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X意识到“三帮”吗?“3X”高考模式分析_高考论文

3/X意识到“三帮”吗?“3X”高考模式分析_高考论文

3+X是否实现了“三个有助于”?——“3+X”高考模式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实现了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9年2月,教育部颁布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意见》,提出了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方案,即“3+X”。(注:《教育部提出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方案》,《中国教育报》1999年4月13日。)作为高考制度改革的重大举措,“3+X”是以“三个有助于”为指导思想,即“在改革中要始终坚持有助于高等学校选拔人才,有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有助于高等学校扩大办学自主权。”可见,“三个有助于”是“3+X”高考制度改革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

“3+X”高考改革方案一出台,赞扬之声四处涌来,被认为是高考改革的一次创举和突破。人们也对“3+X”寄予厚望,期待着这次改革能带来教育上的巨大转变。然而,“3+X”高考改革方案是否实现了既定的目标呢?广东省作为试点,于1999年起实施“3+X”高考制度改革。经过第一年的尝试,“3+X”高考模式已显示出一些预期效果,但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总的来看,“3+X”高考改革方案没有真正实现既定的目标。

一、“3+X”高考模式分析

(一)“3+X”高考科目设置没有走出“3+1”和“3+2”高考模式,并未实现扩大高校和学生自主权的预期目标

与现行的“3+1”和“3+2”高考制度相比,“3+X”的最突出的特点在于提出了考试科目设置改革。X是个开放的变量,可以任意取X=1,2,3等,而且可以任意选择文科或理科。考生选择X科目越多,择业面越大。X有很大的灵活性、延展性和包容性,考生将从完全固定的高考科目设置模式中解放出来。

然而,从广东省1999年的实施情况看,全省95%的考生选择了X=1。即使在余下的5%的考生中也只有极少数兼选了文理两科。例如,广东实验中学20名学生选了“3+2”,只有一位兼选了文理两科(物理和政治)。(注:《3+X哪儿是石头,哪儿是河对岸》,《中国青年》1999年第17期。)造成上述现象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首先,对于学生来说,多考一门科目,时间和精力分散,备考的心理负担加重。虽然增加或减少考试科目,并没有减轻竞争的压力,但至少可以给学生带来心理上的安慰。学生选择自己最强的一门科目与他人竞争,可以增强其自信心。一所名牌重点中学针对高考“3+X”所提出的总原则是:“以3为本,X选1为主,X选2为副,以兼报为补充。”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大部分学生收缩战线,把自己押在3+1上。其次,录取方式中规定:选考1门以上的各科目对考生而言无主次先后之分,只要任何一门选考科目上线,又填报了相应的专业,就有资格录取。这一规定本来鼓励学生选考1门以上的科目,以扩大选择面。但由于长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考试对学生来说总那么望而生畏,因此这一规定更促使学生选择X=1。第三,高校已认识到,X所对应的科类专业划得过细,考生选择的余地很小,也很难反映不同专业的不同需求。虽说高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办学特色和专业设置选择加考科目,但此举将难以避免缩小生源范围的危险,不同学校间相同专业所面临的竞争也会加剧。就以北大、清华来说,如果清华坚持“3+2”,而北大坚持“3+1”,那么清华的生源数量和质量马上受到威胁。据统计,1999年在粤招生的476所普通高校(专业)在3之外要求选考两门的只有53个,仅占12%。(注:《3+X哪儿是石头,哪儿是河对岸》,《中国青年》1999年第17期。)这也使得学生选择X=1更加合理化、公开化。

针对上述现象,广东省在2000年拟对“3+X”高考科目设置进行调整,对本科和专科院校(专业)的考试科目加以区别,对于本科院校(专业)统一规定选择两门或两门以上的考试科目,即至少是“3+2”;专科院校(专业)则选择一门考试科目,实行“3+1”。”(注:《广东明年“3+X”高考科目拟调整,本科3+2,专科3+1》,《文汇报》1999年5月21日。)可以理解,对“3+X”追加行政措施是为了保证实现新制度的初衷,但同时“3+X”也失去了固有的弹性和活力,高校(专业)与学生在选择选考科目上已完全失去了自主权。与“3+1”和“3+2”相比,或许“3+X”只有在选择文理科目上略显优势。

