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放疗增强CT定位中静脉留置针不同穿刺角度的临床体会论文_陈绍娟,支梅芬,韩雪萍,刘付冬,郑小蓝

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

【摘 要】目的 探究肿瘤放疗患者在增强CT定位中采用不同穿刺角度穿刺静脉留置针的应用价值,为当前的肿瘤患者静脉留置针穿刺工作提供指导。方法 回顾分析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放疗治疗的76例肿瘤患者的增强CT定位静脉留置针过程。按照其入院的先后顺序将其分为对照组患者(38例)和实验组(38例),对照组患者则采用15~30°进针、进针长度2.5cm的穿刺方式,实验组则采用5~20°进针,进针长度(2.0±0.1)cm的方式,比较两组患者的一次穿刺成功率与并发症率。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并发症率23.67%低于对照组患者的的47.36%,有统计学意义(P<0.05);一次穿刺成功率94.74%高于对照组的78.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探究肿瘤放疗患者在增强CT定位中采用不同穿刺角度穿刺静脉留置针可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穿刺并发症率,保障放疗的顺利进行,值得推广。

【关键词】肿瘤;增强CT定位;静脉留置针;穿刺角度

前言

对于肿瘤患者而言,静脉留置针能为患者提供方便、安全的化疗药物输注通道,可有效避免患者多次穿刺带来的痛苦;同时静脉留置针也是对患者生存、预后的重要保障[1]。但是由于肿瘤患者的血管的特殊性及穿刺角度的不同,通常也会给患者带来不同的穿刺效果。因此如何保障穿刺效果,满足患的临床放疗需求也成为当前的肿瘤临床治疗工作中的研究热点。本文探究肿瘤放疗患者在增强CT定位最佳的静脉留置针穿刺角度,为当前的静脉留置针留置工作提供借鉴意义,结果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分析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放疗治疗的76例肿瘤患者的增强CT定位静脉留置针过程。按照其入院的先后顺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每组各38例。其中,对照组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17例;年龄在36~68岁的范围内,平均年龄53.65±4.87岁;疾病类型:鼻咽癌10例、肺癌11例、宫颈癌10例、乳腺癌7例;病程4个月~4年,平均病程1.32±0.75年。观察组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18例;年龄在38~70岁的范围内,平均年龄53.23±4.59岁;疾病类型:鼻咽癌10例、肺癌14例、宫颈癌10例、乳腺癌4例;病程4个月~4年,平均病程1.21±0.68年。排除配合度差的患者,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病程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并未发现较大差异,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

该组患者采用常规穿刺方法:常规皮肤消毒,进针角度为15~30°、进针长度为2.5cm,除角度、进针长度不同外,其它操作均与如下实验组患者的操作一致。

1.2.2实验组

该组患者的进针角度为5~20°、进针长度为(2±0.1)cm,具体操作如下:①将患者的健侧上肢作为进针穿刺点,同时穿刺点的选取要注意避开患者的瘢痕、静脉瓣及关节部位等;②用2mI注射器吸取生理盐水2mI,将泰尔茂22G静脉留置针肝素帽撤下连接吸取生理盐水的注射器、排气、选择清晰的血管,结扎距离穿刺点上方约8~10cm位置处,以8cm的直径范围呈圆形消毒患者的穿刺部位;③用左手固定患者的静脉,右手持留置针穿刺,使穿刺针头与穿刺点皮肤呈5~20°角,回血后将进针角度稍微向下压低并把针栓退出少许,沿着患者的血管走向将外套管缓慢推入血管腔约(2.0±0.1)cm;④将针芯撤走并将止血带松开,询问患者的感觉并将生理盐水推注至未见回血;关闭封闭夹,呈U形固定留置针延长管;⑤行CT增强扫描前将留置针连接高压注射器并打开封闭夹;扫描完成后5-10分钟患者无不适拔针,给予患者常规穿刺点止血、按压。两组患者均采用由飞利浦公司生产Aquiliion16层螺旋CT机作增强CT定位,静脉留置针均为泰尔茂医疗器产品(杭州)有限公司生产的22G×1‘’抗高压静脉留置针,规格均为0.7mm×19mm,均按照说明书进行常规操作;两组患者的穿刺均由临床经验丰富的护士来完成。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穿刺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统计一次成功穿刺及并发症的例数,一次穿刺成功率=一次穿刺成功例数/总例数×100%,并发症率=并发症例数/总例数×100%。

1.4统计学处理

本文中的获取的计量、计数资料的统计学分析均使用SPSS19.0软件系统来完成。其中, 表示患者的病程等计量资料,t则检验其结果;%表示一次穿刺成功率等计数资料,x2则检验其结果,若P<0.05则说明两组患者的数据资料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及穿刺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发现穿刺带来的主要并发症有静脉炎、液体渗出、穿刺点红肿、导管堵塞。其中,实验组患者的并发症率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一次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3.讨论

