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真真[1]2004年在《Angiopoietin-1,-2及其受体Tie-2表达在胃癌血管生成中的作用》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和目的:Angiopoietins(Angs)家族是唯一含受体激动剂及抑制剂的血管生长因子家族。Ang/Tie-2的表达与肿瘤性血管生成关系是目前研究的热点。本研究通过检测胃癌Ang-1,-2及其受体Tie-2的表达水平,探讨叁者在胃癌发生发展及血管生成中的调节作用与相互关系。 方法:运用RT-PCR及免疫组化技术,分别检测68例胃癌组织及其相应的癌旁胃黏膜Ang-1,-2和Tie-2 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同时应用免疫组化内皮细胞CD34染色计数微血管密度(MVD)。 结果: 1.Ang-1,-2及Tie-2在胃癌组织及相应癌旁胃黏膜的表达水平 胃癌组织及相应癌旁组织均见Ang-1,-2及Tie-2 mRNA的表达;癌组织Ang-1和Tie-2 mRNA的表达水平低于癌旁组织,Ang-2 mRNA的表达水平高于癌旁组织(P<0.05)。 2.Ang-1,-2及Tie-2与胃癌的临床病理学关系 胃癌侵及浆膜层及周围组织者的Ang-1 mRNA表达水平高于胃癌仅侵及黏膜层和肌层者(P<0.05)。Tie-2 mRNA在高龄患者(>60岁)的表达高于低龄(<60岁)患者(P<0.05),高分化胃癌Tie-2 mRNA表达水平高于低分化胃癌(P<0.05);胃癌仅侵及黏膜层及肌层者Tie-2 mRNA表达水平高于胃癌侵及浆膜层及周围组织者(P<0.05)。 3.Ang-1,-2及Tie-2与胃癌血管生成的关系 Ang-1蛋白表达水平与胃癌微血管密度呈负相关(R=-0.440,P<0.05),Ang-2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与胃癌微血管密度呈正相关(R=0.319和0.729,P<0.05),Tie-2 mRNA表达水平与胃癌的微血管密度呈负相关(R=-0.267,P<0.05)。 4.Ang-1,-2和Tie-2表达在胃癌血管生成中的相互关系 Ang一IITie一2 mRNA及蛋白表达的比值与胃癌微血管密度呈负相关(R二0.262和0.407,P<0.05);Ang一ZITie一2 mRNA及蛋白表达的比值与胃癌微血管密度呈正相关(R二0.242和0.577,p<0.05)。 Ang·1,·2的蛋白表达水平呈负相关(R=一0.391,P<0.05),Ang一ZIAng一1蛋白表达的比值与胃癌的微血管密度呈正相关《R二0.739,p<0.05);按Ang一1和Ang一2 mRNATIN比值对胃癌微血管密度(MVO)的影响进行分析,发现分析发现在Ang-2 mRNA TIN比值>1时,胃癌微血管密度均高于比值<1的组。 结论: Ang一1,一2及Tie一2 mRNA和蛋白在胃癌及癌旁组织中均见有表达,参与胃癌细胞分化和胃癌进展。Ang一1与Ang一2在胃癌血管生成中相互拮抗,二者均通过Tie-2起作用,Ang一ZIAng一,比值与胃癌的微血管密度密切相关,Ang一2高表达而Ang一,低表达,促进胃癌的血管生成,反之则不利于胃癌血管生成,AngslTie一2系统在胃癌血管生成中的调节作用是以Ang一2的作用为主导的。
陈林莺, 张声, 林建银, 黄培生[2]2004年在《促血管生成素-2对胃癌血管生成的双向效应》文中研究说明目的 探讨促血管生成素 2 (Ang 2 )在胃癌血管生成中的作用。方法 运用RT PCR和S P免疫组化方法检测Ang 2mRNA、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CD34蛋白在 36例胃癌及其相应癌旁胃黏膜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胃癌组织及其相应癌旁胃黏膜组织均见有Ang 2mRNA阳性表达 ,胃癌组织Ang 2mRNA的总体表达水平与微血管密度 (MVD)未见明显相关。胃癌组织Ang 2mRNA表达水平低于癌旁胃黏膜组织者 2 7例 ,其癌组织中 ,Ang 2mRNA的表达水平与MVD呈正相关 (r=0 .4 11,P <0 .0 5 ) ;同时 ,VEGF阳性表达者的MVD(45 .4 5± 10 .30 )明显高于VEGF阴性染色者 (30 .15± 8.6 9,P <0 .0 5 ) ,即在Ang 2表达上调的情况下VEGF促进血管生成。胃癌组织Ang 2mRNA表达水平高于癌旁组织者 9例 ,其癌组织中Ang 2mRNA的表达水平与肿瘤组织的MVD呈负相关 (r =- 0 .75 8,P <0 .0 5 ) ,VEGF的阳性表达者与阴性染色者间 ,MVD差异无显着性 ,即Ang 2抑制血管生成与VEGF的表达无相关性。结论 Ang 2对胃癌血管生成具有双向调节作用。
