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岭 四川省蓬安县平头乡中心小学校 637863
【摘要】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受到了广泛关注。而多元化思维是学生学习数学以及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多元化思维,是我们一线数学教师不断探讨的课题,但是在现在的数学教学中,教师们往往更加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很难跳出课本,单独对学生的应用能力进行培养。因此,本文在分析多元化途径解决小学数学问题的必要性的基础上,针对培养学生多元化解决问题能力的策略进行进一步探讨。
【关键词】小学数学;多元化策略;必要性;情境;发散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19)03-142-01
当前社会对教育越来越重视,小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阶段,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多元化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仅是提升学生能力的关键,也是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关键。数学这门学科的逻辑性和抽象性较强,更加需要培养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在现实的教育模式中,老师和家长们往往更加重视学生的成绩,而忽略了对学生应用技能的培养。因此本文将重点放在了对学生应用能力,尤其是对学生多元化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策略上。
一、学生多元化解决问题能力的必要性
(一)培养学习兴趣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而且相对其他学科来说,数学的概念较为抽象。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很容易对数学失去学习兴趣。但是数学作为自然科学的基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小学数学作为数学学习中最基本、最简单的部分,是培养学生数学兴趣最好的阶段。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数学概念、数学知识和一些有趣的生活情境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比如说,在教授体积的概念时,可以引导学生回忆吹气球的情景,气球的外观变化就能够直观地反映出气球的体积变化。培养起学生的兴趣,会让老师的教学事半功倍。
(二)激发发散思维
在应用多样性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更加广泛、更加全面地去思考问题。这种思考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能够不局限于已有的思维模式之中,不仅仅能够帮助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还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发散思维较强的学生会更容易地将新知识与旧知识联系起来。而且这类学生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去推论、去思考,从而将老师教授的知识理解得更加深入。
(三)优化教学过程
对学生多元化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最为关键的是要提升学生思维能力,让学生以一种更加多元化、更加灵活的思维模式思考问题。学生在课堂上能够主动地、有效地思考老师教授的知识,提出问题。其次,多元化教学模式可以帮助老师跳出课本上固有的知识点,帮助学生将数学概念与课堂情境联系起来,比如,说到速度,学生就会想起马路上不同速度的汽车;说到分数,学生就能联想到切蛋糕的场景。这会让学生更容易记住并理解枯燥的数学概念与公式。其三,培养多元化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对学生思维方式的进一步锤炼。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策略
(一)创造相关情境
要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就需要将实际生活情境引入相关课堂中。老师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有三点。
首先,注意选择较为简单的生活情境,避免引入学生不熟悉的场景。因为小学生接触的生活场景比较简单,如果引入过于复杂的情境,可能会造成学生理解上的困难,容易造成学生注意力的分散。其次,最好引入与学生相关的情境,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提出问题之前,先让学生模拟场景做一个相关的小游戏,这会让学生更加积极地思考。比如说,在教授余数这一概念时,可以让学生按照三人一组,或五人一组等,自由分组进行活动,最后数一数,人数最少的一组为几人。最后,要注意所构建情境的合理性。因为小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如果学生注意到该情景之中存在不合逻辑的地方,那么他们很可能会被该情境误导,或者就该问题刨根问底,这容易影响教学效果。
(二)引导学生思考
在引入相关情境之后,老师需要引导学生思考。在引导学生思考时,同样有一些需要注意的点。首先是,不要轻易对学生提出的解决方案批评太多,尤其是不能将批评牵扯到学生自身,比如,“你怎么这么笨,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会”等。这一类的话语很容易打击学生的积极性,而且会伤害学生的创造力。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学生犯了错,老师应该以引导为主。比如说,让学生根据自己提出的解决方案进行分步骤的演绎和推理,这样当他遇到问题时,就会自己发现不合理的地方。其次,教师应该耐心,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尽量不要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且让他们自己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三)帮助学生总结
总结可以帮助学生对问题进行归纳,能够让学生在同样的学习过程中得到最大化的提升。首先,在总结时,老师需要注意,尽量全面地包含当节课所学的内容。这样可以减少知识点的遗漏。其次,可以在总结时帮助学生复习当天的知识要点。在深入理解并应用过知识点之后尽快复习,可以让学生的记忆更加牢固。其三,在课堂结束时可以奖励当天表现好的学生,这样可以激励学生,也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结论
综上所述,小学阶段的数学课程学习都是以基础知识为主,但是重视多样化的问题解决方法是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提升的重要手段,强调学生数学知识学习能力和灵活运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入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关的简单生活情境,并引导学生采用多元化策略解决问题,在课堂结束时,可以对当天的教学做出总结,这会有利于对学生多元化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也能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孙应灿.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散思维的培养[J].学苑教育,2017,(22):43.
[2]何小林.培养小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J].知识窗(教师版),2017, (12):80.
[3]马素春.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探究[J].新课程(小学),2017,(12):212.
[4]汤瑞淦.小学数学问题多样化解决策略的分析[J].小学教学研究,2017, (23):84-85.
论文作者:周岭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2月0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1
标签:学生论文; 能力论文; 解决问题论文; 情境论文; 数学论文; 培养学生论文; 过程中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9年2月0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