CT模拟定位技术经过近20年的发展和多年临床应用,现已成熟,并已成为高精度放射治疗不可缺少的设备。大量文献报道,通过采用CT模拟定位可大大提高放射治疗精度,有助于有目的地提高靶区剂量,降低正常组织的剂量,从而有助于提高肿瘤局部控制率和降低正常组织的放射损伤。

而在CT增强模拟定位中须注射碘对比剂,对比剂通过高压注射器进行外周静脉团注,注射压力大,速率快(一般为3-4ml/s),对血管壁的冲击力大,很容易导致对比剂外渗。因此静脉留置针的应用能有效保障患者的安全性、疗效性,如何开展静脉留置针的穿刺方法也成为当前的肿瘤放、化疗工作一项研究热点。肿瘤患者由于化疗多次静脉穿刺及化疗药物本身固有的刺激性,导致肿瘤患者的静脉管壁弹性降低、管腔狭窄、皮肤坏死。与常人相比,肿瘤患者的血管更为脆弱,给静脉穿刺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2-3]。肿瘤患者的穿刺难度主要在于静脉定位不准确、角度不合适、血管堵塞等方面,不仅降低临床穿刺质量,也降低患者对于临床治疗的满意度。此外,穿刺角度也会给患者带来疼痛,在疼痛的刺激下患者出现肌肉应激反应,从而也会降低穿刺的成功率。因此在增强CT定位穿刺静脉留置针时,应采取有效的措施减少患者的穿刺疼痛,延长留置针的留置时间,提高穿刺成功率4-5]。通常情况下,当穿刺角度为15~30°时,穿透皮肤的路径较短,当针尖快速穿透皮肤到达血管后,还须大幅度地降低留置针角度,才能使之与血管平行,这样易使针体摆动,造成针头失准,导致穿刺失败。再者,进针角度大时,操作者执行的手便抬高,离患者皮肤有一定距离,这时手无支撑物也容易摆动不定,从而延长了针头刺激皮肤的时间,增加患者的穿刺疼痛感。同时,穿刺时间长也会严重破坏穿刺点的血管壁并释放出大量的组织活酶,在组织活酶的刺激下患者的凝血系统容易形成血栓,进而引发导管堵塞等一系列的不良反应。当把进针角度降低5~20°时,穿透皮肤的路径变长,操作者有更多空间边进针边调整针头与血管平行,进入皮下后也无需大幅度改变角度。较小的进针角度可有效减少针头与患者静脉血管的机械摩擦程度,从而保护患者的血管,有效地避免静脉炎的发生。进针后皮肤外留置一段软管,能减少尾端对穿刺点的反复摩擦刺激,从而减少局部红肿和渗血渗液的发生。将针头全部刺入,由于其根部粗大,反复活动摩擦后,穿刺点增大,高压注射碘对比剂时,药液易顺穿刺点渗出,导致渗血或渗液。

本研究中,实验组患者的并发症率23.67%低于对照组患者的47.36%,有统计学意义(P<0.05);一次穿刺成功率94.74%高于对照组患者的的78.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良好的穿刺角度可提高肿瘤患者临床穿刺成功率,规避肿瘤患者静脉穿刺难题;同时,可有效降低并发症率,提高患者的预后情况。综上所述,探究肿瘤放疗患者在增强CT定位中采用不同穿刺角度穿刺静脉留置针可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避免多次穿刺,减少穿刺并发症率,保障放疗的顺利进行,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邹艳玲,孔令霞,刘力婕,等.PICC与静脉留置针在肿瘤患者化疗效果中的应用比较[J].河北医药,2014,36(04):635-637.

[2]邹秀红.静脉留置针在恶性肿瘤患者化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J].中外医学研究,2015,13(26):119-121.

[3]李红.静脉留置针在CT增强扫描中的应用价值[J].辽宁医学院学报,2014,35(04):63-64.

[4]冯惠勇,俞新华.静脉留置针在肿瘤患者CT增强扫描中的应用[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6,7(09):14-15.

[5]赵贞,李苏香.浅静脉留置针不同穿刺角度留置的效果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15,19(23):3189-3190.

论文作者:陈绍娟,支梅芬,韩雪萍,刘付冬,郑小蓝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6年第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9/9

标签:;  ;  ;  ;  ;  ;  ;  ;  

肿瘤放疗增强CT定位中静脉留置针不同穿刺角度的临床体会论文_陈绍娟,支梅芬,韩雪萍,刘付冬,郑小蓝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