(二)“3+X”的录取方式与高校人才选拔的初衷相悖

“3+X”采用双线录取方式,即以必考科目(语、数、外)的综合分划定最低分数线(即专科线),本科线和重点线,以选考科目的标准分相应划出3个录取分数线。最为理想的情况是,考生全面发展,综合分和单科分都高于同一录取线,可以顺利出档,进入相应院校。而更多的考生都可能出现综合分上了某类录取线而单科分低于该录取线或相反等类似情况,这类考生又该划为哪一档呢?有些高校(专业)着重综合分,有些却看重单科分,哪一类学生更适合高校的学习,更有发展的潜力?按广东省今年招生工作规定,此类考生只能就低录取,这种选拔人才的机制是否科学合理呢?这是值得高校和考试中心深思的问题。

采用双线录取,要求学生的一般和专业基础、特长均衡发展,避免偏科。但仍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出现了“3”高于重点线而“X”低于专科线或者相反的现象,往往这类考生在往年录取中必然会因总分互补功能而上线,而在“3+X”录取方式中,这类学生的录取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例如深圳市的两位考生,石某综合分672分,“X”为452分;陈某综合分为484分,“X”为747分,两者都因一个分数未上线而被高校拒之门外。虽然,招办对此作了规定:“对少数综合分达到700分,单科分在第二批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以下10分以内的考生,或单科分达到700分,而综合分在第二批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以下6分以内的考生,可视为第二批上线生。”但是,这类考生毕竟是少数,仍有大批考生因某一分数距线悬殊而落榜,导致了“3+X=0”的恶果。可见,双线录取将会扼杀一批学科尖子。

(三)高校各专业对高考科目作出的规定不合理

广东省在高考之前公布了《广东省高考科目考试专业分类的意见》。《意见》中对192个专业所对应的考试科目进行了分类(见下表)。

科目

 物理

 化学

 生物

 地理

 历史 政治

专业数   7441188 26

25

占总专业数38.5%

21.4% 9.4% 4.1% 13.6% 13%

文理科各占总专业 69.3% 30.7%

由于“3+X”开设6门选考科目,与往年相比,专业所对应的考试科目相对分散,但是往年的某些弊端并未消除,而且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

1.专业所对应的考试科目相对集中。从上面的统计分类表中可见,物理科目所对应的专业数约占总专业数的40%,其就业面广,录取几率远远高于地理。理科所对应专业数约占70%,而且集中于物理和化学。文科集中于政治和历史。这导致了热门专业、名校竞争更加激烈的趋势。

2.专业分类不合理。在高考科目考试专业分类表中,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工程、保健、护理等专业要求选考化学和物理而不是生物,地质、城市规划等专业要求选考物理而不是地理,导致地理和生物所对应的专业很少。地理学科所对应的专业只有8个,1999年在广东省招生人数为450名,7347人报考了地理,录取比例为16:1。竞争程度令人望而生畏。即使对此感兴趣的学生也不得不转向物理和化学。例如,广州市重点中学之一的执信中学280名毕业生只有一人选了地理。这样“3+X”高考制度将难以实现“避免由于一些科目不考而造成的偏科现象”。

可见,“3+X”并未实现“三个有助于”。作为新生事物,“3+X”虽不乏合理性和先进性,但是确实存在着不完善之处。提出质疑并非是给新的高考制度泼冷水,而是以积极的心态来理解这场改革,并期望教育决策部门深思,以完善这一高考制度,真正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进程。

