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农民群体耕地保护心理的实证研究_农民论文

不同农民群体耕地保护心理的实证研究_农民论文

不同群体农民耕地保护心态的实证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耕地论文,群体论文,心态论文,农民论文,实证研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保护耕地是我国为确保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而采取的一项战略措施。在影响耕地保护的众多因素中,农民作为耕地的直接使用者,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在耕地的质量保护上,发挥着关键的作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教育背景等各类群体农民,对耕地保护会表现出不同的心态,所谓心态,是指行为主体对外界对象(包括人、事、物)的印象、情感、意向及评价等心理状态[1],对主体的行为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审视和探究不同群体农民对耕地保护的心态及其行为意向,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关政策,从而调动不同群体农民的耕地保护积极性,对于贯彻落实耕地保护这一基本国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为此,本课题组于2005年2月对江西省的德安县新塘村、郑湖村,奉新县大水山分场、上堡村,广昌县株市村,新余渝水区沙头村、赖家村,铅山县石溪村,赣州黄金区杨梅村,宁都县新街村,上饶县枫岭村,瑞昌市油市村,吉安县马甫村、介富村,宜丰县辛联村,萍乡安源区白源村,龙南县龙秀村,于都县农业村,上栗县福田村、联星村,定南县杨梅村等16个县(市、区)的21个村,进行了“当前耕地生产状况及农民耕地保护意识”专题调研,本次调研以问卷调查为主,并结合访谈、小型座谈会等形式进行,其中问卷设计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调查农民及其家庭的基本情况,包括家庭劳动力、承包地、家庭收入及被调查人状况等四方面;第二部分为耕地保护情况,共设计了22个问题,涉及家庭生产的具体状况,如基础设施、肥力、劳动力、投入等;第三部分为耕地的流转情况,总计6个问题,涉及土地所有权、流转条件及原因等。每个村发放了50份问卷,共1050份,回收了有效问卷952份。由于时间选择在春节假期,访谈对象既有长期在家务农的农民,也有外出打工回乡过年的农民及从事第二、三产业农民,从而保证了广泛的代表性。

一、不同年龄农民对耕地保护的心态

人对事物的认识程度总是随着年龄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着,同理,年龄差异也会反映在对耕地保护心态的不同,为了深入分析不同年龄农民的耕地保护心态,我们将访谈农民的年龄分成小于30岁、30-44岁、45-59岁和大于59岁四个阶段进行分析。

(一)对耕地保护责任的心态

人们对于耕地保护责任人的认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其自身的耕地保护主动性和责任心。表1是不同年龄农民耕地保护责任调查分析表。在952份问卷中,在耕地保护最主要责任人的四个选择答案上,选择最多的是“农民”,占33%之多,但仔细分析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农民把自己作为耕地保护最主要责任人的百分比是由25.8%逐渐上升到50%,自身的耕地保护意识在不断加强,这反映了越是年轻的农民,自己对耕地保护责任心越不强。当问到“农民保护耕地的责任不强或效果不明显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时,也随着年龄的增长,把耕地保护效果不明显的原因归结为“农民的意见得不到重视”的农民由35.0%逐步上升到57.4%,然而把原因归因于“种地不合算”的比例却由37.4%下降到24.1%,选择“没精力耕种”的比重由17.8%骤然下降到1.8%,越是年轻,花费在耕地耕种中的时间却越少。这表明,对于高龄农民而言,耕地是其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生存保障,只有有效地保护才能保证自己的衣食之源;而对于年轻农民来说,种地没钱赚和东南沿海发达地区大量耕地被征而带动的经济迅速发展,使他们误认为保住了耕地反而更加落后和贫穷。因此,形成了越是年轻的农民,其耕地保护的积极性和责任心就越低的现象。

表1 不同年龄农民耕地保护责任调查情况表

耕地保护最主要的责任人是

农民耕地保护责任不强的原因是

年龄

县、乡镇政国务院(中农民的意 种地不合

耕地不是

农民村集体

见得不到 算希望地

个人财产, 没精力耕

合计

府央政府) 重视 被征

保护不保种 (人)

护无所谓

<30岁42(25.8%)