宋卓[3]2016年在《扶正解毒方对荷瘤小鼠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介导下血管重塑的调控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胃癌的复发和转移是一直困扰临床医生和限制临床疗效提高的重要难题。近年来研究表明,肿瘤免疫抑制微环境是肿瘤细胞赖以生存的基础,对促进肿瘤生长、逃避免疫监视、形成微血管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已经完成的国家自然基金课题(NO.81072802)扶正解毒法对HlF-α介导的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促微淋巴管生成的调控研究显示扶正解毒方可以诱导肿瘤间质中的TAM向M1型转化,逆转肿瘤组织中的乏氧环境和免疫抑制状态,抑制微淋巴管的生成,其机制与干预PI3K/AKT/mTOR通路有关,同时发现扶正解毒方对移植瘤微血管生成亦有一定的调节作用。本实验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探讨扶正解毒方对荷瘤小鼠模型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介导下血管重塑的调控机制。研究方法:造模:建立移植性前胃癌小鼠荷瘤模型(参照国家自然基金项目NO.81072802),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对照组、中药组(扶正解毒方)、化疗组(5-Fu)、中西医结合组(结合组),分别给予相应药物干预14天。作用观察:观察扶正解毒中药对前胃癌小鼠荷瘤模型移植瘤的生长及抑制情况,用超声检测小鼠移植瘤血管分布及血流参数,采用尾静脉注射荧光染料和腹腔注射乏氧探针的方法观察肿瘤组织的血流灌注量和乏氧状况。机制探讨:用FACS法检测各组小鼠CD4+/CD8+T细胞比值、Treg细胞含量,RT-PCR检测血管生成因子VEGF、MMP-9、 COX-2、及免疫抑制因子IL-6、IL-10,趋化因子CCL-17、Arg-1分泌水平,Western blot和IHP法检测血管生成素、UPR以及核心通路mTOR相关因子表达的情况。研究结果:1.荷瘤小鼠移植瘤的瘤重及抑制率对照组瘤重最高,为1.29±0.39g,药物干预后,各治疗组瘤重降低,中药组、化疗组、结合组的瘤重分别为0.93±0.37g、0.62±0.30g、0.48±0.24g;按照抑瘤率计算公式中药组、化疗组、结合组的瘤重抑制率分别为28.20%、52.09%、62.59%。2.超声观察各组小鼠肿瘤的血管分布及血流参数检测对照组肿瘤组织血流丰富,血管密集、杂乱地分布于肿瘤周边,管径较细,缺少典型、深入瘤体中心的较大血管。中药组肿瘤组织血流丰富程度不及对照组,然而其血管集中、规则,往往有1-2个深入瘤体中心的较大血管。化疗组、结合组也有部分集中深入瘤体内部的血管,但血管普遍较少,血流信号不明显。各组小鼠瘤内血流参数PSV、EDV、RI值均为:中药组>对照组>化疗组>结合组。各组小鼠瘤体内血管Alder分级程度亦与血流参数情况类似,中药组分级程度最高,其次分别为对照组、化疗组、结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肿瘤组织内的血流灌注及乏氧状况肿瘤组织内的血流灌注量依次为对照组>中药组>化疗组>结合组。其乏氧严重程度亦为对照组>中药组>化疗组>结合组,对照组乏氧情况最严重,药物干预后,治疗组乏氧状况轻度改善。4.对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免疫抑制微环境的影响对照组肿瘤组织CD4+/CD8+T细胞比值为1.45±0.09,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而脾组织Treg细胞的相对含量较高(2.50±0.56),且高表达M2型巨噬细胞的特征性免疫抑制因子IL-6、IL-10和趋化因子CCL-17、Arg-1,提示肿瘤微环境处于免疫抑制状态。扶正解毒中药干预后,肿瘤微环境CD4+/CD8+T细胞比值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1.72±0.14),联合化疗组(1.96±0.31)效果最为明显:Treg细胞含量降低,中药组、化疗组、结合组分别为1.37±0.44、1.67±0.20、1.15±0.55,免疫抑制因子表达水平也降低。5.对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促血管生成因子表达的影响移植瘤中对照组VEGFa、MMP-9、COX-2基因的转录水平最高,经药物治疗后,各组目标基因转录水平均有降低趋势,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合组降低效果最为明显。VEGFa基因表达水平为对照组>化疗组>中药组>结合组;MMP-9、COX-2基因表达水平为对照组>中药组>化疗组>结合组,MMP-9基因表达水平结合组与中药组、化疗组相比,降低水平明显,而COX-2为化疗组、结合组的基因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中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移植瘤高表达Ang-1、Ang-2,经药物治疗后其蛋白表达水平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ng-1蛋白的表达水平为对照组>中药组>化疗组>结合组,其中结合组与中药组、化疗组相比,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