口或其他不规则地段,高程放样应根据设计提供的方格网进行。

6.4路面面层施工测量

(1)路面下面层施工测量:在使用摊铺机进行路面下面层施工测量时,其施工测量方法同路面基层。只是应在摊铺压实后及时复测,以保证摊铺厚度。必要时,应适当调整压实系数。

(2)路面中、上面层施工测量:当摊铺机采用下面层同样的方法作业时,其施工测量方法路面基层。若采用浮动基准梁作业时,在摊铺机起步阶段应测量熨平板的平整度及高度;进入正常摊铺后,应在摊铺压实后及时复测高程,以保证摊铺厚度。

(3)在匝道出入口或其他不规则地段,高程放样应根据设计提供的方格网进行。

6.5路缘石、边坡与边沟施工测量

1)路缘石放样时,直线上桩位测设的间距不应大于10m,平曲线上宜为5m;当公路曲线半径和缓和曲线长度小于30m或采用回头曲线时,桩位间距不应大于3m。高程控制桩的间距与上述一致。

2)坡与边沟的施工测量应满足以下要求:

⑴边坡放样时,应每隔20m在上口线定一点位,计算并放出相应桩号下口线位臵,两者之间用细线绷紧。

⑵边沟放样应每隔20~40m放出边沟中线及上口线;至沟底时每隔10m测设一高程桩。

⑶锥坡的施工测量应按照曲线设计形式计算坡脚轮廓线的放样数据,并按设计的坡度要求计算长、短半径。锥坡放样一般采用支距法。

7 桥梁施工测量控制

7.1桥梁墩、台定位

1)桥梁墩、台平面定位控制应依据桥区平面控制网,在墩、台的轴线上布设控制点或引桩。也可直接桥区控制点作为墩、台定位的控制点。

2)桥梁墩、台高程控制点一般直接采用桥区高程控制网上的控制点。

3)桥梁墩、台定位一般采用极坐标等方法,定位后应对墩台实际位置与设计的相关数据进行校核。

4)墩、台定位控制点测设后应绘制平面控制定位图,标注点号及墩台各部位的数据关系。

7.2基础施工测量

1)明挖基础的施工放样应根据墩、台平面控制点,按设计图纸先测放出墩、台位臵控制线,再进行细部放样。

2)明挖基础的高程控制采用水准测量,必要时利用悬吊钢尺,将高程引测至基槽内,并在距槽底1m处稳定的坑壁两侧布设临时水准点。

3)桩基放样应根据墩、台控制点,用轴线交会法或极坐标法进行定位

施工前应对各桩基分别定出十字控制桩,以便于施工过程中进行检查。

4)沉井下沉过程中的平面位臵应用极坐标法或角度交会法进行检测。采用角度交会法测量时交会角应尽量接近60°,同时,必须用三个控制点进行交会。

5)桩基施工过程中的高程控制可采用十字高程桩控制。

6)在水准测量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沉井下沉前的高程测放和在下沉过程中的监控一般采用电磁波三角高程测量。

7.3墩、台施工测量

1)墩、台施工放样采用借线法投测轴线控制线,也可用极坐标方法或角度交会法进行施工放样。

2)墩、台高程控制测量采用附和水准测量方法,高差较大时用钢尺悬吊法配合观测。

3)墩、台垂直可采用经纬仪、铅直仪或垂线法进行控制。

7.4上部结构施工测量

1)垫石的施工放样一般先根据轴线控制点测设梁台中线和墩柱中心点,检查同一梁台的墩柱间距以及与相邻梁台的跨距,符合设计要求后再根据梁台中线和墩柱中心点进行垫石放样。

2)上部结构施工前应根据墩(台)的垫石(支座)中心检查跨度和全长,并复测支座顶面的高程和平整度。

3)桥梁护栏安装前应根据桥梁中心线进行放样,分别弹上护栏边线或控制线。沿护栏边线测设高程点,直线段点间距10m测设一点,曲线段点间距2~5m。根据测设的高程点控制护栏顶面的安装标高。

4)桥面铺装前应复测桥梁中线的高程。并在护栏内侧的立面上测设桥面的标高控制线。

8结束语

通过建立场区和建筑物平面轴线二级控制网 , 科学计算校正精度偏差 , 正确运用施工测量技术 , 从而保证大型建筑群及各建筑物平面轴线定位偏差在监控范围内 , 同时满足了测量精度≤ 1 / 5000, 为大型建筑群施工测量技术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具有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手册编写组 1 建筑施工手册 ( 缩印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1992 1 3, 第二版 1

2  杨嗣信等 1 高层建筑施工手册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2 1 12, 第一版 1

3  工程测量规范 ( GB50026- 93)

4  王诚培 1 施工测量方案的编制原则和内容 , 建筑技术 1999,(2): 102 ~ 103 1

5  《测量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第四版 ) 1

论文作者:杨紫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8年第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25

标签:;  ;  ;  ;  ;  ;  ;  ;  

浅议建筑管理中工程质量监管措施论文_杨紫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