37(22.7%)

51(31.3%)

33(20.2%)

57(35.0%) 61(37.4%) 16(9.8%) 29(17.8%)

163

30-44岁 136(30.6%) 100(22.5%) 127(28.6%)

81(18.3%) 170(38.3%) 153(34.5%) 67(15.1%) 54(12.1%)

444

45-59岁 109(37.5%)

50(17.2%)

80(27.5%)

52(17.8%) 130(44.7%) 83(28.5%) 44(15.1%) 34(11.7%)

291

>59岁 27(50%)

10(18.5%) 5(9.3%)

12(22.2%)

31(57.4%) 13(24.1%) 9(16.7%)1(1.8%)54

合计 314(33%)

97(20.7%) 263(27.6%) 178(18.7%) 388(40.8%) 310(32.6%) 36(14.2%) 118(12.4%)

952

(二)对耕地征用的态度

因经济建设的需要,国家不得不对一些耕地进行征用,以满足建设用地的供给需求,耕地被征也成为了目前我国耕地不断减少的一个主要原因。针对不同年龄的农民对耕地征用的态度,我们作了详细的调查分析(见表2)。在全部的调查对象中,若按现行的补偿标准,超过一半(51.4%)的农民明确表示不希望耕地被征,而若按年产值30倍以上补偿,明确表示不希望耕地被征的迅速下降到24.3%,这充分说明经济补偿成为了农民珍惜耕地的一个关键因素。且从不同年龄组来分析这种变化,年龄越小的组,这种变化率越大:小于30岁、30-44岁、45-59岁和大于59岁四个年龄组的变化率分别为83.1%、56.5%、38.1%和37.2%,表明年纪越轻,经济补偿对其珍惜耕地的心态影响越大。

表2 不同年龄农民耕地征用意愿及不希望耕地被征的原因调查情况表

在现行的征地补偿情况若按年产值30倍以上补偿, 不希望耕地被征的

下征地的意愿 是否希望耕地被征主要原因

年龄 高于30倍 农产品越

土地被征 要给子孙 的补偿也 来越贵,

合计

希望 不希望 无所谓希望不希望

无所谓 后就没了 后代留下 弥补不了 种地将来

(人)

生计 耕地

耕地的长 也能赚大

久损失 钱

29岁以下 41(25.2%)

71(43.8%)

51(31%) 124(76.1%) 12(7.4%)27(16.5%) 57(35.0%)

40(24.5%)

17(10.4%)

49(30.1%)

163

30-44岁 106(23.9%) 218(49.2%) 120(26.9%)

265(59.7%) 95(21.4%)

84(18.9%) 179(40.3%) 129(29.1%) 71(16%) 65(15.7%)

444

45-59岁 53(18.2%)

165(56.7%) 73(25.1%)130(44.7%) 102(35.1%) 59(20.2%) 150(51.5%) 92(31.6%)

47(16.2%)

2(1.1%) 291

60岁以上 7(13.0%)35(64.8%)

12(22.2%)21(38.9%)

22(40.7%)

11(20.4%) 43(79.6%)

5(9.3%) 2(3.7%) 4(7.4%) 54

合计 207(21.7%) 189(51.4%) 256(26.9%)

540(56.7%) 231(24.3%) 181(19%) 429(45.1%) 266(27.9%) 137(14.4%) 120(12.6%) 952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在现行的征地补偿情况下,还是在提高补偿标准的假设下农民不希望耕地被征的百分数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在现行的补偿标准下,不希望耕地被征的比例从43.8%逐渐增加到65.5%;而在提高补偿标准的情况下,比例由7.4%大幅上升到40.7%。由此可见,年龄越大的农民,越不希望耕地被征,对土地越眷恋。在提高补偿标准的情况下,调查中163位30岁以下农民中有124位(占76.1%)明确表示希望耕地被征用,30-44岁的调查农民中也有265位(占59.7%)希望耕地被征,他们认为承包地被政府“高价”征用后,则可以获得一部分创业资金,进城或到沿海发达城市去寻求发展机会。他们普遍认为,凭着年轻人的干劲和灵活的头脑,学点小技术,做点小买卖,远比在家种地要轻松、舒适得多。