Ang-2蛋白表达水平最高,经药物治疗后各治疗组蛋白表达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各治疗组之间相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对Rheb/mTOR/p70S6K1信号通路的调控对照组高表达PI3K、Rheb、p70S6K1蛋白,中药干预后,PI3K、Rheb表达水平降低,结合组降低最为明显,对照组与各治疗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70S6K1蛋白中药组和结合组有降低的趋势,与对照组相比,仅结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mTOR、AK1、TSC1蛋白的光密度值较高,药物干预后表达水平降低。与对照组相比,mTOR蛋白中药组和结合组的的光密度值降低明显;AKT蛋白结合组光密度值最低,与对照组、中药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药组、化疗组TSC1蛋白光密度值较对照组降低,结合组最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对肿瘤微环境中非折迭蛋白反应(UPR)的调控对照组GRP-78蛋白表达水平较高,经药物干预后其表达水平降低,各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化疗组GRP-78的表达水平最低,但各治疗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TF-6、IRE1α、PERK对照组的光密度值最高,药物干预后降低。ATF-6、 IRE1α蛋白结合组的光密度值最低,各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ERK蛋白经中药干预后,蛋白的光密度值降低,联合化疗未见效果更为明显。研究结论:扶正解毒中药能有效抑制前胃癌荷瘤小鼠模型移植瘤的生长,减少肿瘤血管生成,同时促进肿瘤局部的血流灌注,改善肿瘤微环境的乏氧状态。其机制可能在于通过调控肿瘤相关巨噬细胞表型的转化和激活,抑制TAM介导下PI3K/AKT/TSC1/Rheb/mTOR信号通路及非折迭蛋白反应(UPR)过程,逆转肿瘤免疫抑制微环境的形成,减少微环境作用下相关促血管生成因子的表达,进而发挥调控肿瘤血管重塑的作用(如图示一)。
陈政[4]2014年在《DARPP32促胃癌血管生成机制及胃癌中miRNA差异表达谱发现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血管生成是肿瘤重要的生物学特性之一。多巴胺及环磷酸腺苷调控蛋白,分子量32000(dopamine and cAMP-regulated phosphoprotein, Mr 32000, DARPP-32)及其蛋白剪切亚型(t-DARPP)在胃癌中存在异常高表达,可能对胃癌血管生成具有调控作用。我们拟探讨DARPP-32及其亚型促进胃癌血管生成的具体分子机制。方法:通过RT-PCR, Western blot检测促进胃癌血管生成相关基因及蛋白的表达;通过荧光素酶实验检测血管生成相关转录因子转录活性;通过免疫荧光实验检测ANGPT2及STAT3在胃癌细胞内表达及分布;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过表达DARPP32的胃癌细胞中VEGF-a表达量;利用人脐带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管状生成实验检测高表达DARPP-32的胃癌细胞产生的分泌型ANGPT2蛋白对肿瘤血管生成的促进作用;利用AGS和SNU-16裸鼠成瘤实验检测DARPP32过表达或表达抑制对胃癌细胞体内成瘤能力的影响。结果:DARPP-32及其剪切亚型能够明显促进ANGPT2的表达水平及血管生成能力。T34突变型DARPP-32蛋白(T34A,T34无法磷酸化)及其剪切亚型(t-DARPP,缺乏T34磷酸化位点)都有与DARPP-32类似的促血管生成作用,提示其促血管生成作用不依赖于T34位磷酸化位点。受DARPP-32刺激后可检测到分泌型ANGPT2蛋白表达增加并可促进血管生成,而利用ANGPT2抗体对分泌型ANGPT2进行拮抗后,DARPP-32的促血管生成作用明显减弱,提示DARPP-32的促血管生成作用依赖于分泌型ANGPT2的生物学作用。我们进一步对与胃癌血管生成及炎症密切相关的NF-κB和STAT3信号通路进行研究,发现DARPP-32不改变NF-κB的磷酸化和活性,但能显着增强STAT3的磷酸化及活性。体内实验发现,过表达DARPP-32可明显增强肿瘤细胞的血管生成及生长速度。通过检测人胃癌组织样本中ANGPT2、DARPP-32及其剪切亚型的表达发现,叁者在胃癌组织中均异常高表达,并且在ANGPT2与DARPP-32的表达之间,及DARPP-32和t-DARPP的表达之间存在显着相关性。结论:研究结果显示,DARPP-32-STAT3-ANGPT2轴在促进胃癌血管生成方面有重要促进作用,为进一步理解肿瘤血管生成提供了有力的实验依据。