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说明文教学支持平台的设计及应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说明文论文,语文论文,平台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860(2009)02—0069-03
一、信息技术环境下说明文教学的现状
1.说明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语文课堂上“语文味”的缺失,是近年来语文教学的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所谓“语文味”,就是要在课堂上让学生掌握一些相关的文学知识,而不是只拥有相关的科学知识。由于现行的语文教材以内容为组织单元,这使得有些教师认为在教学中应该特别侧重于文章的思想内容教学。在说明文教学中出现了一种重视对说明对象的研读而忽视了对说明文文学特质的研读的现象,如《生物入侵者》的教学,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用相当大的时间探究“什么是生物入侵现象”“生物入侵有哪些途径”等问题;学生的作业则是“请说明什么是生物入侵”“请再为课文补充十个生物入侵的例子(植物、动物各五个)”,等等。语文老师每天研读的不是语文教学的知识点,而是自然科学的相关知识,教授说明文的语文课成了自然科学课。出现这样的问题,是因为教师过分注重对说明对象本身的探究,而忽视了对说明文写法的研读。
随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深入,信息技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一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大多只是利用课件来进行讲授或让学生利用网络搜集一些资料,而利用信息技术支持学生学习、开展交互式教学的还很少,没有真正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2.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说明文教学发展趋势
信息技术在课堂上的广泛应用为说明文教学打开了方便之门。说明文教学要涉及到很多方面的科学知识,这无论对教师还是学生都可能是陌生的。这虽然不应该是教学的重点,但如果不让学生有所了解,课堂教学就无法进行。讲多了不应该,说少了学生又不明白,这个矛盾在说明文教学上一直困扰着许多教师。而信息技术能够提供海量信息并且能实现快速检索、营造学习环境并能弥补学生直接经验匮乏的不足。在语文课堂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教师就可以方便地展示诸多科普知识。教师无须多讲,甚至可以不讲,就使得学生对科普知识有了初步的理解,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提供环境,这对理解说明文的语文知识无疑提供了方便之路。因此利用网络的优势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环境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二、说明文教学支持平台的设计及应用
1.结构设计
基于网络的语文说明文教学支持平台的结构设计应包括以下几部分。
科学知识:说明文的许多文本有科普的职能,势必要涉及到相关的科学知识,说明文的科学知识即是对说明对象进行深入浅出的知识性介绍,在准确性、逻辑性、符合客观规律等方面具有示范性作用。
难点重点:从说明对象的基本特征、说明的顺序、说明的方法、说明的语言等方面入手,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心理发展个性入手,在认识和理解说明对象、掌握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等诸多方面预设的教与学的困难之处,即为教学难点。
补充的阅读文章:从科学知识、写作技巧、作者背景、同类文章的拓展和延伸等方面,扩充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兴趣,夯实基础。
分层的练习拓展:依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设计能够帮助不同层次学生增长知识、提高能力、丰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练习。练习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引导其保持学习本课的兴趣,巩固知识基础,发展语文学习能力,促进思维严密性和深刻性,发展思维创新能力。
师生交互的平台:学习平台能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及时做出相应的反馈。美观的界面符合学生的视觉心理;简单的操作无需大量的预备技能;提示信息详细、准确、恰当。该平台能够较好地进行师生互动,师生共同发表所发现的问题,交流对问题的看法,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课件:课件是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设计开发,在课堂上运用的辅助教学工具。说明文教学中课件的开发,须认真研读文本,把握科学知识要点、写作逻辑层次和表达技巧,体现教学设计,以科学、准确、简洁、高效的原则制作、使用课件。
2.功能设计
说明文教学支持平台的功能结构如图1所示。该平台的具体功能包括:具有个人信息数据库,支持学生以个人账号登录系统,可以进行个性化数据的收集和处理;具有快速的查询检索功能;提供学习说明文的工具如电子词典、阅读标注符号;提供丰富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数据等素材资料;支持个性化学习与交互式学习,提供学习成果展示、交流的自由空间;按照学习说明文的基本流程——自主学习、交流学习、训练学习、评价学习组织系统;为学习者提供系统的说明文基础知识、说明文学习策略与方法。