至于“不希望耕地被征的主要原因”(表2),四个年龄组都是选择“土地被征后就没了生计”的比例最多,这表明在大多数农民心中,土地依然是生计的主要保障,并且这种依赖性在随着年龄的增大而不断强化。出乎意料的是在54位大于59岁的农民中只有5位选择了“要给子孙后代留下耕地”,交谈中我们发现,这些老人并不希望自己的子孙祖祖辈辈守着耕地。还有一个特别的信息:选择“农产品越来越贵,种地将来也能赚大钱”答案的比重最大的是小于30岁年龄组农民,占30.1%,这说明部分年轻农民对农业生产前景还是充满信心的。

在952位调查对象中,有444位是30-44岁年龄段的农民,人们称他们为“候鸟型”农民:农闲时出外打工挣钱,农忙时回家种田,既不放弃耕种自家的土地,又不愿耕种别人的土地。由于农业收益低,他们觉得多种田不划算,且仅靠责任田的收入,往往入不敷出,故他们总是要在农闲时到城市去打工,或在本地经商、跑运输等。另一方面,由于他们尚没有比较稳定的非农职业,没有长期稳定的收入来源,则不得不在农忙时回家种田,算是给自己留条后路,以免在外面没赚到钱时,落个没饭吃的窘境。这些调查说明,土地仍然承担着我国数亿农民的社会保障功能,大部分农民的生存仍维系在承包的土地上,土地成了生存的最后底线,因此很多农民最终还是要回归于土地,以地养老,这也是很多“候鸟式”的农民工始终不愿意放弃土地的一个原因。

二、不同文化程度农民对耕地保护的心态

文化素质的高低对个人认识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进而影响其行为。一般而言,文化水平高者,其知识面就更加广。但是否文化程度越高,对耕地保护的积极性就越高?为此,我们将被调查农民的文化程度分为六个层次:文盲、初小、高小、初中、高中和中专以上,来分析文化程度与其耕地保护心态的关系。

(一)对耕地保护政策的认识

从1997年开始,党中央、国务院多次提出要实行世界上“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并提出了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制度、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制度等一系列对策措施。如此之多的政策,要在实际中得到贯彻落实,首先需要广大农民的认识与掌握。表3是通过设计几个耕地保护政策的基本常识,来反映农民对耕地保护政策的认知程度。

表3 不同文化程度农民对耕地保护政策认识情况表

是否可在自己承包地上国家强调耕地保护确保粮食安

文化程度 随意种果树、挖鱼塘

你是否知道基本农田

全,有没必要? 合计

完全可以 不可以 不清楚不知道知道 不清楚 有必要 没必要

无所谓 (人)

文盲7(30.9%)

14(25.5%)

24(43.6%) 8(15%) 17(30.9%)

30(54.1%) 30(54.2%) 7(12.7%)18(33.1%)55

初小44(23.0%) 79(41.4%)

68(35.6%) 23(12%)85(44.5%)

83(43.5%) 139(72.7%) 22(11.5%)

30(15.8%)191

高小50(20.7%) 103(42.7%) 88(36.6%) 28(11.6%) 111(46.1%) 102(42.3%) 182(75.6%) 26(10.8%)

33(13.6%)241

初中52(18.8%) 128(46.2%) 97(35%)

32(11.6%) 148(53.4%) 97(35%)215(77.6%) 31(11.2%)

31(11.2%)277

高中17(16.7%) 52(51.0%)

33(32.3%) 11(11%)59(57.8%)

32(31.2%) 82(80.4%) 10(9.8%)10(9.8%) 102

中专以上14(16.3%) 51(59.3%)

21(24.4%) 8(9.3%)53(61.6%)

25(29.1%) 74(86.0%) 8(9.3%) 4(4.7%) 86

合计194(20.3%) 427(44.9%) 331(34.8%)110(11.6%) 473(49.7%) 369(38.7%) 722(75.8%) 104(10.9%) 126(13.3%)