目的:微小RNA (microRNAs, miRNAs)在肿瘤的发生及进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而单个miRNA可以影响上百个下游目的基因表达水平,这一现象提示miRNA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与多个信号通路的调控密切相关。在本研究中,我们对非贲门部胃癌和非贲门部正常胃组织中差异表达miRNA进行了检测和分析,并将部分研究结果在贲门部胃癌中进行了比较,以期更好的发现非贲门部胃癌特异性miRNA表达谱。方法:我们采用2个不同的miRNA微阵列平台对非贲门部胃癌中差异表达miRNA候选分子进行了筛选。通过比较2个不同平台的检测结果,我们发现了17个在非贲门部胃癌中特异性高表达和12个在非贲门部胃癌中特异性低表达的miRNA分子。通过进一步的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我们发现了8个在非贲门部胃癌中差异表达的miRNA,并将这一结果在贲门部胃癌肿瘤标本中进行检测和比较。结果:通过分析我们发现miRNA-146b-5p, miRNA-375, miRNA-148a, miRNA-31,和miRNA-451在非贲门部胃癌中存在特异性差异表达;而miRNA-21(高表达)和miRNA-133b(低表达)不仅在非贲门部胃癌,而且在贲门部胃癌中也发现有异常表达;值得注意的是miRNA-200a在非贲门部胃癌肿瘤组织中异常高表达,而在贲门部胃癌组织中却异常低表达;此外,miRNA-146b-5p的表达水平和非贲门部胃癌的临床分期有显着相关性。结论:非贲门部胃癌肿瘤组织中存在特异性miRNA表达谱,这一表达谱与贲门部胃癌中的有所不同,这一差异可能提示了非贲门部胃癌和贲门部胃癌在病因学及分子信号通路方面的不同。通过进一步的功能研究,我们有可能发现和非贲门部胃癌诊断、治疗及预后高度相关的miRNA分子,更好的理解非贲门部胃癌和贲门部胃癌的发生、发展机制,为发现新的诊断、治疗途径提供实验依据。
曾松, 王继见, 朱鹏[5]2013年在《促血管生成素2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反义基因转染对人胃癌细胞SGC-7901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促血管生成素2(angiopoietin2,Ang2)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病理分期的联系;观察反义Ang2基因转染对人胃癌细胞SGC-7901的影响。方法:用Western blot法检测Ang2蛋白在10例胃癌组织及10例正常胃黏膜组织中的表达,用免疫组化法检测53例不同病理分期的胃癌组织中Ang2蛋白的表达;应用脂质体转染法将既往实验合成[1]的pEGFP-N1-anti Ang2转染体外培养的人胃癌细胞SGC-7901,以空载体(pEGFP-N1)转染组和未转染组作对照,RT-PCR及免疫组化检测转染后Ang2基因及蛋白的表达,MTT法和流氏细胞仪(flow cytometry,FCM)检测反义Ang2基因转染对细胞生长和细胞凋亡的影响;分别用上述3组细胞注射于裸鼠皮下,对比观察肿瘤生成的速度和肿瘤组织中的血管生成数量。结果:Ang2蛋白在正常胃黏膜组织中不表达,在不同病理分期的胃癌组织中均呈阳性表达(F=166.76,P<0.000 1);RT-PCR及免疫组化显示反义Ang2基因转染组无Ang2 mRNA及Ang2蛋白的表达,MTT法检测显示反义Ang2基因转染组细胞体外增殖能力明显低于其他两组(F=10.39,P=0.002 4),FCM检测显示其活细胞比率明显低于其他两组(χ2=3 188.980 5,P<0.000 1);转染了反义Ang2基因的胃癌细胞成瘤速度较其它两组明显减慢[第6天(F=10.18,P=0.000 5)、第18天(F=7.80,P=0.002 1)及第30天(F=79.58,P<0.000 1)],肿瘤组织中血管生成的数量较其它两组明显减少[第1周(F=15.18,P<0.000 1)、第2周(F=3.50,P=0.044 4)、第3周(F=39.02,P<0.000 1)]。结论:胃癌组织中Ang2的表达与胃癌血管生成及胃癌侵袭能力密切相关;反义Ang2基因转染可封闭人胃癌细胞SGC-7901中Ang2 mRNA及Ang2蛋白的表达,抑制其体外生长,促进其凋亡;并对其体外成瘤性及其新生血管的生成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王钧[6]2006年在《血管生成素-1,-2在胃癌中的表达及调节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实体瘤的生长、侵袭及转移离不开血管生成。多项实验证实Angiopoietin/Tie2信号途径是一个新的激发肿瘤血管化的选择性通道,是调节血管生成的开关分子,协同或独立在多种肿瘤发展及血管生成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认为肿瘤组织中缺氧和局部细胞外基质等因素造成血管生成素-1(Angiopoietin-1,Ang-1)与血管生成素-2(Angiopoietin-2,Ang-2)的表达上调,继而影响内皮细胞的增生和凋亡,并可能通过旁分泌或自分泌方式促进肿瘤细胞自身的生长及血管生成。 