二、思考和建议

早在1986年,当时的国家教委考试中心杨学为主任曾说过,高考制度改革要在全国统一考试的基础上,在维持高等学校和考生共性的前提下,尽量地照顾高校的个性和考生的个性问题。(注:《让高考成为“三个有助于”的推动器——在本刊编辑部召开的“高考改革座谈会”上部分专家、学者的发言摘要》,《中国考试》1999年第4期。)实际上,“3+X”高考模式的出台即旨在解决这两个方面的问题。然而,从广东的试点情况来看,远没有实现预期的目标。高考改革的内涵主要是两个方面,即高校招生的自主权和考试方式,因此高考模式的完善还应从这两方面着手。

(一)真正扩大高校招生的自主权

高校自主招生考试有利于优秀人才、特殊人才脱颖而出,有利于中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有利于各高校形成自己的办学风格和特色。高校招生自主权具体体现为以下方面:

1.自主确定招生规模。在国家宏观政策指导下,根据社会的需要,学校的现有条件、生源情况,学校自主确定合适的招生人数。

2.自主确定考试内容和形式。除了3门必考科目由国家统一命题、统一考试之外,各高校(专业)自主决定选考的科目,自主命题。今年的春季高考即采用这种考试形式,没有出现明显的负面效应。重点院校、普通本科院校和专科院校分别在3个不同的时间自主进行选考科目考试。每个考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和实力选择高校(专业),分别有3次机会参加入学考试。同时,也可以增加其他形式的人才选择的测试方式,如口试、面谈和实验操作等。

3.自主确定学生的录取标准。各高校可根据自身实力和办学特色确定“3”和“X”录取分数线。对于特殊人才,各高校可分别制定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的机制。完善保送生制度,选择确有特长和专长的学生进入高校。

(二)单科教学,综合考试

面对错综复杂的发展环境,综合与创新已成为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学生在大学接受的是专业化、专门化的训练,目前有些大学理科生不懂社会,不通人文、历史;而有些文科生则不懂自然科学,不会看数据、表格等,甚至不会使用日常生活中的现代化设备。这样的大学毕业生能算得上是“人才”吗?其实,这些最基本的综合素质是在高中阶段就应获得的。所以综合能力考试既是顺应大学选拔人才的要求,也是中学教学的良好导向。“3+综合”将是“3+X”高考度改革的主流形式和最终趋势。

鉴于“3+X”的不完善之处,广东省提出了今后高考采取“3+X+综合”的科目设置。面对崭新的“综合考试”,中学校长、教师、学生、家长无所适从,纷纷投石问路,教材、课程、教学方法等该如何与之相匹配?从我国教育的现状来看,中学应继续实行单科教学。

综合课程是从国外引进的一种新型课程观。然而依我国教育现状,还不适合采用这种课程。首先,我国教育经费紧缺,学生人数多,有些地区高中每班人数高达70人,班级授课制度仍然是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科书仍是主要的教学方法。这样的教育条件难以满足实施综合课程所需社会调查、实地采访等要求。其次,我国长期实施分科教学,学生自小学起,即开始接受分科教学,已形成了固有的思维方式、学习习惯和方法。如果在高中阶段突然进行综合课程教学,学生将难以适应。再次,具有创造和综合能力的首先应是本学科的专家。高中阶段的分科教学有利于学生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分析能力,为今后形成能力打下扎实的基础。这两年的保送生综合能力测试的经验告诉我们,综合能力测试题是以学生所学的各个学科的内容为知识载体或背景材料的,未经过专门的学科教育和学习的学生是很难解答这类试题的。

综上所述,中学阶段将继续进行单科教学,只是我们的老师在分科教学的时候,应加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加强知识与社会生产生活的联系,注意学科之间的渗透与交叉。“综合能力测试”的命题应严格遵循改革方案中的规定:“以知识立意转变为以能力立意,转变传统的封闭的学科观念,在考察学科能力的同时,注意考察学科的综合能力。”

标签:;  ;  ;  ;  ;  

3/X意识到“三帮”吗?“3X”高考模式分析_高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