952

从2003年3月1日起施行的《农村土地承包法》,明确规定对承包地要维持土地的农业用途,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对基本农田进行严格保护也是我国政府为了确保粮食安全而采取的重要举措,然而在问到“是否可在自己承包地上随意种果树、挖鱼塘”时,只有427位(占44.9%)认为不可以;331位(占34.8%)表示不清楚;还有194位(占20.3%)认为完全可以。当问及“是否知道基本农田”时,只有473位(占49.7%)表示知道,不到50%,还有369位(占38.7%)表示不清楚,而有110位(占11.6%)根本不知道。可见在整体上农民对我国耕地保护政策知之甚少。但仔细分析文盲、初小、高小、初中、高中和中专以上六个组对政策的了解情况,就可以发现,知道不可以在自己承包地上随意种果树、挖鱼塘的农民和知道基本农田的农民比例,随着文化程度的提高而逐步提高,认为“不可以在自己承包地上随意种果树、挖鱼塘”的农民,其百分比在文化程度为高中以上和文盲二者间相互比较,前者是后者的2倍多,但从初小到中专这五个阶段中,比例上升较为平缓。同时,认为有必要强调保护耕地确保粮食安全的农民比例,也表现出随着文化程度的提高而逐步提高的明显趋势。由此可推知:文化水平越高,对政策的认识程度越强,且对政策认识的清晰度也越高。

(二)对耕地数量锐减的看法

虽然国家制定了一系列耕地保护的对策措施,但近年来我国耕地保护效果不容乐观,耕地面积在逐年减少,1996年至2004年,全国耕地面积由1996年10月底的19.51亿亩,减少为2004年10月底的18.37亿亩,耕地净减少1.14亿亩[2]。面对耕地不断减少的现实,如何理解其原因,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对耕地减少形势的认识。为此,我们设计了农民对耕地减少原因认识的调查内容(表4)。调查结果表明,有75.4%的农民认为目前耕地大量被占的主要原因是政府行为,包括地方政府强行征占耕地(占37.4%)、工业区盲目圈占(占16%)和城镇建设盲目扩张占用(占22%),只有24.6%的农民认为是农民自己不珍惜耕地。随着文化程度的加深,将“农民不珍惜耕地”作为目前大量耕地被占用的主要原因的农民比例稳步下降(从34.6%降到12.8%);反之,认为是政府行为导致的却由65.4%上升到87.2%。这些数据说明文化水平越高的农民,其对客观问题的内在实质分析得越透彻,使得他们认为政府行为导致耕地锐减的倾向性越强。

表4 不同文化程度农民对耕地数量锐减意见调查表

目前大量耕地被占用的主要原因

文化程度农民不珍地方政府强 工业区盲 城镇建设盲目

合计

惜耕地 行征占 目圈占

扩张占用 (人)

文盲19(34.6%) 12(21.8%) 12(21.8%) 12(21.8%) 55

初小61(31.9%) 62(31.5%) 24(12.6%) 44(23.0%) 191

高小67(27.8%) 86(35.7%) 41(17.0%) 47(19.5%) 241

初中56(20.2%) 114(41.2%)49(17.7%) 58(20.9%) 277

高中20(19.6%) 55(53.9%) 17(16.7%) 10(9.8%)

102

中专以上11(12.8%) 27(31.4%) 10(11.6%) 38(44.2%) 86

合计234(24.6%)356(37.4%)153(16%) 209(22%)

952

三、不同人均收入水平农民对耕地保护的心态

农民的收入水平越高,对耕地保护的投入能力越高,但真正的投入行为还取决于他们的耕地保护意识,而耕地保护心态正是耕地保护意识的一种反映。现阶段农民的收入主要由农业收入和非农业收入两部分组成,且收入越高的农民,其非农收入比重越大。为了深入分析不同收入水平农民的耕地保护心态,我们将被调查农民按年人均收入分成七组:小于1000元、1000-2000元、2000-3000元、3000-4000元、4000-5000元、5000-6000元和大于6000元(见表5)。

表5 不同人均收入农民对耕地征用意见调查表

在现行的征地补偿情 若按年产值30倍以上补希望自己承包的耕地

况下征地的意愿 偿,是否希望耕地被征被征的主要原因是

人均收入 可以获得合计

(元) 种地没出 一定现金 小孩上学

希望 不希望

无所谓 希望不希望

无所谓息或种地 为创业提 家人治病 趁机可得 没钱买农 (人)