Ang-1及Ang-2被证实参与多种肿瘤的进展及血管生成,但其调节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本研究首先检测了Ang-1,-2及其受体Tie2在胃癌组织及多种胃癌细胞系中的表达,并分析了其表达与胃癌分期等临床资料的相关性,接着对其可能的调节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 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2,COX-2)在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激发血管生成是其促癌机制之一,然而COX-2促血管生成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本研究着重探讨了COX-2对Ang-1及-2的调控作用及其可能机制。另外,缺氧环境可促进肿瘤进展及血管生成,因此本研究也探讨了缺氧对Ang-1及-2表达的调控作用,并分析了COX-2在其中的可能作用。 【目的】(1)分析Ang-1,-2及Tie2在胃癌组织和胃癌细胞系中的表达及意义;(2)研究COX-2对Ang-1及-2的调控作用及可能机制;(3)探讨缺氧对Ang-1及-2表达的调控作用及其可能机制。
韩宇[7]2007年在《血管特异结合短肽GX1受体的筛选及其在胃癌和结肠癌中的表达》文中认为【背景】胃癌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严重危害人类的生命和健康。传统的治疗方式包括手术,化疗和放疗,但对中晚期胃癌疗效欠佳。阻断肿瘤血管生成治疗是肿瘤治疗中的新思路,寻找肿瘤血管特异表达分子从而进行特异性肿瘤血管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04年,我们实验室成功地完成了“随机噬菌体环七肽库筛选人胃癌血管特异性结合短肽”的实验研究,并得到了在胃癌血管内高度富集的环行七肽GNSNPKS,命名为“GX1”。初步结果表明,该肽段能够同人低分化胃癌组织切片上的血管特异性结合,而在对照组织脾脏、血管瘤、肝癌组织上未见明显结合,说明GX1可能为胃癌血管特异性结合短肽;其空间结构相对稳定,具备作为抗原结合表位的特点,并有可能应用于肿瘤血管的靶向治疗。【目的】为了进一步验证GX1短肽的肿瘤血管特异性,本研究将深入探讨其在胃癌和结肠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分化程度的关系;并初步筛选GX1短肽的结合受体,为深入研究奠定基础。【方法】①以血管特异性结合短肽GX1噬菌体作为“一抗”,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GX1受体在胃癌和结肠癌血管中的表达,研究其与肿瘤分化程度的关系;②以血管特异性结合短肽GX1噬菌体作为“探针”,免疫筛选表达型人微血管内皮细胞cDNA文库,并对阳性cDNA片段进行序列测定和基因同源性分析。【结果】①免疫组化结果显示,GX1噬菌体结合在胃癌和结肠癌组织的血管表面;GX1受体在高,中,低度分化胃癌血管中表达率依次为67%,74%,92%;在高,中,低度分化结肠癌血管中的表达率依次为19%,24%,30%;GX1受体在胃癌和结肠癌中表达率随它们分化程度的降低呈上升趋势(P<0.05)。②以GX1噬菌体作为“探针”对人微血管内皮细胞cDNA文库中的大约2.0×106个噬菌体克隆进行免疫筛选。经过3轮筛选后,得到43个阳性克隆。③对43个阳性cDNA片段(依次命名为C1–C43)进行序列测定和同源性分析,结果发现,它们分别归属于13种不同的基因:C1, C4, C7, C9, C11, C14, C15, C20与PON2基因具有98%-100%的同源性;C2, C5, C10, C12, C13, C21 , C24与SEC13L1基因具有98%-100%的同源性;C22, C23, C27, C28, C31 ,C33与HSBP1基因具有99%-100%的同源性;C6, C25, C34 ,C42与LAMR1基因具有100%的同源性;C3, C26, C29, C35与RPL37A基因具有100%的同源性;C16, C17, C30, C36与NUDT21基因具有99%-100%的同源性;其余的阳性反应克隆分别与ATG5, MMP1, GLO1, SLC25A25, PQBP1, APLP2, AES基因具有同源性。根据GX1短肽是通过体内筛选随机噬菌体环七肽库而获得,肽库在体内停留时间很短,所以理论上GX1短肽最可能与定位在胞膜表面的蛋白分子相结合。所以,可以初步将定位于胞膜上的PON2和SEC13L1两个分子作为GX1受体的候选编码基因。【结论】①GX1短肽可与胃癌和结肠癌组织的血管结合。GX1受体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结肠癌组织,在低分化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高分化和中分化胃癌组织。因此,我们推测GX1短肽可与肿瘤血管内皮细胞表面特异分子结合,很可能做为靶向肽应用于肿瘤血管抑制治疗中。②GX1受体可能归属于13种不同基因中的一种或几种。由于GX1短肽是通过体内筛选噬菌体肽库而获得,肽库在体内停留时间较短,所以GX1短肽结合的受体很可能定位在血管内皮细胞的胞膜上。所以,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定位于胞膜的PON2和SEC13L1两分子在肿瘤血管生成中的作用,为寻找胃癌血管抑制治疗的靶标奠定实验基础。