图1 说明文教学支持平台功能结构图
(1)基础知识库
基础知识库以说明文文本为单位进行组织,存储原文、作者、背景知识、特点(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语言特点)等信息,用户可按作者、类型、特点等进行检索。如《桥之美》一文,作者是画家吴冠中;类型是具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写作特点是:作者抓住事物的特征——桥梁自身的结构美、与环境的和谐美,按照从读者易见到的桥的外在美入手,一步一步地描写到桥给人的人文美的感受为说明顺序;选择使用的说明方法包括引用、做比较、打比方、列数字、举例子、分类别、做诠释;运用的语言活泼,画面感很强,修辞灵活,具有抒情般的感染力。以上内容可在库中存储,供学生查阅。
(2)策略、方法库
该库存储说明文教学的常用教学策略、方法,比如如何抓住事物的特征、按照一定的说明顺序、选择合适的说明方法、运用科学准确的语言等策略方法。
(3)学习成果库
存储学生的学习成果,包括作品、写作文章、感想、作业、笔记、心得、课件等。
(4)学习工具库
为用户提供对文章进行点评的工具、思维导图制作工具以及计算器、时钟等工具。
三、基于说明文教学支持平台的教学应用
1.教学模式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课程标准》为我们拓宽了学科教学的视野和手段。教师要把握教育的本质,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以语文学科特有的角度和方式帮助学生认识生活,让语文教学的审美性、人文性、工具性统一的特征与网络自由、交互、开放的特点相整合。我们设计了基于说明文教学支持平台的课堂教学模式(如图2所示)。在应用该平台进行设计时,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图2 基于支持平台的说明文课堂教学模式
(1)课件要体现探究性
网络环境下说明文的教学课件与多媒体教室中应用的课件是有区别的。在多媒体教室环境下,课件主要是教师为创设情境、演示知识而用,而在校园网络环境中,课件最本质的作用是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产生问题,进而引导学生进入到网络中自主、协作、探究地学习。因此,网络环境中说明文教学课件的设计不必像多媒体教室环境中使用的课件那样把所有的视频、声音、图片等多媒体资源都汇集在一起(这些资源都设计在网络资源模块中),而更多地是在课件中说明在什么地方可以找到什么资源进行学习。
此外,多媒体教室环境中的课件是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解决所有的问题来设计的,而网络环境下的课件设计则重在启发学生大胆思维,使学生从课件中未尽的说明中发现问题,进而到网络上探究解决,也就是在课件中预留问题空间。
(2)练习要体现个性化
多媒体教室环境下的课堂教学因为受到多种限制,练习常采用判断正误、选择等形式进行,而网络环境下的练习则可以采用多种形式,甚至可以让学生写作短文,通过交互平台得到即时的交流与评价。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网络环境下的练习可以实现分层次,学生练习时可以像玩游戏一样过关斩将,这对于激励学生在平台中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具有很重要的推动作用。
2.教学应用
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桥之美》一文时,学生日常所见桥梁比较少,其中大多造型简单,环境单一,多数学生没有深入感知体会桥梁的整体结构美与环境的构图美。理想的教学设计是为学生创设欣赏桥的情境,这一点确定后,为了让学生有直观的印象,教师收集了许多桥梁的图片,通过支持平台把它们展示出来,创设了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教师指导学生在网络中搜集桥梁图片并分类展示,发现欣赏桥本身的造型美,并说说桥与环境的构图美。在教学软件中输入编辑了相关数据,学生可以通过登录个性化的学习界面进行资料检索与整理。在自主学习系统中,学生搜集图片,从审美的角度分类后展示,着重欣赏桥梁的结构和构图之美。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原文,借助学习工具,借助说明文基础知识库,理解文章主要内容——“桥美在哪里”,结合文章体会绘画的形式美;指导学生借助说明文学习策略、方法库进一步了解本文写作特点、使用的说明方法等。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使用电子词典、标注符号研读文本,随时检索有关的百科全书类资料;在交流系统中师生可以就课文相关问题质疑、反思、探讨。《桥之美》这篇文章在语言风格上与规范的说明文有很大的差异,交流可以让学生对说明的多样性有充分的认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理解作者介绍的基本审美观点,学会发现生活中的美,进行合理的拓展延伸。
四、结束语
通过分析信息技术在说明文教学中应用的现状,我们找到了学习说明文与运用信息技术的整合点。遵循这一思路,我们在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教学支持平台设计中,努力为学习者创造学习说明文的理想环境,自主、交流、训练、评价的学习流程和系统丰富的说明文知识成为学习者与教育者成功构建教学成果的基础。我们期待着这一教学支持平台能为新课程改革中的语文说明文教学带来应用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