没钱赚

供原始资 急需现金 点实惠药化肥

34

100

41

9054 31 103 471825

<1000175

(19.5%)

(57%) (23.5%) (51.7%) (30.6%) (17.7%)

(58.9%)(26.9%) (10.3%) (1.1%) (2.8%)

51

140

66 143

67

47 143 852441

1000-2000 257

(19.8%) (54.5%) (25.7%) (55.6%) (26.1%) (18.3%)

(55.6%) (33%)(9.3%) (1.6%) (0.5%)

54

123

63 138

57

45 133 8011412

2000-3000 240

(22.4%) (51.3%) (26.3%) (57.5%) (23.7%) (18.8%)

(55.4%)(33.3%) (4.6%)

(1.7%)

(5%)

3361

36

76

28

26 67 465 75

3000-4000 130

(25.4%) (46.9%) (27.7%) (58.5%) (21.5%) (20%) (51.7%)(35.4%) (3.8%)

(5.4%) (3.7%)

16 29

19

39

12 13 30 271 51

4000-5000 64

(25%)(45.3%) (29.7%) (60.9%) (18.8%) (20.3%)(47%) (42.2%) (1.5%)

(7.8%) (1.5%)

1222

18

32

9

10 24 241 3

5000-6000 52

(23.1%) (42.3%) (34.6%) (61.5%) (17.3%) (21.2%)

(46.2%)(46.2%) (1.9%)

(5.7%)

(0%)

>60007

1413

22

3 9 11 19 434

(20.6%) (41.2%) (38.2%) (64.7%) (8.8%) (26.5%)

(31.8%)(55.9%)

(0%)(12.3%) (0%)

207 489

256 540 231 181 511 328 60 29

24

合计 952

(21.7%) (51.4%) (26.9%) (56.7%) (24.3%) (19%)(53.7%)(34.6%) (6.3%)(3%)

(2.5%)

(一)对耕地征用的看法

由表5可知,不同年均收入的农民对耕地征用的态度具有明显的差异:一是在现行的补偿标准下农民普遍不希望耕地被征。但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不希望耕地被征的比例在不断地降低(从57%下降到41.2%)。如提高补偿标准,农民的征地意愿明显强烈,在人均收入在1000-2000元之间和6000元以上二个农民群体中比较,前者希望耕地被征的人数由51位(占19.8%)迅速上升到143位(占55.6%),后者也从7位(占20.6%)快速上升到22位(占64.7%),且不难看出,人均收入越高的农民越有希望耕地被征用的欲望。二是收入越高的农民,往往从事较为稳定的非农产业,则越不情愿回农村务农,反之亦然,没有长期稳定非农收入来源的农民就具有不希望耕地被征的心理。如以人均收入在3000-4000元与6000元以上之间比较为例,在现行补偿标准下前者不希望耕地被征的比例仅是后者的1.14倍,当提高补偿标准时前者却是后者的2.44倍。这也从更深层次上表明了由于我国农村目前缺乏较为健全的社会化保障体系,土地仍然承担着我国数亿农民的社会保障功能。三是人均收入越高的农民对耕地的眷恋性越低,表现为对耕地被征所持无所谓态度的程度越高。在现行的补偿标准和提高补偿标准两种情况下,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民对征地持无所谓的态度分别由23.5%上升到38.2%和从17.7%上升到26.5%。而且在以上两种情况下,农民不希望耕地被征的意愿的人数明显减少,以最低和最高收入水平为例,分别从100位(占57%)减少到54位(占30.6%)和从14位(占41.2%)减少到3位(占8.8%),其它各收入水平下也有不同程度的减少,这也从正面进一步反映了经济利益是影响当前农民对耕地征用态度的最重要的因素。在回答“希望自己承包耕地被征用的主要原因”时,总体上有一半多(53.7%)的农民认为种地没出息或种地没钱赚,但从收入水平变化看,随着农民经济收入水平的提高,选择“种地没出息或种地没钱赚”的农民比例在不断下降,说明经济收入低的农民要比经济收入高的农民,更在乎耕地的经济效益,与之相对应的是,选择“可以获得一定现金,为创业提供原始资金”的农民,随着经济收入水平的提高而在不断地上升,表明经济收入高的农民要比经济收入低的农民,更看重一笔创业资金,并有着更强的非农化就业的欲望。