葛具燕[8]2011年在《胃癌中Ang2,HIF-1α,VEGF的表达及与幽门螺杆菌L型感染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胃癌中Ang2、HIF-1α、VEGF的表达与幽门螺杆菌L型(helicobacterpylori L-form,Hp-L型)感染的关系及它们对胃癌血管生成、侵袭和转移等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收集60例胃癌手术切除标本的蜡块及相关临床病理资料,从中随机取癌周(正常与癌交界处)组织30例(癌周组)、切缘组织30例(正常对照组)。(1)应用免疫组化(Elivision法)检测上述组织中Ang2、HIF-1α、VEGF蛋白的表达。(2)应用免疫组化(Elivision法)和革兰染色法检测上述组织中Hp-L型的感染情况。(3)应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30例新鲜胃癌组织及切缘正常胃黏膜组织(对照组)中Ang2mRNA的表达。结果:(1)胃癌组Ang2、HIF-1α、VEGF表达阳性率高于其对照组(P<0.05),叁者表达呈正相关(r=0.358、r=0.839、r=0.400,均P<0.05);且表达水平均与肿瘤细胞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有关(均P<0.05);(2) Hp-L型检测结果,革兰染色、免疫组化两种方法检测Hp-L型的结果具有一致性(P<0.05),Hp-L型感染阳性率在胃癌组、癌旁组及对照组分别为68.3%、56.7%、20.0%,胃癌组与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癌旁组与对照组相比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组与癌旁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3)胃癌组Hp-L型阳性者Ang2、HIF-1α、VEGF表达阳性率为92.7%、95.1%、90.2%,均显着高于Hp-L型阴性者(阳性率分别为31.6%、47.4%、26.3%),两者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Hp-L型感染和Ang2、HIF-1α、VEGF表达均呈正相关(r=0.643、r=0.555、r=0.649,均P<0.05)。(4) RT-PCR显示,胃癌组Ang2mRNA的表达较对照组明显上调(P<0.05),且Ang2mRNA的表达与肿瘤细胞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有关(均P<0.05)。结论:1. Ang2、HIF-1α、VEGF在胃癌中均呈高表达,叁者在胃癌血管生成中可能起协同作用。2. Hp-L型感染是影响胃癌侵袭和转移的重要因素之一,其机制与胃癌细胞的Ang2、HIF-1α、VEGF的表达上调有关。3. Ang2在基因水平上参与了胃癌新生血管的形成,是肿瘤浸润、转移的重要促进因子。
杨爱军[9]2006年在《CD31、Angiopoietin-2与Laminin5γ2在肿瘤血管生成拟态中的作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 胃癌细胞、胚胎性横纹肌肉瘤细胞及黑色素瘤细胞拟态血管生成能力及与Angiopoietin-2、Laminin5γ2、CD31关系的研究 目的:确定低分化胃癌细胞、胚胎性横纹肌肉瘤细胞及黑色素瘤细胞能否在体外形成血管生成拟态;检测Angiopoietin-2、Laminin5γ2及CD31蛋白在肿瘤细胞中的表达,探讨其在肿瘤血管生成拟态信号转导中的作用。 方法:应用叁维培养技术、电子显微镜技术及特殊染色技术观察人低分化胃腺癌细胞株BGC823细胞、人胚胎性横纹肌肉瘤细胞株RD细胞及小鼠黑色素瘤细胞株B16细胞拟态血管的形成能力;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Ang2、LN-5γ2及CD31在拟态血管中的表达。 结果:(1) 人低分化胃腺癌细胞BGC823薄层胶原叁维培养8天后,癌细胞部分区域逐渐消失,有大量细胞碎片出现,形成网络状环样结构;癌细胞种植入厚层胶原内生长14天后,癌细胞融解胶原基质,形成血管样空腔结构。 (2) 人胚胎性横纹肌肉瘤细胞RD薄层胶原叁维培养13天后,形成分支、环状、网络样结构;种植入厚层胶原内生长14天后,肿瘤细胞降解胶原基质,形成血管样结构。 (3) 小鼠黑色素瘤细胞B16薄层胶原叁维培养10天后部分细胞区域逐渐消失,基质内有大量细胞碎片出现,瘤细胞形成网络、环样结构;细胞种植入厚层胶原内生长14天后,肿瘤细胞在胶原内浸润生长、克隆性增殖,细胞坏死/凋亡,降解基质形成空