(二)对耕地流转的意见

我国农村土地家庭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民积蓄多年的生产激情得到爆发,使我国改革开放后农村社会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然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这种制度优势在不断弱化,与此相反,家庭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却越来越突出,家庭式的分散经营在当今高度竞争的市场发展环境下处于劣势。促进耕地的合理流转,形成耕地的规模经营,进而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共同抵御市场风险,已是我国农业经济走出困境的一个必然选择[3]。因此,促进耕地流转也是耕地保护的一个内容。在调查的952户农户中,只有604户(占64.2%)自己耕种全部的承包地,而发生耕地流转行为的农户则占到所有农户的35.8%,如按耕种面积计,21个村的土地流转率(村农民不耕种的承包地面积占村农民承包地总面积的比重)也达到了26.5%。且据调查统计,人均收入水平与耕地流转具有正相关,随着收入水平的降低发生耕地流转行为的农产比例由85.3%逐步下降到28.6%(表6)。即人均收入越高,农民将承包地用于转包、出租的倾向性越大。当农民被问及“如果你现在就把承包地给别人种,其主要原因为”什么时,从总体上看,认为种地不赚钱和从事非农产业无时间耕种的农民分别有339位(占35.6%)和231位(占24.2%),且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将“从事非农产业,无时间耕种”作为主因的农民在各收入水平下所占比例逐渐上升(从17.4%上升到58.8%)。这表明在当前的农业生产条件下,由于务农效益较低,使得农村劳动力逐渐向非农产业转移是当前耕地流转的主要原因。

表6 不同人均收入水平农民对耕地流转意见调查表

人均收入

发生耕地流 如果你现在就把承包地给别人种,其主要原因为

没钱买从事非农产业, 合计

(元) 转的农民 种地太累 种地不赚钱

缺乏劳动力 (人)

化肥农药无时间耕种

<1000 50(28.6%)

20(11.7%)

84(48%) 35(20%) 5(2.9%)

31(17.4%) 175

1000-2000 76(29.6%)

42(16.4%)

80(31.1%)46(17.9%)12(4.7%) 77(29.9%) 257

2000-3000 75(31.3%)

31(13%) 96(40%) 53(22%) 14(5.8%) 46(19.2%) 240

3000-4000 42(32.3%)

21(16.2%)

44(33.8%)21(16.2%)20(15.4%) 24(18.4%) 130

4000-5000 37(57.8%)

10(15.6%)

17(26.6%)9(14.1%) 13(20.3%) 15(23.4%) 64

5000-6000 39(75%) 6(11.5%)12(23.1%)10(19.3%)6(11.5%) 18(34.6%) 52

>6000 29(85.3%)

2(6.0%) 6(17.6%) 6(17.6%)

(0%)20(58.8%) 34

合计

348(35.8%) 132(13.9%) 339(35.6%)

180(18.9%)

70(7.4%) 231(24.2%)952

注:表中收入在1000-2000元之间将“从事非农产业,无时间耕种”作为将现在就把耕地给他人耕种的主因时出现的数据突变现象是由于调查中这部分群体年龄多为30-44之间,且这种家庭人口多为4人,但主要收入来源于年轻夫妇在外从事非农产业收入,从而导致家庭人均收入水平较低。

另外,在调查中,不同年龄农民对耕地数量锐减和耕地保护政策等方面的心态无较大差异;不同文化程度农民对耕地流转和耕地征用等方面的心态不具有规律性;不同收入水平农民对耕地保护的政策和耕地保护责任等方面的看法无明显区别;故在此不作详细分析。

四、几点思考

面对我国当前耕地保护的严峻形势,为了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确保粮食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和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除了进一步强化土地管理外,还应针对不同群体农民的耕地保护心态特征,采取强有力的对策和措施,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耕地保护积极性,从数量和质量二方面来确保我国耕地的生产能力。

(一)进一步加大对“三农”扶持力度,提高农业生产经济效益,消除保护耕地就是保住贫困的思想误区

无论年龄大小,还是经济收入高低的农民,耕地生产经济效益差,都是当前影响他们耕地保护积极性的最主要因素,“种地没钱赚”是本次调查中农民耕地保护积极性不高和希望耕地被征用的最主要原因。不少农民,特别是年轻的农民认为“坚守耕地就是在维持贫穷”、“保护子孙田”与“保护贫穷”已成为当前农民的一个矛盾心态,甚至有些“精明”的农民说,现在农民缺的是现金收入,而不是粮食,粮食安全更多的是为了城里人的安全,农民为什么要为了保障城里人的吃饭安全而苦守着耕地不放?耕地不只是给农民带来经济收益,更重要的是为全社会的稳定及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效益,耕地这种强烈的外部性在客观上要求耕地保护不仅仅是农民的责任,更应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农民是耕地保护中的重要主体,他们的耕地保护行为理应受到全社会的支持,其中最根本的支持就是要保证农民的耕地耕种能获得应有的经济报酬。因此,国家应进一步加大对“三农”扶持力度,确保农民生产的经济效益,从而提高农民耕地生产的积极性。调查中,我们已经发现:这二年随着国家对“三农”扶持政策实施,对农民种粮采取直补、取消农业税政策等,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有所提高,一些地方已出现外出打工的农民陆续回乡种粮的现象。

(二)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加大耕地保护政策的宣传力度,强化农民的耕地保护观念

调查统计结果充分反映出文化水平的高低与农民对相关政策的了解程度成正相关,而且农民在耕地被征用所持的态度中,我们也可以清楚地看到补偿的高低已成为农民是否留守土地的主要原因之一,农民的耕地保护观念并不强烈,并且越是年轻的农民,其耕地保护的意识和积极性越低,耕地保护的前景并不乐观。因此,提高农民素质,加强宣传,让广大农民充分认识耕地保护的战略意义,特别是要加强年轻一代农民对耕地保护战略的认识,已成为当前提高耕地保护效果的重要任务之一。既要加大全面普及国家的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力度,鼓励广大农民送小孩进城上学,接受高等教育;又要充分利用“土地日”、“地球日”等重大环境日,深入农村举办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宣传耕地的重要性、保护政策和规章制度,使耕地保护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当然,加强教育的一个基本前提是要让农民能看到耕地利用中的光明前景。

(三)逐步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适时促进农村土地由保障功能向资本功能转变

从社会经济学角度分析,土地具有保障和资本二大功能。对土地不同功能的定位,密切影响着人们对土地利用的心态、行为和土地利用效果。当人们把土地作为社会保障功能时,所追求的是对土地使用权的长期稳定,而不是经济产出,即使是土地利用经济效益很低,宁肯抛荒,也不愿放弃对土地的使用权;而当把土地作为资本功能运作时,则以经济效益为核心,追求土地的最大经济产出,由于土地和资金、劳动力等其它资本不一样,它具有永续利用的基本特征,只要在产权关系明晰的前提下,土地使用者就会自觉地去协调好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和土地质量保持的关系,从而提高对土地资源的保护力度。就像处于不同生活水平阶段的人们,对生活的需求不同一样,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阶段,对土地的主要社会功能要求也有很大区别,在自给自足的社会阶段,土地表现的基本上是生存保障功能,但当市场经济机制逐渐发育时,则土地的生存保障功能在不断弱化,而资本功能却日益明显,市场经济越发达,对土地资本功能的要求就越高。

调查分析已充分说明,目前耕地对于农民而言,更多的是社会保障功能,并在一定程度上由此导致了耕地利用经济效益不高、对耕地生产投入不积极。因此,要逐步建立包括基本养老和医疗保险制度、最低的生活保障制度、社会福利、社会救济和社会互助等社会保障事业在内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只有当耕地不再作为一种社会保障之后,才能真正作为一种资源被盘活,在数量和质量上得到人们的珍惜和保护。

标签:;  ;  ;  ;  ;  

不同农民群体耕地保护心理的实证研究_农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