梁树辉[10]2009年在《胃癌血管特异结合肽GEBP11的鉴定及其对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文中研究表明【背景】血管生成是肿瘤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条件之一,肿瘤组织微血管生成的进程、性质和密度直接关系到肿瘤生长、侵袭、转移的能力及预后,肿瘤血管诊断与治疗逐渐成为研究热点。然而,有关的肿瘤血管检测手段和治疗药物尚不令人满意,这主要与缺乏肿瘤血管特异性靶向分子及相关技术手段的不足有关。研究表明,肿瘤血管具有分子异质性,鉴定这些异质性分子并研究其作用,检测其表达水平并动态监测其变化规律,有可能为肿瘤血管靶向性诊断与治疗提供特异性靶向分子。目前肿瘤血管生成的评价主要靠免疫组化染色进行MVD计数,难以从功能上评价血管生成活性,而近年发展的分子成像技术有望实现肿瘤血管生成的可视化定量检测及动态实时追踪。受体靶向性核素内放射治疗与肿瘤血管抑制治疗相结合的肿瘤血管放射受体治疗,成为近年研究的一个热点,有望解决肿瘤血管抑制治疗中的一些问题。分子成像技术及放射受体治疗均有赖于高亲和力的特异性靶向分子。前期工作中,我们通过噬菌体随机肽库筛选获得胃癌血管内皮细胞特异结合肽GEBP11,并对其结合活性进行了初步鉴定。【目的】1、进一步深入鉴定该短肽与胃癌血管内皮细胞的结合特性及其体内胃癌血管靶向性;2、利用该短肽制备同位素探针,进行荷人胃癌裸鼠SPECT成像规律及受体放射治疗的初步研究;3、明确GEBP11短肽对胃癌血管生成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1、通过蓝色噬斑形成实验及GEBP11、IN11噬菌体在荷瘤裸鼠体内的竞争抑制实验检测噬菌体体内归巢的特异性;2、免疫荧光技术检测GEBP11在荷瘤裸鼠体内的结合特异性;3、免疫细胞化学或荧光检测GEBP11在Co-HUVECs中的定位及内化;4、免疫组织荧光检测GEBP11在人胃癌组织中的结合特异性;5、采用直接法~(99)Tc~mO_4~-标记GEBP11,采用NBS法~(131)I标记GEBP11,纸层析法测定标记率、放射化学纯度等;6、放射自显影鉴定GEBP11同位素探针的结合活性;7、受体放射配基结合分析实验鉴定受体亲和力及受体细胞密度;8、同位素示踪技术检测~(131)I-GEBP11在荷瘤裸鼠体内的生物学分布;9、SPECT成像技术进行荷人胃癌裸鼠体内~(99)Tc~m-GEBP11显像;10、MTT细胞增殖实验、荷瘤鼠抑瘤实验评价~(131)I-GEBP11对内皮细胞及荷瘤鼠肿瘤的抑制能力;1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计数瘤组织MVD;12、病理学HE染色、血液血细胞分析及生化指标检测观察肝脏损伤及骨髓抑制情况;13、Matrigel管状结构形成实验、鸡胚绒毛尿囊膜血管生成抑制实验、小鼠体内Matrigel Plug诱导血管生成实验分析GEBP11对血管生成的影响;14、MTT细胞增殖实验、细胞周期及凋亡分析、细胞侵袭迁移实验、细胞粘附实验探讨GEBP11抑制血管生成的细胞机制;15、基因表达谱芯片技术筛选GEBP11短肽作用Co-HUVECs后的差异表达基因。【结果】1、GEBP11体内胃癌血管靶向性及其结合特性的进一步鉴定IN11噬菌体在肿瘤组织回收的滴度显着高于对照噬菌体或其在对照组织中回收的滴度,而对照噬菌体在各组织之间的差别不大。GEBP11短肽对IN11噬菌体向荷瘤鼠肿瘤组织的归巢具有抑制作用,并且,随着GEBP11短肽浓度的升高,移植瘤内的归巢噬菌体数量逐渐下降,抑制率逐渐增高。荷瘤鼠体内荧光共定位分析显示,肿瘤组织中GEBP11短肽与抗Ⅷ因子抗体分布一致,而对照肽或在心脏、肌肉等对照组织无明显着色。免疫细胞化学或荧光染色显示,GEBP11短肽在Co-HUVECs胞膜及核周胞浆着色,而在HUVECs、GES细胞、胃癌SGC7901细胞及AGS细胞上呈阴性或弱阳性反应。激光共聚焦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4℃孵育时GEBP11主要结合于内皮细胞胞膜,给予内化条件37℃孵育后,结合于胞膜受体的GEBP11短肽可被内化入胞内。免疫组织荧光染色结果显示,GEBP11短肽在人胃癌组织上与CD31抗体着色位置一致,而对照肽URP无阳性反应,慢性胃炎组织上亦未见明显着色。2、GEBP11核素探针在荷人胃癌裸鼠体内的SPECT成像直接法将~(99)Tc~mO_4~-标记于GEBP11,纸层析法测定其标记率达90-98%,比活度大于100Ci /mmol,~(99)Tc~m-GEBP11在体内外具有良好的稳定性。NBS法将~(131)I标记于GEBP11,纸层析法测定其标记率达90%,比活度大于10Ci /mmol,具有良好的稳定性。放射自显影结果显示,~(99)Tc~m-GEBP11及~(131)I-GEBP11与Co-HUVECs的结合明显强于HUVECs,而对照标记肽~(99)Tc~m-URP或~(131)I-OXT在Co-HUVECs上无明显结合。受体放射配基结合分析实验结果显示,相同~(99)Tc~m-GEBP11标记肽浓度时,Co-HUVECs与标记肽的结合量高于HUVECs,均呈饱和曲线。Scatchard作图示GEBP11与Co-HUVECs、HUVECs的Kd值分别为1.972nM、2.489nM,两种细胞受体密度分别为5.7×105/细胞、3.3×105/细胞。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技术检测~(131)I-GEBP11在荷瘤裸鼠体内的生物学分布结果显示,~(131)I-GEBP11注入体内2小时后,肿瘤内放射活性高出大多数器官,随时间的延迟,肿瘤内放射性活性下降相对较慢,致使它与其它非肿瘤器官的相对比值逐渐增高,最高比值可达15以上。~(131)I-GEBP11在体内多数器官清除较快,肾脏内放射性最高,清除时间长。SPECT成像结果显示,~(99)Tc~m-GEBP11在体内相对聚集于肿瘤部位,随时间延长渐强,T/NT逐渐增高,12h后开始高于心血池本底,18-24h肿瘤灶显示更加清晰,是比较理想的显像时段。~(99)Tc~m-URP对照组SPECT显像无肿瘤部位放射性浓聚现象。3、~(131)I-GEBP11对荷人胃癌裸鼠移植瘤的抗肿瘤效应体外细胞杀伤实验显示,~(131)I-GEBP11对内皮细胞增殖有抑制作用,呈浓度依赖性;Na~(131)I对内皮细胞无特异性杀伤作用;GEBP11浓度达10μg/ml时开始表现出对内皮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抑瘤实验结果显示,eADM肿瘤抑制率最高,为64.9%,~(131)I-GEBP11次之,为56.3%,Na~(131)I、GEBP11无明显抑瘤作用。~(131)I-GEBP11、eADM及GEBP11组可明显延长生存期。~(131)I-GEBP11治疗组伴有血小板降低、肝功损伤等副反应,但明显轻于表阿霉素。免疫组化染色计数MVD显示,与NS组对照,~(131)I-GEBP11、GEBP11肿瘤组织MVD计数明显降低。4、GEBP11短肽抑制血管生成的作用及机制Matrigel管状结构形成实验、鸡胚绒毛尿囊膜血管生成抑制实验、小鼠体内Matrigel Plug诱导血管生成实验结果显示,GEBP11能抑制内皮细胞的管状结构形成能力、抑制CAM及小鼠体内血管生成。MTT细胞增殖实验、细胞周期及凋亡分析、细胞侵袭迁移实验、细胞粘附实验显示,GEBP11短肽对Co-HUVECs及HUVECs的增殖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对Co-HUVECs抑制作用更强,GEBP11能诱导内皮细胞的凋亡,而对细胞周期无明显影响。GEBP11对内皮细胞的基质降解和迁移有抑制作用,对内皮细胞的粘附也有抑制作用。采用Trizol法抽提细胞总RNA,经鉴定RNA质量合格。经探针标记、芯片杂交、染色及图像采集等实验步骤,结果显示芯片的杂交信号强度较高,pm_mean(探针信号均值)大于200,neg_control_mean(阴性对照均值)小于10(图44),共有30000以上个杂交点。表达差异2倍以上定为差异表达基因,分析发现,与Co-HUVECs相比,GEBP11处理后的Co-HUVECs中上调表达的基因有2104个,下调表达的基因有1202个;与HUVECs相比,Co-HUVECs中上调表达的基因有194个,下调表达的基因有579个。【结论】1、GEBP11具有活体内胃癌血管靶向结合的能力,它与胃癌血管内皮细胞膜受体特异结合后可被内化。2、~(99)Tc~m-GEBP11 SPECT成像能较好地显示体内肿瘤灶,~(131)I-GEBP11具有明显的抗肿瘤效应及较弱的毒副作用,为开发肿瘤血管成像核素探针及受体放射治疗新药奠定了基础。3、GEBP11具有抑制胃癌血管生成的作用,这可能通过抑制ECs增殖、基质降解及迁移、粘附能力实现。GEBP11作用于内皮细胞可引起多种基因表达变化,这为探讨GEBP11抑制血管生成的分子机制提供了重要线索。
参考文献:
[1]. Angiopoietin-1,-2及其受体Tie-2表达在胃癌血管生成中的作用[D]. 张真真. 福建医科大学. 2004
[2]. 促血管生成素-2对胃癌血管生成的双向效应[J]. 陈林莺, 张声, 林建银, 黄培生. 中华肿瘤杂志. 2004
[3]. 扶正解毒方对荷瘤小鼠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介导下血管重塑的调控研究[D]. 宋卓.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6
[4]. DARPP32促胃癌血管生成机制及胃癌中miRNA差异表达谱发现研究[D]. 陈政. 南京医科大学. 2014
[5]. 促血管生成素2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反义基因转染对人胃癌细胞SGC-7901的影响[J]. 曾松, 王继见, 朱鹏.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2013
[6]. 血管生成素-1,-2在胃癌中的表达及调节机制研究[D]. 王钧. 第四军医大学. 2006
[7]. 血管特异结合短肽GX1受体的筛选及其在胃癌和结肠癌中的表达[D]. 韩宇. 第四军医大学. 2007
[8]. 胃癌中Ang2,HIF-1α,VEGF的表达及与幽门螺杆菌L型感染的相关性研究[D]. 葛具燕. 蚌埠医学院. 2011
[9]. CD31、Angiopoietin-2与Laminin5γ2在肿瘤血管生成拟态中的作用研究[D]. 杨爱军. 兰州大学. 2006
[10]. 胃癌血管特异结合肽GEBP11的鉴定及其对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D]. 梁树辉. 第四军医大学. 2009
标签:肿瘤学论文; 胃癌论文; 血管生成论文; 对照组论文; 化疗药物论文; 基因合成论文; 肿瘤论文; 放化疗论文; 血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